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養老院教唆老人信基督教違法嗎
養老院不是公益慈善事業的話,一般性的傳教不違法,組織舉行活動開展宗教教育培訓不行。養老院是公益慈善事業的話,那麼傳教都不行
宗教事務條例
第四十一條非宗教團體、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動場所、非指定的臨時活動地點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贈。
非宗教團體、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開展宗教教育培訓,不得組織公民出境參加宗教方面的培訓、會議、活動等。
第五十六條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可以依法興辦公益慈善事業。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公益慈善活動傳教。
❷ 全國最頂級的養老院
1. 愛德敬老院是經查詢,根據網路的信息,被認為是全國最大的基督教養老院。
2. 該養老院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由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管理。
3. 愛德敬老院提供集養老、休閑、健身、文體娛樂、宗教生活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是一個非盈利性養老服務機構。
4. 敬老院是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通常被稱為養老院。
❸ 養老院里信徒們一起過禮拜可以嗎
說的是,基督教天主教那種信徒的過禮拜嗎?我記得西方禮拜都是去教堂做,如果不是很講究的話,養老院應該也是可以的呀
❹ 「很多人年老了,才發現:抱團養老,根本不現實」你怎麼看
阿姨跟四位姐妹結義金蘭,並且相約一起來到我們村的後山上報團養老,結果才發現報團養老根本就不現實,具體是什麼情況導致報團養老不現實,且聽我細細道來。
阿姨34歲的時候,姨夫就因癌症晚期求救無效去世了,留下一個六歲的兒子。她為了掙錢維持生計,於是就應聘進本地的工廠打工。當時工廠里有許多同齡人,在跟同事們相處兩年之後,她跟四位同齡人並且也跟她一樣失去丈夫的女人,相處得最很好。
因為她們覺得大家有同樣的遭遇,都是可憐命苦的女人,有共同的話題,因此她們決定結義為姐妹並且相約,在退休之後找一個清凈的地方,一起安度晚年。當時阿姨跟她們結義,論年齡排名次,阿姨排名第三,因為姐妹們相互陪伴,所以她們五個人都在工廠里工作,直到退休。
在她們結伴養老之前,她們已經有了在工廠里相處二十幾年的經歷,因此她們都覺得自己跟姐妹們難舍難分,在退休的時候就刻不容緩的找養老的地方。經過一個月的尋找,對比,她們最終選擇在我們村的後山上搭建豪宅定居。
她們五姐妹剛居住在一起的時候,日子過得非常開心幸福,每天飼喂家禽,唱歌跳舞,一起鍛煉身體,幾乎一切生活都是同步的。可是在她們剛結伴居住的第一個冬天,由於天氣太冷有一位姐妹感冒了,結果因為一起居住,相處的距離太近,最終導致把其他四位姐妹都傳染了。
為此,她們做出了相應的對策,她們請來了建築師傅,在豪宅旁邊搭建了一個小房子,只要有姐妹生病的情況,就讓生病的姐妹單獨居住,防止病情傳染給其他的姐妹。就這樣,她們結伴養老了十三年,那個時候她們已經年邁,有個別姐妹要自理生活都困難。
於是她們請了兩位保姆來負責做家務,而她們每天僅負責 娛樂 和鍛煉身體。可是由於她們對子女以及親戚們有牽掛,所以每次親戚家或者子女有事或者設宴,她們都會趕回去參加,但是由於是居住在山上並且她們又已經年邁,行動又不方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們買了一輛麵包車並且請了一位司機,讓司機負責每天進城購物以及接送她們出行。歲月不饒人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的情況是在所難免的,在她們相伴養老的第十七年有一位姐妹因患病搶救無效去世了,為此她們悲傷了好長時間。
自從有一位姐妹去世之後,兩年之內有三位姐妹陸續離開人世,最終只剩下我阿姨和她的四妹,她們居住在山上,每天都會回憶著姐妹們在一起生活的快樂時光,同時在晚上的時候,她們兩人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所以阿姨和她的四妹選擇下山回家各自養老。
如今,阿姨已經78歲了,在家裡依靠自己在山上養殖以及積攢下來的養老金,聘請保姆來家裡,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她說在家養老,雖然沒有抱團養老的那種熱鬧氛圍,但是事少,清凈,這種方式才真正的適合養老,因為老人養老,需要的正是清凈。
