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秋水的父母是干什麼的

秋水的父母是干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01-30 15:01:51

A. 於文文父母是干什麼的

這位知友,於文文(Kelly),加拿大籍華裔。1989年11月7日生於中國遼寧大連,華語創作型女歌手、演員。於文文父母不是公眾人物,生活比較低調,不願意拋頭露面,所以其父母情況外界一無所知!

B. 井柏然父母分別是干什麼的

這個沒有當事人的授權,我不能告訴你姓名,但是,可以告訴你,井柏然父母感情一直不好,井柏然出生僅僅28天,母親就離開了他。 後來,父母離婚,他被判給父親撫養。 但這也僅僅是名義上的,父親游手好閑,並沒有承擔起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 小柏然是跟著奶奶長大的。 從記事起,他最親最近的人就是奶奶。

C. 葉良辰他家是干什麼的他父母是什麼工作

你這是要人肉呀

D. 遲志強的父母是干什麼

遲志強離開長春,到了杭州,與池代英結了婚。

E. 秋水表現方法上有什麼特點

從文中可看出《秋水》在表現方法上有何特點?
答案: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或表現特點:一是善於通過虛擬的寓言故事來說理;二是善於藉助形象的描繪將抽象的哲理化為具體形象;三是對比手法。

學科:語文
教學內容:秋水(節選)

【思考導學】

1.秋水時至,河伯是一種怎樣的態度,見到大海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

答案: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伯的態度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見到大海後,態度變為「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文篇寫大海的廣闊只用了「不見水端」四個字,然與黃河的「不辯牛馬」相比則不可同日而語,兩相對比,河伯向海神若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2.本文說明了什麼道理?

答案:本文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3.從文中可看出《秋水》在表現方法上有何特點?

答案: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或表現特點:一是善於通過虛擬的寓言故事來說理;二是善於藉助形象的描繪將抽象的哲理化為具體形象;三是對比手法。

【合作討論】

如第3題:

本題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文章,總結並借鑒作品在表現方法上的特點。

特點之一,是莊子善於通過虛擬的寓言故事來說理。本文通過河伯見到海神若後望洋興嘆的故事,說明了人不能自滿自大,否則只能是貽笑大方的道理。莊子其餘的散文也有類似的特點。

特點之二,是善於藉助形象的描繪將抽象的哲理化為具體形象,使讀者更易接受。文章不是乾巴巴的說理,而是藉助河伯的形象來傳達作者的思想,文中對河伯的形象描繪,也使作品顯得興味盎然、生動傳神。

特點之三,是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如文中關於河和海的描繪,以及河伯前後態度的對比等。使讀者在比較中得到了更形象的感知和認識。

【課內同步閱讀】

一、閱讀下文,完成1~3題。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1.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C.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D.直不百步耳

解析:A.「知」通「智」;B.「辯」通「辨」;C.「無」通「毋」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與「順流而東行」的「東」用法不同的是( )

A.秋水時至

B.東面而視

C.夜縋而出

D.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

解析:例句中的「東」及A、C、D中加粗詞都為名詞作狀語。

答案:B

3.莊子作品善於描寫,文中是如何寫河、海之大的?

解析: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答案:「不辯牛馬」、「不見水端」。

二、閱讀下文,完成1~5題。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1.下列各句中,與「以為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無乃爾是過與?

B.趙氏求救於齊。

C.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D.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解析:例句為賓語前置句。B是狀語後置,C為判斷句,D為被動句。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粗詞,與「我嘗聞少仲尼之聞」的「少」意義相同的一句是( )

A.太後之色少解

B.老臣賤息舒祺最少

C.鄰國之民不加少

D.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解析:例句中的「少」是「輕視,看不起」之意。A.「稍微」;B.「年紀小」;C.數目變少。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粗詞,與「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的「窮」,意思相同的是( )

A.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B.窮寇莫追

C.覺宇宙之無窮

D.不忍窮竟其事

解析:例句中的「窮」是「困窘、不得志」的意思。A是「阻塞不通,與『通』相對。」B是「走投無路」。D是「窮究、追究到底」。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粗詞意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B.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C.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D.聞所未聞

解析:A、B、D是「聽說、聽見」之義,動詞。C是「見聞」,名詞。

答案:C

5.翻譯文中畫曲線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聽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啊!

