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都有哪些不錯的養老院
天津的養老院有很多,其中天津市養老院、天津楊兆蘭養老院、天津市南開區養老中心、天鵝湖自在城養老中心、天津美福安老中心等這幾家養老院都是非常不錯的,收費的事宜也是按照每個老人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收費。
1、天津市養老院
天津市養老院(民政局老年病醫院、第二老年公寓)是天津市民政局所屬的市級國辦養老福利機構(市一級社會福利院)。始建於1953年,佔地面積35畝,是一所集養老、護理、醫療、營養、康復、教育、培訓、科研、娛樂、臨終關懷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福利單位。
5、天鵝湖自在城養老中心
天鵝湖·自在城頤養中心構建多種戶型精品公寓,為每一位會員提供個性化居住需求;娛樂健康宜老設施、健康管理、24小時管家式服務、養生溫泉、高爾夫、興趣小組、老年大學、私家菜園、定期旅遊等為居住者提供高端養老服務。
㈡ 裘英俊的個人資料
裘英俊:天津相聲廣播著名80後主持人、天津南開經管學院高材生、年輕一代相聲演員
一個姑娘來津實習,打車去電台。司機師傅問:「你去電台啊?認識裘英俊(zùn)嗎?」姑娘撓頭,師傅納悶:「你連他都不認識啊?」於是姑娘見天津朋友就問:「你認識什麼英俊嗎?」朋友逗樂:「我看你介(這)閨女奏(就)夠俊(zùn)的。」姑娘抓狂,俊個球(裘)啊!後來這姑娘聽廣播知道了裘英俊,天津相聲廣播主持人,哈哈笑相聲藝術團演員,說話倍哏兒。
銳族摘要:
2003年高考後,裘英俊開始在茶館說相聲,給他捧哏的就是現在德雲社的高峰。
2004年,在慶祝天津建衛600周年相聲大賽中,裘英俊以傳統相聲《白事會》奪得成人組一等獎。
同年8月,獲天津電視台《魚龍百戲》「金牌擂主」稱號。
2005年,他在薛寶琨的指導下創作相聲《你得考學》,廣受好評。
轉年,裘英俊拜相聲名家姜寶林為師,踏進了「相聲門」。
朋友說裘英俊
二哥,天津電視台公共頻道主持人
我在電視台用天津話主持節目,裘英俊節目里的相聲總是放片段,我見他就說:「我要聽整段的。」裘英俊馬上就來一句:「我想聽普通話的。」您說多氣人。
白羊,文藝廣播主持人
我們見面都是老闆相稱,他管我叫白老闆,我喊他裘老闆。裘老闆去茶館說相聲特別有派頭,提一個綠色旅行箱,裡面裝著大褂,還有演出時候的道具,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要出差呢。裘英俊不好喏喏,話不多,但一張嘴就得甩包袱。
高峰,德雲社演員
我們倆第一次合作的節目是《拴娃娃》,那天臨時缺場,團長把我倆叫到一起,「《拴娃娃》都有嗎?」「有。」「接場!」我剛知道他叫什麼,現在就要接場了,真是緊張,好在是熟段子,也根本沒時間對活兒,他逗我捧,輕車熟路,圓滿解決。
「金牌擂主」沒想把相聲當職業
裘英俊五六歲時,就愛抱著半導體聽相聲。「一萬多蒼蠅,大蒼蠅、小蒼蠅、麻子蒼蠅、綠豆蠅……擰成一股繩,跟龍卷風一樣,局長一進門這蒼蠅往身上撞啊,愣把局長給推出來了。」裘英俊現在還清楚記得剛上小學那會兒在班上表演馬三立的單口相聲《查衛生》。
裘英俊從小學習好,白紙黑字為證。2003年《每日新報》「招考在線」對他的采訪:「初步估分成績為550多分(理科),這個成績已經遠遠高出了往年的重點本科線,我對實現我的大學夢很有信心。」
北京大學中文系高材生徐德亮進小劇場說相聲一夜間成了新聞,天津人不服:「我們有南開大學裘英俊和天津農學院高峰」,他倆一時間成為了天津衛茶館、小劇場里最被寄予厚望的相聲坯子,在「網路」中搜索「裘英俊」,文字、音頻都有了,北京《新京報》策劃專題「天津會不會再出一個郭德綱」,候選人里就列入了裘英俊。
高峰大學畢業順理成章進了郭德綱的德雲社,可裘英俊沒有。「我就沒想過把說相聲當職業。」這句話裘英俊向親朋好友解釋過上百遍。獲得「金牌擂主」稱號後,大三學生裘英俊進入了哈哈笑相聲藝術團青年隊,「我就是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這時,為裘英俊捧哏的演員換成了南開大學政治學博士於丹。「高峰非常棒,不然他也進不了德雲社,他捧哏時墊得特別舒服。於丹屬於出其不意那種,在舞台上能激發我,能和我針鋒相對的演員,現掛很多,感覺像於謙。」
