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敢打父母的都是什麼人
敢打父母的人一是神經不正常,二是不通人性,三是大逆不道啊!要明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人連自己身上的東西動一動都要考慮父母的心情,就更別說是打父母這種令人發指的事兒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從小就被嬌生慣養,要啥給啥,動不動就使性子發脾氣,做父母的不去糾正,等到孩子大了,開始對著自己動手了,後悔就晚了。所以,教育孩子就得從小開始。告訴他做人的道理,讓他知道尊老愛幼,尊敬自己的長輩,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讓他從小就講文明有禮貌。做父母的特別要做到言傳身教,在行為舉止上做出表率。
❷ 孩子打罵父母是什麼行為如何進行教育最為合適
孩子打父母怎麼辦? 從倫理的角度來看,孩子打罵父母是一種暴力行為,對孩子是不孝順的。 現在社會風氣不好,孩子願意變老,不尊重父母。 從法律上講,孩子打罵父母是一種虐待。 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構成虐待罪,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即使是未成年人也不能打罵父母。
5. 教育孩子任重道遠。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耐心指導和正確教育孩子。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建議家長向老師尋求幫助。
6.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必須以身作則。 讓孩子參與自己的感恩行為,比如給老人買禮物帶孩子,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慈善活動,父母和孩子一起為祖父母和祖母洗腳,父母和孩子一起看感恩電影 等傳給孩子。
❸ 為什麼有些不孝之子會打罵養育他的父母,到底孩子罵父母是什麼原因
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先罵父母是不孝,其實不懂得孝敬父母,就算孩子再怎麼叛逆,這也是不允許的。當然,這也是造成家庭教育問題的一大原因,比如父母通常過於溺愛孩子,或者對孩子缺乏關心,或者父母平時在家對老人不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1、好榜樣,在孩子面前孝敬長輩,夫妻相處融洽。
2、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真正想要的,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在不了解情況的情況下直接批評他,讓他表達不滿,帶他出去閑逛,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做不拘泥於一件事,遇到困難時積極鼓勵他,換位思考,換位思考,給他一個知錯並改的過程。
3、引導孩子看正面的電影和書籍,讓他明白母愛的偉大。
4、給孩子更多的陪伴。
5、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學會感恩,明白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不再過分放縱、理智、情感,讓他掛馬,或者未來對社會,他不會有人品好,人品好,怎麼受得了。
❹ 打罵父母的孩子是有了心理疾病還是精神疾病
孩子有這種比較極端和激烈的對立、暴力、敵意等不良行為表現,有可能是心理問題,有可能是精神障礙,也有可能是其他問題。建議首先請精神科專科醫生除外精神疾患,再接受心理咨詢專業指導。
❺ 辱罵自己的父母的人
文/懷左
01
你曾經遇到過那些辱罵他們自己父母的人嗎?前天晚上在回宿舍的路上,這樣的人就被我遇到了。
一對老兩口,還有一個很高的小夥子,最開始他們在我前面走,小夥子時不時扭頭罵幾句。當時我以為可能是路人發生了爭吵,但當我快接近他們時,才發現他們三個是一家人。
「你們兩個垃圾,沒半點本事,別人家父母都很厲害,你們就知道給我丟臉!」
這是那個小夥子的原話,辱罵父母時臉上還帶著極端憤怒的表情,說完之後又繼續罵了幾聲垃圾,然後朝他的父親吐了幾口唾沫。
「垃圾!垃圾!沒用的垃圾!」
我看向他們三人,穿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年輕人穿著一身名牌,顏色搭配得很時尚,而他的父母穿著最普通的棉衣,為了保暖,兩人還帶著棉帽。
罵完,小夥子拿著東西加速跑走了,留下了他呆在原地的父母。我聽到他的父親喃喃自語:「唉,孩子養這么大,我自己變成了垃圾……」
那一聲嘆息打到了我的心底,一種帶著憤怒的心疼與難受,我沒法參與別人的家事,沒有能力去安慰別人,只能帶著剛剛的畫面,然後一個人獃獃地繼續往宿舍的方向走。
原來世上真的有這種人,因為父母沒太大的本事,因為自己父母窮,就覺得丟臉,覺得無地自容,給他們吐口水,說他們是垃圾。
父母是垃圾,那自己又是什麼呢?