(2)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課外延伸閱讀】

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於。單於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使往?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惟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驛道,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夏,意不能得月氏要領。留歲余,還。並南山,欲自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單於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並南山,欲自從羌中歸

B.誠得至,反漢

C.惟王使人道送我

D.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解析:A.並,通「傍」;B.反,通「返」;C.道,通「導」。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並南山 南山:指昆侖山

B.道必更匈奴中 更:經過

C.蠻夷愛之蠻 夷:古代泛指南方的少數民族

D.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 為:介詞,替

解析:C.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不屬於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的一項是( )

A.問欲何之

B.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

C.既臣大夏而君之

D.騫以郎應募,使月氏

解析:A.賓語前置,B.被動句,C.使動句。

答案:D

4.翻譯句子。

(1)惟王使人道送我。

(2)既臣大夏而君之。

解析:准確把握句意,注意重點詞及使動句式。

答案:(1)希望大王派人做向導護送我。

(2)已經使大夏臣服了,並且統治了它。

5.對以下兩句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匈奴得之,傳詣單於 ②又自以遠遠漢

A.①匈奴捉住了他們,張騫被傳送到了單於那裡

②又自以為遠離漢朝

B.①匈奴捉住了他們,用傳車送到單於那裡

②自以為遠離漢朝

C.①匈奴捉住了他們,用傳車送到單於那裡

②又因為自己被漢朝疏遠

D.①匈奴捉住了他們,張騫被傳送到單於那裡

②又因為自己被漢朝疏遠

解析:①句中「傳詣」,意為「用傳車送到」,②句中「自」,自以為;「遠遠」,遠離。

答案:B

6.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從第一段中「乃募能使者」及前句句意理解。

答案:聯合月氏共同擊敗匈奴

二、閱讀下文,完成1~5題。

戚將軍景通,字世顯,定遠人。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因功從軍政掌印。部使者舉孝廉,升江南運糧把總。至則祛積弊,卻羨余①,比輸太倉。故有鬻籌②之弊,客以告。作色曰:「景通自結發事君,壹勿欺。吾寧受簿責,毋寧自欺。」已輸倉,不中計,對簿度支③,當降級,所部張千戶者懷贏金三百饋之。景通笑曰:「吾以不欺受罪,顧納贏金為欺耶?」事白復官。戚勛以總督備倭至,欲引將軍為同姓。景通謝曰:「先世故姓倪,載在勛府。即自附,璽書之謂何?」卒卻之。拜總督備倭,升山東都司僉書,升太守都司掌印。河間治河,久未底績。屬為植,不逾月而告成。大寧缺僉書一人,部署匈奴內附者,景通言「安榮可」。榮奉百金為壽,目攝之曰:「吾薦賢,故薦君。以此相加,則吾薦非也。」榮慚而退。……斑白始有子,曰繼光。繼光綦履④過庭,將軍大詬曰:「童子何知!綦履必錦衣,錦衣必肉食,爾父清白,必不爾饜。爾他日將饕卒伍以自封!」既知為外氏所遺,卒裂綦廢勿著。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命綺疏⑤四戶,列兩楹間。工請益綺疏十二。景通曰:「使吾無得罪於先世,猶聚族於斯,四戶足矣。不然,此且不保。」季年畫策備胡,累數百牘。

(《續藏書》)

註:①羨余:古代官吏以無名雜稅巧取豪奪,而以賦稅盈餘名義進貢皇室的部分財物,稱「羨余」;②鬻籌:指虛報納入官倉的糧食數量謀取私利;③度支:官名,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④綦履:綉花鞋。綦,鞋上的花紋;⑤綺疏:雕飾花紋的窗戶。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至則祛積弊 祛:除去

B.事白復官 白:(查)清楚

C.使吾無得罪於先世 使:如果

D.季年畫策備胡 策:(舉起)馬鞭

解析:D.策,計策。

答案:D

2.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卻」字相同,兩個「始」字不同。

B.兩個「卻」字不同,兩個「始」字也不同。

C.兩個「卻」字不同,兩個「始」字相同。

D.兩個「卻」字相同,兩個「始」字也相同。

解析:卻羨余:卻,祛除;卒卻之:卻,推辭;始:才。

答案:C

3.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不爾饜——定不能使你滿足

B.此且不保——這個將要保不住

C.吾以不欺受罪,顧納贏金為欺耶——我因不欺騙受罪過,反而交納餘利的銀子欺騙官府嗎?