通過阿姨把自己跟姐妹們抱團養老的經歷告訴我之後,我從中分析總結得出,抱團養老有利也有弊。抱團養老的好處,作者總結為以下三個。
抱團養老的第一個好處,是熱鬧開心不孤單。因為跟聊的來的人居住在一起,每天都有人跟自己聊天因此不會孤單,反而會因為人多聚在一起,所以 娛樂 的花樣就會變多,因此她們會覺得熱鬧又開心。
抱團養老的第二個好處,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並且生活上相互也有照應。因為人多居住在一起,而且大家又都是聊的來的好朋友,所以她們家中遇到事情,她們相互會有商量,想辦法去應對,同時在生活上能相互照顧。
抱團養老的第三個好處,不打擾子女們的生活而且能讓子女放心。因為她們抱團養老不會選擇在某個姐妹家,所以她們不會打擾到子女們的生活,同時她們幾位好朋友居住在一起,相互有照應,子女們會很放心。
但是有利必有弊,作者認為抱團養老帶來的弊大於利,因此抱團養老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根本就是不太符合現實,具體原因有以下三個。
抱團養老不理想的第一個原因,病情會感染。我們都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會不斷下降,因此很容易生病,若是抱團養老,本來只有一位老人生病,弄不好就會把所有老人都傳染了。
如果是小病,比如感冒這種病還能輕松的解決,若是大病被傳染到,可能會危急到自己的生命,即使做了隔離,但是她們不是醫生,做不出正確的隔離方式,並且有些病是突發性的,什麼時候感染上都不知道。
還有,老人們的身體素質都不一樣,有些老人被感染上了感冒之後,她能頂得過去可是其他人未必都能頂得過去。
抱團養老不理想的第二個原因,出行不便而且麻煩事多。因為她們對子女和親戚事有所牽掛,所以每次家裡有事,她們就得從抱團居住的地方趕回家,而抱團養老的地方不可能會離每一個人的家都很近,她們已經年邁,來回趕很不方便。
同時倘若一個人的家中有大事,比如她的兒子或者孫子結婚,那麼她回家去參加婚禮的時候,大家也都得去參加,來回趕路對於年邁的老人來說,是一種折磨。而且倘若一個人有事,大家也會替她著急因此事情就會變多了。
而老人養老需要清凈,又是經常來回趕又是經常有事發生,提心吊膽,所以作者認為抱團養老的方式,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養老方式。
抱團養老不理想的第三個原因,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抱團養老,總有一天會有人先離開這個世界,到時候剩下的最後一位或者最後兩位老人,會觸景生情,被傷過度影響身體的 健康 。
也可能會每天都想到,已經離開人世的夥伴而感到恐懼。因為她們活著的時候每天都結伴在一起生活,活下來的人心理會覺得已經離開的人,會不會回來找自己下去陪伴她們,所以心生恐懼。
作者認為,如果綜合分析,抱團養老是有利但是也有弊,並且是弊大於利,因此抱團養老根本就不現實。如果要抱團養老還不如去養老院養老呢,養老院里至少有專業的護理人員,而且還能節約開支。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老了之後要抱團兒取暖養老的問題。曾經好像是在一覽電視節目當中看到這種現象。記得好像是一對老夫妻。在某一個地方買了一個獨棟的別墅。因為房間很多,自己又住不了。這樣就考慮就招募一些老人到一起抱團兒養老。在實際運作當中。也結識了許多的老人。參加了他們抱團兒養老的行動當中。但時間過了不久。一些老人紛紛的退出。緊接著又開始招募一些老人。但是最終還都是以不歡而散結束了他們活動
抱團兒養老的初衷是好的。因為目前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兒女們結婚成家之後,負擔比較重,而且都有自己的小家庭。照顧四個老人確實是有些難處。那麼依靠抱團養老可以在老人之間 形成互相照顧,互相幫助的氛圍。 好人們既有互相的幫助和照顧,又有一定的活動范圍。還可以結交一些新的朋友,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什麼這些抱團養老的最終都走向了散火的局面。
因為每一個老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自己的生活習慣,在接觸人當中也都有自己的選擇方向。採用抱團兒取暖的方法就是把另一個 性格,脾氣 性格和生活習慣等都不相符的人, 撮合到一起。這樣長時間以來,很可能就有矛盾的產生。而且老年人在長期的生活當中都形成了自己個性是很難改變的。
所以說老年人 抱團養老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的 終究是會以失敗而告終的。
