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對孩子的要說的話有哪些
第一句: 「孩子,不管發生什麼,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永遠愛你!」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會讓孩子焦慮、缺乏自信,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鍵時刻總是希望依靠別人。
第二句:「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
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喜歡自己才能擁抱生活!自我肯定是一個人快樂的前提。
第三句:「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建議,決定權在你。」
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有責任、有擔當才能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可,責任心是成功的基石。
第四句:「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
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敢。自助者天恆助之,培養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是他一輩子的財富,因為父母的陪伴終究是暫時的,將來真正能夠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第五句:「你無論做得怎麼樣,表現如何,你是我親愛的孩子,我依然愛你。」
培養孩子接納和鼓勵別人性格。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從小培養孩子海納百川的胸懷,一個有包容心的人才能成為胸懷大志的人。
第六句:「我喜歡你這種行為,不喜歡你那種行為。這不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一切都必須自己體驗並承擔。」
培養孩子勇於擔當的性格。讓孩子學會擔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的前提。
愛孩子就讓孩子按照原本的樣子成長!愛他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❷ 子女如何與父母相處
從你提問的標題可以看出你是個很能理解人的人。
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沒有十全十回美的子女,對他人和對答自己都不要要求那麼高,多一些接納會幸福很多的。
與父母相處的事不要要求對方去改變什麼,如果可以的話自己稍微改變一點關系就可能會好一點;
如果改變自己對你來說會覺得有點難或者有時候自己感覺很壓抑就不要強求,自己也是凡人不是嗎?對自己也要好一些。
如果感覺特別壓抑的時候也是可以發火的,雖然理論上說是不好的,但每個人都是可以表達情緒的,盡量不傷害到他人就好了,如果對家人都不能表現出真實的自己那將會過得很不舒服的,
也許讓父母知道你壓抑了什麼對他們與你之間的關系也會有些幫助的,他們會慢慢重視那些曾經忽視過的事也說不定。
總之,能改變一點都是好的,如果不能就接納吧,不抱怨、不指責,就已經很好了,畢竟我們都是凡人呀
❸ 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
不管是作為母親,還是父親,教育首要就是親子關系——溝通。
父母親與孩子本來是最親密的關系,可以無話不說,沒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可能主要來自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有些父母總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孩子,不顧孩子的感受;
第二方面: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
第三方面:親子之間溝通方式過於單一,僅僅為語言溝通。
改變方式:
第一、改變自己的觀念,尊重孩子,傾聽孩子;
第二、給孩子獨立的時間和空間;
第三、和孩子溝通時講究方法,不要簡單粗暴,要善於引導;
第四、明白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與訴求。
最後,不要把飯桌當成訓孩子的課堂和場所,一碼歸一碼,可以和孩子聊聊他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教育和訓斥。
❹ 沒結婚怎麼和父母說我有孩子了
如果你能承擔責任,無論什麼時候都能不離不棄的話,就和父母直接說。
拿出你的態度來,要當爹當丈夫的人了,就得為自己的家人負責。
接下來的日子吃苦是一定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因為那不僅僅是一個家,還是一個生命。
如果你不能承擔,想靠父母,還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勸你長痛不如短痛,免得孩子痛苦。
以後做事情的事後想想,用用人心!