D.既知為外氏所遺,卒裂綦廢勿著——知道綉花鞋是外祖父家送的以後,終於還是扯下花飾扔在一邊不許再穿。

解析:C.納,收受義,而不是交納。

答案:C

4.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說明戚景通正直清廉的一組是( )

①至則祛積弊,卻羨余

②吾寧受簿責,毋寧自欺

③先世故姓倪,載在勛府……卒卻之

④屬為植,不逾月而告成

⑤景通言「安榮可」

⑥命綺疏四戶,列兩楹間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解析:政績及薦賢不屬正直清廉類。

答案:D

5.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戚景通升任江南運糧把總,按實際情況徵收糧食輸入太倉。因過去有虛報糧食數量的作弊行為,而戚景通堅決不這樣做,致使輸入官倉的糧食不符合賬簿數目,因此受到度支官的審問,判罪降級。

B.戚景通升任大寧都司掌印,在河間治河之事上扭轉了長久未取得成效的局面。舉薦安榮為僉書,後安榮獻給景通百金祝壽,景通嚴厲地批評了他的這種做法,使得安榮慚愧而退。

C.戚景通老年得子,但能嚴格教子。看到繼光穿綉花鞋過庭,他生氣地訓斥。他認為孩子現在錦衣肉食,就會敗壞了父親的清白,將來為將會貪占軍隊的錢財自求富足。

D.戚景通身為高官,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工匠請求增加十二扇花窗,而景通則堅持四扇窗足夠,他認為自己的行為只有合乎祖先的好傳統,才能使家庭不衰而長住此房。

解析:文中寫因父親為官清白,不會有多餘的錢財,供其奢侈的生活需要。

答案:C

【研究性學習】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我愛庄生

我愛孔孟,而我尤愛庄生。

孔子熟,因而雍容和順、簡約含雅;孟子生,因而鋒芒畢露,感情奔放;莊子真,因而高妙奇瑰,恣肆汪洋。

莊子性情率真、胸襟博大。大如鯤鵬展翅擊水三千里,拍風而上九重霄,遨遊於碧海長空,不慕戀滾滾紅塵;小如蝴蝶款款而飛,悠遊自在,心之所適,行之所安。

莊子有維護自由之心,故嚮往逍遙之游。名利榮華是生命枷鎖,故棄之如敝屣;意識形態是思想羈絆,故堅決予以拒斥。他不為外物所拘。不為俗議所限,「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死生、無終始站者為友」,風流倜儻,瀟灑快意,無怪乎千古文人莫不為之心醉。

世人蔽於人慾而不知天道,爭名奪利,樂生惡死,斤斤於是非之爭,汲汲乎仁義之辯,最終避免不了人性的喪失。莊子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於是他將自己對天道的體認,對天人之際的辯證,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化成先秦諸子第一流文章,中華學術第一等思想。

其文如長江大河,滾滾灌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長風鼓竅,天語綸音,令人不知所自,嘆為觀止。若非意氣相投、才氣相匹,智力相當者,不足以與之俱游於《南華》、(《莊子》一書被道教奉為《南華真經》)。

因此,視野之寬狹,視力之高下,視域之深淺,是決定解讀《莊子》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書不過是與莊子神交已久的一個副產品。莊子要人得意忘言,不落言筌,但本書卻在這里大放厥詞,肢解莊子,實在慚愧。不過,如果其詞可讀,其解可用,讀者自可讀而忘之。如果能因此而去讀《莊子》,那麼這本書實在是盡到了一架梯子的作用。上樓拆梯,豈只是人情之固然,簡直是本書之大幸。

照例序言應該講講莊子的生平、作品及影響。但這對莊子又似乎沒有太大必要。不但因為他的生平幾乎不可考,而且加上「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並用的莊子筆法,更使之撲朔迷離,似真還假,似假還真。「惡乎可?惡乎不可?惡乎然,惡乎不然?」這莫非莊子之本意歟?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蘇款:《和子由澠池懷舊》

既然已經生活過,已經思想過,曾經愛過,曾經游過,又何必執著於這些陳跡呢?何不去體味一下「所以跡」的人生真諦呢?我們讀著莊子苦心經營的精彩文章,那一縷回味無窮的清香,讓後生學子心儀神往兩千年。

那些斷片式的生平故事,珠玉般的思想,不就是莊子一生的行跡嗎?

