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開平那家養老院好

開平那家養老院好

發布時間:2025-03-28 16:07:32

㈠ 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八里庄有哪些養老院

唐山市開平區頤養鄉居老年公寓。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八里庄養老院有唐山市開平區頤養鄉居老年公寓,唐山市開平區頤養鄉居老年公寓成立於2017年10月,位於唐山市開平區中八里村南,建築面積為1903平方米,現有房間40間,床位80張。唐山市開平區頤養鄉居老年公寓本著「為國家分憂,替兒女盡孝」的原則,「讓入住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醫,努力創造和諧的銀色家園」的服務理念,對公寓的區域劃分為老人護理區(住宿區)、娛樂活動區(綜合活動大廳)、餐飲服務區(食堂及餐廳)、衛生清潔區(澡堂)、老人就醫區(醫務室)、綠色菜園等獨立的功能區,各個區域相對獨立、互不影響,做到動靜分開,最大限度地滿足老人休息、休閑、娛樂、活動、就餐等多種需要。

㈡ .西方宗教對中國的影響(歷史、現狀)

基督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破除封建惡習

⑴阻止殺嬰 中國自古就有殺嬰的惡習,尤其對女嬰更是如此。基督教關於生命神聖及男女平等的思想大大加快了社會陳舊觀念的改變,今天這種惡習已經很少看見了。

⑵廢除纏足 纏足這一惡習在中國至少存在了一千年,在這一千年中,婦女將腳趾(除大腳趾)用布緊緊裹起來,使每隻腳上的四個小腳趾向下折曲,抵住腳底的肉,阻止腳趾長大。慢慢地,腳後跟被迫向下,腳背隆起,看上去像一個握緊的拳頭。裹足會導致腳肉腐爛,腳底大面積壞死,嚴重的時候腳趾會一個個掉下來。中國婦女如此摧殘自己的目的只有一個:取悅男人。今天世人都知道這種行為的愚昧無知,可是在當時這一殘酷的惡習深受歡迎,甚至那些受害者也盲目贊同。19世紀一些傳道士努力想解開女孩腳上的布,但當他們轉身剛走,那些中國母親們立刻又給纏上。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纏足這一惡習終於被中國政府廢除。基督教文化對這一惡習的廢除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正如林語堂所說,「基督教傳道士用十字架廢除了裹小腳」。1912年後,這一惡習仍苟延殘喘了至少十年,格蕾蒂斯·艾偉德(詳見下文)在山西傳教時就曾擔任過「纏足督查」。

⑶創辦女校 中國古代有句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家長很少同意女孩識字讀書。這一惡習導致聰穎善良的中國女性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直過著目不識丁、地位低下的生活。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傳教士郭實臘的妻子在澳門收容了幾個窮人家的女孩,開辦女子讀書班。它突破了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禁錮,首開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的先河。此後,隨著傳教士的增多及向中國內地不斷傳教,越來越多的女童接受啟蒙教育,中國人的文化素質大大提高。誠如梁啟超所說「女學愈盛,國家愈強」,

廿世紀初,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機構——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此後,傳教士還在南方開辦了兩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學校,即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名金陵女子大學),該校於1913年由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聯合創辦。大學辦學中設置過16個四年級學科,包括中文、英語、歷史、社會、音樂、體育、化學、生物、家政以及醫學專科等,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從1919年到1951年,畢業人數為999人。

⑷禁包辦婚姻 中國古代盛行包辦婚姻的惡習,正如俗語所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孩必須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在婚姻中沒有任何選擇權,完全是封建惡習的犧牲品。隨著基督教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文化的傳播,包辦婚姻的惡習已經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今天,在中國《婚姻法》中已經明確禁止了包辦婚姻。

