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和孩子是我們生活的什麼

父母和孩子是我們生活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2-01-19 15:41:25

㈠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什麼

不知道上輩子有多大的緣分,這輩子才能夠擁有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又正好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關系。因為人人都說,只有父母對子女才是一點也不自私的,對子女的好也是那種從來不求任何回報的。社會這么復雜,能遇到真正對你好又不求任何回報的人真的是太少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女更加需要對自己的父母好,不會再有人比你的父母還愛你。也許有時候會覺得身邊的人都可能會離開,但是父母絕對不會隨便放棄你,這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從中國傳承的孝文化來看,子女對於父母的意義就是「為父母服務」,很多父母對於生兒育女的安全感也是來源於「養兒防老」,這在某種程度上說的是同一個意義——子女是沒有自我的,是圍繞父母周轉的一條生命體。
每對父母其實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跟剛畢業新上崗的員工狀況差不多,然而心態卻截然不同,新員工會覺得自己初來乍到,應該多多學習爭取進步;然而新做父母卻有一種天然的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覺得「反正這是我生的」,潛台詞就是我想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我想怎麼養就怎麼養。
這樣導致了一個最直接的後果,也是國內最常見的一種父母與子女的模式,就是一對男女一旦成為了父母,就會開始失去自我。
這種失去自我有幾種表現,我們來列舉一下。
首先,開始變得不懂得認錯。
在長期教育孩子的途中,父母會不知不覺陷入一個不知名的誤區—— 「想要帶領孩子往正確的方向上走,我就必須得是正確的」。
這樣誤區的後果在孩子12歲之前表現並不算很明顯,然而孩子一旦到了叛逆初期,就會成為爭端的最銳處。
此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思考能力,不再覺得父母無所不能,如果父母還是強行想將自己所有的行為都說成是對的,孩子就算表面不說,內在也會開始抵觸,無形中對父母形成「常有理」的新認知,孩子心底存在的那種對父母的天然認同感會發生動搖。
其次,將自己實現不了的期望付諸在孩子身上。
人的能動性是有限的,我們終其一生能夠實現的願望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東西,剩下那些實現不了的就叫做遺憾。
有人的人生沒有遺憾,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在活著的時候,我們需要跟自己的遺憾和解,明白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卻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這樣反而能令我們心態健康,生活積極。
普通人一般都能做到去調整這樣的心態,然而可怕的是,這些普通人一旦做了父母,原本好端端的男人和女人,就會開始將自己的夢想或信仰嫁接到孩子身上,也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都會以「為你好」之名來綁架要求。
再者,失去了營造快樂氛圍的能力。
每對婚姻中的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男人和女人的關系,都會有自己性格的格調,有討人喜歡的魅力,哪怕是相親結婚的那種,在兩個人決定和對方成為夫妻時,肯定也是因為喜歡對方身上的某一點,是奔著愉悅而去,沒有人結婚是立志要給自己人生添堵的。
但是很多時候,一旦成為了父母之後,卻很容易失去自己原本處理事情的方式,在溝通中會變成教導,變成命令,甚至變成無休止的指責。這樣的狀況對於子女來說,家庭失去了內心獨有的那種歸宿感和安全感。
每對做父母的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都會不自覺的模仿祖輩,而我們祖輩總會將孩子當作「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全家的希望」。
這種思想無形中對孩子的一切抱有巨大的期待和掌控欲——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一個外在器官,跟自己的胳膊腿兒一樣,期望孩子指哪兒打哪兒。
他們並不能承認孩子是存在於世上的獨立個體。從孩子一出生,就戴著定製的框架去認識孩子、去期待孩子、去想像孩子,這樣潛意識推動下的父母會陷入一個迷局,而這個迷局最集中的表現就是試圖控制孩子。
成為了父母,是人生多了一個新的角色,是責任重量的真正體現,但是並不意味著人生劃上終點,所以父母與子女最好的關系是共同成長,從哺育和反哺之間來彼此支持實現自己人生所想。
而作為子女,愛父母最好的方法,我認為是有讓自己有脫離他們之後也能在這個世界上過的很好的本領。愛護自己的身體,有事做,有人愛,養得活自己,對社會有用。這是他們最最想看到的吧,畢竟父母生養我們,極少少是純屬為了養老。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的人,一輩子爹娘都要擔驚受怕。當然,關心自己爹娘,這是作為人最基本的良知。多多電話咯,耐心聽他們嘮叨,把工作中遇到的事分享給他們。過節日買買禮物。媽媽再老,女人就是女人,永遠愛美的。給她買衣服化妝品帶她去做頭發什麼的,開心的不得了。關心他們身體,逼他們去做身體檢查。把出去玩的照片給他們看,(他們幾乎會一天看一遍)。分享身邊一個故事,我朋友每次出去玩就把照片批量上傳空間,完全不論質量。。。後來問她為什麼,她說這樣爸媽就可以在家裡有海量照片看了。愛自己,愛父母。差不多就這樣了,如果是妻子或丈夫,愛自己父母,別忘了對方的父母。
共同成長吧!