02
這樣的情景,小時候在我們老家那裡,也發生過。
那時候我家還在村裡人流量最多的地方開小賣部,離我們家店不遠的一家有個哥哥,初中畢業後沒考上高中,後來便讀了一所中專學校。
印象中他是那種文縐縐的人,身體瘦弱,說念笑配話也蠻有禮貌的,來我們家買東西時給人的感覺也不錯。
但就是這樣看起來最有禮貌的人,他爆發的怨氣,往往卻是最大的。
我還記得他和父母的爭吵,鬧得人人皆知,後來街坊鄰居都過去說好話,也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事情的原因很簡單,他畢業後沒找到工作,然後一天和父母吵架時,罵他的爸媽沒本事,連工作都沒法給他安排。
聲聲辱罵,不堪入耳。
「我畢業這么久,連個工作都沒有,你們他媽的就不能給我去找個工作嗎?」
「說我天天閑在家裡,還不是因為你們沒錢嗎?媳婦也娶不到,工作也找不下,要你們有什麼用呢?」
「真他媽的沒用,你們怎麼不去死!」
記得最後一句他是吼出來的,也就是這一句引發了眾怒。旁邊的一個叔叔實在聽不下去了,直接上去一手拽著他的衣領,另一隻手左右開弓甩了他十幾個巴掌。
「你是什麼個東西,二十來歲了不出去自己闖,窩在家裡吃你爸媽的不說,還讓他們去死。他們捨不得打你,我今天就替他們好好教育教育你!」
後來就慢慢消停了,我媽也不讓我看了,把我拉回家給我說:「以後你要是變成這樣,那我和你爸也就不活了。」
03
講道理,這樣的事情能真正被我們目睹的時候不多,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書上,或者在電視上看到的。
農村的孩子在城市裡讀書,衣著普通的父親去看時,孩子和父親走路拉開了距離。
當然還有更離譜了,孩子剛好和同學在一起,平時裝有錢裝慣了,猛一見他農村的老父親,為了掩飾尷尬,於是說:「叔,你怎麼來了,是一個人來的嗎……」
虛榮心誰都有,但如果虛榮到連爹媽都不認了,那就是真病得不輕了。
某種意義上來講,虛榮心也是自尊心的一種表現,只不過被扭曲和放大了,開始變得攀比,愛名利,好大喜功,看重別人的評價,嫉妒,敏感多疑,一仔指有事就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
我能理解家庭條件不好,能理解貧窮的難處,因為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扛過鐵鍬,下過地,抓過蛤蟆,摸過魚。我家就挺窮的,而且一直窮到現在。
是的,沒有錢確實會被別人影響,確實去了好的店裡不敢去看標價,確實和有錢的同學生活在一起會有自卑的感覺……
但大多數不都這樣嘛,大家都沒錢,單單你的虛榮心那麼重,重到在外人面前連父母都不願意相認,重到因為他們沒錢就覺得他們是垃圾。
如果以罵人者的這種邏輯來講,他們還養了你二十多年,亂七八糟也花費了不少錢。
最窮最沒本事的人其實是你,弱到只能回家辱罵自己的父母。
因為你知道,不管你說什麼,他們都得愛你。
04
弱者的理由,總有千千萬。
再回頭看憤怒者和罵人者, 其實所有的結果,最後指向的,都是自己的無能。
自己升陵找不到好工作,怨父母;自己買不起房,怨父母;自己找不到好的另一半,怨父母;自己混得實在不好但卻不敢罵別人時,也只能怨父母。
新聞里也經常有這樣的事情,嚴重的,甚至會發生流血案件。歷史上有皇家因為爭權奪勢,父子之間兵戎相見,今天也有某些人家因為子嫌父窮,口水拳腳全招呼在自己家人身上。
這樣的人,其實不是家窮,而是心窮。
窮到什麼地步呢,窮到自己都變成了中山狼,變成了畜生。
他們的思維是弱者的思維,遇到問題,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只會從別人和環境上面尋。問題都是別人的,就是沒有他們自己的事。
當然,社會會回報給他們結果,十倍百倍地回報給他們。
罵人者,人恆罵之;害人者,人將害之。
人在做,天在看。
❻ 二十歲的兒子除了埋怨父母就是打罵父母怎麼辦
一般這種情況,都是父母管理教育子女不當,時常是在子女小的時候溺愛造成。在兒子面前,父母應當有威嚴,20歲的兒子,經濟應該無法獨立,建議父母應該在各個方面加以管教,如果兒子打罵父母,可以報警處理。
❼ 家長不打罵青春期孩子可是她打罵父母
有資料顯示,近年來,因罵父母、甚至打父母而被帶去看心理醫生的青春期孩子越來越多。青春期孩子對父母實施的打、罵、逼迫等暴力行為,被稱為「青春期家庭暴力」。這些孩子的特點是在外面表現較為正常,但在家裡經常和父母有激烈的沖突。 ■無奈的父母 當這些孩子最初打罵父母時,父母往往始料未及:怎麼會是這樣?供他(她)吃供他(她)喝,給他(她)創造了那麼好的條件,怎麼一點都不領情?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困惑,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對孩子進行斥責、打罵,結果導致孩子更加強烈的反抗。最後,不要說實現父母給孩子制訂的各種學習目標,就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維持。許多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無法求助別人;還有的父母覺得被孩子打是不光彩的事,沒臉求助別人。只有在家庭內部尋求不到解決的辦法,被孩子打得遍體鱗傷不堪忍受時,父母才會想到向別人求助。 ■孩子的「暴力心」從哪裡來 專業人士分析說,青春期家庭暴力心理的形成,首先和父母的不當教育有關。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過度地承擔了孩子應該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收拾屋子之類。在過多承擔責任的同時,父母自然賦予了自己無上的特權。