⑸破除崇拜偶像 偶像崇拜在中國古代相當盛行,由於文化水平低下,認知能力的有限,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民眾只有將希望寄託給泥塑木雕的偶像上。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其禁拜偶像的教義與中國傳統的祭祖祭孔以及其他宗教的儀式發生了重大沖突,甚至因此被禁教。但是基督文化不單是一種宗教文化,它與近現代文明的傳播相伴而行。隨著普及科學文化,開啟民智,倡導民主共和的思想在中國傳播開來,破除偶像崇拜也在一定范圍內為人接受。尤其是一些歷史偉人(如孫中山、洪秀全等人)公開反對偶像崇拜,使破除偶像崇拜的觀念在主流意識領域為民眾接納。

⑹廢除一夫多妻 在中華民國以前,中國已經實行了幾千年的一夫多妻制。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婚姻觀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中國婦女終於擺脫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羈絆,開啟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1930年民國政府公布《民法》,正式確立了一夫一妻制。

除上述的各種封建惡習外,其他還有如算命、燒紙、欺負孤兒寡婦等惡習都在基督教影響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2、樹立科學與民主觀念

明末清初,中國還沉睡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近代科學無疑是最先敲醒中國這頭沉睡獅子的磚頭。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對天文、數學、物理、哲學以及歷史等學科進行了詳細介紹和傳播。

在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為打開中國的大門,准備了一份精美的禮品——近代科學。利瑪竇作為來華的第一位西學代表人物,他正式向中國介紹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文化知識。1601年他向明神宗獻報時自鳴鍾、雅琴、萬國圖志等禮物獲得在京永居權,此後大量著書介紹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理化等方面知識,如他與中國人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勾股義》,與李之藻合譯了《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等,他的《山海輿地圖》經校閱增補後,以《坤輿萬國全圖》之名多次刊印。他還著有《交友論》,在書中介紹了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塞捏卡、奧古斯丁等西方哲聖,他還做《西國記法》、《西字奇跡》、《西琴曲意》等書傳授西方的其他知識。

緊接其後的湯若望和南懷仁等人,在天文、地理、數學、物理以及醫學等部門科學都做了大量介紹。比如湯若望在其所著《歷法西傳》2卷中介紹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以及伽利略的新發現等。其編制的《西洋新法歷書》100卷,直到今天也是中國編制農歷的基礎。南懷仁曾編撰了數種地理學著作、繪制了數種地圖,如《御覽西方要紀》、《坤輿圖說》、《坤輿外紀》等,它們成為17世紀地理學和地圖學在中國發展的標志。南懷仁在《儀象志》和《窮理學》兩部著作中,介紹了力學基礎知識,包括重力、重量、重心、比重、浮力、材料強度、單擺、自由落體運動等知識。同時還介紹了光的折射和色散方面的知識。今天在北京古觀象台還陳列著他設計監制的儀器。

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為方便傳播西方科學文化,他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創辦第一份中文月刊,開辦第一家教會學校「英華書院」,又與人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館。186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開始著手翻譯美國人惠頓的《萬國公法》,並使中國第一次認識到國際法的重要性。該書受到恭親王奕䜣等人的賞識,由總理衙門撥專款付印出版。

與此同時,以奕䜣、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看到西方的科學確實先進,認清歷史發展潮流,創辦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近現代化企業,總局下設翻譯館以及工藝學堂,用以介紹西方知識,以及培養語言和科技人才。並聘請了許多外國人才進行翻譯和教學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如英國傳教士傅蘭雅(詳見下文)。在1868年-1907年之間,總局譯書達160種,除以軍事科技為主之外,旁及地理、經濟、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其所翻譯書籍的水準,被認為超過晚清數十年其他翻譯書籍的質量。對於晚清的知識分子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傳教士大量普及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氣息。他們宣講基督的福音,強調人人平等的關系,啟蒙民主政治理念,開展教育和慈善事業,這一切都給封閉許久的中國人民帶來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和決心。受基督教中文傳道書《勸世良言》的影響,科舉失敗的洪秀全加入明室後代朱九疇所創立的上帝會。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摧枯拉朽般將本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推向崩潰的邊緣。眼見清政府已無出路,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等人希望中國效仿英國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主持翻譯了一些著名書籍,這些著作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都很大。主要譯著有:《在華四十五年》、《七國新學備要》、《天下五大洲各大國》、《百年一覺》、《歐洲八大帝王傳》、《泰西新史攬要》、《新政策》等20多種。其中《泰西新史攬要》介紹了19世紀歐美各國變法圖強的歷史,出版後影響很大,是戊戌變法時期光緒皇帝的主要參考書之一。

