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老人在養老院一般可以活幾年,70歲老人在養老院活幾年,要看老人的身體情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養老院服務周到,老人就可以活很多年
❷ 養老院可以住到死嗎
只要進入了養老院,被養老院所接收,如果不發生合同關系的變化時,則養到死為止。
養老院,收養沒有法定贍養人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生活的老年人。養老院的全部費用由國家負擔,個人還可以按規定領取原來享受的養老金或撫恤金的一部分。
中國的敬老院是在農村"五保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期,農業生產合作社對缺乏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者,實行保吃、保穿、保燒、保醫、保葬(兒童則為保教),簡稱"五保"。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對五保戶實行集中供養,在全國各地興辦了一批敬老院。1978年以來,隨著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集體經濟的發展,敬老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1988年,全國農村已有敬老院36665所,有756個縣(縣級市)在鄉鎮普遍辦了敬老院。城市街道也辦起了敬老院。
❸ 為什麼大家都說「送到敬老院老人死得快」
為什麼大家都說“送到敬老院老人死得快”?
很多比較孝順的子女都不願意給自己的父母送到敬老院,因為在大家的印象里敬老院是不衛生的,是服務態度不好的。大家都對敬老院充滿了不信任,甚至是出現了比較強烈的排斥心理,認為敬老院里生活是說明自己沒有很好的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也是一種不孝順的表現,而且有一種說法就是送去敬老院的老人老的會更快,為什麼這樣說呢?又有什麼理由呢?這樣的說法可信嗎?
而老人們平時也都會有各種活動安排,平時可以和自己敬老院的朋友一起打打牌跳跳舞或者看看電視,沒事的時候也可以互相聊天,而且年齡合適的人交流起來也更不費勁,能夠有很多共同經歷的事情,有很多能夠討論的事情,可以說在課外生活來看,敬老院還是很讓人滿意的。老人們湊在一起,能夠一起打打麻將,嘮嘮嗑,比自己待在家裡沒人交流要開心愉快的多,還有很多節假日敬老院也會組織各種活動表演,比如包餃子包粽子的活動,或者各種廣場舞比賽等等。在敬老院裡面,老人們不存在無聊這種問題,往往他們在一起都能相處的融洽,並且都能夠很好的娛樂和休閑。
很多人都對敬老院的印象並不好,但是我們也都應該辯證的看待養老院,那些真的沒有時間照顧老人的子女確實可以考慮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和自己同齡人一起休閑娛樂,而不是自己在家,生活照顧不好,心理也要出現問題。
❹ 一位老人自述:住養老院生不如死,能自理的盡量自理吧!
養老院,並不是一定就是安樂窩。
一位老人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令人唏噓不已。
「無論是高檔的還是中等的還是低檔的,只要進去了,大部分就是在吃喝等死!
我表姐住的養老院,一間屋子,像病床一樣排序著六到七個單人床。
牆上每人有一小溜放衣服,那空間就像工廠里工人掛工作服的小櫃子。
這就是一個老人全部的個人空間,沒有生命的尊嚴也沒有個人隱私。
一個房間只有兩個倒班的護理員值班,面對這么多老人需要照顧,兩個護理員怎麼會有好的心情和好脾氣呢?
倒霉的最終是這些老人,唉!
就算是最高檔的養老院,付出了高昂的住院費的老人,也只是在物質上好一點。
遠離了家人的他們,精神上的孤寂和心靈的乾枯沒有人慰藉,他們連與人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他們的眼光都是呆滯的,那表情真的像犯了錯的孩子一般誠恐誠惶!
養老院里為了打理清洗方便,這里的男男女女都被剪成了寸板頭,一律套著兒童穿的那種背後系布繩子的反穿衣。
在這里你幾乎認不出男女來!
那天,我去養老院看錶姐。我表姐已經不認識我了,頭不抬眼不睜的,往嘴裡塞我帶去的水果,像一輩子也沒吃過一樣,她可是三代書香門第褲槐叢出身,退休的老師啊。
在我震驚於表姐的表現時,聽到樓下有人一聲聲的喊:桂蘭!
