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幫忙找些含有孝順父母、家庭和睦的漢字
和 敬 孝 愛 慈 共 柔 婉 娣 婭 禮 睦 姻 友 恤 忠 悌 忍 祥 宜 美 順 乖 融 滿 福 歡 儷 賢 恬 嫻 幸 藹 允 平 樂 協 照 尊 韻 雅
『貳』 哪些字可以表達孝順的意思
哭竹生筍、卧冰求鯉、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行佣供母、聞雷泣墓、懷橘遺親、扇枕溫衾望雲之情 溫清定醒 慈烏反哺 烏鳥私情 寸草春暉 顧復之恩 陸績懷桔 扇枕溫襲
『叄』 孝在古代怎麼寫表示什麼意思
孝在古代根據字體的不同,寫法也各不相同,如圖所示:
「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表現為為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3)表示父母家人的漢字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古人有言曰:「百善孝為先」(譯文:所有的善事中,守孝道是最重要的),孔子的學生有若也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譯文: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這就是仁的根本)。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代炎黃子孫最為認同推崇的道德行為准則。崇尚孝道,見賢思齊,在人民群眾中歷久不衰。許多詩文、戲曲、故事廣為傳頌,婦孺皆知。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元人郭居敬編輯的《二十四孝》。
自己吃野菜,但卻百里負米侍奉雙親的孔門弟子子路;身穿蘆花做的「棉衣」,挨凍受屈,卻跪求父親饒恕繼母的閔子騫;侍病母衣不解帶,親嘗湯葯的漢文帝劉恆;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親夏扇枕、冬溫衾的黃香;身居高官仍奉母至孝,每晚親為母親洗滌便器的宋朝文人黃庭堅等等,都值得學習。
『肆』 古人用了哪12個字來形容孝道
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身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伍』 最早的文字記載對父母如何稱呼
「爸」「媽」兩字發音實為「父」「母」兩字上古音的殘留(上古是沒有f這個聲母的,一部分母音為a的字後來也高化成為u),「爸」見於南朝梁陳間成書的字典《玉篇》,音蒲可切,父也。又《集韻》(成書於北宋)必駕切,音霸。吳人呼父曰爸。
「媽」見於北宋成書的《廣韻》,清朝《康熙字典》解釋:又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可見我國有些地方自古就稱「父母」為「爸媽」的。但這些地方的方言在古代不是通語,也就是說古代普通話的基礎方言(一般是中原官話)可能稱父母為「爹娘」,因此給我們造成了「爸媽」是後起詞彙的錯覺。
北京話中稱父母為「爸媽」,至少從清朝就開始了。滿族皇室受地方影響,對父母的稱呼從「阿瑪」「額娘」也改稱「爸爸」「媽媽」了。光緒皇帝就對慈禧稱「親爸爸」。後來北京話成了普通話的基礎方言,「爸媽」也就成了對「父母」的正式口語稱謂了。
現在,受普通話影響,全國不少方言區對父母的稱呼都改成「爸媽」了。本人家鄉從70後開始就稱呼父母為「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