戊戌變法失敗後,受基督教文化影響頗深的孫中山、宋教仁等人領導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終於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此後,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口號就是民主和科學(也稱「德先生」和「賽先生」),其根源還要追溯到基督教傳教士的思想文化啟蒙。

3、培養現代人才

明末清初,基督教傳教士就開始為中國培養科技人才,最早應從明末利瑪竇培養徐光啟開始。清初湯若望等人培養的一批中國科技人才在鰲拜大興「歷獄」中慘遭殺害。

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創辦「英華書院」,該校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校內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1847年4月,馬禮遜學堂的3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和黃勝由美國傳教士布朗帶到美國留學,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留學生。黃寬於1857年畢業回國,成為經過醫科大學正規訓練的第一位中國西醫。容閎則考取了美國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回國。其歸國前即產生了選派留美學生的教育計劃和願望,數年後由其提出的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的教育計劃得以實施。從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出4批12至15歲的幼童120名,由容閎帶領赴美留學。傳教士的教育無疑給容閎以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又以容閎日後的教育活動延續下去。中國近代最早的女留學生是一位叫金雅妹的孤兒,她由美國傳教士攜帶和資助,188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約醫院附屬的女子醫科大學,成為近代中國婦女界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1862年清政府為培養外交人員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最先設英文館,次年增設法文館、俄文館。再後又增設德文、日文。館中教習均聘外國人,其中大部分外國人是傳教士。1867年增天文算學館。1869年聘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總教習,總管校務近三十年。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人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1898年,丁韙良又擔任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1901年,在庚子事變之後,李提摩太請求各國政府把一部分中國賠款,拿出來在山西等地設立大學。他認為庚子事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教育沒有普及,如果教育普及的話就可以減少類似這樣的排外事件。1902年,清政府同意開辦山西大學堂。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面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下,羅斯福總統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1908年7月11日,美國正式決定將償付美國庚子賠款所得的半數,共計1160餘萬美元,退還給中國,作為遣送留學生赴美之用。清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華留美預備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所學校從開辦到1929年結束,共計派遣留美生1279人。

幾百年來,外國傳教士為中國培養近現代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漂洋過海、背井離鄉、風餐露宿、嘔心瀝血,甚至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其行為和精神可敬可佩,真正彰顯了基督的博愛精神。今天的人們可能不知道或不理解他們的無私行為,或總是企圖附加一些自私的念頭給他們,因為他們不理解什麼叫基督精神。中國能從封閉落後走向文明開化,中華民族能得以復興,基督教傳教士之功不可磨滅。

(三)基督教在中國創辦的學校、醫院和慈善機構

1、學校

基督教傳教士在華開辦教育的初期,教會學校主要集中在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門,通常為附設在教堂里的洋學堂,規模很小,程度均為小學。到1875年左右,基督教傳教士開辦的學校約有350所,學生有6000人,仍以小學為主,但教會中學也開始出現。到1899年,教會學校達到約1766所,學生人數增加到三萬多人。1882年由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登州開辦基督教在華的第一所大學登州文會館。十九世紀中國的基督教大學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會館外,1888年美國衛理公會在北京開辦了北京文匯書院;1889年美國公理會建立了通州華北協和大學;1890年美國聖公會在上海的聖約翰學院設置大學課程;1893年美國長老會在杭州設立杭州長老學院。