晚上,裘英俊穿上大褂說相聲,白天,他捯飭成白領開始跑會展中心找工作。
我和相聲廣播有緣
「我來相聲廣播純屬杠著的。」裘英俊覺得找工作和買彩票似的,得有運氣,也得有緣分。「大學畢業那會兒,我應聘進了一家銀行。沒想到就在這時候,文藝台王曉彤主任給我打了個電話。」在文藝台有個典故叫「說曹操到曹操就到」,說是平時大夥一念叨誰誰就立馬出現。文藝台的編輯還記得裘英俊來電台那天的情景,「相聲廣播剛成立,大家聊天時就提起要不然讓裘英俊那小子來主持試試。就那麼寸,說裘英俊到裘英俊就到了。」就這樣,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畢業生裘英俊搖身一變成了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相聲廣播主持人,天津相聲迷在論壇上發帖子:「誰能告訴我,茶館里說相聲的大學生裘英俊和電台主持人裘英俊是一個人嗎?」
「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主持風格。」裘英俊說他壓根就沒想過自己能當主持人,忽然當了主持人也真不明白自己應該是什麼風格。天津相聲廣播是中國第一個相聲廣播,前不久剛剛被評為「中國特色廣播」,正因為這個「特色」曾一度為難裘英俊,「別的主持類型、主持風格都有個借鑒,相聲廣播太有『特色』了,史無前例啊!愛聽相聲不一定能說相聲,我會說相聲,不見得就能主持相聲節目啊。相聲是一個人使一個人量,播音好像也是一人一句,但要跟說相聲似的還不得把聽眾聽煩了。」裘英俊開始苦思冥想怎麼轉變角色,「進了電台,我只在每周休息的時候去說相聲。有一段時間我在台上說相聲,老想著跟台下觀眾公布我們的簡訊互動平台,還有一次,我把『後台的演員』說成了『電台的演員』,觀眾以為我抖包袱呢。」
靜下心來,裘英俊開始跟研究論文似的,把相聲和主持做對比,找規律。「郭德綱最大的特點就是包袱如果抖不響,他就不等了,抄著就走,接著下一個,等到節骨眼上他又能寸住了,讓觀眾爆發;我主持節目,其實也等不了,聽眾的反響我當時聽不到,那就按自己的感覺走,說不好抄著就走,進入下一個,把每一段主持都當成一段作品完成,把每一個關鍵的表達都當包袱抖起來。再有一點就是,舞台上我是一個表演者,觀眾看的是我,電台里我是一個主持人,觀眾聽的是相聲,我表現欲要少一點,有點像電視體育解說,先伴隨,再錦上添花。」裘英俊總算是硬著頭皮在實踐中摸索出了點門道來。
聽眾是我的唯一選擇
裘英俊說無論是主持相聲節目,還是創作相聲,都離不開聽眾,離不開生活。裘英俊每天必看財經新聞,自己也做理財投資,有一天他在台上表演,說到口袋裡沒錢了,就來了句:「今天大盤都跌到XXXX點了。」下面觀眾使勁鼓掌,找到共鳴了。「我讓他們笑,激活他們的幽默因子,反過來他們也讓我笑,給我創作靈感,幽默來自生活,回到生活。」
裘英俊說能從聽眾那得到快樂,尤其是自己最忠實的粉絲——奶奶。一天中午,裘英俊回家吃飯,發現陰天,就問奶奶今天會不會下雨,奶奶說今天多雲。下午,裘英俊剛出家門就下雨了,被澆了個透心涼。「晚上下班回家,我問奶奶,中午您告訴我多雲,害得我半路讓雨淋了。我奶奶說:『不是早晨你在節目里報的多雲嗎?』」裘英俊哭笑不得,雖然淋了雨,但由衷感動有奶奶這樣的忠實聽眾。「我一直覺得聽相聲廣播的年輕人多,沒想到老年人也愛聽。」重陽節,裘英俊第一次去了養老院說相聲,他樂和地說「請爺爺奶奶們審審我的活兒」。
㈢ 為何90歲高齡的魯園依舊在拍戲你覺得她的演技如何
娛樂 圈中,有那麼一批演員,他們一生都在為演藝事業默默的奉獻。最為典型的就是演員魯園了,1928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經90歲了,卻仍然活躍於熒屏之中。
如此年紀還在拍戲的演員實屬少見,我想90歲高齡的她,依舊在拍戲並不是為了錢,那是真心的對演藝事業的熱愛以及對藝術的貢獻。