❺ 如何跟家長說孩子的情況
一、 真誠交往,密切聯系
教師要想與家長取得聯系,主動熱情地與家長相交,在心理雙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橋梁,以爭取家長的有效合作,例如:我通過家園雙方互相訪問,電話聯系;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拉近家長與老師的距離,密切孩子與父母的關系。還可定期開展家長個別咨詢活動,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說:班上的嘉睿、戎騰、樂添、鄭佳等小朋友的生活獨立性較薄弱。那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獨立性呢?是這些家長們所關注的。因此在於家長的溝通中,我建議家長平時多給孩子一些處理事情的機會: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業本、小畫書等。隨著孩子常時間的鍛練和培養,相信孩子們會逐漸增強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以上這些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與家長溝通的途徑。
二、 尊重家長,增進理解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和家長存在許多不合作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對家長尊重不夠或雙方不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師與家長的交往中,一是要尊重家長,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教師不可擺出一付教育權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對家長進行旁敲側擊,使家長不願接近。二是要理解家長,並讓家長也理解教師,作為家長,一般都期盼孩子成才,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關心,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就會覺得臉上無光,教師在與家長接觸,不宜總是向家長指出孩子的缺點、短處,向家長「告狀」,不要用刻薄的語言指責,挖苦學生,應從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角度客觀地交換意見,研究互相配合教育,培養孩子的對策與辦法。
三、激勵幫助,搞好配合
為了使家長與教師更好地配合,教師應激勵家長樹立教育信心,幫助家長提高教育素養,教師應多方面了解學生家長,根據學
生家長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對於後進學生家長來說,應幫助家長指定教育計劃,明確教育方向。例如:我班的宇烽、雲逸、兆豐等常有發現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存在侵犯性行為。事後會推卸責任或接受批評表示以後不敢了,但大都不久就又犯了。針對這種情況,我與家長進行反饋和溝通,希望家園共同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間,不要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話語。並建議家長採用「轉移注意」法,給幼兒予較多的關注,比方說: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沖沖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引導幼兒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逐漸轉移侵犯性行為。
四、以誠相待,摒棄功利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往,是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成長的需要,不是處於功利目的,例如:有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是希望獲得老師對孩子多一些照顧和偏愛。因此,百般討好老師,尋找哪一位是班裡的「主管」,哪一位比較好說話,就想辦法或利用節日給老師:「意思意思」。倘若事後沒有對他的孩子照顧好或存在誤解,家長便開始論頭品足,與其他家長結起伴來,言談中表示出不滿足或是做「最後發難」,使家長和老師不和諧的影子在童心中罩上陰影,本來很快樂的學習生活,隨著成人的議論紛紛而留下傷痕。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堅決反對和杜絕利和交往直接或變相收學生家長的好處的行為,以維護人民教師的形象。
❻ 我們要如何與父母溝通
展開討論 師:剛才大家討論的是「孩子有了事情不和我們說,怎麼辦」,要是孩子和我們說了,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為了討論方便,我們把事情大致分為好事和壞事。 (出示字幕) 1.如果孩子告訴我們的是好事,比如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或和同學有了什麼開心的事,我們會怎麼說,怎麼做? 2.如果孩子告訴我們的是不好的事,比如挨了批評或與同學之間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那麼我們又會怎麼說,怎麼做? 師:一至四組同學討論問題1,五至八組同學討論問題。討論時間兩分鍾。 生(小組1):我們會給予物質鼓勵或娛樂鼓勵,比如帶他(她)去麥當勞,可能還會「雞蛋里挑骨頭」,指出他(她)的不足之處,要他(她)戒驕戒躁,爭取更大的進步。 師:這一組的小家長們在榮譽面前還是很理智的。那麼,第二組同意他們的做法嗎? 生(小組2):我們不會用物質鼓勵,不過我們會有適當的口頭鼓勵,並及時告誡他們「你不是最好的」,以免他(她)驕傲自滿。 師:第三組有不同的意見嗎? 生(小組3):我們這組的意見大致與第二組一樣,我們會鼓勵他(她),但不能過分。這樣做,一方面為了不讓他(她)驕傲傲另一方面萬一他(她)下次失敗了才不會有很強的失落感。 師:這一組為孩子們想得很周到。第四組呢? 生(小組4):我們會用行動來鼓勵他(她),比如給他 (她)做點好吃的、帶他(她)去玩,或是送給他(她)喜愛的禮物,當然要在父母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 師:剛才一至四組同學發言的不錯。