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舉學生與父母之間存在的各種分歧、矛盾或沖突,並分析其原因
學生與父母的分歧表現在方方面面,像是衣食住行都會涉及到的。
原因一、雙方互不理解,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學生沒有尊重父母。
原因二、父母拿自己經歷的經驗告訴學生,但是學生沒有經歷過,是體會不到的。
2. 親子矛盾有哪些
親子矛盾有哪些
親子矛盾有哪些,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寄託了很多希望,從而孩子壓力很大,可父母沒想過這樣的寄託變成了親子矛盾的主要源頭。那麼來看看親子矛盾有哪些吧。
親子關系中的五大沖突
一、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認知偏差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認知偏差,會導致父母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並進行不合理的控制。
「你是我生的,就得聽我的」,媽媽的不合理要求和控制導致孩子叛逆。
在被不合理對待之後,孩子要麼反抗父母要麼自我否定,自我價值感低缺乏安全感。
二、父母與孩子在相處中缺乏情緒管理能力
因為愛子心切,在面對孩子時,父母往往缺乏情緒管理能力。
父母情緒不穩定,孩子的情緒就不穩定。當相處中出現矛盾時,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會使孩子漸行漸遠。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會厭煩父母,會和父母發生爭執,進入叛逆期。或者封閉自我,不與父母交流,關閉心門。
三、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的行為問題
最常見的是,父母不肯放手,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認為孩子長不大,把孩子當做「籠中的鳥」一樣圈養。
他們不敢讓孩子自己做作業,一輔導作業又容易情緒失控,也會過多干涉和管控。於是,平時母慈子孝,一做作業就雞飛狗跳。
這樣的狀況持續久了,孩子要麼奮起反抗,要麼沉迷網路,破罐破摔,沉溺於網路世界無法自拔。
四、父母與孩子的人格不健全
父母的人格會直接影響親子關系,這種情況下,孩子受到了打擊和傷害,不敢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是會影響到孩子的。父母人格若是不健全,那孩子就沒有榜樣。
五、父母與孩子的人際關系處理不當
這是指親子關系不斷觸碰人際邊界,這種情況在單親家庭中非常常見。主要表現為父親或者母親缺位,為了照顧大人的情緒,孩子過早地承擔了家庭責任。
比如以前熱播網劇《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與他母親就屬於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因為母親把孩子看得太重了,朱朝陽其實很渴望父愛,但礙於母親的面,他不敢表達。
母親把對父親的恨,轉移到孩子身上來。孩子會看母親臉色,為了不讓母親傷心,會承擔作為男人的角色。
從這五大類親子沖突中,我們可以發現:
所有關於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如何化解親子沖突?
這就需要父母徹底轉變自己的觀念,重新與孩子建立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的重建》這本書的作者,經過20餘年的心理教學和咨詢經驗總結出一個秘訣:
要想保持長期良好的親子關系,「愛」是唯一的秘訣。但一定要愛得對,溺愛不是愛,寵愛不是愛,而是傷害。
重建親子關系的五個方法,這本書直截了當告訴你。
一、父母重塑合理的認知,不再把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減小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控制。
二、父母和孩子要學會正確的表達情感,父母情緒穩定很重要;你心平氣和了,孩子才能心平氣和。
三、培養父母和孩子的意志行為,調整已有的家庭互動模式,讓孩子跳出慣有的行為模式。
四、父母與孩子的人格要更加健全,父母要學會接納並尊重孩子的,信任孩子,敢於放手讓孩子做自己。
五、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雙贏的人際關系,父母學會親子之間相處的技巧,找到真正能夠通往孩子內心的路。
一、親子之間存在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爆發的矛盾沖突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雙方對於某事的.認知不同,或是其中的一方存在認知偏差導致的。
比如就玩手機這件事來說,父母之所以禁止孩子玩手機,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玩手機意味著玩物喪志,這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視力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而孩子堅持要玩手機是因為玩手機能夠使自己放鬆下來,學習本身就已經很辛苦了,如果連玩手機的快樂也被剝奪了,那真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體驗。同時手機上網可以看到很多學習方法的分享以及學習資料,這能夠促進自己高效學習。
更重要的是在學校里同學談論的話題都是網上的話題,如果自己不玩手機那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樣自己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社交。
如果父母和孩子堅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沒有看到自身在認知上存在的偏差,不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並進行一定的妥協,這勢必會導致引發親子之間的沖突或者矛盾。
二、信任缺失
心理學認為信任是人格特徵和人際現象,是一種定的信念,維系著社會共享價值和穩定,是個體對他人話語、承諾和聲明可信賴的整體期望。個性不同的人則信任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很容易相信別人,而有些人很難信任別人。
一般來說,對一個信任你的人施加影響或者說服一個信任你的人是很容易的,而如果對方不信任你,那麼你想要說服對方很難。這一點在家庭中也同樣適用。很多家庭教育工作者都在強調親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這其實就是在強調親子之間信任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信任,那麼溝通只是在對牛彈琴,你所說的話對方根本就不相信,因此你所表達的內容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比如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撒了謊被父母發現了,父母對孩子產生了不信任的心理,那麼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就算是真的,父母也會有所懷疑。