㈡ 父母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所以才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對其影響最大

㈢ 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什麼

昨日看到一則新聞:杭州的一位父親整版登了一則聲明,要和90後兒子「脫離父子關系」。當然,並不是真的要脫離關系,相反,老爸是希望用這種方式打開兒子的心扉,消除倆人中間無形的隔膜,成為一起「闖江湖」的「兄弟」。

聲明中,這位父親歷數了孩子兒時與自己的親密無間——老爸出差,兒子也得跟著去「旅遊」。而現在,「微信朋友圈屏蔽了我」「通話中就把手機扔一邊自顧自干別的」「你坐在沙發上,我一靠近你就走開了」……「我越是靠近,你越是躲遠」,這種落差、無奈與隔閡,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的某個階段,都曾感受過。

首先,我們應該為這位老爸的努力點個贊。面對兒子的「叛逆」,他沒有用家長的權威去一味地指責,而是進行了反思,並做出了「新潮」的舉動。「與其向90後講道,不如和90後一起胡鬧」,他希望更多地了解兒子的世界,融入兒子的生活。有這樣開明的老爸,當然是一種幸福。

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是客觀存在的。代際更替是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成長軌跡,父母與子女之間橫旦著20餘年的歲月,必將在兩代人的三觀上打上深深的差異烙印。只有正視這種代溝和差異,才能理解彼此之間的某些隔膜和疏離。

其實,作為父母,完全不必刻意與孩子的生活強融。正視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展翅高飛的事實,學會逐步放手,這種姿態固然會落寞心痛,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更有利於親子關系的融洽。再者說,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的每一步,父母已經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何不在放手的同時真正去過一過自己的人生?畢竟,在中國的大環境里,很多家庭的第三代都還需要老人幫助撫育——一生中留給自己的時間真的不多。

聲明中90後兒子的種種表現,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許與年齡有關,或許與個性有關。到了一定年齡段,孩子會「養兒方知父母恩」,甚至會「子欲養而親不待」,惟願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和感恩能夠提前。

在我們的文化里,更容易將孩子看做自己的一部分。其實,從孩子出生的剎那,就應將孩子看做平等、獨立的個體;享受孩子成長帶給彼此的快樂,就是我們撫育孩子的意義——父母與子女的相遇,本就是一種漸行漸遠的緣分。孩子長大了,就讓我們各有各的「江湖」,彼此牽掛,彼此相愛,心意相通,這何嘗不是一種圓滿?

㈣ 父母是孩子的什麼

班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一名女同學李某的手機(學校不允許學生有手機)借給班上要好的一名同學張某。後來歸還,有同學作證。但手機不見了,該女同學家長就來學校威脅張某,天天來學校要手機,形成了不好的影響。家長的行為目前的後果:1、李某在班上很少有朋友,大家都怕遇到這樣的事。造成李某尷尬。2、本來很好的朋友反目,不再說一句話。3、嚴重影響李某、張某的學習。成績一度下降等等。當然這樣的問題老師都一一解決了,但值得我想的是家長的行為對我們的孩子是怎樣的榜樣呢?他們是否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感受?教育孩子怎樣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和主要任務。完成這個任務的主要途徑是靠熏陶和情感的滲透,使孩子理解和領會,也不是靠說教和強制性灌輸。1、父母是孩子的導師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導師。孩子從哇哇落地來到這個世界開始,父母從孩子的呀呀學語,教他說第一句話,叫他做第一個動作,讓他懂得第一個道理,教孩子什麼是美,什麼丑,什麼樣的行為是文明禮貌的,什麼樣的行為是粗野魯莽的......如此等等。2、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榜樣是一種示範教育。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榜樣形象是很重要的。這是家裡最有權威的教育手段,它比教訓孩子更有力得多。當你同孩子上街時,孩子隨手將紙扔在地上。此刻作父母親的沒言語,而是把自己手中的紙送進了果皮箱,孩子見了,忙拾起他扔的那疊紙,也投入了果皮箱。諸如此類的無聲身教似乎比言教更能生效。孩子的行為舉止大多是模仿而來的,是染於青則青,染於黃則黃。為此,父母要特別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為人父母;其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位家長不管自覺與否,其實每時每刻都在用自己的行動給子女上課,教子女怎樣做人:怎樣處世,怎樣對待生活。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會深刻影響孩子,會潛移默化。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潛江鳳,那首先我們自己得做好潛江表率,一言一行必須符合社會道德標准,符合做人的准則,必須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念和美德。在孩子面前,盡量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優秀的一面,文雅的一面。家庭矛盾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環境,一雙通情達理潛江、母賢父勤的父母形象。你可以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你必須有高尚的人格,善良的人性。你可以不漂亮、不時尚,但你必須通情理、懂嫻熟。你應該和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進步,別被時代淘汰,別讓孩子失望。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你應當和孩子溝通,教給他批評和自我批評,而不是教育孩子以武力征服。當孩子在家裡犯錯潛江接受父母一方的教育的時候,你不要和對方唱反調,一味心疼和維護。