庚子事變後,在蘇州、南京、廣州、福州、成都、武漢等地,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機構迅速崛起。1901年,美國衛理公會在蘇州開設了東吳大學。1905年,在華的兩家美國宣教差會美南浸信會和美國浸禮會合作在上海開辦了浸會大學,該校於1909年正式開學。1929年浸會大學改名為滬江大學。美國衛理公會、北長老會和基督會於1910年在南京創辦了南京金陵大學。1915年在福州,六個基督教差會:美國公理會、衛理公會、歸正教會和英國公理會、長老會、聖公會聯合開辦了福建協和大學。1916年美國長老會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准備,在廣州開始了嶺南大學。在華中地區,美國聖公會、歸正教會、英國倫敦會和衛理公會於1924年在武昌創辦了華中大學,1910年,在西南地區,四個基督教差會:美國美以美會、浸信會、加拿大衛理公和英國公理會在成都聯合開辦了華西協和大學。1919年美國和英國四個教會創辦了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為美國南北長老會傳教士司徒雷登)。到1910年時,教會大學的人數為1000人,1920年時,教會大學的學生人數達到1600多人,教會大學也達到了16所。

基督教大學的出現,也引發了中國官辦及私立高等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一批中國的官辦和私辦大學開始建立,如北洋大學、京師大學堂等。教會大學的出現使中國高等教育與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縮短了幾百年,這一功績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2、醫院

基督教會從馬禮遜開始就一直採取醫學傳教,他們對貧民免費看診及贈葯外,並在各傳道據點建立醫院或診所,其中亦不乏醫術高明的宣教醫生。1835年11月4日,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主持的廣州眼科醫院開業,可視作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的起點。該醫局一直為廣州及其附近的老百姓免費治病,贏得了中國人對基督教的好感。1859年1月,美國傳教醫生嘉約翰在廣州創辦博濟醫院,並擔任院長達44年之久。他曾聲稱:「為了基督,要愛病人如同愛弟兄。」他不辭辛勞地為人治病和傳播西方醫學科學,一生共診治病人74萬人次,施行手術4.9萬人次,培訓西醫150 人,編譯西醫、西葯書籍34種,為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美國喜嘉理牧師於1883年到香港,常往廣東恩平、開平、新寧、陽江等地鄉村傳教。他「曾習醫學,每下鄉時,必俱備葯料,救人疾危急,施葯傳道,兩盡所能。」教會醫院一般都擁有較高水平的醫生、較好的設備、葯物和護理條件,受到中國富有居民的青睞。醫院則採取以盈補虧的辦法,對富有者收取高額費用,但對貧苦的教徒,則減免其醫葯費用,以博取他們的好感方便傳教。1903年加拿大傳教士在河南汲縣創辦的「博濟醫院」落成。該醫院為擴大影響,宣布「貧困病人免費醫療」,前來就診的病人逐漸增多。1920年新醫院竣工,博濟醫院遷此,改名惠民醫院。1920年,河南彰德一代發生特大旱災,災後人窮病多,加拿大差會辦的廣生醫院為群眾減免費用,治療疾病,優待產婦,設澡堂讓婦女洗澡。1938年,廣生醫院門診治療病人11316人次,其中4776人為初診,2645人接收免費治療。截止1937年,中國一共有254家宣教醫院,現存比較有名的有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即美國傳教醫生伯駕於1835年創辦的眼科醫局)、武漢協和醫院(溯源於1866年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在漢口建立的「仁濟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前身為美國基督教美部會出資創辦的聖教醫院)等。

基督教在華舉辦的醫療事業,其作用和影響實際上超出了宗教和治病的范圍,對西醫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醫葯衛生知識的普及和社會風俗的改良均有著積極的意義。

3、慈善機構

早期基督教在中國曾創建各種輔助弱勢機構,如孤兒院、盲啞學院、養老院等。由於歷史原因,具體數字已不可考,個別散見於名人傳記中。基督教早期在中國曾建立多家教堂,因為反對棄嬰,珍視生命的教義,許多教堂都設有收養棄嬰的育嬰堂。如1877年李提摩太在太原修建了教堂和耶穌醫院,還設立了小學和孤兒院。1896年,英美會為紀念女醫生福吉麗,在成都四聖祠創辦了第一家育嬰堂。1910年美部會傳教士夏呤美女士在福州嶺下里創辦福建基督教孤兒院等。有的傳教士開設盲啞學院,如傅蘭雅在上海開辦的上海盲童學堂。