大道如青天

——古人的「天論」

中國古人對天充滿了熱情和崇拜之情,天是他們的父母,他們是天所養育的子民。這種感情到了哲人手中,便抽象出「天道」的觀念。

天道是天的原則、規律,是對人的絕對命令,決不可違背。因此,古往今來,多少大思想家窮盡畢生心血來破譯天道的密碼,他們的成果最終也成了需要人來破譯的密碼。

老子是其中的一位。他發現世界是有,天道是無,而有生於無,無中生有。進而,他把無拓展為無為、柔弱之道,試圖以此逃避人世的苦難。但他執著於、最終歸於虛無,或流變成法家的刻薄少恩、重刑酷殺。

莊子則不然。他也不反對有生於無,無比有的層次要高。但他反對對天指手畫腳,胡說八道,他要人敬畏天道,要人觀照天地之美,體悟天地之心,不執於有,不執於無,而要「無無」。

「無無」是即有即無,即無即有,也就是自然,什麼是自然?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言說……

二十世紀的人類已經把神秘的天字看得很透了。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在九星拱日的太陽系中,太陽系是銀河之一粟,銀河系在有限無邊的宇宙中也很微不足道。

蒼茫的天空不過是環抱地球的大氣層,迷人的蔚藍色不過是太陽在大氣中的折射光,連太陽也不過是一個熾熱的大火球,依靠氫核聚變散發出無窮無盡的生命之光。

最偉大的也許是征服月球。當宇航員沉重的雙腳踏上那片神往已久的土地,卻發現那裡竟是一片不毛之地,沒有水,沒有空氣,沒有廣寒宮。「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的動人神話,一下子失去了美麗的主人公。

現代科技槍斃了我們對宇宙的玄想,現代哲學消解了形而上學的沉思,使我們很難理解中國古人對天的哲學思考。但事實上這些思考是非常偉大的。

人生於世,頂天立地。所以古人造字的時候,把「天」寫作『天』你看,這不就是人頭頂蒼天的樣子嗎?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天,顛也。至高無上。」「顛」就是頭頂,我們現在還把頭蓋骨叫「天靈蓋」,把額上兩眉間的地方稱為「天庭」。「天庭飽滿」可是「吉人天相」啊!

天有日月,有風雨,因此大地之上才有壯麗的山川,豐富多彩的花木蟲魚。有了人賴以生存的資源,人類才可能繁衍生息,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明。所以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獻匯編《尚書》中說:「惟天地(是)萬物父母,惟人(是)萬物靈長。」

在農耕社會中,人們不得不靠天吃飯,不得不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時刻提防著天災人禍。終年辛勞,所得卻不多。因此人們便祈禱上蒼,賜福生民,並把勞動所得都視為上天所賜,對天地充滿了無限敬意。

《尚書》中還說:「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師。」天不但賜五穀農桑於民,還賜給他們君王和老師。老師也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天子。「君,天也,天可逃乎?」(《左傳·宣公四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在天地間,天是最高的權威;在人間,君王是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的最高權威。盡管後者往往名不符實,往往成為人人得而誅之的「獨夫」、「暴君」。

在此基礎上,古人進一步認為天有大德,即生育萬物,生生不已,無為而無不為。這一點無論儒道兩家都是贊同的。並且認為在這「無為而無不為」中,一定有天道。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道是古人對天的最深刻的哲學思考。體認了天道,人類才能按照至高無上的天道行事,自覺地把人道與天道統一起來,致力追求幸福生活。

所以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第二種就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羞愧)於人」。所以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大宗師》)

因此,中國人的天,不僅是自然意義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賦予了精神、氣質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託了中國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內聖外王的理想的天。

有人從青碧一色的萬里長空中體味出了人生的真諦;有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人感念「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在上為星辰,在下為河嶽」(文天祥《正氣歌》;有人叩天而問,千里招魂:「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問》。遂古,遠古)

大化流行,天道無為。但古人對天道的理解卻有不同。在莊子看來,各家各派都是「聞其(道)風而悅之」者,道術分裂於天下。

儒家發揚了天「無不為」和「剛健有為」的一面,要求君子像天一樣「自強不息」。這種「有為」是推行仁義之道,於已則求仁得仁,朝(早晨)聞道,夕死可矣,於天下則講求仁政。天地澤被萬物,怎麼能說不是仁義呢?

