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的爸爸媽媽或親人是怎麼相識相愛的
小時候只覺得家庭氛圍和諧,長大才慢慢了解到他們相愛。因為有些問題長大才敢問的……父母相識相戀的過程我問的我媽。 他們是自由戀愛,高中同學,在那個年代大家都比較羞澀,我爸玩的暗戀,默默注視著我媽長達三年愣是一句話沒說。後來到了大學的時候高中同學聚會,我爸鼓起勇氣去搭訕,談人生談理想談著談著談到了一起。 我媽說這個的時候我爸在場,鑒於我爸年輕時顏值較高(現在有了啤酒肚頭發稀疏了),我媽還是挺關注的,她問我爸:「當時班上有個女生喜歡你,坐在你前幾排,老回頭看你,你還記不記得?」我爸震驚了:「坐我前面的不就你一個嗎?!」我媽丟給他一個無奈的眼神:「你覺得可能嗎?班上人再少也不能只有兩排座吧?」當時我爸的全部心意都在我媽身上,大概把其他人習慣性忽略了。
② 你的父母輩都是怎麼相識相愛的呢
爺爺看中我媽勤勞,出身在文化知識家庭,姥爺和太姥爺都是有文化的人。於是找媒人撮合我爸媽。爸是老大,底下四個兄弟姐妹,高中畢業大專考上沒去讀,回家在農村放電影賺錢給家人,我媽雖然是知識家庭出身,但她自己不喜歡讀書,初中畢業就不讀了,姥爺家當時開了磨坊,媽媽給記賬幹活。爸挺看重我媽的,主要是那會兒姥爺家生活條件比爺爺家裡好很多,他倆22認識,談了兩三年,就結婚了。
③ 父母怎樣愛孩子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有三點,其 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游戲、閑談、共度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 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長。其 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准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初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是去了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贊孩子時也多用這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令人討厭了。 仔細分析起來,孩子真正可愛的和值得鼓勵的「乖」,其實把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關心和體察他人的感受,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達理,就是講道理,懂道理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達理的基礎上,能夠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這是自製力,是節制。所以「乖」應該是善良、聰慧、節制這三種積極品質的綜合表現。倘若抽取這些品質,只要求孩子盲目的聽話,訓練出來的就不是通情達理的乖孩子,而是逆來順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陽奉陰違的壞孩子了。 親子之愛是愛的課堂,不但對孩子是如此,對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爾說:「通過對孩子的愛,母親愛她的丈夫,父親愛他的妻子,雙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愛得以客觀化。」泰戈爾也說:「我的孩子,讓他們愛你,因此他們能夠相愛。」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體之愛的產物,更是彼此的心靈之愛的載體,通過愛孩子,這種愛才不是飄著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獲得了穩固的基礎。請注意,這兩位賢哲都認為,對孩子的愛是實現男女之間超越於肉體的愛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對此也深信不疑,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過愛孩子,我們才領悟到了愛的無私之本質,從而真正學會了愛。 如果說,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那麼,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無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在時光中了。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只能是父母的責任。孩子長大後,把一份他的孩提時代的完整記錄交到他的手上,他會多麼欣喜啊。這是真正的物價之寶,天下父母能夠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比這更貴重的了。 做家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僕、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經的父母,自己十分無趣,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於衷,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在乾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悶屋中,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的暗啞了,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責任一定在大人。 現在有一些父親或母親以自己的孩子為題材寫書,寫的是他們很特別的育兒經歷。他們有宏大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從零歲開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終於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為女兒寫的書里,沒有一丁點兒這樣的東西。事實上,我也不是這種目光遠大,心思縝密的家長,而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罷了。對於我的女兒,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的生長,絲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圖。 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從不作具體的規劃,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讓他成為一個心身健康、心智優秀的人。給孩子規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將來具體的職業路徑,是一種誤導。我只關心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能夠快樂、健康、自由地生長。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他將來做什麼,到時候他自己會做出最好的決定,比我們現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許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長大,我相反,多麼願意孩子的童年時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戀這樣的一種天然的可愛,這樣的一種純粹的親情,這樣的一種簡單的幸福。在時間的洶涌波濤上,我留戀一滴晶瑩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無物長存,我應該和能夠做到的是,再另一種形式中守護這些珍貴的價值。我不是指寫作,寫作是容易的,難的是生活本身。我願意孩子在因閱歷和教養而成熟以後依然天真。我願我們的親情歷盡歲月的磨難始終純粹。我願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蝕永遠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