除基督教傳教士分散的慈善行為外,遇有重大自然災害時,基督教差會會聯合起來,以傳教士為主體,共同從事募集捐款、發放賑款及食品和搜集宣傳災區情況等活動。如1876年至1879年,華北的山東、直隸、山西、陝西、河南五省發生的特大旱災,天主教各修會先後派到災區的傳教士有六七十人,基督教差會先後派到災區的傳教士有三十餘人。1878年1月26日,由傳教士、外交官和外國商人聯合組成「中國賑災基金委員會」,總部設在上海。進入二十世紀後,在華傳教士和其他外籍人士在北京、天津、濟南、開封、太原、漢口和上海等地分別成立了救濟團體。1920年這些團體在北京共同決定成立全國性的國際救濟團體,正式組成「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

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的慈善事業為飽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中國人民提供了物質上和精神上幫助,同時也為中國本土的慈善事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迪。

㈢ 開平市第十一屆中小學生書信文化節寫什麼作文

親愛的爸爸:
您好!
我今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南海慈善家的故事,特別令我感動。通過這封信,我來跟您分享一下!
鄧佑祥是一位來自南海羅村的慈善家,他自己擁有許多財產,但生活卻十分簡朴。一瓶礦泉水,一塊麵包,就是他的午餐;一件外套,一條長褲,就是他冬日裡的著裝。他捐出的十萬以下的財產數不勝數,捐出的幾千萬的財產也非常多。所有捐出的錢總機幾乎九位數!
爸爸,看完這個真實故事後,我被這些數字給震撼了。這么富裕的一個人,每餐完全可以吃上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可他沒有;寒冷的冬天完全可以換上裘皮大衣,裹得嚴嚴實實,可他沒有!他將這些能讓自己衣食無憂度過一輩子的錢全捐給了那些需要它們的人!這種精神是多麼令人敬佩啊!捐出這些巨資,又需要多大勇氣呢?
我現在還是一名正在學海中前行的學生,我沒有工作,沒有任何收入,資助不了任何人。但我認為,這並不重要,只要有一顆慈善的心就行了。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里,我可以加入志願者隊伍,去養老院看望年事已高的老人,為他們打掃房間;去孤兒院為小嬰兒們講故事,幫他們整理床鋪,給他們帶去玩具……
如果您認為當志願者對我來說太辛苦的話,您能幫我聯系那些可敬又可憐的農民嗎?我可以幫他們賣菜、賣雞蛋、賣牲畜,再把賺來的錢一分不差地還給他們。
我認為,慈善沒有年齡界限,沒有貧富隔閡,只要有一顆慈善的心就夠了。一個人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的,人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對慈善有興趣,如果您能滿足這兩個小要求中的一個,我就一定會踏實地去做的,謝謝您!
祝您身體健康!