說起老戲骨魯園,或許很多人對她的最初印象還是熒屏中的那位老奶奶的形象。確實,她所飾演的那些「老奶奶」、「老太太」角色確實太深入人心。
想來這位老演員,她還並不是科班出身,1950年她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系。然而,她並沒有從事經濟學相關的工作,而是到了天津廣播電台做起了主播工作。
因為對戲劇的熱愛,在她主播節目期間,開始播一些廣播劇,進而也擔任了編導的工作,漸漸的也就與戲劇慢慢接軌。
在70年代,魯園還在天津電視台擔任製片導演,《紅旗譜》、《舒拉與卓婭》等作品都是魯園的導演作品,可見她在戲劇方面還是很有天賦的。
在1998年,因為丈夫的不幸離世,她停掉了所有的工作,直到2000後,才開始復出她的演藝工作。那時的她,還主持了一些節目,具導演、演員、主持人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她,確實是一位多才多藝之人。
雖然,魯園很早就出道了,但是多數人對的她的認識,或許還是在2005年後。因為那時她出演了一部熱播劇《守望幸福》,在劇中飾演一位「失智老人」,憑借出色的演繹,而頗受觀眾的喜愛,從此這位老奶奶的名氣也越來越響亮。
魯園的走紅,並不是什麼偶然,不僅是因為的演技實力已經夠強,而且還特別的敬業,這才是獲得觀眾認可的關鍵。
據說,拍這部劇時,魯園還專門前往精神病院,了解精神病人的狀態、表現與生活,就是為了能夠演藝的更加相像。從這就可以看出熱愛演藝的演員,都是用心在演繹,以為做到最好,魯園就是這樣的一位好演員。
魯
園在演《守望幸福》時,已經77歲了。如果說真的為了生活,她大可不必如此賣命。縱觀她的前半生,主播、導演、演戲,我想生活是不必擔憂的。
而且,在這之後,魯園的拍戲頻率好像比之前還更高了。基本每年她都會出現在電視屏幕之中, 90歲的她,依舊還在拍戲,最好的解釋應該就是對演藝事業的熱愛。
對演藝事業熱愛的演員,是不會去計較年齡的,成龍曾經就說,現在能多拍一部戲劇是一部,像他這樣的年紀,哪天或許想拍也拍不動了。
確實如此,很多演員都非常熱愛演藝事業,他們都在用一生的心血為此默默付出,就是希望可以多為中國的演藝界多貢獻一份力量。
另外,拍戲雖然比較辛苦,但也能從中找到樂趣,魯園應該就是如此,70歲喪夫的她,也是希望可以從拍戲中找到自己的樂趣。她在拍戲中卻也是非常的投入,每次在熒屏中,看到她的歡笑,也讓人很欣慰。
其實,說到此,與魯園的身體素質還是有莫大的關系的,90歲高齡的她,身體硬朗,樂觀開朗,這也許就是最大的資本。
在2017年,魯園在《情滿四合院》中,飾演的老奶奶一角,演技可是相當出色,那一言一行都是那麼的感人肺腑。在去年,魯園也出演了一部叫《大寒》的作品,演技也是有目共睹。
所以,魯園90歲高齡還在拍戲,更多的還是因為她對演藝事業的熱愛,從拍戲中找到樂趣,以及她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
對於這么一位優秀、敬業的演員,一位兼備主持、導演於一身的多才多藝的藝人,確實為演藝事業貢獻了太多。
最後,還是祝願這位善良、慈祥的老奶奶魯園身體 健康 ,將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演繹!
魯園老人已經90歲高齡了?從面相上看,還真的看不出來,一搜索她的個人資料,果真已經是90歲高齡的老戲骨了。
魯園,1928年9月出生,1950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天津電視台演員。還是咱天津人啊!
最早在熒幕上看見魯園老師是在電視劇《守望幸福》裡面,她在劇中飾演母親,此劇也是中國第一部關於老年痴呆症病人家庭生活的電視劇,魯園憑借在劇中對失智老人的出色表演一舉成名,以78歲的年紀榮獲第2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成為該獎項最年長的獲獎者!
此後,她就經常在電視劇中飾演姥姥、奶奶這類的慈祥形象。她的面相真的很和藹可親,讓人一下就有想要親近的感覺。去年還參加了電影《妖貓傳》的拍攝,是真真正正的老戲骨啊!
