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出自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入則孝篇)》,原文選段: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
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1)父母喚什麼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大修孔廟,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
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文章主旨:
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2. 弟子規父母呼,還有什麼什麼出必告,還有什麼什麼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贏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返必面。
3. 父母呼,應呼喚意思是什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4. 《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答應父母要做的事不可以懶惰,答應了要趕快去做;父母在教誨的時候,要恭恭敬敬的領受;父母訓斥、責罰時,要虛心接受,以反省的心來接受。
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尊敬、孝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兒女對父母應該恭順體諒,悉心照顧,凡父母有所呼喚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誨。
「子女孝順,父母心安。家存孝道,國有忠臣。」只有在家庭內部培養起了純正、善良的品行,才能在諸多的社會事務中立定腳跟,不懼不亂,做一個有責任感、有道德感的賢人君子。
(4)父母喚什麼讀擴展閱讀
孝順的意義:
中國歷來尊崇孝道,倡導孝道的原因在於人類都是由各自的父母所生育撫養成人的,母親以自身的血液身體的精華結合來自父親的精華種子而孕育子女,在人類孕育需要十個月的時間子女方可誕生問世。兒女的成長代價是母親身體的消耗和虛弱並因此而逐漸衰老。
孝順是對人類個體夫婦生兒育女之壯舉的致敬和感恩,孝順的言行讓家庭充滿和諧的氣氛,孝順也是天道的要求,中華民族之所以人丁興旺,是受上天眷顧賜福之華夏兒女,占據上天賞賜之地,善良朴實,代代孝順,才有中國文化文明五千年之久。
5.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釋義: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出處: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5)父母喚什麼讀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二、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6. 父母呼 應勿緩 中應的讀音
父母呼,應勿緩。的「應」應該是第四聲。理由:一、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答應不能慢了。二、這一句後邊一句是:父母命,行勿懶。這句中的「行」是行動的意思,是個動詞,所以與之對應的第一句中的「應」也應該是個動詞「答應」。
7. 父母呼什麼父母命什麼父母教什麼父母責什麼
父母親的呼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要趕快去做,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恭敬地傾聽,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從他們,承受他們的責備,努力改進自新 。
8. 「父母呼,後面是什麼來著」(3歲3個月)
太陽公公晚點落山呵,要不媽媽又要催我回家啦~ 愷兒有時會冒出一句「充耳不聞」,呵,那是我常說他的。他貪玩,對於不喜歡的提議,他會採取這樣的態度。如要刷牙了,要回家了,要。。。他會表現得無動於衷。我不得不喊「一二三」,至二點九,要沒收玩具時,他欲哭腔,我則笑容相待,或者親吻一下,他還是會配合的。今晨刷牙時,他笑嘻嘻地說:「你不是聾子嗎?」呵,這是我平時和他的玩笑話。 玩出了新花樣~玩到天黑,不得不與鳶尾花道別。 「父母呼,後面是什麼來著?」我問他。他答:「父母呼,應勿緩。」「那你做到了嗎?」我問。這時我會給他解釋一下字面意思。誦經的解讀,尤其涉及日常的接人待物,應是家長必要的功課。我想,這正是誦經要融於生活的意義所在,家人要給孩子一潭活水。所謂朱熹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周五清晨,可能沒時間玩了,加上一夜沒睡踏實(最近有咳,涕稠,我天天要給他清理,吃了清肺和風熱中葯),愷兒不好好配合晨洗,動轍還「哭」兩嗓。送他的路上,風不小,要他小心帽子讓風戴去。忽聞他在後面又要哭,一問,說是風口,於是告誡哭一點用都沒有。鼓勵他要有勇氣,你是媽媽的兒子,你看媽媽哭過么?要是媽媽就知道哭,咱倆非得餓死,呵。 其實他是很有勇氣的,執著,風歇處,我從地上的影子上發現他還緊攥著帽沿,呵。難忘母子下車後往園里走的一瞬,正是風口,我用身子和書包護著他,他緊倚著我。黑白的小帽,黃黃的罩衣。小人兒。
9. 弟子規中「父母呼 應勿緩」的「應」是一聲還是四聲
讀作去聲、即第四聲。是答應、回應的意思。整個句子是說:如果父母呼喚你,你應該盡快做出回應,不要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