那時天下滔滔,禮崩樂壞,濁浪滾滾,戰亂頻仍。像孔子那樣的聖人拍案而起,面對物慾橫流而喪失本心的世人,爭奪權柄以攫取實利的諸侯,倡導邪說而混滅良知的辯士,鳴鼓而攻之。雖然世人不贊同他,不寬容他,但他不忍離人群自享天道,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忍天下陷溺,冷眼旁觀,嬉笑怒罵而不援之以手;不忍放浪形骸於滔滔亂世,終老山林,與鳥獸同群而獨善其身;不忍天下大亂,殺人盈野,生靈塗炭而獨清於世;不忍政治失序,綱紀淪喪,名實相悖,道德棄野,於是東奔西走,游說天下,聚徒講學,廣播天道,力圖挽狂瀾於既倒,雖九死其猶未悔。

孟子上承孔子,下啟諸儒,一顆千古不磨之心構築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綿綿不絕的內在精神支柱,維系了中華文明的生存繁榮。這種精神的確偉大,這種態度的確可敬。

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人生於世,不過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把個人的生命付諸身外的事業,根本不知道會帶來什麼結果,也許九死一生的奮斗換來的不過是一紙虛名,留下的不過是一付朽骨和依舊混亂的世界,真的那麼值得嗎?殺生取義,真就那麼可貴嗎?仁義之道,真的就是天道嗎?有沒有一個在亂世中保全生命同時也能使天下太平的道術呢?進一步說,有沒有個人生命完全逍遙的道術呢?

這是道家所要思考的問題。

同樣是面對天地之化育,如果說儒家是贊(助)天地之化育,那麼道家是任天地之化育。

同樣是個人與天下的關系問題,如果說儒家是無論窮達都兼濟天下,那麼道家是無論窮達都兼忘天下,獨善其身。

同樣是道家學派中的兩位宗師,如果說老子是在知其雄守其雌的同時,也在講授「君王南面之術」的思想家,那麼莊子則著重個人生命的張揚和逍遙。

不過,總的來說,中國古人的基本思想還是相通的,他們的基本態度都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則萬世太平,不合則天下大亂。

但天人合一是本然(原本如此),一是應然(應當如此),卻不是實然(現實如此)。在現實中,儒家認為一般人放失其純然的本心,良知不行,因而道德淪喪,社會失范;道家則認為世人以人報道,以人「遁天」(逃避天命),以知擾天,喪失了寧靜純朴的本性。因此,在現實層面上,天人是相分的。這不難理解,假如天人真的合一了,又何必講求它呢?

我們將在後面講到,對天道的理解的不同,表現在如何實現天人合一上的分歧更大,這種分歧,或許是更重要的。

中國人的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精神之天,二者結合得是那麼緊密,那麼融洽,如水乳,如血肉,壯麗中有優美,沉鬱中有靈動,剛健中有柔和,穩重中有瀟灑。如果說中國人有宗教,那也是山水化了的宗教;如果說中國人沒有宗教,那天下美景卻是理念化了的風物。中國人沒有西方人超自然存在的上帝,卻有跟上帝一樣全知全能、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完全自然的天。在西方,上帝的神性是凌駕於人性之上的,因為人原有罪,註定了要懺悔,要贖罪。但對中國人來說,天之神性即是人性,人之天性即是神性,天人原本合一,只是在現世中被一分為二。所以至人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但用不著當上帝的選民,死後升入天國。

即世間出世間。人間也有天國。

天,中國古人對你那麼痴情,那麼神往,你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真理,積蓄著什麼樣的魔力呢?