在演員有一句很流行的話,那就是「戲大於天」,我覺得他們就是因為熱愛,才會喜歡自己在角色中感覺吧!有很多老藝術家們,也都是從年輕一直演成老年人,這就是他們熱愛的事業,像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一樣。
最後希望魯園老人身體 健康 !呈現出更多的慈愛形象給我們!
1928年出生的魯園,確實已經90多歲了,而且她仍然在演戲,接戲之後從未有過怠慢。
早年間魯園在天津衛視廣播電視台,擔任播音員、編導,這一待就是二十年,之後才被調入天津台做起了演員,雖然前後出演了上百部影視劇,但都沒讓魯園「火」起來,直到05年和如萍、劉之冰搭檔出演了《守望幸福》這部電視劇,才讓魯園正真進入大眾視野。
《守望幸福》作為「關愛老年人」題材的劇集,一經播出就被觀眾所喜愛,而魯園在劇中飾演的「老年痴呆」的病人,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觀眾內心。
當時魯園已經77歲,她為了演好這個角色,跑到養老院去和患病的人一起同吃同住,就是為了觀察「老年痴呆」病人的生活狀態,還和劇組人員一起探討「老年痴呆」人物的狀態,這種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喜歡。
除了《守望幸福》《情滿四合院》《暖春》《晚情》《一仆二主》等作品,記憶深刻之外,還有一部電影也值得一看。
《大寒》:一部以戰爭題材為背景而真實改編的,魯園在片中飾演老年「崔大妮」,可以說魯園把片中那個堅強、勇敢、善良的waf演繹的很出神,讓我們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幸福生活。
魯園老奶奶雖說有點「大器晚成」,但她絲毫不在乎「名利」,用她自己的話說,演戲只是單純的喜歡,而演好每一部戲才是她所追求的。 (影控傳媒編輯部 昕昕)
魯園,原名梁魯園,是真正的老戲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表演事業,即使如今已經90,卻依然活躍在 娛樂 圈,片約不斷。如此高齡卻依然在拍戲的演員實屬罕見,如今的她早已超脫了為名為利的階段,對她而言,現在不停的拍戲,更多的是在享受表演的樂趣,而非為了其他。
盡管演技精湛,盡管已經在影視圈默默耕耘多年,但是魯園一直秉承著藝術家的本質,始終堅持在表演第一線,從第一次拍戲到現在,已經整整50年。盡管年歲已高,但是她對表演的熱忱卻從未改變,其敬業程度和專業程度絕非現在的演員能比……
大家都知道,魯園奶奶的走紅是因為2005年《守望幸福》中的瘋媽一角。那年所有的劇組成員都知道,導演曾經和所有人打過招呼,說拍攝進度可能會慢可能會延後,因為主角魯園已經77歲高齡。然後正式開機之後魯園卻讓所有人員都驚嘆不已,她的工作狀態完全不輸年輕人,台詞功底超好,幾乎都是一條過,所以最後她非但沒有拖累進度,反而讓劇組提前了數天完成了拍攝計劃!
誰又能想到,實力如此強悍的魯園並非科班出身!
魯園1950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系,是真正的學霸!那個年代大學的含金量有多高不用多少,何況南開又是全國排名前十的名校,魯園的學識水平、文化修養由此可見絕非一般。雖然是學士學位,但是這個學位的含金量比現在大多數博士學位還要高。
因為熱愛廣播,畢業分配是魯園主動要求去了天津廣播電台,從此成為了一名新聞播音主持。當時因為文化水平的問題,傳統的播報形式大部分民眾聽不進去。為了提高民眾的接受度,魯園和同事甚至請來了馬三立先生教她們「拉洋片」,用唱的形式播報新聞,這種形式放到現在也是非常的大膽,由此可見魯園的創新能力!
隨著廣播劇的興起,魯園開始用聲音演繹各種角色,播出了《地道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旗譜》等多部經典作品。因為要適應廣播特點經常需要對劇情就進行改編,魯園漸漸成為了天津有名的編導行家。因為編導能力的出眾,1970年魯園被調到天津電視台擔任演員和譯製片導演。
這期間魯園保持了高產的節奏,出演了多部電視劇,譯制過田中裕子的《廿四支眼睛》、高倉健先生唯一一部電視劇《家兄》等多部海外經典電視劇。
魯園從未停止在事業上的腳步,直到1998年丈夫的去世才徹底停止工作,歇了兩年。兩年後魯園復出,開始主持兒童節目《故事奶奶》,也同時繼續參與電視劇表演。
這個時候的魯園雖然已經出演過很多電視劇,但是真正的全國成名還在於2005年的熱播電視劇《守望幸福》,這是全國第一部描寫主角為老年痴呆症病人的電視劇,魯園一劇成名,獲得了「飛天獎」優秀女演員,成為該獎項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獲獎者!第二年在韓國換號協會主辦的首爾電視劇盛典中以眾望所歸的姿態獨自抵禦 娛樂 圈的「韓流」,獲得最佳女演員!