旁邊的床上爬起來一個老太太,顫顫巍巍地挪向窗口。
口中叫著爺爺,爺爺地回應著樓下。
原來這是一對入院的老夫妻,因為沒有經濟能力住雙人間,被分住在樓上樓下男女兩個房間。
開始,老頭白天常上樓來陪伴老妻,可是住在這個房間的老人還有很多,特別是夏天,起居都不知道遮掩隱私,家屬有意見反映到院里,自此護理員就不讓他上樓了。
老頭放心不下老妻,每天都在樓下喊她。
看著這一對老夫妻樓上樓下的呼應,真感覺是人間的悲劇。
午飯後,樓上樓下的老人都集中在院子里像犯人放風一樣曬太陽,行動緩慢,目光痴呆。
此時此景,我深受刺激,回家後,不禁感嘆,能自理的時候盡量的享受吧,到了這一天,真是生不如死!」
許多老人,由於行動遲緩,手腳不再靈活,不能再照顧好自己,而兒女又沒有時間來照顧,就被送到了養老院。
原本以為在養老院只要吃現成的,安心養老就行,可現實卻離想像太遠……
不論是作為老人還是作為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夠在家自理,過輕松自在的晚年生活。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使是身體比較健康的老人,也免不了關節問題,這是因為關節軟骨屬於「消耗品」,使用的年限越長,剩餘的年限就越短。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人體的關節軟骨不可發生退化和磨損的原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胡櫻體的關節軟骨不可避免地發生退化和磨損。軟骨的退變自20歲後即開始,35歲以後加速,幾十年的關節運動不斷地對軟骨施壓導致了關節軟骨的破壞磨損不斷加重,暴露出軟骨下面的骨膜,使得兩塊骨之間發生直接接觸,引發炎症,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骨關節疾病。
我國老年骨關節炎患者達5千萬左右。60歲以上的人口中50%的人群有關節炎表現,其中35%-50%有臨床症狀,在75歲以上的人群中80%以上有關節炎症狀。
如果想要老人能夠繼續靈活地使用關節,實現行動自如,延長生活自理的年限,就應該從保養關節軟骨入手。
為了減輕骨關節疾病患者的痛苦,修復關節功能,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重點學科-食品科學學科帶頭人、國家「863」蛋白質催化轉化項目首席專家趙謀明教授帶頭研發生產出了——六本木軟骨膠原蛋白肽片。
六本木軟骨膠原蛋白肽片能夠提供具有生物活性的II型膠原蛋明陪白肽、硫酸軟骨素、透明質酸,可用於關節功能的全面維護:通過加強軟骨和關節結構來支持關節功能,幫助修復軟骨,通過補充滑膜液促進關節潤滑,促進關節舒適度和靈活性,在劇烈運動後促進肌腱和韌帶結締組織恢復。
今年過年,為父母帶上六本木軟骨膠原蛋白肽片新年裝,幫助他們減少關節問題,讓他們有更靈活的關節,去完成晚年的心願吧,這也是我們做兒女的一點心意。
❺ 問個傷感的話題,在敬老院生活的老人,時光是不是基本停滯了呢
雖然感覺很殘忍,但事實上,住到敬老院,或者說養老院的老人,這未來的時光,其實,就是活著了,不好聽,卻是事實。
第一,進敬老院的,基本上生活半自理,甚至不能自理的。至少在中國,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進敬老院的可能性,非常低,百不有一二吧。生活能夠自理,還可以每天逛逛街,走走超市,養貓逗狗玩兒呢。甚至,有的老人,還打個小工,賺個小錢,生活還有意義著呢。
可是,到了敬老院,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坐著發待。
第二,敬老院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坐著發呆。那種,全天24小時歡聲笑語的敬老院是不存在的,敬老院,其實,就是無疾病版的醫院住院部。
除了衣食住行,大部分時間,老人們,就是發呆,自己待著。畢竟,看電視,看手機,老夥伴們聊天,都是少數的時間。
何況,還有老人,有慢性病,或者輕微的疾病,雖然不至於痛苦到呻吟,但確實很是費神難受。
當一個人老到生活不能自理了,其實,你的絕大多數時間,就是坐著發呆,就是孤獨了,沒辦法,這是人生不得不經歷的階段。你可以認為,這就是時光停滯了,也可以認為,這是上蒼留給你的,好好思考自己這一生的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我有一個堂姐夫,叫夏X君,今年九十二歲了,他是在解放戰爭中入伍的,早就已經離休多年了,每月的養老金一萬多元,每年的年底,還能多開一個月的養老金,每月還有幾千元的保姆補助費用。
我的這個堂姐夫,直到現在還是身體非常健壯、耳聰目明、四肢靈活,満頭的銀發濃密而又茂盛,滿口的牙齒也沒有缺少一個……
我堂姐在世的時候,他(她)們總是喜愛買保健品和 旅遊 ,每月的養老金總是花個精光,無論那個親戚或是兒女有了困難,從來都不管不問,總是不屑一顧的自私自利的樣子。
他的一個女兒早已經從企業退休了,每月二千多一點的退休金,過得並不寬綽,逢年過節的時候,女兒買禮品來看望,他還總是嫌孬嫌少……慢慢地就不太往來了。
他的兒子和兒媳都是下崗職工,生活拮據,但是也得不到他的任何幫助。
六年前,在他孫子結婚的時候,佔用了他所住的房間,他的那個兒子,就趁機讓他住進了離城市三十多公里的「漢王養老院」里。
這個養老院的檔次不高,每個月的費用,使用他的保姆費支付,就已經足夠了,他自己每年十三個月的養老金全都自己留著。
後來有一次,在他兒子兒媳去探望他的時候,把他的存摺和社保卡全都強行搜走了……
我的那個堂姐夫知道以後,異常惱怒,拿著 自己的身份證去報失,又重新補辦了一個 社會 保障卡。
等到次月的時候,他的兒子兒媳又來到了養老院,由兒子控制住他,兒媳連同社保卡、身份證、老年手機一並全都強制沒收了。
他的兒子還找到了養老院的院長:以後我父親的養老費用,由我月月交付,你們要嚴格地控制住他不得外出……
從此以後,我的那個堂姐夫,就只能永遠呆在養老院的那個高牆里,與世界隔絕了。
我的那個堂姐夫,平時心高氣傲,又從來不屑與其他的老年人一起接觸交流,成天就默默地看著天花板,時光和記憶彷彿基本上都停滯凝結了,總是一付傷感而又寂寞的樣子……
上個月我和老頭子去探視他的時候,他正在喃喃地背誦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❻ 為什麼有人說「老人被送到養老院會早去世」
有人說老人被送到養老院會提前去世,這句話有那麼一點絕對吧,因為不同的老人心態不同,可能說部分老人確實會受到影響,影響了自己的心情,進而影響了自己身體狀態,導致身體更容易出現問題,但是部分老人是沒有什麼影響的。
很多事情就是換個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對於把老人送到養老院這件事情,我們也一直有爭議,因為有的人認為這是不孝順父母不進行贍養義務,但有的人認為這是為了更好的贍養父母,無論如何人們的觀點都是不可能統一的,這要看老人主觀的態度到底是如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