俗話說,人與人不同,花有多樣紅。心相近,情相遠,性各異,趣不同。俗話又說,老還小,時而和,時而鬧,嘔心斗氣多煩惱。這應該就是題主說的「抱團養老,根本不現實」的內在原因吧。
現實生活中,能一輩子相敬如賓、恩愛好初,不吵不鬧不鬥氣和眭相處的夫妻伴侶,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百里挑一。幾十年吵吵鬧鬧、磕磕絆絆,共枕夫妻尚且如此,你能奢望一群性格脾氣早己定型各異而又不可改變的群團耄耋一團和氣、相處無紛爭、情暖如陽春?即使存在有,也可遇不可求不是。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戶戶均存道不出的情。受自身家景、身體、經濟條件的限制,受本人生活習性、兒女贍養觀點的左右,很難有標准統一又稱心如意的養老方式方法,只能因人因時而宜,畢竟想法與現實存在差距,有時還不可調和。我身邊一位友鄰就存在這樣困惑。兄弟倆,家景都不錯,但事業都很忙,沒時間照料年邁多病的老母親。兄弟倆數次將母親送養老院,其母都強烈返回。單獨租房請人侍候,母親脾氣怪,幾次將保姆趕走,非要在兩兒間來回居住供養。老人丟不下面子,與養老院人不對付,又與倆兒媳性格嚴重不相容,乍整?
隨著咱們國家老齡化程度的日益臨近,探討多種養老途徑迫在眉睫。無論居家獨自養老,還是社區團體、養老機構...都只能因人而異,量體裁衣。老年朋友們也要立足現實,放棄幻想,體諒兒女、家庭、 社會 。喜歡清靜的,就自個養老,喜歡熱鬧的,就到養老院,選准性格、志趣、各方面條件相當的,就抱團養老也不差。開心、大度、樂觀過好每一天,就0K。
當前空巢、獨居老人的規模很大,相反養老院的數量難以滿足需求,於是抱團養老便應運而生了。這個「看上去很美」的養老方式,到底靠不靠譜?我們通過相關資料分析一下。有一家報紙發起了「要不要抱團養老」的調查,結果顯示:結果是近九成的市民對此感興趣並表示支持,想嘗試。但是大家也知道失敗的比例也很大,有70%以上的老人擔心抱團養老中的問題不好解決,干不長。
一,抱團養老的好處。老人參與互助,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充實,心情較好。最大的好處是降低疾病風險,尤其是夜間,遇到緊急情況時身邊有人。
二,抱團養老存在的問題在哪裡?有參加討抱團養老的市民總結出以下幾點:1.人們的生活習慣差異很大,容易產生矛盾;2.經濟條件不同引起心理失衡,條件好的有人炫耀,差的出於自尊心而退出;3.有的人計較吃虧佔便宜這類小賬,久而久之難以共處。
總的看來,抱團養老看上去很美,正如人們所說的:理想很幸滿,現實很骨感。盡管人們對此興趣很大,但很多人下不了最後去行動的決心,生活習慣不同成了最大的障礙。我們試想一下,一對夫妻組成家庭尚有諸多矛盾,何況來自不同家庭的老人臨時組合,俗話說「老小老小」,誰都不願意在這個年齡「委屈」自己,可見難度之大。
對於養老,個人認為,國家除了養老金、醫保政策以外,在養老機構的建設方面還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龐大的而艱巨的養老事業,沒有「國家隊」的參與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有了「國家隊」的主力軍作用,再輔之以其他 社會 力量,養老事業才有希望。如若如此,則是養老事業之幸,老人之幸!
抱團養老,美好的願景,在現實面前,自然是不堪一擊。
人老了,即使可以自理,性格也必然會發生變化,曾經在一起玩玩的親戚、朋友或同學,玩玩也還會產生些矛盾,況且要一鍋攪馬勺,談何容易。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老去,有人生病不能自理,誰來照顧,一起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日兩日,天長日久,不是說說就可以過來的,久病床前尚無孝子。
人老了,麻煩就多,如今兒女指望不上,只能是靠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可以自理,社區養老是最好的選擇,希望政府能發展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業,設立監管機構,讓老人訴求有出口,讓服務機抅有章可循。
當不能自理時,醫養服務是最好的選擇,建立安寧醫療服務制度,讓老人盡可能有尊嚴的走完最後一段人生路。
我認為抱團養老不現實,在一起 旅遊 幾天還行,一起過日子真不行。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包括飲食習慣、衛生習慣、消費習慣、作息時間都不同,短時間在一起還能互相包容、互相體諒,長時間問題都暴露出來了,誰也受不了。
能參加這些活動的老人都是有獨立的經濟收入,有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有主見的、遇事善於做主的人。大家都善於做主,聽誰的?