天不言。

無語問蒼天。

F. 秋水的寓意是什麼

《秋水》的寓意賞析

在一般的文學鑒賞中,人們常常講究窺一斑而知全豹,反對斷章取義,因為斷章取義只是截取文章其中的一段孤立地加以理解,這種理解往往會與原意不相符合,甚至是截然相反,容易造成錯誤。事實上,斷章取義也不一定完全是壞事,有時我們利用這種方法反而能從悲觀中看出樂觀,從消極中找到積極的成分來,對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秋水(節選)》的寓意理解便是如此。
《秋水》一文意在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暫時的,變化莫測的,莊子是借這篇文章來宣揚他的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這種認識事物的方式雖有辯證的因素,但它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體系,是不可取的。而莊子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論性的邏輯論證,喜歡用寓言來說明道理,寄哲理於形象之中,人們對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莊子本身的寫作意圖。課文節選的是《秋水》全文的開頭一段,作者本是通過對河伯看到黃河的壯闊而驕傲自滿,見到北海後卻自嘆不如的情節描寫,來說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這一道理,但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寓言故事來看,帶給我們的啟迪卻是多重的,如:
①不要拘泥於一己之見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謙虛的美德,謙受益,滿招損;
③人貴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較才有鑒別;
⑤知恥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⑦自大是由於無知;
⑧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展;
⑨要有廣闊的胸襟和遠大的志向;
⑩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
……
你能說這些寓意不符合寓言本身嗎?而這么多的啟迪正是我們對《秋水》斷章取義的結果。其實人們對莊子其他的一些文章的理解也多採用這種方式,如《養生主》一文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闡述避開一切矛盾的養生處世之道,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但單獨來看這則故事,我們又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餘」;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一句名言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人們爭分奪秒地學習,盡可能地在有限的生命中掌握更多的知識,而實際上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把整個一句話連起來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的海洋卻是浩瀚無邊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而難以自拔了。」原來他的意思是叫人不要去追求知識,跟我們的理解剛好的背道而馳!
總之,特殊情況下的斷章取義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收獲,只要我們學會從中汲取積極的有益的成分,它一樣地使我們從中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但要記住:這種理解文章的方式僅僅適合於個別文章,並非普遍實用。

