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三歲前為什麼要父母親自帶錯過這幾年時光,很難挽回
曾經刷過一個視頻,幼兒園的午休房間裡面,兩個剛睡醒的男孩子。一個男孩子呼喊著:「找爸爸!」旁邊一個男孩子反駁道:「找奶奶!」但是那個男孩子未能認同,依然喊著:「找爸爸!」依然反駁:「找奶奶!」
底下很多網友評論道:一看便能知道哪個娃是奶奶帶大的,哪個是父母帶大的。
每一個孩子一經出生,都是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雖然會有一些父母因為經濟壓力而滲喊悔選擇將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有了意識之後,父母們會發現孩子慢慢跟自己不親近了,這時候才會想到這個問題:孩子三歲之前為什麼要父母親自帶?
在交給老人帶的時候,或許也有了解過這個問題,或者聽過類似的說教,但是當時內心有無數個理由反駁,但是現在看來,當時反駁的理由都顯得很蒼白無力,因為與孩子錯過的那幾年時光,以後的日子裡面都很難挽回。
一、0-1歲 親子關系的建立
我是一位二胎寶媽,寫這篇文章的我還在坐月子,二寶還有十天就滿月了。為了孩子辭去教師工作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這三年的時間經歷了兩次十月懷胎、兩次生產以及一次陪著大寶到現在的20個月。
在養育大寶最初的一年時間裡面,每天晚上都是帶著大寶睡覺的,晚上哭醒也只有我才能靠近,他爸都不能接近。如果他爸接近他哭得更厲害,甚至還會揮動自己的小手小腳進行反抗。
在母乳之前,大寶對於我身上的氣味是很依戀的,睡覺不管翻動去哪裡,總是能循著我的身上的味道找滲局到我,身體也是傾向於我。他爸半夜經常發現不斷朝我傾斜的大寶,經常酸酸地說:「我就像是你們之間的第三者一樣!」
與我同時間段生娃的大學同學的情況就跟我不一樣,她也是一名教師,生娃請了半年的產假,差不多就能喂母乳到六個月,由於有房貸的壓力,只能選擇將六個月大的孩子交由自己的母親帶。但是寒假回家之後,發現已經十一個月的孩子跟自己不親了,晚上不願意跟自己睡覺。
孩子在一歲之前是親子關系建立的最關鍵的時間,錯過這個時間,如果不能在三歲之前挽回的話,以後想要挽回可能會很難。
二、1-3歲 1對1玩伴關系的建立
我是在今年3月初才知道有二寶的存在,當初的想法是不想留下來,但是醫生卻一直鼓勵生下來,說反正都是要二胎的,早點生完對自己身體也好,並且各項檢查寶寶的狀況也很不錯,加上自己內心不捨得這個小生命,於是就留了下來。
接叢正下來孕育二寶的時間里,總是感覺虧欠大寶很多,因為孕期情緒的不穩定,加上自己又忙於其他的事情,導致沒有做到一對一玩伴的關系,不過好在這段時間有老公來做孩子一對一的玩伴。
白天孩子只要他爸在,基本纏著他爸跟他玩,不過好在晚上睡覺還是粘著我,甚至半夜哭醒也只有我才能哄好,這也說明一歲之前與孩子的親子關系是建立好了。
三、3歲後 群體玩伴關系的建立
孩子到了三歲以後,是需要進入到幼兒園,對於群體玩伴就會有需求,不在滿足爸媽的陪伴,並且也得慢慢試著去接受在幼兒園大寢室睡覺。其實,現在大寶出門,看到其他小朋友會很興奮,還會揮動小手臂想要去拉住其他孩子,並且特別渴望出門玩,所以三歲以後不要忘記讓孩子進入到幼兒園的集體中。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在孩子最初的幾年,誰養的就跟誰親,對誰的心理依賴就會更大。所以孩子三歲之前還是需要父母親自帶,不然錯過了最佳親子關系建立時間以及一對一玩伴建立時間,對於孩子的成長就是一種缺失,以後也是很難挽回的。
②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齡段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齡段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齡段,很多家長在工作和孩子之間,還是選擇了工作,因為他們覺得只要自己賺了足夠多的錢,就是為孩子好,但是父母如果錯過了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齡段,就再也彌補不回來了。那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齡段是什麼時候呢?