這部戲足以證明魯園奶奶的演技無人能超越。為了演好老年痴呆症,魯園特意去敬老院住了一段時間,近距離觀察患者,邊觀察邊揣摩,最後達到足以以假亂真的地步!經典形象讓人感動到流淚!
《守望幸福》之後的魯園成了家喻戶曉的「奶奶專業戶」,接戲甚至越來越多,《暖春》中小花的奶奶、《大寒》中崔奶奶、《大女當嫁》中小宋佳的奶奶、《情滿四合院》中的聾老太太……
最讓人感動的一幕戲就是《別讓我看見》,魯園飾演的任秀英奶奶因為三個兒子不贍養她,她聲淚俱下的向法庭控訴問兒子們討要9個月房租,在律師、法官和兒子們的不解之中她指了指自己肚子,兒子們醒悟過來,最終痛哭流涕跪下認錯請求奶奶原諒……
聲淚俱下的表情、無盡哀傷的眼神、兒子們悔悟之後的欣慰,經由魯園的演繹,感動了無數觀眾!那些瞬間,真以為魯園是被兒子拋棄的老人,而不是在演戲!由此可見,魯園的演技已經到了頂尖、完美的地步!
如今的魯園依然堅持在表演第一線,身體還不錯,她曾說每天演戲的活動量就相當於鍛煉,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熱愛表演,又怎麼會達到這種境界?
衷心希望魯園身體 健康 !像這種級別的演員,是 娛樂 圈的瑰寶,是真正的國寶級演員!她的敬業精神與專業態度值得任何人學習!
魯園奶奶年輕的時候在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當過播音員,後來到天津台擔任演員,77歲的時候在《守望幸福》中飾演母親,一下子有了名氣,也許她是出名最晚的女演員,但她出色的演技值得每一名年輕演員去學習。
現在的 社會 ,年輕演員越來越浮躁,已經沒有當年老一輩演員的那種愛崗敬業的責任心了,不踏實去完成學業,有很多人靠弄虛作假來完成自己的學業,比如最近比較火的那個博士,應該說博士後。他們真的應該去學習老一輩演員的品格,比如魯園老奶奶的這種敬業的精神,而不是盲目去攀比誰誰的身價高,是名牌大學的博士後,而是要踏實的,沉下身去做自己的事業,把自己的戲用心演好。這個演藝圈缺少老一輩有資歷的演員給這些小鮮肉們講講課,讓他們明白真正做一名演員需要的是什麼。
我第一次認識魯園奶奶不是因為她演的《守望幸福》,而是她在五年後,在《大女當嫁》中飾演的姜大雁的奶奶,雖然戲份不是特別多,但那個時候讓我看了,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奶奶演的角色非常到位,可愛都帶著些許頑皮,跟姜大雁對戲,每個點都很到位,讓人不禁感嘆,那個時候魯園奶奶已經82歲高齡了。
如今魯園奶奶90歲高齡了,還在拍戲,可以看出她對演員這個職業的熱愛,也許是她老人家的追求,但她的這份執著和敬業的品格值得每個年輕演員去學習。
最後祝魯園奶奶 健康 長壽。
看到題目中的「90歲高領」有點不相信,查了一下個人資料,果真如此,可謂是90歲高領的老戲骨了。
魯園,1928年出生,天津人,55歲進入 娛樂 圈,成為了一名演員,演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演技一流。是演藝圈名副其實的老戲骨。
魯園老師的第一部劇是《流淚的紅蠟燭》,那是的魯園55歲。她的演技為0,憑借自己的努力飾演母親這個角色,深入人心,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5年,魯園老師在《守望幸福》中飾演瘋媽角色,也因這部戲魯園火了起來,並拿下了第25界飛天獎最佳女主角的獎項。當時的她77歲從這部戲中可以看出魯園老師的演技水平相當高,為了演好這部劇魯園老師還親自去敬老院住過一段時間,演出了最真實的劇中的自己。
魯園老師的作品還有《暖春》《大寒》《女大當家》《情滿四合院》等,每一部作品都深入人心。
90高領的魯園還在拍戲,老人家的身體還是非常硬朗的,心態也是很開朗的,也可以看出魯園老師對拍戲的熱愛,把拍戲事業放在首位。
對於魯園老師,我最後衷心祝福老人家身體 健康 ,並期待魯園很多的精彩作品。
因為熱愛,所以今年已經91歲的魯園依舊在拍戲。
1928年出生於天津的魯園,畢業於南開大學,之後在天津廣播電視台做一名播音員,在這期間她曾經做過編導,之後被調入天津電視台,開始了她漫長的演繹生涯。