所以,我認為報團養老不現實。
抱團養老也不能說不現實,最起碼比孤獨地一個人呆在家裡強。抱團養老,主要是針對收入不高,進不起養老院低收入群體。倒是一種有效的好辦法。不過這群體都是能自已自理的。大家玩得好,脾氣相投,租一套農舍,自已種菜養雞,歡聚在一起打打牌,跳跳老年舞,拉拉家常,交流交流,對身心 健康 是有益。合得來就在一起,合不來就散,好聚好散,行動自由,何樂而不為!
有不少人邁出第一步,尋找抱團取暖養老的對象,在我們家鄉就好幾位這樣的老人,她們原來就是很好的朋友,認識已經有很多年了,有些是同事,有些是一起長大的姐妹,還有一些是在網路上認識的好朋友。
她們每年都相約一起 旅遊 ,參觀祖國的大好河山,拍下自己最美麗的畫面,她們有退休金不用工作,也不想給兒女當免費的保姆,更不想二婚找一個老而無用的男人,為自己帶來煩惱。
她們幾個姐妹在一起,每天都非常快樂,一起幹活,一起玩樂,一起跳舞,一起鍛煉身體。
她們朝夕相處,每個人的優缺點時間長了全部爆露出來,生活習慣不同,生活方式不一樣。
比如有的人喜歡吃甜的,有的人喜歡吃辣的,有的人喜歡吃大魚大肉,有的人喜歡吃素菜素餐,性格不同,信仰不同。
有些人急性子,有些人慢性子,有些人每天吃齋念佛,有些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想法不同。
衛生習慣不一樣,有些人房間整理的井井有條,每天換洗衣服,有些人卻比較懶惰,動都不想動。
生活觀念不一樣,有的生活條件比較好,買些好吃的,有些生活條件比較差,比較節省,而有些人總喜歡佔便宜,白吃白拿,甚至偷吃對方的零食。
有的人花錢比較大方,有的人比較節省,比如生活費、水電費支岀就不均衡,有的自己很省,有的人很浪費,而實行AA制,有些人就不平衡。
眾口難調,比如養小動物、種花,有的人說會過敏,不喜歡。有的人卻把小貓抱在床上睡覺,開始還能忍耐,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
感情也不是單純的,有的姐妹看到異性產生好感,喜歡和他交朋友,把他帶到房間,甚至偷偷出去約會。
而有些人對這些事情很厭惡,不能接受,農村比較偏僻,如果萬一遇到生病很麻煩的。她們也很難照顧,自己的家人,都不願意照顧,她們作為朋友的姐妹,誰想照顧一個病人呢?
抱團養老是60後70後的熱門話題,現實中遠沒你想的那麼美好,因為我有切身體會。
我退休快10年了,身邊有一大堆各種類型養老的朋友,打一個簡單比喻來講好了,就像大夥年輕時剛懷小寶寶時一樣,免不了和要好的閨蜜或朋友指腹為婚,可事實上未來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同樣的道理,許多人在沒退休前也常常和要好的朋友談起抱團養老計劃,但臨到退休後大部分人都不了了之,就算很少一部分能湊到一塊養老也不盡人意,細說起來其中的原因太多了。
抱團養老想法很好,誰牽頭,誰組織? 既然要抱團養老,必須要有一個組織者,不然就是一盤散沙,這個組織者還必須具有個人的人格魅力,在朋友圈中有絕對的權威性,試想一下,大家同是退休人員,就算你在職時擁有絕對的權力,可退休後大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啊,上班時你可以一呼百應,退休後憑什麼還要聽從你的號令,除非你全身心的付出,包括時間,金錢,動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等等,服務大眾的同時換來的也許是風險,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誰願意干?
