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雙峰縣有多少鄉鎮人口
婁底市
政區概況
地理位置 地處東經111°53′-112°07′,北緯27°35′-27°58′。位於湖南省中部,漣水上游。東界湘鄉市,南連雙峰縣,西鄰漣源市,北靠寧鄉縣。市境東西最大距離23.9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2.2公里。總面積425平方公里。1999年,全市有耕地面積8.48千公頃,其中水田面積6.11千公頃,旱地面積2.37千公頃。
建制沿革 婁底市境古屬荊州地域。秦代屬湘南縣,西漢高祖五年(前20年)屬連道,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屬湘鄉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屬衡山縣,唐武德一百年(622年)復屬湘鄉縣(後更名漣源縣)。1960年1月成立婁底市,1962年10月撤市復屬漣源縣。1980年7月恢復婁底市建制。現隸屬婁底地區。市人民政府駐市區。距省會長沙市l10公里。轄3街道辦事處、杉山鎮和9鄉,31個居民委員會,193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 1999年,全市總人口有38.9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76萬人。民族有漢族、苗族、侗族、回族、藏族、土家族等15個。人口密度915人/平方公里。
交通和郵電業 市境公路線總長50.7公里,主要干線有1810線、1847線。
擁有郵電局、所24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0.42億元,電話交換機總量達3.92萬部,電話機裝機總數為3.02萬部,每百人擁有電話8.2部。
商業外貿 199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1998萬元。
縣內出口商品主要有生豬、針織品、毛巾、鋼材、礦產、土產等。
科技和教育 1995年,全市有各類科研機構共9個。有專業技術人員22008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884人,佔22.1%;農業技術人員309人,佔1.5%,衛生技術人員2524人,佔11.5%,科學研究人員10人,佔0.045%,教學人員2157人,佔9.8%。平均每萬名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2100人。
1999年,全市有中等學校49所,有普通小學108所;中等學校有教職工24665人,普通小學有教職工2365人;中等學校有在校學生41121人,普通小學有在校學生41550人。
文化、衛生和體育 市境文化事業發達,出版發行報紙5種,刊物10餘種,總印數91萬份。有影視放映單位43個,藝術表演團體5個,各類文化活動場所共120餘處,其中影劇院5個。公共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9.5萬冊;檔案館2個,館藏3.96萬卷(冊);博物館1個,電視台4個,廣播電台2個。
1999年,全市有衛生機構36個,其中有醫院27個;共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637人,其中有醫生1083人;衛生機構有床位1977張,其中醫院床位有1927張。