可能很多觀眾對於這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印象很深,她演繹法角色都深入人心,有時候甚至記不得劇名,但是卻記得那個演什麼像什麼的老奶奶魯園。
在天津台做演員這期間,魯園拍攝了上百部影視劇,但都不曾讓這個老奶奶走紅,而05年首部關於關愛老人題材的《守望幸福》讓這個77歲的老奶奶逐漸被觀眾所熟知。
據悉魯園為了拍好劇中患「老年痴呆」的病人,她多次進出養老院向患病的人「學習」,而且還在家裡不斷揣摩「老年痴呆」人的病症,也因為此舉動讓家裡人以為魯園也患上了「老年痴呆」,好在魯園的「學習」沒有白費,電視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強大的反響,而魯園在這部劇也收獲滿滿幸福感。
隨著奶奶形象的定義,讓魯園的演繹生涯有了「局限」,不斷接演類似的角色,從《大女當嫁》《暖春》《一仆二主》到後來的《情滿四合院》,都是難臉慈愛的形象,只是偶爾會「調皮」一下,演繹的老奶奶會很「鬼馬」,但這也是人物性格的增彩之處。
現在的魯園老奶奶身體 健康 ,還在不斷地接戲、拍戲,從中享受表演帶來的樂趣。
(迷影生活編輯部 昕昕)
娛樂 圈有些人演戲為了圈錢,有些人演戲是為了火,有些人是為演藝事業,一生都奉獻給了演藝事業。他們雖然老了,但是精神依舊,依舊活躍在演藝圈裡,在劇中甘心為後備當配角,當綠葉。說了這么多,我這就給大家介紹高達90歲仍然在演藝圈的魯園老奶奶。
魯園個人經歷
魯園老奶奶1928年出生,1950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天津電視台演員。要說魯園老師的第一部戲就要說到《守望幸福》了,
在劇中飾演的是一位母親,這部劇也是中國第一部關於老年痴呆症病人家庭生活的電視劇,魯園老師也憑借著此劇中對失智老人的出色表演一舉成名,以78歲的年紀榮獲第2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也因此成為了該獎最為年長的獲獎者。在此之後,魯園老師就經常在電視劇中飾演姥姥、奶奶之類的慈祥形象,特別的和藹可親。不由自主的就會讓人去聯想自己有這樣的一位奶奶。
對魯園老奶奶的祝福
現如今的魯園老奶奶已經90歲的高齡了,滿頭銀絲,身體看上去也特別的硬朗。我希望魯園老奶奶在堅持自己演藝事業的同時,也要多注意身體。我認為老奶奶長期和年輕人演戲,從而形成了現在90歲了還依舊活的年輕有精神。最後,祝福老奶奶安享晚年,身體 健康 !
最後,你們對魯園老奶奶有什麼想誇的呢?歡迎在下方誇起來哦。
如今魯園老師已經90多歲的高齡了,卻依舊活躍在熒屏上。其實就是因為她骨子裡對演戲的熱愛。演了一輩子戲,好多人說她是在70多歲的時候才火起來,但試想一下,不管她70多歲,還是如今90多歲高齡,能依然活躍在熒幕上,是多麼的讓人佩服與尊重。如果換成一個普通人,到了這個年齡,都應該是安享天命的年紀了。
甚至好多對一輩子追求的職業、愛好,也會隨著年齡和生理上的增長而慢慢看淡。因為不管是做什麼,這么大年紀,首先得有個好的身體來支撐。不得不說魯園奶奶真的很厲害。其實更多的還有一份信念與熱愛。一輩子從事的一項職業,真正的應了那句:活到老,演到老」。如果不是因為熱愛,怎麼會如此堅持一件事情一輩子呢?對吧?
再來說下,魯園奶奶的演技,我相信知道魯園老師的人,都會被她的角色出演所吸引吧?從《守望幸福》里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年痴呆媽媽」,出色的表演把「失智老人」這個角色定位演的那麼真切,生活化。真的很棒。她也憑著這一角色 獲得了飛天獎最年長的優秀女演員。不得不令人喜歡與佩服她的演技。之後又參演了多部影視劇……每一部都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總的來說魯園老師。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演員。更是一位敬業,優秀的老藝術家。她的慈祥和藹是印在腦子里的。最後希望魯園老師身體 健康 ,越來越年輕,更希望能多看到魯園老師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
下次我請您,一生只求您一次!
