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粵劇是從什麼時候流傳的
粵劇是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流傳的。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美國、 加拿大、英國 、東南亞等廣府華僑聚集地。如新加坡素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
『貳』 隔輩之愛
文/木魚書緗
這個年齡佷尷尬。說尷尬,是因為功不成名不就,上有老,下有小,更甚者,老上還有老。
中國的社會模式,讓我們註定總是存在被隔輩人帶大的一代。在一個年齡波段里,有些人註定從奔波勞碌的崗位上退居二線,搖身一變成為家庭保姆;有一些人註定要在還澀澀染著青蔥秀發的年月里披星戴月,搖身成為家庭支柱。也因此,有了那麼一代又一代的隔輩愛。
溺愛這個詞彷彿生來就是用來描繪隔輩愛的。很多時候,這種模式被賦予無奈的名義。甚至於被各式各樣的學者分析弊端。歐美及日本的自帶娃模式在對比之下,就被賦予了很高的評價。
可是,我們就是這一輩又一輩的隔輩愛堆積的產物。
孩子讓我們重生。
長輩讓我們放緩生命。
老和小的組合,更多的給予了我們精神上的支撐和提點。
美國西雅圖普羅維登斯山聖文森特就有一家奇特的「代際學習中心」,這是一家養老院,同時也是一家幼兒園。在這里,不同輩分的老人、幼童一起學習。
這里的老人,閱歷豐富,只是到了而暮之年。他們像是坐著過山車,早就穿過了刺激的巔峰,掌握一身技能,看透一切生命無常,如今即將進入平緩軌道,並且在最終停止運作。他們什麼都會,卻又變得不是什麼都會。
這里的孩子,純真透明,是晨曦,是生命的開始。他們剛剛開啟了啟動按鈕,順著軌道慢慢攀岩,在途中學習技能,等待著某一時刻沖上生命的最高點。
著名好萊塢製作人布格里斯曾為此製作了《現在完成時》(PresentPerfect)。其中有一個片段,老人反復問孩子的名字,孩子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老人還是會念錯。可是孩子總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自己的名字。
孩子在和老人接觸的過程里,獲得了無私無償的愛,並且最先學會要有耐心對待事物。
其中還有一個片段,老人努力試圖給孩子繫上紐扣,可反復重復多少次,都沒有成功,於是她嘆了口氣,放棄了。
孩子在和老人接觸的過程里,懂得了衰老是一個緩慢的自然過程,並且能夠深切體會到,大人並不是萬能的,也有無所及之處。
而老人在孩子身上重新獲得希望,為一份力所能及而感到尚有的價值和欣慰。
這種為數不多的人生重疊,也讓人開始反思「當下」這個成年人措手不及的時刻。
遠遠的隔輩愛,給予了我們人生重疊的幻境。我們在這個重疊里,感謝著孩子對長輩的陪伴,也感謝著長輩對孩子的啟迪和給予。在這個重疊里,我們跟著孩子長大,跟著長輩體味衰老,願意有遙遠的期待,也接受現實里的無能為力,更懂得珍惜這僅有一次的生命。
總是說,這個年齡佷尷尬。可放下這些尷尬,我們已經走過了折騰的年輕,開始學著喜歡自己,並且真正懂得所愛的人和事,開始意識到,會有來不及的珍惜。
只要處理得當,溺愛,也終成至愛。
很慶幸,這隔輩之愛,本是生命之富,定睛看,竟是兩頭兒被拉長的倩影。
家有老小,如獲至寶。
『叄』 商標注冊品類怎麼選有推薦嗎
商標注冊品類沒有推薦,是要你自己選擇的。
商標根據商品功能使用分類為45種大類;每個大類下又有若乾的中類,中類又有若干個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