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何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這是一句從古流傳下來的金玉良言。一個人是在父母的期待中生下來的,生兒方知父母恩,只有孝順父母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人,這是一種對父母養育子女的反哺,這更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傳承。
孝代表的是一種品質孝代表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百善孝為先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句話,這是我們對老祖宗優良傳統的繼承。這也代表了我們對待過去的文化有選擇性的傳承,這也代表了中華兒女的優秀品質。
一個對待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根本就不配為人,父母一生為你,而需要子女做的只是晚年的陪伴,僅此而已。也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夠孝順我們的父母,讓他們的晚年不在孤單,讓他們開開心心的看著我們的成長。
『貳』 為什麼中國人,要把「孝」字放在第一位
在中國孝文化的傳承源遠流長,孝是一種社會意識的形態,有利於社會發展建設的動力,有利於規勸人們後代以德存心,以百善孝為先,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去感恩父母的養育之心。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以孝為先造就良好深厚道德的典範。
《弟子規》一文詳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命,行勿懶”,當父母有事要求要我們去做,要起快行動,不要籍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這是講得很好,不錯。
所以,要得到孩子生活的正常化,必須以《弟子規》為教材,學好,用好。努力克服沒有日夜顛倒的壞習慣,做事要有一定的規矩,要求孩子從小養成孝順父母,疼愛家人,以正能量保持恆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事業有成,這就是父母最大的希望。
『叄』 為什麼是百善孝為先,而不是忠為先
理解這句話,首先要明白,在儒家經典中,對「孝」的詮析不僅僅是「孝順父母」。《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又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等等,「孝」是百善的中心,是對天地,對父母,對朋友,對妻子的一種誠敬。
具體可以看看《孝經》。《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繁瑣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該書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所以說,」孝「的范圍非常廣大,中心是對別人的誠敬,一種負責人的心態,一種君子之行,一種坦坦盪盪的生活態度。
『肆』 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第一,父母生育了我們,給予我們生命,滴水之恩,尚且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
第二,父母為家庭作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不辭辛苦的在外賺錢養育我們,還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們,一切都是為了能讓我們在最好的狀態下成長,此愛無私,不求回報,更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和孝敬。
第三,拋開個人感情,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其道德、法律都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孝順父母的心,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人類能延順到現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我們沒有做好孝順父母的榜樣,怎麼有說服力讓自己的孩子以後孝順我們呢?
『伍』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應把孝放在第一位,為什麼
LZ的這個是個偽命題。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說法來自傳統儒家思想。
這種說法是指:當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應該先考慮盡忠。
儒家思想來源於宗法制。「孝」孝順的是小家之家長(父母),「忠」忠於的是大家的家長(君皇)。當小家的利益與大家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考慮大家的利益。
『陸』 什麼叫「百善孝為先」
孝順是放在第一位。
人生在世,首先要懂得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身上流著父母的血液,從小接受父母的啟蒙和家庭的教育,吃穿用度全靠父母,自己的成長,後來讀書學文化,無不是父母操心勞累的結果,凝聚著父母的心血。
還是《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得最好,兒女平時在外面工作、打工、做事,不在父母身邊,要多打電話問候,關心父母的衣食住行,父母生病了要提醒他們吃葯打針,嚴重了需要住院,子女要趕回去在醫院照顧,過節要問候父母或寄錢寄物回去,過年最好能與父母團聚,多陪父母說說話,從生活細節上體貼關心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