㈣ 天津河東區唐口附近的養老院叫什麼名字有沒有一家叫第三養老院的電話是多少呢
地址:河東區新開路英禧公寓對面(馬三立老年公寓)
㈤ 馬三立的人物經歷
馬三立曾就讀於天津匯文中學, 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好,輟學說相聲。出身於曲藝世家, 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緒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學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相聲八德之一李德鍚,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家庭環境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相聲藝術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開始登台演出,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他12歲跟父親馬德祿學藝,後拜著名相聲演員,相聲八德之一周德山(綽號「周蛤蟆」,與馬三立父親馬德祿是同門師兄弟)為師。解放前,先後與耿寶林、劉奎珍、侯一塵、張慶森搭檔。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國的說唱藝人視為大台口的天津大觀園劇場,與侯一塵搭檔,大受觀眾追捧;翌年,他第三次來到北京,在華聲電台和茶社戲園演出,以他風格獨特的馬家相聲在曲藝迷中引起「原子彈爆炸一樣」的轟動。
建國後,馬三立積極編演新相聲。1950年,應新聲戲院之邀,馬三立殺了個回馬槍,重回天津衛,在同行和觀眾心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後近十年間,馬三立一帆風順,心情舒暢。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這全新的一切給他帶來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已經「翻身」了,由「臭作藝的」變成一名職業文藝工作者,他參加赴朝慰問團文藝隊並任副隊長,他當上了市曲藝團副團長,他被定為市政協委員,他滿腔熱情地改編表演新相聲,他要求團里的同志們熱愛黨熱愛新中國,他說,「黨和政府讓我們有了單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幹部待遇,每月都有工資領,還發給我們工作證。」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運動很快地開始了,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關於他為何被打成右派,佔主流的說法是他改編並表演了《買猴兒》,塑造了一個聞名全國的辦事馬虎、工作不認真的人物形象「馬大哈」。但1979年平反時才發現,在他的檔案里,沒有任何「右派」認定材料,完全是因為指標由起初的4個增加到11個,太多了,只好把他報上去湊數。就是這個「湊數」的右派,徹底地改變了馬三立的一切。他也抗爭過,甚至跳過樓,但毫無用處。一次批判會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聲:「你們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舊友冷笑兩聲,啪地推開窗戶:「喲嗬,你還拿死嚇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麼大氣性,從這兒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種!」馬三立二話沒說,猛地站起來跳向窗外,大半個身子已經懸在窗外了,桌邊一個彈單弦的藝人趕緊一伸胳膊,夾住了馬三立的一隻腳,保住了馬三立一命。
這個時候的馬三立,40多歲,正值盛年,按照馬志明的說法,正是出活、出好活的時候。但是,從1958年秋天當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藝團,19年間馬三立只說了3年相聲,相對應的是長達11年的四次下放勞動,以及被關進「牛棚」做了5年的團煤球、打掃衛生等雜役。
1970年,響應戰備疏散城市人口,馬三立全家離開天津,到南郊區北閘口村落戶。馬志明在回憶北閘口生活時說:「當時一起下放六家,後來落實政策,我們是最後一家走的。房子壞了,下大雨,里外屋沒有不漏的,我和弟弟打個傘坐著,爸媽在門檻上坐著。不下雨了,我到市裡找曲藝團革委會,不同意回來,把我們調到已經空下來的一處空房子,又住了兩年。後來,家裡養了四十隻雞,兩只鵝,一條狗,院子里所有邊邊沿沿都種上向日葵、茄子、黃瓜、豆角,滿院都是。光蓖麻一年就能收幾麻袋,雞蛋多得連洗澡盆都盛不了。我們在那兒小康啊,落實政策時,老爺子都不想回來了。」
