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台灣春節是晚輩給長輩包紅包嗎
台灣春節習俗
台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台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
台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歷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台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為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歷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灶神一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灣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卜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一過,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灣人過年,還要製作紅龜米果、發米果、菜頭米果為年糕。紅龜米果以形體像一隻龜,外染紅色,上打龜甲印,用來象徵人們益壽延齡。家家都用這種糕來敬奉撫育萬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門拜年要請吃糖果和甜仁,並按男女老少說不同的吉祥話。如孩子對老人可以說:「吃個甜,祝你長壽萬年!」同輩之間可以說:「吃個甜,祝你賺大錢!」
好像沒說紅包的事 呵呵
② 台灣過春節嗎
台灣會過春節,台灣人大致有國民黨帶去的各省人、福建等沿海地區的人、台灣土著等組成,同文同種,所以會有春節。
台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台灣人過年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一個月。 「尾牙」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台灣過春節習俗:
傳統認為每戶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灑水、掃地與倒垃圾會將財神爺趕跑與掃走財富與好運,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所以傳統習俗過年前全家會來個大掃除。
大掃除俗語說除舊布新,舊有的一年不管過得開不開心,透過大掃除將環境與自己的心情大掃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營造新的氣象,讓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過年期間則不可掃地,以避免把財神爺趕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過年期間必須等到初五隔日才可進行一次的清掃,掃地時要注意要"從外往裡面掃",象徵將金銀財寶掃進來。
③ 過年回家該不該給父母錢
中國現代的社會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真的需要加強,因為現在真正孝順父母的人已經不多了,大家可以看一下現代社會啃老現象筆筆皆是,一個孩子結婚,全家人上陣,但是孩子結婚以後自己和妻子居住,根本不會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親年紀大以後怎麼辦,難道直接送進養老院,現在這樣的是越來越多。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無論孩子需要什麼父母都會給,他們一生裡面大部時間給孩子,一生大部分的金錢也是給孩子,但是孩子卻不可能這樣的孝順父母。最近打大家討論過年給父母錢的事情,其實我覺得這個不需要討論,錢必須給爸爸媽媽,同時你要拿出時間陪伴自己的爸爸媽媽,給他們帶來歡樂和安慰。
社會上現在的風氣影響到傳統的家庭,孝順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孩子大了就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可是現在孝順的人越來越少,反而一堆關於和父母相處的話題出現,有的是爸爸媽媽逼婚、有的是爸爸媽媽啰嗦,但是你要想到的是爸爸媽媽全身心的是為你考慮,他們並沒有為自己考慮一點點。
爸爸媽媽的愛是無私的,作為兒女要做到起碼的聽話,不是說一定要根據爸爸媽媽說的去做,但是最起碼不要惹他們生氣,更不要沒事說爸爸媽媽的不對!人活著要有回報之心,對自己的父母要有感恩的心。爸爸媽媽的嘮叨是一種幸福,爸爸媽媽的生氣,是一種對你的關心。
真的希望以後不要看到關於爸爸媽媽的命題探討了,因為沒有必要探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順父母就要全身心的去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給爸爸媽媽錢,給爸爸媽媽愛,這是應該的事情。不要抱怨你的爸爸媽媽,因為他給你的是生命,這一點我們一輩子也換不清,珍惜父母,關愛他們就可以了。
④ 台灣人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台灣過春節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家家戶戶貼春聯,把象徵吉祥、幸福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家家戶戶擺供品,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家家戶戶吃一餐格外豐盛的團年飯,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以及表示長壽」的韭菜,蘿卜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就是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家家戶戶圍爐 守歲」,在台灣, 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給壓歲錢」也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年夜飯吃過之後,長輩們便要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給壓歲錢」也有講究,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 家家戶戶燃放煙花、爆竹,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正月初一。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桔,意即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或青橄欖,共品功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 正月初二。初二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二之後幾天,鄉村圩鎮都要組織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游。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正月初三。這一天被台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
⑤ 台灣的過年風俗
春節,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台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
