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段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段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段,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爸爸媽媽在上班掙錢,非常的忙,自己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懷,以下分享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段。
一、三歲前
三歲前的寶寶最需要媽媽的關心和陪伴,一是這段時間是培養親子關系的關鍵期,二是這段時間寶寶正在學習大量新事物,而且是寶寶語言啟蒙的高峰期,家裡人可不能掉以輕心。
但是一般在孩子到兩歲的時候,家長就開始去上班了,這就錯過了兩歲到三歲的過渡期。要知道,寶寶在這段過渡期是十分叛逆的,也正是也為心裡的逆反才需要寶媽加倍去關注、去引導,如果這段時間寶媽忽略了寶寶的感受,那麼給寶寶只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也容易造成寶寶性格上的缺陷。
二、生病時
每個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是非常脆弱的,特別是寶寶。孩子在小時候因為免疫系統為發育完整,所以經常會被各種病菌侵擾,導致頻繁感冒、發燒。小孩子在生病的時候是十分需要寶媽關注和呵護的,因為這段時間是孩子心理罪脆弱的時候,如果這段時間寶媽疏忽照顧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對自己慢慢冷淡,從而親子關系出現矛盾。
所以說,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媽媽一定要多加關注才行。
三、受挫折
因為孩子是需要學習大量事物的',對於我們司空常見的東西,對於孩子而言也是非常新奇、新鮮的存在,而且因為孩子接觸過多未知事物的緣故,總會遇到一些挫折、遇到不解的事物,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就需要媽媽去鼓勵孩子,讓孩子更有信心。要知道,培養孩子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孩子自信心,孩子才能在以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孩子在這三個時間段最需要媽媽關心,媽媽們也要多呵護孩子,給孩子留出一些親子共處的時光。
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段是2~7歲。然而,現實中不少父母認為整天被孩子纏著很煩、親子活動很無聊等,把對孩子的陪伴當成一種負擔。其實,父母與孩子真正親近的階段只有孩子的嬰兒時期,當孩子開始學走路、說話時,就是為了能離開父母去看更大的世界。
人生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場離別,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當作一種任務、一種付出,而是一種福利,且這個福利是有期限的。當孩子慢慢長大,他會一次次掙脫,去尋找他想要的世界,變得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陪伴孩子是每對父母都要爭取的權利。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樣?
孩子人際交往關系變差
很多父母常年忙於工作,把孩子託付給老人帶,一年見面時間寥寥無幾,雖然他們給了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即使老人疼愛,但終究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有心理研究分析,孩子0~7歲時,如果長期與父母分離,內心就會受到「親子中斷」的創傷,在性格上表現為:封閉自我、缺乏自信、不願與外界交流等,這些是將來父母用多少金錢都難以換回的傷痛。
孩子容易變壞
孩子一生中80~90%的性格、理想、生活方式都是在3~7歲成型的,被稱為「潮濕的水泥期」,意思是孩子性格在此時就像「潮濕的水泥」一樣具體可塑性,一旦錯過,「水泥」慢慢凝固,性格基本就固定成型,很難再有改變。所以這一階段孩子更需要父母陪伴才能健康成長,當孩子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時,父母沒有告訴他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不能碰,就很容易學壞。
親子關系冷漠
0~7歲其實也是親子關系培養的關鍵時期,有人說「缺失了三年,父母未來將用三十年來補償」,其實現實生活中,父母缺席了孩子的童年,也許未來的一輩子都難以彌補,他們常年在親情缺失的環境中長大,安全感匱乏、沒有體驗過與父母相處的正確模式,將來又如何能夠自學成才,主動與父母親近呢。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情緒穩定
如果家長陪伴孩子的時候總是充滿了負能量,情緒不穩定,還不如不陪。緊張不安的情緒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導致孩子難以舒展身心、真正專注地去感受和認知這個世界,限制他的成長。也會影響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家長易怒、暴躁的脾氣,變成低情商。