婁底體育設施較為完善,並已初具規模。1990年,有業余體校2所,大專體育科1個,初中體育班1個,體育館4個,體育場6個。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1999年,全市有竣工房屋建築面積242188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90704平方米。
1999年年末,全市有從業人員21.55萬人,其中有職工8.66萬人。境內職工工資總額達70173萬元,年平均工資8158元,農村居民人均全年純收入2716.78元。
1990年,全市有敬老院14所,可收養孤老100餘人。集體供養五保戶575人,開辦福利工廠16家,安置盲、聾、啞、殘人員304人。10個鄉鎮都建立了救災扶貧互助儲金會,儲金120萬元,漣濱鄉高溪村在全省率先實行農村老人退休制度,退休金由老年人基金會按月支付。
2. 昌山景區的昌山歷史
一是山勢奇。曉霞山南北走向,面朝東,氣勢磅礴,綿延30餘里。山勢東向聳立,山脈東面坡陡,有的地方甚至成絕壁,險峻無比;西向平緩,山巒疊峰,山脈相連,主峰曉霞峰,高聳入雲,兩側山脈逶 烘托,向東遠望如雄鷹展翅欲飛,有騰傾家盪空萬里之威勢。向北遠望,曉霞似一馬當先,身後萬可奔騰,有排山倒海之勢。向西望主峰,三峰鼎峙入雲,如筆架,故當地人又稱之為筆架山。沿主峰向北,依次有風車坳、凳子嶺、高崖嶺、狗頭寨、白竹坳、拗柴嶺、寒婆坳、獅子口等。南向有胡家嶺、蓮花寨、紫荊山等,山脈折西有九峰寨、芙蓉寨等。山山寨寨,都有「一夫把關,萬夫莫開」之險。山脈相連,圍成一個 字形向北開口的石潭壩小盆地。主峰之東有一半圓小山,形似葵扇,名曰扇子排,大小山頭主次排列相依,宛如屏障。山北半山腰有一奇岸,聳立山腰,形如雞公,稱雞公岩。曉日東升,石岩披霞,燦然如金,又稱「金雞報曉」,為曉霞山一景。相傳,古代有一雞公妖,每當農村收割季節,便晚上下山去吃稻穀,讓當地農民顆粒無收。農民求天神保佑,燒香拜佛,感動天庭。一日,忽然黑雲蔽日,雷聲滾滾,雷神打死了雞公妖,使它變成了岩石。鄉人稱此為雞公岩,還在這里修建了一座鎮雞廟,高丈余,佔地10餘平方米,現在毀了。二是溝深水奇。曉霞山凌空面東,顯其險峻。而西、南側山嶺相連,溝壑縱橫,深不可測,又有幾分神秘色彩。從主山脈而北有板橋溝、滄水溝、沈家洞、楊家沖、賴家沖等;而南有周家洞等,高低落差數百米,從溝底爬上頂峰,最長達10多華里。
人行峽谷,如入洞中,兩旁山聳入雲,中間小道蜿蜒,溝底有清泉潺潺。兩旁山上樹木,結成連理,遮天蔽日,即使是炎炎夏日,也有涼悠悠之感。有時看看到了絕處,忽又峰迴路轉,豁然開朗,出現一片小谷地,有農舍二、三棟,農田幾丘,桃紅柳綠,雞鴨成群。更奇是曉霞之水。「曉霞之水天上來」。曉霞山溝壑縱橫,小溪遍布,清澈如鏡,遇有落差較大之石壁,又如披珠漱玉。山中各處,多有清泉湧出。離主峰頂僅幾十米處,就有一泉,流量如手車水,已修一池塘蓄之,下潤田地。凳子嶺頂,也有泉群,已建成了一小型水庫,灌溉山東荷塘和山西石潭壩之農田。山間農家都飲井水,有的用竹楓接石壁泉水入廚,如城裡自來水一般。每到春夏,充沛的雨量使各條山溪暴滿,溪水如萬馬奔騰,響聲如雷,蔚為壯觀。像群山之中鑲嵌的一塊明鏡般的印子山水庫,更使曉霞之水即有小溪流的韻致,又有大湖泊的秀麗與溫柔。上千畝水面的庫區水平如鏡,山巒倒影,水鳥翔飛,魚躍碧波,湖光山色,渾然一體。身臨其境,如入仙山瓊閣,令人留連忘返。
三是雲霧奇。曉霞山頂,雲蒸霞蔚,自不待說,晴日登臨,可在雲海中觀日出。又因雲霧水珠反射太陽,多有彩虹。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之狀。過去山上僧人以為是「佛光」,有不少人為擁抱「佛光」而躍下捨身岩。更為奇特的是,在半山腰裡生出的雲霧,如白練纏腰,輕紗飄緲,如臨仙鏡。齊延襄曾描述:「每值春夏之交,恆出雲如匹練,潢曳嶺腰,推行其速,士人稱為挨山白。須臾布滿山谷,黑雲潑墨,彌漫天際。風習習於樹梢,頃刻間風聲壯烈,怒濤奔騰馳騁,急雨如豆矣!