下面請第五至第八組的代表來說說你們討論的結果。 生(小組5):我們會告誡孩子下次不要再犯,並幫助他(她)找出原因。 師:第六組,你們有什麼不同的措施嗎? 生(小組6):我們會先批評他(她),給他(她)一點教訓,然後會鼓勵他(她)要有信心下次要努力。 師:第七組的小父母,你們會怎麼做呢? 生(小組7):我們會「小程度」地批評。 師:什麼是「小程度地批評」? 生(小組7):我們都覺得口頭批評效果不好,可以讓孩子寫檢討。下次如果孩子再犯錯,就拿出來給他(她)看,或者也可以把他(她)關起來,不過不能太久。總之,要讓他們有點損失,記住這個教訓。 生(小組8):雖然孩子犯了錯,但我們還是會努力去挖掘他(她)的閃光點,加以鼓勵。我們反對使用暴力,因為暴力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師:遇上這樣的事,在座的家長你們會如何對待? 家長1:生活中難免有挫折,孩子犯錯也是難免的。我們會教育孩子勇敢面對挫折,面對錯誤,從中吸取教訓,爭取下次做得更好。 家長2:我們會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教他(她)如何自己解決問題。 師:從大家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孩子告訴家長的是好事還是壞事,家長們都會從關心孩子的角度出發,想盡辦法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鼓勵孩子繼續進步。雖然家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心願卻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點評:小組討論,學生、家長相互交流,讓學生體驗父母的良苦用心,使溝通有了相互理解的基礎) 三、尋求方法 師:父母如此細致地為我們著想,那麼我們又對父母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你是貼心子女嗎?」(分別請到場的父母與其子女坐到教室兩邊安排好的位置上,子女先在紙上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然後再由其父母口答,對照口答與筆答是否相符來檢驗子女對父母的了解程度。) (出示字幕) 父(母)親最愛吃什麼? 父(母)親的出生年月? 父(母)親在單位里做什麼工作? 父(母)親最大的希望是什麼? (參與游戲的學生筆答與其父母的口答時有出入,惹來笑聲不斷。) 師:我們有些同學總是抱怨父母不理解我們。但從這個游戲可以看到,我們對父母了解又有多少呢?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更多地了解父母,同時也讓父母知道我們的想法呢? 生:要多與家長溝通。 師:對了,我們要主動多和父母聊一聊,多和父母說說話,了解父母在忙些什麼,也讓父母知道我們在想些什麼。可是我們有些同學不知道怎麼和父母溝通。其實溝通的方式並不只限於「說」,還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你們能想出其他方法嗎? 生:可以寫信。 生:還可以通過廣播的主持人,把你想對父母說的話說出來。 生:還可以假裝夢游,晚上到父母的房間,把心事向父母說出來。 師:這個方法真是別出心裁。 生:可以和父母一塊兒做家務,在做的過程中把話說出來。 生:有一次,我心情不好,就主動給我爸做了幾道很難吃的菜,我爸吃了之後就問我怎麼回事,我便趁機把心事說出來。 師:我們還可以在家裡設一本「家庭日記」,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可以把要說的話寫下來達到溝通的目的。 (點評:「貼心子女」游戲,讓學生看到「了解」的差距,認識到溝通需要雙方的努力.尋求溝通的方法,體現了學生們豐富的想像力。) 四、總結 師:不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都不能忘記我們是晚輩,父母是長輩,因此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以尊敬父母為前提。今天我們的活動課就到這里,再次謝謝家長們的光臨。 【專家點評】 溝通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其方法和技巧的有效與否直接關系著人的社會適應性的優劣。本案例通過「猜照片」和「你是貼心子女嗎?」游戲活動,輔之於「角色扮演」和「心理互換」,以及家長的現身說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父母的良苦用心,在體驗中感悟與父母溝通的重要性,並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初步掌握了與父母溝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與方法,逐步實現從不願與父母溝通、不會與父母溝通、不善於與父母溝通到懂得如何去溝通、如何策略性地溝通的飛躍.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溝通的技巧與方法,必將更為廣泛地遷移到與同學、老師以及其他社會成員的人際溝通中,並在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與完善,成為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基石。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家長熱情投入,老師收發自如,教學相長,相得益彰。特別是教師始終扮演著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交流的聯絡者,其溝通技巧無疑對學生起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就活動環節而言,如能進一步凸顯溝通的動機、方法與策略以及溝通過程的自我調節之間的有機聯系,並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習得的方法與技巧進行溝通,將使本活動課錦上添花。
❼ 孩子有什麼事情總不願與家長說,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慢慢長大,卻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有時候即使父母主動聊天,孩子也只會簡單回答「還行」或「我不知道」來應付。
孩子越來越沉默,孩子不愛與父母聊天,我們該怎麼辦?