在孩子還沒去幼兒園這段時間里,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家長的陪伴對每一位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生活中的陪伴,更是情感上的陪伴,精神上的陪伴。
缺少父母陪伴教育的孩子,在成長中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呵護,情感豐富而脆弱,依賴性和獨立性、沖動性和理智型、自覺性和任性並存,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孩子三歲之前的時候,父母的陪伴會帶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認真的學習的前提應該是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其次,父母的陪伴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讓孩子最直接的感受到愛與被愛,只有孩子體會到了這些、學會了這些,才有能力去學習其他東西。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如果沒有家長的陪伴,很有可能會造成下面的這些影響。
1、一直不去親近孩子的家長,在孩子上了幼兒園、接觸了新的事物之後,再想去親近孩子,孩子會顯得非常的抗拒。
有非常多的孩子,到三歲的時候都會產生自我意識,喜歡將自己的東西,自己獨自分享,或者跟對自己親切的人分享
如果,孩子將東西一直跟別人分享,而並非是跟自己的父母分享,那麼就意味著,家長的教育是非常失敗的。
2、我們一直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那麼如果這個第一任老師都不教育他什麼人可以接觸、什麼事情可以做,那麼孩子一旦受到蠱惑,就很容易誤入歧途走上歪路。
並且,兩三歲孩子的獨立意識還比較模糊,會開始自己學事情,但是又做得不好,對未知世界充滿恐懼。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就很容易染上不好的習慣,以至於對將來的生活也造成影響。
3、兩三歲的孩子是非常粘人的,如果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就會非常害怕,可能還會哭鬧不止。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往往是很羨慕別人有爸爸媽媽的,時間久了很有可能會形成不自信、自卑、膽小的心理,做什麼事都唯唯諾諾的,而且內心會變得很脆弱,還會很沒有安全感。
所以,在孩子沒有遇到他的第二任、第三任老師前,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們可要好好的負起責任呀!
在父母們可以選擇的情況下,不要犧牲孩子的成長,獲得自己個人事業的成長;不要舍棄陪伴孩子,將自己置身於無謂的社交聚會;
不要犧牲孩子的幸福快樂,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手機電視中。所以父母們應該在童年有限的時間里,把他們帶在身邊,才是最大的珍惜。
能否跟父母建立親密的關系,關乎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
兒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段是2~7歲。
調查發現,兒童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段是2~7歲。然而,現實中不少父母認為整天被孩子纏著很煩、親子活動很無聊等,把對孩子的陪伴當成一種負擔。
其實,父母與孩子真正親近的階段只有孩子的胎兒時期,當孩子開始學走路、說話時,就是為了能離開父母去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交流;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人生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場離別,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當作一種任務、一種付出,而是一種福利,且這個福利是有期限的
當孩子慢慢長大,他會一次次掙脫,去尋找他想要的'世界,變得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陪伴孩子是每對父母都要爭取的權利。
(2)孩子一歲半之前為什麼要父母帶擴展閱讀
第一就是平等和尊重。中國家長在這方面一直比較缺失,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總是幫孩子做主。中國家長為什麼敢這樣不尊重、不平等呢?
有一個前提叫:我是為你好!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識,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
第二是快樂陪伴。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代入自己的價值觀,認為不管是報補習班還是學才藝都是為了計劃好孩子的未來,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而是陪著孩子奔走於各種不同的興趣班、補習班,這種陪伴孩子真的快樂嗎?
他需要這種陪伴嗎?陪伴應該是一個很美好的親子互動時間。
第三是要互動、要參與。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看到一種陪伴是孩子在公園里玩,父母卻在一邊玩手機。陪伴應該要親子雙方全身心地參與進行,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交互作用孩子才會產生動力,他需要有刺激會能產生神經鏈接。
閱讀、親子游戲、聊天等都是很好的陪伴孩子的方式。
孩子3歲之前的嬰兒時期,父母最好陪在孩子身邊。
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在嬰兒期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因為在嬰兒時期是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對父母也會產生最強烈的依賴。
所以,我們和孩子培養感情,不是說等孩子長大了,我們再對他好,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感情,而是在孩子的嬰兒時期,父母就要和孩子建立親密的依賴關系。
父母在嬰兒時期對孩子的陪伴,是別人不能代替的。
寶寶在媽媽肚子里一點點長大,熟悉了媽媽的聲音,媽媽的氣味,所以媽媽對孩子的擁抱、哺乳、說話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能讓他產生安全感。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雖然寶寶沒有記憶力,但是卻讓他成為安全感十足的孩子,養成陽光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
孩子小學開始的前兩年,父母最好陪伴孩子度過。
6歲以後,孩子進入小學階段,這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個嶄新的里程。孩子從這時候開始,就要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的階段。
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有一段時間不在家,我的學習成績就下滑得特別厲害。
我特別害怕開家長會,不是因為我考試成績不好,而是因為別人都是爸爸媽媽去參加家長會,而我是爺爺奶奶去的。
孩子在剛剛進入小學學習的時候,是需要有一個比較困難的適應階段的。很多孩子在這時候不適應小學學習的節奏,可能會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或者學習成績不好變得自卑內向。
所以,孩子在這個階段,特別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孩子的青春叛逆期,父母最好和孩子在一起。
我們都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和父母三句話不到就要爭吵。
其實,孩子在青春期階段,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的。因為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身體上的變化會給心理上造成困擾和壓力。
孩子在這個階段,情緒上也會有比較大的波動,需要父母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父母在這個時候對待孩子,要像朋友一樣多和他們聊聊天,多和孩子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比如一起聽聽音樂或者看一場電影。
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和理解,孩子就能更加順利地度過人生中的這個重要的階段。
這三個時期,如果父母都耐心陪伴在孩子的身心,給他們足夠的愛和信任,相信孩子成長得會更健康,情商也會比其他孩子更高一些。
時光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一去不復返。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的,珍惜當下,真情陪伴,親情永恆。父母的陪伴不會浪費,會讓孩子將來走得更遠、生活得更好!