其實一進農歷十二月即臘月,台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因為早年生活艱苦,台灣風俗中,每個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設法改善一次伙食,稱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故稱「尾牙」。這一天,各家各戶要擺上大魚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謝其一年來的保佑。
接下來就是「送灶」,又稱「辭灶」,即祭灶神(灶王爺)。傳說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戶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每戶人家一年來的善惡,以便玉帝決定給予獎勵或處罰,來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這對百姓來說是非同小可的,於是人們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豐盛的祭品來供奉灶神。
台灣大年三十夜的「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
但最能反映台灣新年風俗的就是與閩南地區幾乎相同的新年歌。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灣民間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是一幅生動的民俗圖。
閩南: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台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擔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於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卜在台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台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台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在台灣一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里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里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里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台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台灣同胞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製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為「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遊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僕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台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一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並要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撤一些吃的東西作為給老鼠的「賀禮」,以便和老鼠搞好關系,減少來年的鼠害。「老鼠娶親」的說法來源於大陸,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畫,曾普遍流傳於民間。畫面上從頭蓋紅帕的「新娘」,到抬花轎、吹喇叭的執事等,統統都是鼠類,一個個活靈活現、喜氣洋洋,十分惹人喜愛,為節日增添了許多快樂的氣氛,緊張了一年,連老鼠都放假娶親了,何況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閩、台兩地皆稱這一天為「神落天」。當日,各家各戶都要在廳堂供奉牲禮、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諸神下凡,繼續履行司掌人間善惡的職責。
初五的「隔開」,意思是過年到此告一段落,也與大陸相同。次日開始,商店開市、農人下田,各行各業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勞作。俗傳這一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閩南稱「天神下降」,台語叫「路頭神」。為求大發利市,商店這一天多在街邊燃香拜神,求五路財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團圓」,閩、台兩地皆同。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傳天地造人,人是在這一天誕生的。因此,在台灣民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線面(即壽面),並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種莖葉很長,稍帶苦味的菜,由於它葉長、絲長,因此象徵著長命。吃這七種菜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五辛盤」的舊俗遺風,杜甫曾有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正是詠此。「初八團圓」是說回娘家過春節的媳婦,初八要返回婆家「團圓」,開始幹活,不然會被認為有意為難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還會因此「興師問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總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正廳擺設祭壇。午夜一過,全家齊整衣冠,由長至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是燒土紙、放鞭炮,直至凌晨四點。昔日祭祀天公,祭壇的擺設極有講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還需擺小供桌(俗稱「頂桌」),頂桌上擺五果六齋、扎紅繩的面線、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則擺三牲五禮和紅龜稞等,供奉天公的從神。燒給天公的金箔是特製的,稱為「天公金」。
在中國傳統民俗里,女婿備受岳家的寵愛,俗稱「嬌客」,中國各地都是這樣,閩、台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請子婿」之俗,稱為「子婿日」,即岳家專門宴請女婿的日子。
⑥ 現在去台灣應該給父母買點什麼呀 實用點了
什麼都不用買,
因為最珍貴的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
例如:一個最真心的擁抱和問候.
如果沒有錢給,又要實用的東西的話,
不如帶他們去公園走漸康步道,那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的,
而且不用花半毛錢.
實用的東西太多了,健康器材很實用但不便宜,
如果父母年紀長了一點,就多花時間陪他們就好,
僅管只有幾分鍾時間.
