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年人智力在衰退嗎
對智能的發展與衰退的過程進行縱向研究,結果顯示,人的智能一般在20歲左右時 達到最高峰,以後逐漸開始下降。50歲時下降10%,約相當於16歲時左右的智力,60 歲時下降20%,約相當於12歲時的智力,70歲時下降30%,約相當於10歲時的智力。 但智能本身存在著個別差異,功能差異和質量差異。對老人採用WAIS成人智力量 表進行測試,結果表明,老人的動作性(或稱非言語性)智力成績下降較為顯著,若 以60-64歲為基準的衰退率,那麼,到70-74歲時下降25.6%,到80-84歲時下降 40.7%;而相對而言,語言性智力在60歲以後還保持較好,直至80-84歲時才下降較為 明顯。如果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卡泰爾(k.b.cattell)的理論,人的智力可以分為液態性 智力(fluid intelligence,GF)和結晶性智力(grystallizedlintelligence,GC)兩種,具體來 說,前者就是採用不定答案式題目智力測驗所測得的智力層次,不定式題目所代表的 是一些新奇變異的情境,受試者必須隨機應變,並運用形象思維來解決問題。液態性 智力的高低主要與個體的神經生理功能發展狀況有關,老年人由於腦神經功能的退行 性變化,故液態性智力受到較大影響。而所謂結晶性智力則是指採用固定答案式題目 智力測驗所測得的智力層次,固定答案式題目所代表的是一些事實性資料的記憶,辨 認和理解,而不需要隨機應變解決的問題。結晶性智力的高低與個體知識的多寡,受 教育的程度和學習的機會,與抽象思維有密切的關系。老人一生經驗豐富,閱歷深 廣,因而結晶性智力保持較好。據研究,液態性智力測驗成績隨增齡,每隔10年下降 3.75%,而結晶性智力反而增長3.64%。
有人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文學,美術,音樂等各個領域中的名人進 行過年齡統計分析,結果顯示,60歲以後出成果人數最多的領域從高至低依次為:哲 學,醫學,美術,文學,自然科學等。可見,凡與人生閱歷和經驗豐富關系密切的領 域就越大器晚成。
不少學者認為,過去運用橫斷法(即將各種年齡層次被試的測驗成績進行比較)來 研究人的智力變化,認為老人的智力隨增齡而減退,其實這是不準確的結論。因為這 種方法容易混淆年齡的因素和人群因素對智力的影響,事實上,出生年代不同的人其 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的機會可以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社會歷史和所受教育的差異對智 力的影響甚至遠遠大於年齡因素的影響。換而言之,測驗中老人的智力不如年輕人, 這不一定只反映了年齡帶來的差異,而是還可能包括了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等因素的影 響。事實上,如果老人自己將現在與過去相比,其智力下降並不明顯。運用橫斷法和 縱向法相結合的序列方法來研究智力的變化,結果顯示,說老人的智力隨增齡變化而 下降是不科學的,老人的智能反而還有很大的可塑性。有人對30名平均為69歲的老人 在一個月內進行八次教育訓練,結果顯示他們的液態智力隨訓練次數逐漸增加。對58 名平均為70歲的老人進行圖形關系訓練也能明顯地提高老人液態智力測驗的成績。可 見,活到老,學到老,是可以增進老人的智力水平的。心理學家鮑爾特斯(Baltes)和 維利斯(Willis)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認為在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中,各個年齡階段上實 際運用和表現出來的作業成就僅僅只是最大潛在智力的一部分而已,經過學習和訓練 後就能夠把潛在保存的智力轉變為運用中的智力。老人由於社會角色的轉變,無所事 事,潛在保存的智力尚未完全發揮出來。所以,經過學習,訓練和激勵,可使老人的 智力水平發揮得更好。 此外,某些老人的智力明顯減退,可能是由於腦血管等其它疾病所造成的,而非智 力本身的問題。
⑵ 人老了會變智力會下降嗎
智力的核心在於信息存儲與快速讀取的能力。老年人中,有些人的問題是存儲能力下降,有些則是讀取速度變慢,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改善。然而,如果這兩項能力同時出現顯著下降,那麼就變得難以逆轉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某些功能可能會逐漸減退,這並不意味著智力一定會顯著下降。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過持續的學習和訓練,老年人可以延緩甚至逆轉一些認知功能的衰退。例如,參加記憶訓練、學習新技能、保持社交活動等,都有助於提升大腦的存儲和讀取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一些老年人可能因為生活習慣、身體健康狀況或遺傳因素,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的情況。然而,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持續的腦力鍛煉,仍然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較好的認知狀態。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也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因素。這些習慣有助於提高大腦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細胞的健康,從而支持認知功能的維持。
總的來說,雖然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可能會隨年齡增長而有所變化,但通過積極的干預和持續的努力,許多人都能夠保持較好的智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