㈣ 1682年的大事記

哈雷彗星對地球進行周期性的「訪問」時,在德國的馬爾堡,有隻母雞生下一個異乎尋常的蛋——蛋殼上布滿星辰花紋。
1月12日,設立伯都訥站,是寧古塔將軍境內西部通往齊齊哈爾城的重要通道。
春季,康熙皇帝到盛京謁陵後,便來到吉林烏喇,泛遊松花江,檢閱水師,視察兩岸地勢,訪問民情,賞賚寧古塔將軍、副都統以及傷殘病老兵丁之後,遙望滿族的神山長白山進行祭拜。
1682年春,縣吏張懋嘗率8人赴榮昌縣履新。榮昌位於重慶以西,處成渝兩地中段,是川東丘陵和川西平原的交界處。 俄羅斯1682年彼得被立為沙皇,但實權掌握在他姐姐索菲亞手裡。
三月初四、初五,康熙皇帝分別到福陵、昭陵謁陵時,兩陵披甲們集體向康熙皇帝「叩閽」,請求升遷之路。康熙皇帝對披甲們深表同情,遂在聖旨中寫道:「此等守陵兵丁,居住年久,終生並無升轉,殊為可憫」,並決定打破慣例,給披甲們增加一條升遷之路。
3月16日清聖祖康熙親筆用滿文寫了一份祭黃帝祭文,身邊大臣看後,建議康熙譯成漢文,康熙皇帝接受了這個建議,漢滿文字一並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軒轅廟碑廊里。
3月25日,躊躇滿志的康熙皇帝還曾迎著北國晚春略帶幾分寒意的江風泛舟松花江上,引吭高歌,留下了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聲,浪花疊錦綉愨明。采帆畫裊隨風輕,蕭韶小奏中流鳴,蒼岩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沖波行,雲霞萬里開澄泓。」這一年的秋末,康熙皇帝又派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前赴黑龍江偵察敵情。九月下旬至十一月底正是黑龍江冰雪交加的季節,納蘭性德爬冰卧雪,不畏嚴寒,圓滿地完成了軍事任務,並寫下了《採桑子·塞上詠雪花》的著名詞章。 4月,俄羅斯沙皇費奧多爾無後而終,這樣只好在沙皇阿列克謝的子嗣中再找一個人出來做沙皇。費奧多爾病逝後,東正教大牧首伊奧阿基姆承認彼得是沙皇,為彼得舉行了加冕儀式,同時支持彼得的生母納雷什金娜做攝政王,代理朝政。
4月6曰,愛新覺羅·玄燁皇太子及諸王公大臣東巡到吉林這個發祥與虞獵之地,曾在吉林將軍府用三套碗席款待吉林將軍等官員。三套碗席是最具代表性的滿族傳統名宴,舉世聞名的「滿漢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為弘揚滿族優秀飲食文化,吉林市清香園酒店。
4月20日,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率皇後、太子及諸王貝勒、大臣、侍衛等三千之眾由盛京(沈陽)來遼陽,次日入千山,游覽了祖越寺、龍泉寺等寺廟,夜宿千山西雞王屯。之後,又兩次巡遊千山,留下了大量的遺跡、詩篇。 5月6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遷居凡爾賽宮。
5月6日,凡爾賽宮被正式宣布為王室住宅和政府所在地。在此後的100多年裡,它一直是法國波旁王朝的象徵和政治中心。
彼得一世即位時年僅10歲。
李光地送母還鄉,建「榕村書屋」。 6月14日 吉林地方氣候嚴寒,內地發往人犯不習水土,難以資生。清廷決定以後免死減等人犯改發尚陽堡,應發尚陽堡人犯改發遼陽。「反叛」案內應流人犯仍發往吉林地方,令其當差,不必給披甲人為奴。
6月20日,康熙諭曰:滿洲大臣患病,皆派遣醫生治療。
6月23日 吉林官兵遠居邊外,身冒嚴寒,生活艱難。清廷決定,停止吉林官兵每年三四月份尋捕鷹窩雛,八月份試鷹,冬季捕打山雞等項無益差徭,酌量減少每年行圍規模和次數。令寧古塔將軍巴海和副都統薩布素、瓦禮祜等勤勉農耕。
6月28日,查理二世決定修建一個退役老兵的集體公寓用來為近400名退役士兵養老,於是,皇家切爾西養老院便就此誕生。 7月,出現彗星,本就不贊成進取 台灣的反對派趁機發難,給事中孫蕙,尚書梁清標等上書朝奏,稱「彗星出現,宜暫停進剿 台灣」。他們引康熙五年施琅征討台灣為台風所阻折回的事,攻擊施琅預念歸主,去必叛逃 。
7月,內閣學士李光地上奏清廷:「鄭錦已死,子克爽幼,部下爭權,征之必課」。康熙帝遂下定決心,要使用武力收復台灣,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與此同時,清廷仍不放棄用和平解決的手段,繼續與鄭氏集團的決策人物進行談判。 這一年的秋末,康熙皇帝又派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前赴黑龍江偵察敵情。
九月下旬至十一月底正是黑龍江冰雪交加的季節,納蘭性德爬冰卧雪,不畏嚴寒,圓滿地完成了軍事任務,並寫下了《採桑子·塞上詠雪花》的著名詞章。
9月16日 清廷派遣都統彭春、副都統郎談等前往雅克薩等地偵察。在達斡爾總管倍勒爾和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協助下,沿嫩江北上,經墨爾根(嫩江城),越興安嶺,近雅克薩,順黑龍江而下至璦琿。掌握了大量的軍事情報,為抗擊沙俄作好了充分准備。 美國首家啤酒廠誕生於費城。
10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施琅終於在李光第等大臣的力薦下,復任福建水師提督之職,加太子少保銜。他受命返回福建,相機進取台灣。
10月,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薦下,施琅復任福建水師提督,領命征剿台灣。其時施琅「兼程疾趨」,赴廈門任所,夜以繼日地進行備戰。 12月,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邊防建設,准備剿滅沙俄侵略軍:偵察地形敵情,派兵割掉侵略軍在雅克薩附近種植的莊稼,又令蒙古車臣汗斷絕與俄人的貿易,以困憊和封鎖侵略者,屯戍要地。
12月,開平、新會甄參桐、司徒曝長等匪率眾劫恩平黎園。」這不過是《開平縣志》記載的歷史上鄉民抗匪事件的冰山一角。到了十八、十九世紀許多先民被「賣豬仔」到了南洋、美國等,及後來開平人漂洋過海去美國舊金山「淘金」,這樣,他們在別國他鄉用血汗換回了一點金錢,寄回家鄉接濟父兄。
12月24日,皇帝表彰當時盛京一級防禦(國家二品大員,陪都最高軍事長官)阿克占的母親阿克占氏,冊封她為誥命夫人。聖旨的擁有者是沈陽市59歲的張先生,他說:這件聖旨原是他一名戰友家的祖傳之物。