對於曉霞山的俊秀山川,歷代有不少文人吟詩稱贊,這里引出幾首近人詩詞,以饗諸君。
清周兆鵬《九日登曉霞峰》詩雲:「曉霞黃葉感深秋,憑眺無聊客緒抽。落日旌旗關塞冷,浮雲滄海古今愁。一籬菊影欺蓬鬢,千里濤塊礙釣鉤。且欲追尋煙寺去,萬緣滌凈酒盈甌。」清末湘潭文人、龍山詩社與羅山詩社成員王仲言《九日游曉霞山圓通庵》詩雲:「策馬新從岳頂回,又攜雙屐曉霞來。危橋細路行人少,古木寒雲老鶴哀。笑指名山思結宇,醉招良友共登台。紫萸黃菊皆堪把,鬱郁愁懷且暫開。」又「雨檜風徨繞講台,秋光遙逐雁行來。赬廊落葉紛強如織,碧殿重陽黯開來。俊鶻隔林如欲語,孤猿抱樹為誰哀。寒山踏遍尋歸路,沖破疏煙步月回。」 天下名山皆佛占,曉霞山的秀麗山川,自然吸引了眾多佛道弟子。相傳,曉霞山僅主峰周圍原有佛寺道觀達48處之多,現在大多仍可找到遺址。解放後,保存時間較長的有圓通寺、白衣庵等。
圓通寺位於曉霞山中部林深竹茂之處,與雞公岩遙遙相對,俗稱下庵子,是規模最大的一寺,其建築輝煌,分前後二進。前進有大門三孔,中門最大。上面嵌有祁陽石刻的「圓通寺」。兩旁有聯:「圓澤三生石;通天百尺台。」為清光緒舉人、湘潭文人馬瑞圖題寫。另有一聯為「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乃湘潭文人陳琪寫於民國壬申歲(1932年)孟冬之望。廳上中立有劉備、關雲長、張飛三三鍍金塑像。關雲長兩旁聯曰:「立志在漢朝,削魏吞吳,安邦護國扶社稷;精靈貫日月,青龍偃月,殄災降魔庇下民。」靠背有雷祖老爺等三尊菩薩。後進中立有一尊如來佛鍍金菩薩,高一丈有餘。上有「佛法如天」橫匾。兩旁有小菩薩,菩薩左旁吊有大鼓,右旁吊有鑄鍾,如來佛菩薩背後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鍍金菩薩,高一丈有餘,屈膝盤足於蓮台之上。前進與後進之間,兩旁有牆連續,牆內左立十八羅漢菩薩,右立二十四諸天薩。屋後為空坪。坪正中設香爐。左邊有大白果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約有數百年歷史。右邊有「飛來鍾。」傳說是某年舊歷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鄉人組織20盞龍燈獅子,上山慶賀觀音誕辰。當晚四境有萬余民眾參加,盡情地觀舞,熱鬧非凡。卻誰知,猛然狂風大作,雷雨交加。人們只得回家休息。第二天,鄉人繼續來寺慶賀,竟發現寺內多了一口大鍾,重約4000餘斤,上有「蘇州」二字。估計是蘇州鑄造。傳說鍾從南嶽衡山飛來,故名。遺憾的是圓通寺在五十年代末被毀,大鍾也煉了鋼鐵。寺址作了國營曉霞林場總部達30年。大白果樹也被砍伐。如今發出新蒸也有合抱大了。 中林寺俗稱上庵子,位於主峰西北離峰100多米,離圓通寺約300米,寺內雕梁畫棟,飛金流銀。規模為一進。中立觀音鍍金菩薩。有兩副門聯,一副是:「中通,仙境;林無俗情。」四十年代修葺時,為鏤心詩翁林藪題寫。另一副是:中通通四海;林中好避秦。「佛堂長聯曰:「舉目望西天,誠意誠心,歸菩提無樹;低頭思東土,充情棄欲,渡若海有舟。」是國民黨中央政府監察委員、蒙藏委員會委員黎雨民(1873—1938年,湘潭縣人)題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蒲月穀旦。詩寺於五十年代末被毀,後辟為曉霞山林場五工區。
白衣庵位於山東凳子嶺上,寺規模略小於中林寺。四周樹木蔥蘢,古木參天。寺中立送子娘娘鍍金菩薩。此寺亦於五十年代被毀,後辟為曉霞山林場四工區。
曉霞山寺廟遺址,除上述三處外,還有志庵子坪、鎮雞廟等數處。屋址明顯,廢磚棄瓦到處可見。還有許多墓碑及碑刻。墓碑上盡是「佛光無邊」、「肉身合一」、「法力無邊」等字眼。在圓通寺遺址上,有數塊記載圓通寺重修經過及寺廟管理的田土山林的碑刻。可見當年曉霞山確與南嶽衡山一樣,是一處佛禪聖地,不過規模小些罷了。 曉霞山地靈人傑,在它的哺育下,山上走出了許多馳名中外的名人。