㈤ 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資料來自:學佛網 濟群法師學佛問答】問: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 答:從中國傳統的倫理來看,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這種權威從哪裡來?其實是建立在強烈的貪著和佔有之上。換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納入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將之作為獨立個體看待。從而造成一種扭曲、失衡的關系,痛苦也就在所難免。 而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兒女只是因為緣分走到一起,並沒有必然的從屬關系。任何一方,都沒有權力來主宰另一方。父母不能要求子女絕對服從,子女也不能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雙方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雖然有親情,有血緣,但也應該彼此尊重,而不是以這種親情和血緣作為佔有對方的砝碼。 在尊重的同時,佛教也提倡惜緣。佛教認為,在父母和兒女之間,必然有著特別深厚的緣分。有道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不論來的是什麼,終歸是有它的緣由,有它千絲萬縷的宿世糾葛,所以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順緣,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緣,同樣要心存感恩,因為當下就是化解往昔惡業的機會。把握這個機會,才能轉逆緣為順緣,而不是讓這種不良關系帶入未來生命,生生世世地互相纏繞。 所以說,佛教在看待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時,是以彼此尊重為前提,以珍惜緣分為原則,以心存感恩為重點。

㈥ 父母和孩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有什麼不同,體現在哪

有的父母把孩子管得太嚴了,把孩子左右的路到東南西北,以至於孩子,不知道回怎麼做是對的,所以答把孩子的能力都給束縛了,但也有的家長,很理智,放開手腳,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孩子就會放心大膽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有很多孩子獲得了成功。

㈦ 父母孩子生活態度差異都有哪些

父母孩子生活態度差異主要表現在對生活的理解、經濟使用方式、考慮方式上專。

3、考慮方式不同

小孩都是社會經驗比較少的,所以很多時候做事會比較沖動,不怎麼考慮後果。

父母因為社會經驗比較多,所以在做決定的時候會把後果都考慮清楚再做打算。比如父母感情不和,但是如果有小孩,父母雙反反而不會不顧一切的決定離婚,反而會更多地考慮離婚是否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不好的影響。

㈧ 我們90後的孩子和父母那個年代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原因是什麼

90後的父母大多是60或70年代的。生活當然不同了。原因是,社會在進步,經濟回水平在提升。熱心問友2009-11-10年代答不同!生活的上就不同!雲5級2009-11-10思想不同,父母那時代生活比較單一,勤儉是那個時代的潮流,而90後生長在高速多元化競爭時代,創新,激進,快速是你們的必須熱心問友2009-11-10 網上的東西真的實惠很多,日常用品,孩子的用品,應有盡有,都比市面上便宜很多。 我在網購經驗比較多,網上的東西真的便宜很多,選購也很方便,我收集了很多熱賣好評的商品和店鋪,並做了統計排行,很多都是專家通過比較店鋪信譽和銷售記錄以及網友的評價,做出的排行榜,當然也有很多是我通過購買和網友的交流統計出來的,都是熱賣好評的,網購這么多年了,現在才知道,原來這樣統計下,真的方便很多,現在分享給大家,當然主要是希望大家給我空間加加人氣,還有採納我的答案,讓我賺賺分^_^,下面就是我在淘寶網博客上的地址:

㈨ 父母和孩子對待生活的不同態度提現在哪些方面

一位媽媽向我慨嘆:當媽的都像我這么累也夠煩的……我追問了她一個問題:你說怎樣不累呢?
而大多數的家長呢,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那麼,為什麼許多媽媽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媽媽,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松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
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媽媽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我們常常在一起聊天,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發現這個年齡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麼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麼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讀來讓人倍感凄涼。
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迴避而遠離。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地圖准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地圖。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系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如果我們不想再繪制「人生地圖」,那麼,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並保持現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系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系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於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迴避了這三組關系。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麼,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系。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余。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系,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系,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迴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里,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閱讀全文

與父母和孩子是我們生活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喝哪種蜂蜜好 瀏覽:236
深圳企業為員工繳納社保怎麼辦理退休 瀏覽:699
如何去老人斑點 瀏覽:591
中老年人嗜糖怎麼回事 瀏覽:761
銅山獨生子女父母有什麼補貼 瀏覽:396
老年人腰痛能不能用按摩器 瀏覽:202
沈陽養老保險繳納怎麼查 瀏覽:988
三年級手抄報孝敬父母金典圖片 瀏覽:824
成都三道堰養老機構 瀏覽:517
駕校報了名多久體檢 瀏覽:268
老年人鼻飼飲食溫度是多少 瀏覽:930
70歲可以上蜈支洲島嗎 瀏覽:589
武漢哪裡有養生全套 瀏覽:683
廣西養老金年審 瀏覽:634
離退休離崗人員協議書 瀏覽:652
空軍招飛南京上站體檢在哪裡 瀏覽:426
重慶長壽納稅多少錢 瀏覽:349
正陽縣東花園老年公寓 瀏覽:20
中老年人夏季裙擺短袖 瀏覽:320
農村養老金每年交三百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