❽ 意外懷孕,想把孩子留下來怎麼和父母說
好好跟男朋友溝通,爭取把結婚婚禮辦了,再告訴你父母懷孕的事情,所以不要擔心,要鼓起勇氣,至少你男朋友沒有跑了。
❾ 孩子大了不愛和父母說真心話,那麼怎麼溝通呢
有一種親子關系叫:「我把你當寶貝,你卻在朋友圈裡包庇我!」
是不是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有個「假孩子」:表面上跟你聊學校里的各種日常生活,卻不願意多說自己的事情。就算你問,他們也是含糊不清,大大咧咧。
父母的第一步是改變態度。耐心聽孩子想說什麼,然後和孩子交換意見,讓孩子知道你在認真聽。
如果你有不同意見,先聽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和成年人接觸的環境很不一樣,而且隨著年齡的代溝,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如果一個孩子交了朋友,形影不離,但在大人眼裡,他不是一個應該深入交朋友的人,那麼父母之間的對話就很重要。聰明的父母不會告訴人們不要交往,而是引導性地加入自己的意見。
問孩子為什麼和他交朋友。沒有人離不開一個完全不喜歡他的人。也許他們有什麼共同愛好,相見恨晚;也許當一個孩子被人欺負的時候,他來解救。然後表達你的贊同,「是得,很好。」這些簡單的話就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最後,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他也有一些社會上年輕人的朋友,這樣不好,你自己要理解。」孩子自然接受你的意見,絕對願意考慮自己的決定。
面對沖突,不要馬上較勁,先緩和氣氛
說話的時候,氣氛很重要,要保持輕松愉快的氣氛。如果發生言語沖突,家長應該主動緩和氣氛,而不是火上澆油。
可以換個話題,也可以結束,但一定不能加深矛盾。不得不讓孩子當場屈服的父母,得到的是以後保持沉默的孩子。
最後的結果就是問題孩子要麼不說,要麼只是說說,他的承諾其實是另一種。
為孩子保留足夠的私人空間,尊重他們的隱私權
另一種非常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從其他渠道得到了一些關於孩子的信息,但孩子從來沒有告訴父母。這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等孩子主動和你商量。如果孩子從來沒有任何跡象可以說,父母可以主動詢問事情的真相。
孩子願意說的時候父母會認真聽,不願意說的時候尊重隱私。從來不用問一個明確的問題。只會加重孩子的拒絕心理,適得其反。
每個父母都想成為一個和孩子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掌握了這些技巧,就意味著交談是建立在品質和尊重的基礎上的,孩子當然會願意發自內心地和父母交談。
❿ 發現孩子不願和父母說話了,作為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不與父母說話、溝通,總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問題里孩子有多大看不出來,這個情況有可能是大孩子的判逆期,在這期間孩子會有這幾種心理狀態:1、我已經長大了,我能行。2、為什麼我不能?3、試探家長的底線。4、想受到關注。5、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了解了孩子的這幾點心理狀態我們就得耐著性子一個一個去解決。
首先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並從父母身上繼承敬老愛老的美德,引導他參加公益活動,關愛老人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及時點贊他的優點。在他嘗試去做些正當事情時給矛關注和鼓勵,讓他證明自己能行,並且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另外鼓勵他積極表達觀點,共同商討達成一致。
總之在孩子判逆期,家長無論多麼焦急都要耐下性子,相互配合幫助孩子渡過這一成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