這樣一方面剝奪了孩子應有的成長鍛煉機會;另一方面,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來支配(雖然是在愛心下的支配),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予以尊重,並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認為好孩子應該學習好、不早戀,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父母恨不得他(她)在智力上達到十七八歲的水平,而在男女生關繫上最好是七八歲的水平。這種希望當然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孩子還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比較好擺布,他們可以按家長的意願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塑造孩子的意願基本上能實現。但孩子十二三歲以後,到了青春期,隨著身體和心理的發育,他們會越來越有自己的主張,他們會堅持按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做出行動。這反映了青春期孩子要求獨立思考的願望,他們想通過這樣的行動來表示自己長大了。而此時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的主張是幼稚的,對事物的看法是不全面的,總要阻止他們的行動。在阻止的過程中,沖突就來了。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按自己意願塑造孩子的信心受到了打擊。於是,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訓的話越來越多,表揚的話越來越少,甚至動手「鎮壓」。 這樣做的結果會有兩種:一種是孩子被「馴服」了,變得退縮、聽話,認可父母的價值觀,處事方式;一種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最初和父母頂嘴,繼而和父母對罵、對打。可以說,父(母)子之間的暴力是互動的,不是單方面的,而最初的發起者則是父母。應該說,父母對孩子的阻止是出於愛護,怕孩子走彎路。但是,他們沒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事實上,如果把阻止改成引導,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即使是碰幾回壁,那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應付的代價。 咨詢師說,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家庭里的行為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一個父親經常對妻子、孩子或其他人拳腳相加,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需要的時候,他(她)就會模仿。 青春期家庭暴力還與親情的缺乏有關。一些孩子在出生不久,因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就被送到奶奶或姥姥家撫養,等到上了中學了才回到父母身邊。這樣的孩子往往和奶奶、爺爺、姥姥、姥爺的感情比父母深。離開老人本來已使孩子感到痛苦,再加上父母往往比老人嚴厲,管得較多,又沒有養育的感情基礎,孩子很難和父母融洽相處,甚至認為父母沒資格管自己,容易和父母形成對立,嚴重 的可發展成「家庭暴力」。 還有一種情況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對父母一方的怨恨而出現暴力行為。叢中教授說,像這篇文章開頭講的那個女孩就是這種情況。 ■如何解決「暴力」 專業人士擔憂地告訴記者,產生青春期暴力行為的根源在父母,但所有的父母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他們認為有問題的是孩子,所以他們會帶孩子看心理醫生,而沒想到要去矯正一下自己的行為。 咨詢師認為,父母首先要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問題,比如父母特權、父母霸權、對孩子不尊重、和孩子溝通方面存在障礙等等。一般情況下,孩子對父母中的一方較為反感,而和另一方相處還可以。在對父母進行心理治療時,咨詢師會告訴讓孩子反感的一方先暫停一切對孩子的管理,讓另一方來管理。然後,再進一步調整親子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要取得遠期效果,父母要調整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特點,有自己內心的真理,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平時少對孩子訓斥,更不能使用暴力;對待孩子要以表揚為主,表揚要及時、肯定、實事求是,尤其要對孩子的做事態度,而不僅僅是行為結果給予表揚。 一個人感受到的愛越多,他(她)才能付出更多的愛;他(她)得到的尊重越多,他(她)才會懂得如何尊重別人,這在任何人之間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