③ 寶寶頭三年為什麼要待在父母身邊
寶寶人生的頭三年,是人格健全發展、完善免疫系統、發展情商智商的關鍵階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三年的每一天對寶寶來講都很重要,有條件的,可以辭職全職帶孩子,沒條件的,需要多多去關注孩子。 一個孩子從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突然來到人世間,他會有多少的不適應。 很多媽媽可以看到,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有很多的習慣在說明他有多想回到媽媽肚子里,那個舒適,安全的環境。 比如,BB的腿睡覺的時候依然是蜷著的。這是在媽媽肚子里的姿勢。 比如,BB哭的時候如果媽媽緊緊的抱著他他就會安靜一些,這是和媽媽肚子里擁擠的環境也相似,被包裹的感覺。 比如,母乳喂養的孩子相對安靜一些,因為吃母乳的時候貼近媽媽的乳房,心臟方向,可以聽到媽媽的心跳,和肚子里的感覺也會相似。 孩子出生以後很多的不適應就開始了,想想如果我們在自己家待的舒舒服服的,突然因為一些原因要到一個陌生人家裡去住,你覺得舒服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舒服,BB一樣覺得不舒服。 三歲之前孩子都是和媽媽一起去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適應種種的不適。 三歲前是寶寶出生以後和自己的媽媽,從有形的臍帶開始內心無形的臍帶的一個開始,這種鏈接如果健康,正常,不糾結,不扭曲, 他和媽媽之間的這個鏈接是正常的,健康的,那麼媽媽牽著手帶他進入的那個世界也是安全的,陽光的,這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說每個人看問題不同,見仁見智。應該說,這個不同的態度後面站著一個不同的媽媽和不同的家庭。 寶寶,從出生就開始學習和外界的人建立聯系,這個任務從媽媽開始,如果從媽媽就開始有問題,那麼這個寶寶長大以後對別人的態度也是和對媽媽一樣的。如果他覺得媽媽對他來說是安全的,他從不擔心媽媽會離開他,不害怕媽媽離開他,他覺得媽媽如果暫時消失了,那隻是媽媽有自己的問題要處理,而不是媽媽拋棄了他。 比如,我曾經接觸過的一些戀人,無論女孩還是男孩,經常會因為對方沒有及時回電,沒有及時回信息,而直接認為對方有可能不愛自己了,對自己怠慢了。 這個互動的反應其實來自於童年,比如孩子的一些簡單的欲求,父母沒有及時的回應,比如父母可能會欺騙孩子一會回來但是後來其實是很晚回來或者說自己就走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回來。 那麼這種孩子長大了以後,當他無論從誰那裡沒有及時的得到回應,只要是他在意的人際關系,他都會認為自己被「拋棄」了。或者他表面上裝硬,會說:「切有什麼了不起,不理我,我還不理你呢!」其實他說類似的話時恰恰說明了他在意,也說明了他因為不舒服要說一些類似這樣的話掩飾自己的難受。 其實,沒回電話,沒回信息,這種事情的發生,人家就是有事兒,或者人家就是說,給你回電,回信息沒有當前做的那個事情重要。這人就受不了了。 戀人之間的吵架有時為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卻影射出當事人很大很大的一個心理創傷。 因此,為了自己孩子的成長,為了在未來能夠擁有一個和諧的母子關系,父子關系,請最好頭三年呆在孩子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