在那個普通的村莊里,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間,他甚至還學會了一手很不錯的木匠活。 馬三立不管是在城裡還是農村,不管是下放還是蹲牛棚,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背詞,幾乎每天早晨都要練上一番,身上的功夫並沒有荒廢。作為一個技藝超群的老藝人,他心裡無時不在想著舞台,想著舞台下那些愛他捧他的觀眾。 平反以後,年屆古稀的馬三立和王鳳山搭檔,將《西江月》、《文章會》、《開粥廠》、《賣掛票》等眾多拿手絕活再度搬上舞台。尤為難得的是,老人在無人捧哏的情況下,又積畢生之功,編創表演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單口小段:《逗你玩》、《家傳秘方》、《檢查衛生》、《八十一層樓》、《追》等等。
這些小段一方面融合了傳統相聲諷刺、幽默的固有特點,一方面又帶有馬派相聲的特色,有著濃郁的市井氣息,因此,一經推出,歷久不衰,形成馬三立藝術創作上的另一高峰。
也許是看淡了,也許是更清醒了,即便總是要被掌聲包圍,總是要被前呼後擁,歷經磨難的馬三立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和光環總是要保持距離。在掌聲中,在人群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說:「我不是大師,不是藝術家,我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老藝人,是個熱愛相聲、喜歡鑽研相聲的老藝人。」
在傳統相聲的精髓未被充分汲取即被曲解以及業內風氣已經日趨庸俗的背景下,這位老藝人的節操不能不令人感喟再三: 「幾年以來,我在劇場、學校、機關、工廠、部隊等處演出,都是通過咨詢委員會領導下達的任務或義務演出。得到的禮品有相冊、花瓶、鏡子、鋼筆架等等。有的演出,什麼也沒有。給民警、武警、政協、人代會、車站、外環、平房改建、居委會、焊條廠、油墨廠等單位演出,沒有禮品報酬,一分錢也沒給。北京笑星約我一星期,沒經過組織聯系,我婉言謝絕。打來長途,約我去香港、新加坡,吃住全管,報酬給港幣,我回答暫時不去。他們又來掛號信,提些待遇,我沒給回信。貴州某單位組台演出,約我坐飛機去,寄來一千元演出費。郵遞員讓我蓋章取款,錢我不收,請郵遞員按地址退回。
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我是五個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兒童節我必須趕場,最少要去三個學校講話、說故事,報酬是戴紅領巾。 我去八里台南邊的養老院,慰問演出。我連說四段小笑話,老爺子、老奶奶們樂的高興極了。愛聽,不讓我說了,怕我累著。我回答,不累,只要你們高興,心情愉快,我可以多來幾次。有一個姓朱的老頭子,稱我三哥。他說,您也到這地方來吧,這里的孤老戶、老大娘很多,能搞個對象。想用美人計騙我。 我參加居民委員會的義務值班巡邏,戴紅袖箍兒,在樓群、路口轉一轉,防匪防盜,維護治安。每月我輪班兩次。不管是風雨冬夏,我決不缺勤。查一查各戶的門鎖,還有門前的自行車上鎖沒有。監督路口的車輛停車,交警就不敢讓我在路口值班,因為有我,堵塞交通。」
在一份大概寫於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匯報中,馬三立十分細致地描述過多年來自己的真實一面:「二十年來,我是見人不主動說話,見人不主動握手。事事寡言,不聞不問。內心總有自卑感,一直不肯去親友家、同行家串門聊天,也不參加任何人的合影照相,避免人家小看我,歧視我。」
這當然又是一段令人心酸的描述。但是,可以告慰老人的是,又一個二十年過去了,天津市民投票推選出10個地方名人,要在海河邊上為他們樹立雕像,供後人瞻仰,最後,他們把最多的票投給了這位為他們說了一輩子相聲的老人——馬三立。 2000年,馬三立先生被確診為膀胱癌,他於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舉辦了從藝八十周年的告別演出。馬老在天津人民體育館登台演出,向喜歡他的相聲藝術觀眾們做從藝80周年暨告別舞台演出。
馬老當時87歲高壽,仰慕者遍布四面八方。為馬老辦好告別舞台演出,也成為文化界特別是相聲界的一件大事。當時,全國文化界多位著名人士和相聲界眾多名家雲集天津,參演人員當中有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趙忠祥、倪萍;演藝界名流有馬季、姜昆、馮鞏、黃宏、李光曦、馬玉濤、郭頌等,馬三立在節目進行當中也登台為觀眾獻藝。
2003年2月11日6點45分,馬三立因病醫治無效,告別了他的觀眾,享年89歲。其葬禮在天津依照穆斯林風俗進行。 遺囑
我是一個相聲演員,也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我按照黨的要求,用相聲,用笑聲,為人民服務。各級領導,天津的父老鄉親,給予了我很多榮譽和關愛。 我也曾被評選為「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我心裡的感謝之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人總是要死的。我有一個最後的請求,就是在我過世後,請將我喪事從簡辦理,我不願讓各級組織再為我費心費神;同時我的朋友、學生和再傳弟子也比較多,所以不搞遺體告別,不接受花籃、花圈、輓聯,不接受錢物。我畢生只想把笑留給人民,而不能給大家添麻煩,給國家浪費錢財。我衷心祝願相聲繁榮,人民幸福,國家富強。
2003年1月10日
遺筆
弟兄十二我行七
推倒四六二十一
祖傳秘方太找樂
東北買猴樂不疲
包羅萬象西江月
入木三分開會迷
老叟從藝八十載
江湖笑面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