⑦ 台灣過年習俗
台灣過年習俗有以下:
1、大掃除
傳統認為每戶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灑水、掃地與倒垃圾會將財神爺趕跑與掃走財富與好運,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所以傳統習俗過年前全家會來個大掃除。
大掃除俗語說除舊布新,舊有的一年不管過得開不開心,透過大掃除將環境與自己的心情大掃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營造新的氣象,讓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過年期間則不可掃地,以避免把財神爺趕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過年期間必須等到初五隔日才可進行一次的清掃,掃地時要注意要"從外往裡面掃",象徵將金銀財寶掃進來。
2、貼春聯
每到過年前,家家戶戶總忙著貼春、福與春聯。很多人的春與福是倒著貼的,
其寓意春(剩餘:台語念)到(倒)、福到(倒)與好運到。
家家戶戶換上喜氣的大紅春聯後,頓時之間,處處充滿喜氣,而春聯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滿思古幽情的詩句,更添增年節的氣氛。
3、拜拜(祭祖)
拜神、拜祖先傳統所流傳下來的習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農歷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會拜拜(拜拜天公、土地公及家神),而到了過年這段期間,過年前為了感念神明們一年保佑人間的辛勞,會拜拜並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職與休假。
祭祀祖先與先人們,除了慎終追遠,過年前人間吃團圓飯,對於自己的祖先當然也要貢奉豐盛祭品,感念一下先祖先人們的辟佑,讓後代子孫可以愈來愈好,家族興旺、子孫滿堂。
灶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的神,又稱「灶君」、「灶王」或「灶王爺」,民間傳說為張單。灶神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祇,負責監察各家各戶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一般認為,灶神會在舊歷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灶神,祭拜時多會有糖果等甜點,希望灶神吃甜甜、講好話,希望灶神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護神靈,是台灣民間信仰,也是台灣人、台灣本省人獨特的信仰。地基主是神明位階中官階最小的,
台灣人常會在春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祭祖時(或者其他中國傳統節日),與舊歷每月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神時,另設香案,以簡單菜餚為祭品,並焚燒紙錢,加以祭拜。
地基主由於是位階很小的神明,所以不設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裡的最後面,與灶神在一起。
一般民間送灶王爺和地基主回天庭過年的時間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
4、辭歲: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有餘,另外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
通常對除夕當天下午祭祀祖先的儀式稱做辭年或辭歲。除夕祭祖是民間大祭,有宗祠的要開宗祠。祭祀前的門聯、門神、桃符均已煥然一新,並要點大紅色蠟燭,全家按長幼順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求來年多福。
5、 辦年貨
在農歷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因為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不論有錢沒錢,都要采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時要用的物品。包括吃的、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另外、一些應景的東西如春聯、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以前因為農業社會常常都是初五以後才開張營業,所以要儲存較多的食物,大過年的時候才不會食物櫃乏;而近年來工商業發達,大家過年的氣氛較淡,大年初一超級市場就已開張營業,所以就不必准備許多食物,而且加上營養觀念的改變,健康主義盛行,食物新鮮才能吃得營養又健康。
⑧ 台灣人結婚聘金一般給多少
以下供參考
沒有一定的金額
只要男女雙方或家長達成共識即可。
台灣結婚一般不會攀比聘金及嫁妝。
父母有錢就多贊助一些,沒錢有的會選擇公證結婚。
⑨ 台灣人過年習俗是怎樣的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卜在台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台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台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⑩ 台灣春節風俗400
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台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台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圍爐 在台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圍爐」時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徵團圓。蘿卜,台灣和閩南一樣叫「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之意。全雞的「雞」,台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台灣詰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圍爐」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連根煮熟後,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圍爐」時,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突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走春 「走春」,是台灣民間對「拜年」的一種俗語,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說些吉利話,主人都會拿出以朱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盛的糖果,並端甜茶,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客人告辭離去時,主人和客人向對方的孩子互贈紅包。
吃長年菜 新年春節里,台灣同胞有一種吃長年菜的習慣。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那種莖葉很長,帶有苦味的芥菜。今日台灣,人們的各種活動,迷信色彩比較重。他們認為這種菜,葉長,絲長,象徵命長。有的人在煮時還故意加上一些長長的粉絲,說這樣綿綿不斷,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一般人都知道,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新年春節里,大魚大肉,油油膩膩的,吃點蔬菜不僅可以解油,而且還能調劑胃口。所以,台灣同胞新年春節里吃「長年菜」的習慣,是一種很符合科學的飲食之道。
避債戲 過去,台灣過年時,民間有這樣一項別開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節目——「避債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廟演戲。那些欠有別人債款而年前又無法還清的人,為了躲避債主上門催債,便偷偷地跑到廟前的「避債戲」台前「看戲」這時,如果討債或收賬的人,硬是闖到「避債戲」台下來找人要錢的話,不僅會惹起「公憤」,而且必遭「群打」,討個沒趣。這台戲,從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俗,如今在台灣民間的一些鄉村裡仍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