就像寓言故事《狼來了》里的主人公一般。信任缺失以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會變得很不順暢,溝通不順暢的結果便是矛盾的產生。
三、控制欲與反控制
控制欲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的是個體對某人或者某物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錯,也不允許對方違背自己的意思。反控制便是被控制方反對自己正在被控制或即將被控制的狀態,這是一對矛盾沖突。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是控制欲很強的一方,孩子拚命地進行反控制,勢必會爆發親子之間的矛盾。
1、青少年的「獨立意向」與父母不善於或者不願意讓他們取得與自己平等地位的矛盾
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在少年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在少年心中已經有了「我已經是大人,不再是小孩子」這樣一種觀念。他們已經把自己當做了大人,因而,他們在思考或者行動上都已讓自己站在成人的角度,這時候,他們就希望能夠擺脫父母的束縛,建立新的親子關系。
但是父母卻不願讓孩子取得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因為他們把「現實中的子女」同「心裡的子女」當做了一個,因而在他們的眼中,少年永遠都還是一個孩子,不能夠獨立自主的做主。我所遇到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特別是在中考後、分科和填高考志願的時候。
2、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與孩子實際能力的矛盾
家庭是一個凝聚力很強的特殊社會團體。在這個團體里,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極大的關心和愛護,子女對父母有極強的信任和依賴感,因而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往往成為了孩子上進的力量。
因此有的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抱有很大的希望,為了實現希望,嚴格要求孩子,不允許孩子的成長出現一點與期望所不符的跡象。結果是有的孩子也許小時候還聽從父母的話,但到了一定的年齡,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時候,他們就會思考父母的行為,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了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就可以不顧孩子的意識,一切都由他們做主,甚至是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們根本做不到的事。一旦他們胡思亂想後,就會加強他們對父母的反叛,進而加深與父母的矛盾,即加深親子關系的矛盾。
3、 解決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矛盾的方法
想要解決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的矛盾,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
父母加強心理學學習,以便更合理的處理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矛盾其產生的原因都與心理學有觀。若果父母了解了足夠的心理學知識後,他們就能夠正確的分析孩子的行為
心理,根據孩子孩子的現實情況及時給予建議,而不再是一味的嚴厲要求,這樣就可以是孩子心平氣和地與父母談話,更加了解自己,綜合自己與父母的認識,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
青少年學會站在父母的立場思考,以便更好的理解父母。青少年雖然有了一定的獨立自主的意識,但是由於生活、社會經驗不足,在思考問題上還有一些不足,因而容易沖動,做出一些不對的事情,甚至悲劇。
因此,青少年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父母的決定、行為、言語,這樣就可以是孩子能夠充分的了解父母行為的意圖、目的,從而體諒父母。也許父母的行為有不對的地方,他們也會太極端,也可以慢慢地學會去分析,想辦法去解決那些爭端。若從這兩方面出發,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一般這樣就能夠很好的解決矛盾了。
3. 家庭關系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夫妻之間的矛盾,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婆媳矛盾等等。而這些矛盾的解決辦法就是包容和理解,那樣才會和諧的相處下來。
1,夫妻矛盾。無論兩人多麼相愛,在日常相處過程中,會因為一些小摩擦產生矛盾。比如家務事情。或者是一個上班,一個全職帶娃,等等都是容易產生矛盾,遇到這種情況,若是兩人能夠換位思考,多為對方想一下那矛盾就會很少。
2.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兩代人住在一起因為生活習慣和飲食不同,而產生矛盾,比如說老年人起床比較早,嫌棄年輕人賴床或者年輕人嫌棄老年人不衛生等等都容易產生矛盾。遇到這種情況分開住,或者互相忍讓也可以解決問題。
3.兄弟姐妹之間矛盾。這種情況往往都是因為父母的偏愛或者小的時候爭搶東西造成的。所以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也是有的。不是所有的家庭孩子之間相處都很好。遇到這種情況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3.婆媳矛盾。這個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兒子的關系原本認識的陌生兩人相處到了一塊。因為一些事情而產生矛盾。這個時候,要看男人是怎麼解決,若是處理妥當,可以安穩度日。如果處理不當容易雞飛狗跳。
總之,家庭關系的主要矛盾有夫妻矛盾,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婆媳矛盾等等。而這些矛盾都是可以慢慢化解的,因為都是一家人。多一點理解和包容,生活也可以和和美美。
4. 父母與孩子的常見矛盾
父母與孩子之間只有一種矛盾,就是思想觀念不同!