大家也許會說,商量著來唄,那好,我告訴你,我老公的朋友中就有這么六七家人,從2013年就開始謀劃抱團養老,現在7年過去了還在商量,其中有一位朋友等得不耐煩,去年夏天先到馬克斯那報到去了。
我的朋友圈中就有一個抱團養老的例子,說起來已經是8年以前的事了,剛好那兩年我們家外孫需要人照顧,好多次邀我加入都被我推辭了,沒想到兩年後等我回過頭來想加入的時候,她們那個群體在半年前就一地雞毛,由於各種原因己經各奔東西,當初美好的願望已化作烏有,後來我從朋友中打聽,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
我那個抱團養老的同學圈子有七個人,其中有一個女同學中年喪夫,但經濟條件是這個圈子裡最好的,很久以前她就在離市區不遠的老家開了一個農庄,為此她關掉生意把幾個要好的朋友拉到一起,牽頭組建了這個抱團養老圈子。
1、每個人的自身條件不一樣
這個圈子裡有六對夫妻,13個年齡差不多的男女,大家平常走得都很親近,可真正開始在一個小范圍內生活就開始感覺很不協調,同樣是一年退休的,退休金差距很大,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有區別,特別是身體條件也有差異,身體條件好的人在這個小環境下,永遠都是付出最多的人,久而久之必然會逐漸加深積怨,畢竟沒有血緣關系啊,這么說大家都懂的。
2、興趣愛好並不完全一致
能聚集在一起抱團養老,最大的共識是互相之間對人品的信賴,可長期在一起生活沒有共同的愛好就很難持久,她們圈子裡有一個居士,還有一個每天發十多條朋友圈喜歡唱歌跳舞的人,從第三個月開始就磕磕碰碰,直到後來互相之間看誰都不順眼。
3、受兒女的牽制,走著走著就散夥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每個人子女家庭條件都各有不同,由此引發的羨慕隨著時間的增長,也許會變為嫉妒,抱團養老的新鮮感退去後,越來越多的人隔三差五地去子女家小住,不到一年這個小圈子就走到了盡頭。
4、老年人也有走神的時候,弄不好就一地雞毛
最後要提到的就是那位發起人,那個開過農庄的女強人,老年人也有走神的時候啊,大家長期在一個小圈子裡同吃,同住同 娛樂 ,也不知從那個時候開始,另一個女同學感覺她老公和她之間似乎有點曖昧,這還了得啊,大家試想一下,弄不好就是一地雞毛……
提出抱團養老這種模式並不是完全不合理,這種方式有利有弊,關鍵是這種模式適不適合自己,當今我們這代50後60後也將面臨如何養老的問題,我個人覺得自發組織的抱團養老有一定的局限性,抱團養老並非人人適合,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抱團養老?
1、抱團養老不是養老的終極目標,只能是從退休到養老的過渡期
如果把抱團養老作為養老的過渡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謂抱團的概念應該是取長補短,相互之間有能力付出,這就需要您具備一定的自身條件,無重大疾病,至少是在能生活自理的狀態下實現的,如果這一條不能確定的話,誰又能心甘情願地單方面為您付出呢,所以我認為首先是年齡界限不能超過75歲。
2、組建團隊時,人數以三五個家庭為宜
可以肯定地來講,超過十個人的抱團養老是沒有幸福感可言的,試想一下,哪怕是一個體量超大的旅行團,無論是吃住行等各方面的管理,都與小團在管理上有天壤之別,何況是風險較大的老年人,人的基數越大產生的蝴蝶效應就越大。
3、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姊妹最適合抱團養老
俗話講得好:「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兄弟姊妹之間的自然年齡差距,讓抱團養老更具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所謂血濃於水,年輕的照顧年齡稍大的哥哥姐姐天經地義,年長的幫弟弟妹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也理所當然。
趁現在還能動 還有點能力 趕緊為自已養老做准備 不是說咱們這一代是孝敬父母的最後一代 也是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嗎 養老真的只能靠自己 沒進墓地之前 錢和資產絕對不能先分給子孫 切記
❺ 天津市有基督教養老院嗎
有的,是天津市武清區鴻臣養老院。位於武清區曹子里鎮大三庄前台,是基督教創辦的非盈利性養老機構,由仁愛會的修女們負責管理,鴻臣養老院佔地約2.5畝,四合院建築,共計30間平房,院子有500平米的空間,有利於老人出來活動,曬太陽,做運動。住房為雙人間,帶獨立的衛生間,房間有暖氣,空調,浴室是公共浴室,還有一個娛樂廳,老人在此可以讀書,看報,做鍛煉,唱歌,游戲等,養老院的旁邊是教堂,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信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