㈠ 怎樣幫助大班幼兒渡過分離焦慮期
你好。是指家長,還是老師?說話實說,告訴孩子一生中有很多次分離,這是人生必須經歷的事情。舉例自己曾經有過的分離,然後結識更多的人,有些人會成為一生的朋友。
㈡ 幼兒父母分居老師怎麼幫助幼兒
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是重大的心理創傷,家庭發生變故,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和穩定感,他們覺得無所適從。
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如果學生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老師們又有基本的處理問題的經驗和心理學的知識技能,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重要的作用。
離異家庭的孩子大多消極,行為混亂,在人際關系中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們感覺被最親密的人——父母所拋棄,也擔心被生活中的同伴拋棄,他們常常採用各種問題行為來應對自己面臨的難題,這就是他們的問題症狀。
心理學理論認為這是孩子「安全的依戀」喪失或被破壞而造成的。
當父母離異,原有的家庭結構遭到破壞的時候,孩子的這種安全的依戀感受到了挑戰。
積極心理學的有關調研資料顯示,3—18歲的孩子難以接受父母離異,往往用自己的問題行為來應對父母的離異和分居成。
當學生面對父母離婚或家庭矛盾沖突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提供幫助和支持。
應對策略
離異家庭的孩子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
1
2
3
所依戀的家庭解體,安全感喪失,或多或少有被親密關系拋棄的感覺
離異家庭會遇到新的家庭成員出現,繼父或繼母的關系將會對原有的關系形成挑戰,使原來就存在問題的親密關系更加復雜
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同情與排斥,孩子會覺得不能融入社會
離異家庭的孩子從時間段上可以分為三類
對於這三類孩子,老師應對方式的重點要有所不同,不過,無論哪一類,關鍵都是獲得安全感,都是安全的依戀關系的修復或重建。
1
父母離婚正在進行中
這時的家庭矛盾沖突最大,正常生活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父母離婚極少是突發事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早就會敏感地覺察到父母間的矛盾,他們往往會通過自己的各種努力來試圖緩解父母的矛盾,挽救家庭破裂,但是往往不僅沒解決問題反而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面對這類孩子,教師要和他們站在一起,為他們建立一個很好的支持系統,在個別溝通或集體教育中告訴他們:無論父母怎樣,永遠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需要的是與父母良好的親密關系、父母對我的愛和我對父母的愛。堅定父母曾經是愛我的,從今以後仍然會愛我。
孩子比較喜歡幫助弱者,而他們在幫助自己認為弱的一方的時候,自己就成了犧牲品。在離異家庭中最需要保護的是孩子,他們才是真正的弱者。
因此老師的任務就是要想辦法保護孩子,把孩子從父母離婚的漩渦中拉出來,遠離父母的矛盾沖突,這樣孩子的心態就能調整得比較好。
2
父母已經離婚
完整的家庭和溫馨的親密關系已經不存在了,面臨新的適應問題;
父母離婚既成事實,完整溫馨的家庭已經不復存在,這個時候處於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是非常焦慮的,這種焦慮一般被認為是分離性焦慮。
孩子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分離性焦慮對他們的情緒、行為會有很大的影響。
孩子的心中有被拋棄、被孤立、失去了依靠的心理感受,他們會由此而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學習也沒有意思。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自暴自棄,用傷害自己、放棄自己前途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離婚的不滿、恐懼、焦慮等。
當孩子處於這種情緒狀態時,老師的教導很難奏效,特別是很多孩子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不願輕易把自己的家庭問題告訴老師。
這時老師的耐性和韌勁受到挑戰,如果能夠堅持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理解、關心、幫助和支持學生,學生一般能被感動而放下自我保護的外殼,從老師這里獲得幫助。
3
父母離婚之後再婚
孩子跟隨一方進入新的家庭生活,面臨新的角色適應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大多數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抵制繼父母的到來,10—15歲的孩子抵製得最為強烈,而且父母再婚對女孩比男孩的消極影響更大,新婚姻關系的滿意度高對男孩子有積極的作用,而對將要進入青春期的女孩是一個風險。
男孩能夠從自己的母親與繼父的滿意關系中獲益,並從繼父那裡學習新的生活和社會互動技能,而對女孩來說,母親的新婚關系威脅了她們母女的親密關系,她會經常以增加自己的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來回應,這樣就會給家庭和學校帶來很多的煩惱。
對於這樣的孩子,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給予心理疏導並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或師生關系,讓孩子感覺到有良好的環境支持是非常有效的幫助。
一般來說在學生能接受的關系中,強化孩子長大了、具有獨立性和自理能力,並且讓他多回顧曾經的成功快樂的體驗,比較有益。
另一方面,老師需要具有強大的心理力量,包容和接受學生的各種行為,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給學生安全感、依賴感,使學生得到支持和幫助。
㈢ 幼兒教師如何解決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解決方法