1、父母對待事物的觀念與兒女不同存在較大偏差,比如畢業後奔三過程中的兩個巨大boos:工作和對象。父母一直在向兒女灌輸他們的人生道理,而不是讓兒女在當下這個時代自己去經歷去成長。
2、父母對自己兒女不了解。學生階段只想著抓學習看成績,成績不好就補課,成績好了就放養。等兒女畢業步入社會遇見困難和選擇的時候,才發現並不了解兒女真正的想法。從前只想著冷了加衣服,餓了做吃的,買東西給錢,把他們認為好的東西一股腦都給兒女,而不知道兒女正真的想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
3、父母跟兒女之間沒辦法進行有效溝通,我指的是出現分歧還不至於嚴重矛盾的時期,很多父母有著傳統的思想,好像父母說什麼兒女應該聽從照做,一旦兒女提出相反觀念或是他們無法理解的事物的時候,他們會產生惱怒的情緒:提高說話分貝,說話帶有怒氣。或者進行非常消極的指責:你就每天怎麼怎麼樣好了……你這樣下去會怎麼怎麼樣……亦或者數說父母的不容易,講一講他們的期望,希望你能懂事。兒女是本著溝通來解決問題緩解矛盾,結果父母溝通的結果不是吵架就是冷戰,矛盾不斷加劇,兒女也不願再進行溝通,精神上出現壓力和痛苦,進入惡性循環。
5. 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矛盾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主要問題出在哪些方面
您好,我也是一個孩子,我代表孩子們來說一下:1有的時候家長會覺得我們貪玩,其實上課真的很累,有的時候老師會要課,體育又要長跑,一回家又要寫作業,所以家長與我們之間會產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2一些處於青春期的我們有一種逆反心理,家長會說我們變壞了,不聽話了,其實,我們只是因為青春期到來,這個時候是從兒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階段,家長不能和我們好好交談,矛盾也因此產生。3我的母親比較封建,有的時候我穿什麼衣服都要管,還有我的日常生活等等,這讓我很尷尬,曉得時候我很喜歡做家務,但是長大後媽媽總是說我搗亂,我就不喜歡做家務了,這說明,我們是需要鼓勵的。4考試成績會讓我們很羞愧,只是不願意在家長面前表現出來,家長喜歡攀比,所以如果我們考試成績不好,又要被罵了。但是,如果你說:會不會啦?下回再努力一些等等。5有的時候家長總是喜歡以他們的思想來裝在我們的腦袋裡,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會造成一些摩擦。6家長喜歡在別人面前宣揚我們的醜事,所以我們的面子會有很大的損失,我們也不願意與父母交談。6周末有時間可以帶我們出去走走,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家長交流。
(大概就是這些了吧,望採納)
6. 親子矛盾的表現
親子矛盾的表現
親子矛盾的表現,出現親子矛盾的時候,自己肯定是會先進行化解的,親子關系是屬於人際關系的一種,是父母與子女的心理關系的具體表現,比其他的人際關系,具有多了一層血緣關系的特殊性。下面看看親子矛盾的表現。
(l)父母對子女的學業期望過高,而子女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不能滿足父母的願望。
(2)父母存在著嚴重的攀比心理,總把自己孩子的缺點短處和別人孩子的優點長處進行比較:而子女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不理睬父母。
(3)父母具有傳統的家長觀念,強調子女要聽話:而子女為了爭取獨立自由,採取各種形式進行對抗。
(4)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情緒急躁與焦慮:而子女行動遲緩、不予配合。
(5)父母的生活習慣和言語不被子女理解,子女出現消極的情緒。
(6)父母哆嗦,子女難以與之相處。
(7)子女說了父母不愛聽的話,父母給予訓斥,雙方都不滿意。
(8)少年人開始關注兩性問題:父母採取躲避態度,不能滿足子女的好奇心。
(9)少年期的初中生的思想意識和家長的思想認識往往不一致,發生沖突就吵架。
(10)父母不理解或不尊重子女的隱私。
導致親子矛盾的5種情形是哪些
欺騙孩子
古時候有,曾岑殺豬的故事。
曾岑的妻子,要外出,孩子吵著要一起去,為了不帶孩子去,騙孩子說,乖乖在家,回來就給孩子殺豬吃,曾岑等妻子回來,就拿刀去殺豬,妻子不解,曾岑說,你是母親,對孩子說的話不算數,孩子都是跟大人學的,自然會學會欺騙人,將來更不會信任你說的話。這豬一定得殺,母親對孩子的教育要從贏得孩子的信任開始。
很多家長,容易欺騙孩子說乖乖聽話就給你買禮物什麼的。結果卻會忘記,撒謊欺騙孩子。
我的弟弟就對我爸爸很有意見,爸爸曾經說過給他買筆記本,但是一直沒有兌現,他對爸爸的信任就土崩瓦解了。
逼孩子吃大人喜歡吃的東西