山西北菱角村長塘,誕生了中國和名的黎氏八駿,即語言學家黎錦熙等兄弟8人。長塘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林木蒼莽,芳草如茵,小橋流水,竹籬炊煙……古樸的山村充滿了田園詩意。壠中,十里平川,良田千畝,一條溪水緩緩流過,清泉汩汩,四季不枯,人們叫它杉溪。長塘對面是風景秀麗、古樹參天的羅網山。晚清湘潭詩人王仲言在《杉溪晚眺》詩雲:「幽絕鄉村地,秋光滿目前。黃花霜里遠,紅葉雨中妍。古戍下飛鳥,空山鳴亂蟬。忽離鄰犬吠,有客過溪邊。」描繪的就是這里的旖旎風光。長塘黎氏故居是一棟佔地約20畝坐東朝西的土牆瓦屋建築,第一道槽門和正堂大門朝西,正屋13間,除廳堂外,都是卧室。前「進」正廳曾懸有一塊「美意延年」巨匾,是民國總統徐世昌在黎松庵五十壽誕時書贈的。黎松庵曾在此與友人成立羅山詩社和創辦杉溪學校。黎氏兄弟都是在杉溪學校啟蒙的,家鄉濃郁的文化氣息都為他們後來的建樹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曉霞山東麓之杏子塢星斗塘,誕生了世界文化名人、一代國畫宗師齊白石。山東山西這兩位名人,來往很密切。齊白石曾無數次翻過曉霞山,來到長塘,與黎松庵等人切磋詩、畫、印技。曉霞山的鍾靈秀色,飛澗流泉,奇花異草給了他深深的啟迪,並在他的國畫創作中多有體現。他的山水畫,基本在長塘習成。畫山,山則峻峭、凝重;畫樹,樹則蒼勁、茂盛,給人美好的意境。齊白石在回憶到長塘與黎松庵一起畫畫、刻印的情景時曾寫道:「石潭舊事等心孩,磨石書堂水亦災;風雨一天拖兩屐,傘扶飛到赤泥來。」羅山風光之秀麗,頗能與蘇軾《前赤壁賦》中所描繪之景象媲美。白石老人滿90歲時,在給黎松庵的信中寫道:「安得化身為蝸斗,負其廬置於羅山之側。」雙說:「安得安閑形似舊,卧君書屋聽溪聲。
曉霞山周圍,除黎氏兄弟與白石老人等蜚聲國內外,還有曾任《大公報》主編的張平子,誕生在曉霞山白竹坳南的新塘沖。另有前清舉人齊葆吾、馬瑞圖,書法家陳琪等,都是曉霞山的精英。民主革命時期,還有胡佑生、張忠廉等領導的湘潭地下黨長期活動在曉霞山。 青山橋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邊陲,
距湘潭縣城70公里,有湘潭縣「西藏地區」之稱。東與排頭鄉、龍口鄉接壤,西靠雙峰縣荷葉鎮,北接分水鄉,南到衡山縣長青鄉。全鎮總面積10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760.8畝,其中水田面積31795.8畝,旱地面積1965畝。轄40個村。1個居委會。479個村民小組,18個居民小組,11097戶,45893人,其中農業人口43898人。1995年5月,由原青山橋鎮、霞嶺鄉、曉南鄉合並而成,鎮政府位於青山村金盆組,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鎮分別與湘鄉、衡山、雙峰接壤,交通便利。屬典型的湘中低山丘陵區,海拔均在100米左右,山圓坡緩,連綿起伏,自西向東夾盆地於中。歷有「金盆」之稱,便自成農工商匯集之地,近年來發展成擁有鎮區面積2.7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的50個省重點建制鎮之一。鎮內礦產資源豐富,高山一帶蘊含豐富的石膏礦藏,觀山一帶的石灰礦也很豐富,更有三富、富石、富曉一帶地底蘊藏的優質天然礦泉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三富村的青山龍泉現已普及省市縣。全鎮擁有150餘家皮鞋廠家,從業人員3000餘人,年產皮鞋400萬雙,年產值2億元。通過IS09001認證的「涓江」牌皮鞋公司榮獲湖南省「鄉鎮企業名牌產品」和「湘潭市名牌產品」稱號,同時擁有湖南省著名商標和中國真皮標志。該鎮培養了以皮鞋產業為龍頭,以青山木業、富石肉聯廠、青山龍泉、昌峰農機廠等企業為支柱的工業產業結構。如今昌峰農機價格實惠,耐用,遠銷全國各地。此外,該鎮是湘潭縣唯一擁有電視台的鄉鎮。 2001年,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突出重點,產業興鎮」的總體要求,精心部署和開展工作,推動我鎮小城鎮進入「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興業,以業活鎮」的快速發展軌道。融資1200萬元建成專業門面200個、固定攤位300個、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立足本鎮的實際,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變單一的水稻種植為多種經濟作物與水稻並存,種植經濟作物17300畝,其中農民種植油茶和板栗的積極性極高,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效。