㈤ 開平市一共有幾間小學哪一間是最出名的

一共有5間小學,開平小學最出名的!

㈥ 江門老人院有哪些

江門老人院有以下幾個:


1. 江門市福利院養老院


2. 新會區中心養老院


3. 台山市中心敬老院


4. 開平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養老部


解釋:


江門市福利院養老院是江門市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重要機構之一。這里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健康護理、文化娛樂等在內的多項服務,為老年人創造一個舒適、安心的生活環境。


新會區中心養老院位於新會區,旨在為當地的老年人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該養老院配備有一系列現代化的設施,確保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同時提供心理關懷和康復服務,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台山市中心敬老院是台山市內的一所養老院,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養老服務。這里的環境溫馨,服務周到,讓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開平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養老部是開平市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重要場所之一。這里注重為老年人創造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提供各類服務和活動,確保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以上各江門老人院都是為當地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重要機構,它們配備了相應的設施和服務,確保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為老年人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

㈦ 開平精神醫院簡稱為什麼醫院

開平三院 養老院 希望能幫到您

閱讀全文

與開平那家養老院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孩子戶口轉到父母要什麼手續 瀏覽:826
寫給敬老院的賀卡 瀏覽:336
男性體檢b超上寫w是什麼意思 瀏覽:866
二歲寶寶心肌酶90 瀏覽:175
如何跟老人家打交道 瀏覽:988
冬至如何養生保暖 瀏覽:284
交723元養老保險15年領多少 瀏覽:327
杭州市養老院帶醫療 瀏覽:444
養生會所叫什麼名字好 瀏覽:63
應征地體檢不過怎麼辦 瀏覽:188
2016通化市退休人員工資調整 瀏覽:542
兒子借父母的錢借條如何寫 瀏覽:525
上海中老年人茶館 瀏覽:688
九九重陽節詩朗誦活動 瀏覽:100
血型與父母有什麼不同 瀏覽:192
為什麼回家對父母沒有感覺 瀏覽:507
養生健康你知多少 瀏覽:579
老人死後第八天做些什麼 瀏覽:239
太平養老366什麼基金 瀏覽:101
曲靖老年公寓在哪裡 瀏覽: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