不管是陪孩子做作業還是玩游戲,最重要是以一種平和愉悅的情緒,帶給孩子心理上的安寧與安全感,他會更放鬆地探索這個世界和做自己。陪伴孩子時,請盡可能地放下焦慮、煩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以一顆更寬容的心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學會欣賞他身上的閃光點和特質。
積極的回應與全情投入
很多家長都願意花時間陪孩子,但在實際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卻不能做到全情投入,時常開小差:玩手機、對孩子的話置之不理或敷衍回答……這樣的父母,只是在「假裝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冷漠、被忽視,不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對孩子有幫助的陪伴,離不開積極的回應和全情投入。認真回答他問你的問題、在他和你互動的時候表現地興趣盎然,努力走進他的世界,讓孩子感受到你和他是處於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而不是「身在,心已遠」。這樣高質量的陪伴,哪怕只有一小時也會勝過一天的心不在焉。
不過多干涉,多讓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
有效的陪伴不是做「保姆式父母」、過度陪伴。而是真正看見孩子的需求,除了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不一廂情願地干涉和控制孩子。不必要的干涉反而會限制孩子的發展,容易破壞孩子的注意力,打亂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
在安全范圍內,家長應該放寬心讓孩子自己專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盡情地探索、嘗試、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偶爾犯些錯、弄臟了衣服、摔了一跤、吃點虧,都不是什麼問題,反而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寶貴的經驗。
與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有些家長覺得陪伴孩子就意味著放棄了個人空間。這是不對的。家長在陪伴孩子時,也可以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享受著與孩子一起學習、進步的狀態。「身教重於言傳」這幾個字已經被說的太多,家長「率先垂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看到家長認真工作、專注閱讀、不斷提升自己的樣子,也會被深深影響,不自覺向家長看齊。
因為要給孩子「看見」好的榜樣,所以家長努力做好自己;而孩子看到家長這個樣子,也會努力變得更好,這是一種「雙向陪伴」。家長在陪伴孩子時,不忘記自己的成長,和孩子一起努力、進步,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親子相處的四個黃金時間
一、睡覺前
睡前是人一天中最為放鬆的時間,也是親子相處的最佳時間。家長可以給孩子念睡前故事,或者認真傾聽孩子講述一天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像朋友一樣和孩子溝通交流。最後互道晚安,給孩子額頭一個親吻,讓他懷著愉悅的心情入睡。
二、吃飯時
吃飯時一家人難得坐在一起,不少家長喜歡進行「餐桌教育」,一到飯桌上就開始批評教育孩子。這種行為會讓孩子心情低落,降低食物,還會排斥吃飯,長期下去不僅破壞親子關系,還會造成營養不良。吃飯前問問孩子想吃什麼,可讓孩子幫忙洗菜參與做飯過程,吃飯時不要提不開心的事情,才有利於親子關系的建立。
三、生病時
孩子在生病時最需要,也最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安慰。在孩子生病時一定要抽時間去陪伴孩子,以免讓他孤零零的熬過病痛,心裡對父母一定是很失望的。
四、家長下班後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家長回家肯定都想好好休息一下,往往會拒絕孩子玩游戲的邀請。但是你能陪孩子玩游戲的時間又有多少呢?少玩些手機,多抽空陪孩子玩耍,他一定會很開心,也會更加愛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② 孩子幾歲開始上幼兒園比較好媽媽親自帶孩子到什麼時候最好
有的孩子可能性格內向,膽小懦弱。如果離開父母,他們就不敢和陌生人說話,更不敢在公共場合說出自己的需求。即使他們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想法,比如想上廁所,渴了,餓了,難受了,都不敢向老師表達,他們也會很難適應學校。如果想讓孩子達到上幼兒園的條件,那麼就需要多鍛煉。不管他們有多內向,多膽小,我們還是要教會他們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和基本的社交興趣。
③ 男孩子幾歲前需要媽媽的陪伴
男孩子在15歲之前最好都是有父母陪伴。因為他們雖然到了青春期。但是都會在思想當中需要自己的父母引導。所以能夠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都是幸福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