G. 莊子《秋水》的幾個故事梗概及人物

一個故事 兩個人物 河伯 海神
河伯在河中自己為大 但是見到海神後 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河伯與北海
秋天裡洪水按時到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在這個時候,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認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在這個時候河伯轉變了原來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海神若仰首慨嘆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況且我曾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見聞淺陋,伯夷的道義微不足道,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廣闊無邊,我如果不是來到您的家門前,那就危險了,我將永遠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恥笑」
北海神若說:「對井裡的青蛙不能夠與它談論關於大海的事情,是因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蟲子不能夠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因為它被生存的時令所限制;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道理的問題,是因為他的眼界受著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看到大海後,才知道你的不足,這就可以與你談論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麼時候停止,可大海卻不會滿溢出來;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停止,但海水卻不曾減少;海水不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增減,也不因水災旱災而受影響。這說明了它的容量超過長江、黃河的容量,不可計數。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誇耀,因為自從天地之間生成形態,從那裡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裡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正感覺自己見到的太少,又哪裡還能自傲呢?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像小小的蟻穴在巨大的水澤里嗎?計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細小的米粒在大糧倉中嗎?人們用「萬」這個數字來稱呼物類,人不過占其中之一;人類遍布天下,穀物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通達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個;這表明人與萬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馬體上嗎?五帝所連續統治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擔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賢人所勞碌的,全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君王位置而博得名聲,孔子以談論天下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誇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漲而自滿一樣嗎?」
河伯說:「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無窮無盡的,時間是沒有終點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固定。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了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們總是說:『最細小的東西沒有形體可尋,最巨大的東西不可限定范圍』。這樣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嗎?」
海神回答:「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真切。精細,是小中之小;龐大,是大中之大;不過大小雖有不同卻各有各的合宜之處。這就是事物固有的態勢。所謂精細與粗大,僅限於有形的東西,至於沒有形體的事物,是不能用計算數量的辦法來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圍的東西,更不是用數量能夠精確計算的。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在實質。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於精細和粗淺的范圍了。所以修養高尚者的行動,不會出於對人的傷害,也不會贊賞給人以仁慈和恩惠;無論干什麼都不是為了私利,也不會輕視從事守門差役之類的人。無論什麼財物都不去爭奪,也不推重謙和與辭讓;凡事從不藉助他人的力氣,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時也不鄙夷貪婪與污穢;行動與世俗不同,但不主張邪僻乖異;行為追隨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諂媚為卑賤;人世間的所謂高官厚祿不足以作為勸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恥;知道是與非的界線不能清楚地劃分,也懂得細小和巨大不可能確定清晰的界限。聽人說:『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這就是約束自己而達到適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說:「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內在,從何處來區分它們的貴賤?又怎麼來區別它們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別。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於事物自身。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著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著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著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順著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定。從人們對事物的趨向來看,順著各種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對的;順著各種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不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錯的;知曉唐堯和夏桀都自以為正確又相互否定對方,而人們的趨向與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當年唐堯、虞舜禪讓而稱帝,宰相子之與燕王噲禪讓而燕國幾乎滅亡;商湯、周武王都爭奪天下而成為帝王,白公勝爭奪王位卻遭致殺身。由此看來,爭斗與禪讓的禮制,唐堯與夏桀的作法,讓可還是鄙夷都會因時而異,不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不變的規律。棟梁之材可以用來沖擊敵城,卻不可以用來堵塞洞穴,說的是器物的用處不一樣。駿馬良駒一天賓士上千里,捕捉老鼠卻不如野貓與黃鼠狼,說的是技能不一樣。貓頭鷹夜裡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細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睜大眼睛也看不見高大的山丘,說的是稟性不一樣。所以說:怎麼只看重對的一面而忽略不對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亂呢?這是因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萬物自身的實情。這就像是重視天而輕視地、重視陰而輕視陽,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還是要談論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騙!遠古帝王的禪讓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繼承也各不一樣。不合時代、背逆世俗的人,稱他叫篡逆之徒;合於時代、順應世俗的人,稱他叫高義之士。沉默下來吧,河神!你怎麼會懂得萬物間貴賤的門庭和大小的流別!」
河神說:「既然這樣,那麼我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我將怎樣推辭或接納、趨就或舍棄,我終究將怎麼辦?」
海神回答:「用道的觀點來觀察,什麼是貴什麼是賤,這可稱之為循環往復;不必束縛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違礙。什麼是少什麼是多,這可稱之為更替續延;不要偏執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莊、威嚴的樣子像是一國的國君,確實沒有一點兒偏私的恩惠;優游自得的樣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確實沒有任何偏私的賜福;浩瀚周遍的樣子像是通達四方而又曠遠無窮,確實沒有什麼區分界限;兼蓄並且包藏萬物,難道誰專門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護?這就稱作不偏執於事物的任何一個方面。宇宙萬物本是渾同齊一的,誰優誰劣呢?大道沒有終結和起始,萬物卻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時的成功。時而空虛時而充實,萬物從不固守於某一不變的形態。歲月不可以挽留,時間從不會停息,消退、生長、充實、空虛,宇宙萬物終結便又有了開始。這樣也就可以談論大道的准則,評說萬物的道理了。萬物的生長,像是馬兒飛奔像是馬車疾行,沒有什麼舉動不在變化,沒有什麼時刻不在遷移。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一切必定都將自然地變化!」
河神說:「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還要那麼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為外物而損傷自己。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燒灼他們,洪水不能沉溺他們,嚴寒酷暑不能侵擾他們,飛禽走獸不能傷害他們。不是說他們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擾和禽獸的傷害而能倖免,而是說他們明察安危,安於禍福,慎處離棄與追求,因而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他們。所以說:「天然蘊含於內里,人為顯露於外在,高尚的修養則順應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於自然的規律,居處於自得的環境,徘徊不定,屈伸無常,也就返歸大道的要沖而可談論至極的道理。」
河神說:「什麼是天然?什麼又是人為?」
海神回答:「牛馬生就四隻腳,這就叫天然;用馬絡套住馬頭,用牛鼻綰穿過牛鼻,這就叫人為。所以說,不要用人為去毀滅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為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為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可見,<秋水篇>沿著河→海→天地最後一直到達道的境界的思路將我們引入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讀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載之下,吾心通於莊子之心,乃至通於無量眾生之心,通於宇宙萬事萬物,可得大自在矣。

H. 秋水是什麼意思

秋水的釋義: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秋水

[ qiū shuǐ ]

詳細解釋

1. 秋天的江湖水,雨水。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 河 。」

2. 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詞:「凝了一雙秋水。」

3. 比喻清朗的氣質。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兒九齡色清徹,秋水為神玉為骨。」

4. 形容劍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韋庄 《秦婦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

5. 比喻明凈的鏡面。

唐 鮑溶 《古鑒》詩:「曾向春窗分綽約,誤回秋水照蹉跎。」

6. 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彈秋水》詩:「信意彈《秋水》,清商促軫成。」

拓展資料

造句

1) 小姑娘那雙眼睛,如秋水一般的明澈。

2) 一海相隔四十年,姐姐望穿秋水,如今,姐弟倆終於團聚了。

3) 千里迢迢地趕來,竟看到親人氣息奄奄的樣子,她一雙秋水盈盈的眸子霎時間泫然欲泣。

4) 望著南飛的雁陣,俯視江面的點點歸帆,叫人怎能不動秋水伊人之思呢?

