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的生活習慣,對孩子成長有哪些影響
序言:如果想要培養出一個更加優秀的孩子,那麼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好吃懶做、喜歡睡懶覺的話,那麼孩子也會變成父母這樣。所以小編建議父母一定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在每天早上的時候,可以起來早一些。給孩子准備一頓早餐。這樣就能夠讓孩子補充到更多的營養,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健康優秀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給孩子塑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樣就能夠讓孩子擁有一個更加健康的身體。
② 父母的行為生活習慣對你有多大影響
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項著名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研究中,72名幼兒園兒童分組觀看兩個成人榜樣:一個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另一個安靜地玩玩具,對旁邊的充氣玩偶置之不理。此後,讓兒童玩這個玩偶,觀察過暴力榜樣的兒童模仿了攻擊行為,他們不僅像「榜樣」一樣對玩偶施以暴力,而且發明了新的攻擊玩偶行為,譬如用玩具槍向玩偶射擊。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幾個月大的兒童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蹣跚學步,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後,其說話的語調、走路的姿勢都可能帶有父母的痕跡,這一點在幼小的兒童(幼兒園之前)身上尤為明顯。兒童3歲前處在「圖譜時代」,他們把人們的行為模式看成一些圖譜,照著這些圖譜學習各種行為。
齊家,首在修身。
《韓非子》中層記載了「曾子殺彘」的故事。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隨著她在她後面哭。他的母親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准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你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於是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曾子殺彘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人父母者,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這切實關乎到孩子的成長教育。
《四書·大學》中曾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自身。」要管理好家庭、教育好子女,關鍵在修身。由此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身教,所謂的身教,就是用目己的實際行動,對子女進行直接或影響的一種教育方式。身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教育形式。不管家長們自覺還是不自覺,他們自身的行為都在起著一定的教育作用。
孩子的社會經驗比較少,社會接觸面也比較窄。父母便自然會成為他們模仿的榜樣,父母也就成了他們最早的也是任期最長的教師。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環境。」可見父母的實際行動的重要作用。
③ 父母對孩子哪些行為習慣會有負面影響呢
父母的以下行為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
1、吵架動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讓的吵架動粗,或者家長與他人吵架動粗,都會讓孩子產生緊張心理和恐懼感。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會讓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會滋生不安全的感覺。
2、抱怨生活或表露頹廢的情緒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經常表露頹廢的情緒,會使孩子過早接觸到社會或生活方面的壓力,會讓孩子心理產生不安全感,對生活懷疑或頹廢的生活態度可能會因此伴隨孩子的成長,會讓孩子身心過早受到不該承受的壓力。
3、孩子面前責罵或批評他人
以為孩子年幼不懂事,他們面前責罵或批評他人對孩子沒有什麼影響。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處世方式,更是一種有害於幼兒健康成長的不良教育方式。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對於家長日常正規教育產生懷疑,也會讓孩
④ 父母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影響
情緒的表達
兒童喜歡模仿大人話語表達以及行為舉止的方式,常常會在無形中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面對和處理壓力、焦慮和挫敗。如果父母用偏激的言語和情緒來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孩子看到之後也會往偏激的方向轉化。如果父母心煩意亂,況且用激怒的方式來發泄情緒,這樣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留下創傷,日後孩子有可能會以相同的方式來面對遇到的問題。如果父母時常表露出頹廢的情緒,孩子在感受到這些情緒波動後,自然也會跟著躁動不安,甚至躊躇頹靡。所以,家長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應當先調理好個人的情緒,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安全感以及自信心。
如何與人交往
父母個性開朗,孩子自然也會開朗起來,若父母個性消沉,孩子也會在壓抑的狀態下變得頹靡。所以,父母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個性以及為人處世,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明顯的影響。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若家庭不和睦,父母經常吵架,彼此冷漠,孩子得不到關愛就會缺少安全感,一旦孩子走入社會,往往也會以相同的方式來與人相處。父母在社會上交往,對不同人的態度容易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如果父母處理人際不平等,孩子的心中就會自然地也將人分等級;如果父母在社會上能靠良好的人際關系立足,孩子自然也會學著以平和的態度來對待他人。
父母的生活習慣
習慣能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會有良好的生活狀態。作為父母,應當認識到自己的生活習慣對孩子教育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父母應該規范自己的生活習慣,包括作息、衣著、用餐、言談舉止、衛生、守時等,這些習慣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就要讓孩子感受到怎樣做才是規范的。良好的習慣表現在諸多日常生活的細節上,認真做事、節約環保、勤於動手等等,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都需要在平日里逐漸養成。
父母的愛與關心
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如果夫妻之間沒有愛,如果鄰里之間沒有愛,要培養孩子愛的品質是相當難的,甚至是難以實現的。如果父母從小不注意啟發孩子關心別人,從來不引導孩子對父母、對同伴、對他人的關心,孩子的行為就變的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具備善解人意和關心他人的特質。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以身作則,處處注意以愛的心態對待家人及他人,對待生活,對待周圍的一切,當好孩子的典範,孩子就會知道怎樣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久而久之,愛心會在孩子身上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