很多媽媽習慣買菜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當發現孩子拒絕吃某種菜的時候就很苦惱,抱怨孩子不吃,挑食。其實,孩子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他可以選擇,不喜歡吃的也能因為正確的引導,而去嘗試吃。我的女兒,開始奶奶總說她不吃青菜,現在在我的努力下,她也很喜歡吃青菜了。逼迫她吃飯,反而影響她吃飯的興趣。
要求孩子「大的讓小的」
前幾天,正好跟我媽媽聊到這個話題,我說小時候我討厭弟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媽媽太偏心,總是讓我讓著弟弟,吃東西都要留給弟弟大部分。搞的我很郁悶。
我的媽媽感覺我的想法不可思議。。。
美國賓夕法尼亞兒童心理學家Douglas M. Teti說,父母對孩子不公平,總是一味的包庇疼愛小的那個,會讓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孩子,內心受傷。還影響孩子之間的關系。
總是在孩子面前提到「別人家孩子」,誇獎別人家孩子優秀
電視上一位小女孩跟媽媽說自己很不開心,因為她的媽媽只喜歡她考試考的好的時候,她壓力好大。
媽媽說:「我是為你好,希望你能更優秀。」
小女孩聽到媽媽的話不高興了,難過的說:「可是,媽媽, 我感覺不到你的愛,我多想你能誇誇我」
其他小朋友卻說,她很優秀,大家都羨慕她的好成績。可她自己卻感覺不幸福。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媽媽的誇獎,即使自己表現的不夠好,也希望媽媽是鼓勵欣賞自己的。不喜歡被比較。
親子矛盾中的五大問題
第一類:孩子或者父母的心理精神問題。在這一類矛盾中主要表現在孩子一方,父母也有存在心理精神問題的,比較少見。這可能是因為父母面對子女來說更願意包容退讓,所以他們自身有問題在關鍵時刻不會和子女較真,特別是面對一些未成年子女,如果他們的行為明顯失當親友們也會自覺保護好未成年子女。但是在夫妻矛盾中,配偶的心理問題比較多見。
在現實中,心理問題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抑鬱症和強迫症,精神問題則籠統歸為精神分裂類。
第二類:責任感缺失。這類問題主要表現在子女一方,常見的有成年子女不孝,成年子女不撫養自己的孩子,成年子女不承擔丈夫或者妻子的責任。責任感的缺失集中表現在不承擔角色義務,以上三點分別是沒有承擔子女、父母、配偶該承擔的義務。
有人說父母也有缺責任感的,那種情況一般是對未成年子女而言,而且那種情況應該是配偶代替未成年子女追責。
第三類:危險行為和消極習慣。危險行為主要包括網癮、網貸、早戀、早孕、賭博、吸毒、結伴斗毆。消極習慣主要指對待學習工作缺乏進取精神,比如愛睡懶覺,專注力缺乏,意志力薄弱,不夠自律等。
這些行為如果不及時調整將會對當事人帶來一生的負面影響,不少人會因此三觀扭曲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第四類:情感鏈接中斷帶來的叛逆敵對。導致情感鏈接中斷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撫養,有的是父母某一次言行不得當導致孩子產生心結未能及時解開,有的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漠視。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次負面言行傷害需要3-5次正面言行的補償才能平衡,但是很多人不願意這樣做,一些父母也不願意這樣做。他們會覺得,我道歉了,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為什麼他還不原諒我?
這其實是不懂心理學的規律造成的,這樣一來剛剛有好轉苗頭的關系會再次惡化,並且再次惡化之後恢復的可能性會變得更小。這個規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隨意傷害一個人,特別是自己的孩子,否則,將會對他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後果。
第五類:觀念和個性的沖突。每個人的觀念和個性都不同,但並非是每個人之間都會產生矛盾。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專業概念——侵略型人格。侵略型人格的人會對和他們持有不同觀念和個性的人造成傷害,他們不僅固守自己的觀念個性而且要求別人也和他們一樣。這就是他們和普通固執型人格的區別,普通固執型人格是我堅持我的觀念,我也不幹預你的觀念。
觀念和個性沖突帶來的親子矛盾主要表現為父母干預子女的婚戀和生活方式,一些父母看到子女30多歲了還沒結婚就天天騷擾自己的子女,還有些父母在子女家生活看不慣子女用的東西太貴,倒了吃不完的菜等。當觀念和個性產生沖突時,一般調整可塑性大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