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父母為什麼不讓子女上大學
並沒有這個說法呀,可能是沒錢
Ⅱ 為什麼有些農村父母不再執意讓孩子上大學現在的大學生不吃香了嗎
大部分畢業生對好工作的定義應該都是相同的,例如大公司、國企、福利待遇好,還有發展前途。最重要的一點是,還得是專業對口。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今天的大學生要想找到一份工作其實很簡單。但抱著「我都讀過大學了」這樣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我都讀過大學了,怎麼能去送外賣?怎麼能去開網約車?我還這么年輕,一個大學畢業生,能去當保安進廠嗎?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以金融行業為例。去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了909萬,其中就有超過10%的金融、財經類畢業生。10%是什麼概念?這相當於,在這909萬畢業生中,有100萬的人都是學金融、財經專業的。而根據統計數據來看,2010年到2019年這9年時間,金融三大行業新增了大約有118萬就業人員,平均下來,每年也就是13萬的新增就業人數,即便我們考慮到退休人口,這個數字也不會超過15萬人。
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在這100萬金融類畢業生中,在畢業後要去爭奪極其有限的15萬個工作崗位,這大致相當於七個人競爭一個崗位,六個人註定會被淘汰。而這餘下被淘汰的六個人,要麼選擇啃老等待機會,要麼選擇轉行。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大學畢業生人真的太多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人多有時候會成為一個優勢,我們在經濟發展的早期,其實就是靠著人口紅利,成為世界工廠。靠著廉價的勞動力,向全世界輸出我們的價格低廉的商品,從而擁有了「世界工廠」的美譽。
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包括生活成本和物質成本的進一步上漲,我們的「廉價勞動力」反過來成了制約我們經濟發展的另一道屏障。從有害的角度來講,人太多,這就導致了勞動力廉價。大學畢業生太多,人們因為收入不高,消費水平有限,反過來又導致了我們的就業市場難以支撐起如此龐大的就業人口。
而大學畢業生又受制於高昂的學費,通常會選擇一些比較「高精尖」的專業,例如計算機編程、金融類專業等等。但也因為消費水平的不足,製造業工資的低廉,導致了金融類和計算機編程又並不需要這么龐大的就業人口,於是差距就出來了。
人多,能夠成為人口紅利,讓製造業和互聯網在一個人口眾多的經濟體中發揮出最大的能量,撐起了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但有時候,人多也會成為一種負擔。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人口在早期是我們的優勢,是我們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發展到今天的制勝法寶。但在經濟總量到達某個瓶頸時,人口又成為了我們的掣肘,使我們陷入無休止的內卷、惡性競爭之中。因此,盡量均衡學習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合理,才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辦法。
Ⅲ 為什麼有的家長不讓孩子上大學,是上不起大學嗎
網友一:
其實不支持的真正原因是源於家長們對大學的不認同,認為上大學也沒有什麼用。當然,這種想法也是基於經濟能力不理想的情況下。然而,他們並不真正清楚上過大學和沒上過大學的區別。因為他們總被身邊那些片面的例子所蒙蔽,從而導致他們認為即使上了大學以後也只能過買豬肉之類的生活,這樣的話還不如早一年出社會賺錢。
我們誰也不能保證,上了大學以後就會有好的生活。但是,你如果不上大學以後也很難有好的生活,這就是現實。你若想取要好的生活,就必須得不懈努力,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可以一勞永逸的事情。
但這些都是少數,沒上過大學能賺很多錢的人可能是自身很聰明,又遇到了好的機遇,能吃苦。但是絕大數的農村的孩子如果不讀大學,基本只有兩條出路,要麼在家辛苦的種地,賺取微薄的收入,要麼外出打工,從事低端的工作,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逆襲到社會中高層的希望非常渺茫。
網友六:
讀書是寒門學習改變命運的方式,我不敢想像要是沒有高考,沒有上大學,現在20歲的我,估計早嫁做人婦為人母在哪個地方打工養家,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過得一點都不幸福,現實真的是這樣。在農村,不讀書的初中同學很多已結婚生子,但是沒多少個人能幸福。我很慶幸自己能夠上大學,去到城市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之前在農村讀書的我以為小縣城就很大,上了縣里的高中,去了大學才發現,原來小縣城是那麼的小。
感謝讀書讓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雖然說正在讀大學的我花錢,不讀大學能掙錢,但是,我還是覺得讀大學好,我不希望我的後代永遠的被捆綁在農村,我希望孩子以後有更好的條件,更好的教育。我也不希望我一輩子在流水線里打工,我希望能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希望我有更多選擇生活的權利,而不是被迫謀生。所以我想讀大學,我很慶幸能夠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