5) 許久沒有得到你的回信,我真是望穿秋水!

I. 春風十里不如你 中 是誰舉報了秋水 謝謝各位大神

劇中並沒有明確給出答案,可能舉報秋水的有以下幾位:

1號嫌疑人:肖紅同學。

肖紅同學在軍訓的時候就開始追了秋水,而且還苦苦等了他7年。在這七年當中,她可是一直都深深地愛著秋水,如果秋水同學一旦出國了,趙英男必然會跟著一起去陪讀,肖紅的愛也就算是徹底碎了。盡管如此,以她敢作敢當的性格來看,是她的可能性不大。

2號嫌疑人:班長--厚朴同學。

出國留學的名額只有一個。厚朴和辛夷以及趙英男三人都是秋水同學的競爭對手。趙英男同學是秋水的女朋友,又極力希望秋水去美國,雙宿雙棲;厚朴的嫌疑很大,而且他還暗示辛夷舉報秋水的話叫上他。

3號嫌疑人:秋水的好哥們--辛夷同學。

辛夷雖然是秋水的好哥們,但是留學就一個名額,百年難得一遇。還有最終要的是,參與競爭可是老婆大人--妖刀的命令。在兄弟情義與愛情之間,這個男人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9)秋水的父母是干什麼的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文學青年秋水遵從父母的意願考入醫學院,遇到性格截然不同卻一樣愛他的小紅和趙英男。面對兩個女孩的追求,秋水雖然選擇了自己認為應該喜歡的趙英男,但心裡一直住著小紅;

在秋水與趙英男交往的七年裡,小紅也還是一直守在秋水身邊。即將畢業之時,痴迷文學的秋水被趙英男批評不務正業,兩人漸行漸遠;但小紅理解秋水,欣賞他的文學才華,是秋水的心靈伴侶。

J. 姜豐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

商人。是經商的幕後大老闆,從大連起家的。

出生於1970年的姜豐打小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學習期間,她憑借著聰明機智和勤學努力,一路披荊斬棘,對學習有著極大的熱情。成年後,姜豐先後求學於山東、上海等地,最終考入山東大學,畢業後同年保送到了復旦大學。

碩士畢業後,姜豐被分配進入了中央電視台國際部工作,並先後在節目組里擔任要職,達到了其事業上的巔峰。

姜豐主要作品

1、著有散文集《溫柔塵緣》、《西部故事》、《不舍的玫瑰》、《玫瑰心》。

2、小說集《愛情錯覺》、《相愛到分手》,詩集《秋水伊人》。

3、長篇小說《1998年的愛情》以及作品集《情人假日酒店》,其中中篇小說《情人假日酒店》獲1995年全國「新市民小說獎」。

4、其他作品有:《結婚季》(散文集2006上海文化出版社)、《飛一樣飛》(散文集2006上海文化出版社)和《我的夏威夷筆記》(2009年)。

閱讀全文

與秋水的父母是干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返聘退休人員如何參保 瀏覽:437
80歲吃什麼參 瀏覽:991
老人癱瘓張嘴怎麼回事 瀏覽:360
老人家發燒後痴呆 瀏覽:138
首個重陽節歌 瀏覽:883
姑娘孝敬二雙親 瀏覽:920
銀川市養老保險在哪交 瀏覽:965
退休人員管理意義 瀏覽:255
精裝體檢要預約什麼科 瀏覽:962
徐卅市區有幾個老年大學 瀏覽:956
老人家翻身頭暈 瀏覽:22
老年人做烤瓷牙大概多少錢 瀏覽:69
去敬老院宜做什麼游戲 瀏覽:148
在押人員入所多久體檢 瀏覽:26
山東孝順 瀏覽:440
60歲老人過生日最想要什麼 瀏覽:330
長壽花長不開什麼原因 瀏覽:693
養生節目如何降血脂 瀏覽:142
沈陽18年養老保險交多少錢 瀏覽:288
在福州駕駛證體檢要去哪個醫院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