一、寶寶入園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一)寶寶入園後可能出現的問題 1、怕生。不願意與老師和生疏的小朋友交往,抵擋交往,躲避,縮在角落或沒有人的地方。 2、強烈抵擋。表現為哭鬧打人、咬人、摔東西、搶玩具等。 3、拒絕吃東西、喝水。有的家長平時在家裡使用不恰當的強化手段,讓孩子不能隨便吃生疏人的東西,這些孩子來園後,輕易表現為拒吃、拒喝。 4、跑出教室一個人玩。 5、說謊。如回家告訴父母「老師(小朋友)打我」、「沒有玩具」、「不給飯吃」等。 6、階段性體質敏感。由於新環境使孩子情緒波動較大,加上哭鬧、緊張,體能消耗也較大,出現代謝紊亂,進而在一定階段內引起體質敏感、易生病。 7、尿褲子、尿床。由於老師把握孩子的規律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於自立能力弱的孩子而言,來到一個新環境,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要家長多帶上幾套換洗衣褲就行。 (二)對策分析 1、充分信任老師 寬容的家長往往能造就出一個精彩的教師。當您能包容老師的某些小弱點而充分信任他時,會促使他更有信心面對這份事業。 2、及時與老師溝通,達成教育共識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特色。家長盡可能多抽時間和老師接觸,如實說明孩子的情況,讓老師和您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3、在心理上精心呵護,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 多給孩子講一些幼兒園好玩的事情,激發孩子上幼兒園的願望。切勿在孩子不聽話時以「送你上幼兒園」、「讓老師來管你」之類的話來威脅孩子。教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洗手、獨立上廁所等生活技能。孩子離園回家後,切勿太急切詢問他在幼兒園的生活,更不要一見面就問「今天有沒有孩子打你」之類的話,來加重孩子對焦急、恐驚情緒的重復體驗。回家後,多擁抱和撫摩孩子,這樣有助於幼兒減輕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4、在生活上細心體貼。 二、寶寶入園後,家長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在入園初期,家長某些不自覺的行為並不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看看您是否有這樣的行為: 行為一: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家人鄭重其事地將孩子送到幼兒園。 分析:這種隆重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緊張的情緒,當全家人都離開時,孩子感到更加孤獨、失落,不利於他們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建議:由一個家長送孩子為好,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然的入園氣氛。 行為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你總是對老師反復交待:「老師,寶寶早飯才吃了一點點。」「老師,他今天還沒有解過大便。」「老師,如果寶寶尿濕了,書包里有褲子。」甚至走出教室後,忽然想起一些問題再回過頭和老師作個交待。 分析:這些言行很容易給孩子一種消極暗示,使孩子覺得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做好諸如大便、小、吃飯之類的事情,產生焦慮情緒。 建議:家長要信任孩子,這是對孩子的積極暗示,讓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對自己充滿信心。家長可以在上幼兒園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可以把特別要特別交待的問題以小紙條的方式告訴老師。 行為三:您已經和自己的孩子說過再見了,但你又悄悄地回來,躲在教室外的角落裡想再看看孩子的情況。 分析:很多家長在初入園時都有這樣的經歷,這一方面是由於對孩子的擔心引起的,另一方面,還潛在的含有一種特殊的心理——那就是家長有一種被需要的滿足感。孩子是自己一手帶大的,他需要我。但是,如果家長的偷看被孩子發現了,更引起他們更強烈的思想波動,這是最不必要的。 建議: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老師說再見後,就大步離開教室,不逗留,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離,但分離並不表示永遠見不到爸爸媽媽,而是一段時間的離開。 行為四:為了讓孩子不哭,你會說:「寶寶,媽媽去買糖果,一會兒回來。」「吃完中飯媽媽就來接。」但事實您是離開孩子上班了,並且中午也不會來接。 分析:家長的這種連哄帶騙的行為,只是讓孩子一時不哭,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焦慮情緒更深,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對成人的信任度。如果孩子相信家長所說的話,他就會不停地問老師:「媽媽怎麼還沒來。」這時候,老師的工作就更難做了。 建議:家長不妨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必須要上班,而寶寶長大了必須要上幼兒園,下午睡好覺吃完點心,媽媽就能來接你了。媽媽也會想你的,但慢慢的,我們會越來越快樂。 行為五:孩子在家吵鬧時,您說:「再不聽話,就告訴你們老師,讓老師來批評你。」「在家這么不乖,把他送到幼兒園去。」 分析:家長的話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的老師都很兇,幼兒園是一個很不好的地方,因為只有不乖得孩子才會被送到那裡去,從而對幼兒園產生一種抵觸、害怕的情緒。 建議:家長盡可能正面引導,告訴孩子幼兒園又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做游戲,一起玩玩具,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的生活是快樂的,對幼兒園生活產生嚮往,正面引導有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 行為六:整整一天沒有見到孩子,您准備了許多飲料、糖果,急匆匆地趕到幼兒園,一見到孩子抱著親了又親,好象他受了很多委屈似的。 分析:這種過於強烈的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委屈,而只有媽媽才是他的保護神,這也不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 建議:盡量以平和地接孩子回家,可以和孩子有個溫情的擁抱,但是需要平靜與自然,讓孩子自己走著出幼兒園,而不要抱他。提示孩子高高興興地和老師再見。這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看,媽媽來接你了。」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並不是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而只是暫時的離開。 行為七:孩子回家後,您反復地問那些您所擔心的問題:「今天飯吃完了嗎,是老師喂的嗎?」「有沒有小朋友打你?」「睡覺有沒有尿褲子。」「阿姨有沒有給你換褲子,老師批評你了嗎?」等等。 分析:這其實是家長一種焦慮情緒的體現,這種過多的提示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情感上的安慰和情緒上的緩解,而只會給孩子帶來不安,使孩子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使他更加不願意接納幼兒園。 建議:但家長可以在接孩子的時候和老師作一個小小的交流,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大概情況。可以以游戲的方式,比如讓孩子當老師,爸爸媽媽當小寶寶的方式,讓孩子自然地表現出在幼兒園的一些表現。 特別提醒 要學會「狠心」 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聽到孩子哭鬧聲很不放心,便躲在牆角、門後、窗外看,還有的中途來看望,這樣孩子的哭鬧時間會延長、次數會增多。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孩子就會知道只要哭鬧就可以不去上幼兒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