2002年,黨委、政府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狠抓農田水利建設,爭取國家投資615萬元在高山、曉南、大河、上方村進行節水農業綜合開發。並加快了農村通訊設施建設的步伐,全鎮40個村全部通上電話,全年增加電話用戶近2000戶。同時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以優質的服務和優惠的政策築巢引風,全年共引進五個項目,招商引資到位1350萬元,外引內聯2750萬元。
2003年,政府堅持科教興鎮戰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改造中小學危房,重點對霞嶺中學和新鋪小學近3000平方米的危房進行改造,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是年10月7日晚,高青村周儉坤一家四口被石鼓鎮四路村趙聲穩所殺,歹徒殺人後潛逃,2005年10月15日在浙江省安縣被公安機關抓獲,並於2006年執行死刑。
2004年鎮、村幹部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以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全面落實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每件實事。政府深入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兩補一降」等扶農支農政策,全年全鎮增收近500萬元。投資40萬元將石門小學改建成石門時代陽光希望小學。
2005年,黨委、政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項目建設以帳收納感引資為核心」的指導思想,積極拓展招商的載體和形式,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狠抓招商引資。是年用了2個月的時間在易俗河和長沙組織青山籍知名人士召開座談會進行招商引資,取得很好的成效。新增規模企業1家,改制企業1個,全年招商引資3960萬元。通過多渠道籌資200萬元建好了一棟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的政府辦公大樓,改善了機關幹部的辦公條件,了卻了多屆政府領導的心願。還投入50萬元增鋪下水設施3000米,投入380萬元對城網進行改造,可以保證鎮區10年發展的用電量,投入20萬元對鎮區內進行亮化、綠化、凈化和美化。
2006年,鎮黨委、政府按照「項目興園,園區興工,工業興鎮」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以皮鞋產業為支撐的青山板塊經濟,全年共投入600萬元平整土地120畝建設皮鞋工業園,工業園先後完成土地規劃、報批、平整、劃地等程序,引進5家企業,園區的建設帶動了產業的聚集,周邊很多皮鞋廠家也紛紛做大做強。還投資50萬元,將原曉南管區打造成面積3800平方米,可容納80人集中居住的花園式敬老院。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重點抓好高山、富石2個示範村的建設,通過以點帶面,使該鎮成為鄉風文明,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鄉鎮。是年,完成25個村的農網改造,硬化村級公路22公里,新修村級公里25公里。投入410萬元興修水利工程490處。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聯興村建立了100畝的板栗種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