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政人員如何走上職業化之路
途徑之一:高端人才專業化
從調查來看,全省開展家政服務人才培養學校有近40所。整體上,全省培養家政專業人才的學校數量較少,還處於起步階段。
浙江樹人學院是家政人才培養的先行者。學校1994年就開設了家政專業,2001年設立家政學研究中心,2006年建成校重點學科,2012年家政服務業成為省重點研究基地——現代服務業研究中心的一個重要方向。20年來,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家政服務管理類專門人才,同時圍繞家政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適配等相關問題,特別是在我省家政行業的前期培育、服務規則研究和標准化建設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
2013年6月,在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海寧衛生學校與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積極實踐養老護理「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招收五年一貫制(高職大專)的老年護理方向和嬰幼兒方向學生100名,採用「2+3模式」依託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和科研水平,聯合培養大專層次的高素質技能型的養老護理等衛生類家政服務人才。
一些地市闖出了自己的路。例如,溫州市成立了由3所高校、3所中職學校以及3家企業組成的家政職業教育聯盟,2013年上半年已招收了中職養老護理專業、學前教育(保育員方向)、社區養老護理在職學員、高校養老護理專業等學生。尤其是平陽縣職業中專立足區域需求,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了家政服務人才培養工作,並申報了家政與社區服務省級實訓基地。利用「大家政」的理念,在早教保育、家電維修、物業管理、社區服務、護理護工等領域開展了專業群的建設。麗水市在遂昌縣職業中專開設了家政服務專業,在其他中職學校開展了維修電工、烹飪、護理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每年招收與畢業的學生都達千人。
2013年4月,「浙江省家政服務人才培養培訓聯盟」應聲落地。聯盟是在省委省政府關心下、在省教育廳的直接領導下成立的,理事單位集合了學校、培訓機構、家政企業、行業協會、社區中心、醫院及各類服務機構,聯盟的中心工作就是家政服務人才的培養與培訓。自聯盟成立以來,在機構和機制建設、人才培養和培訓、科研與社會服務等相關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圍繞家政管理、養老護理、母嬰護理、家務助理等領域,全面開展各層次的培訓工作。聯盟成員單位大力開展家政服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如浙江樹人學院針對家政企業轉型升級的急迫需求,在企業管理的學科框架下招收家政管理本科專業;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剛剛成立的「杭州師范大學三替家政學院」,將採取「雙元制(工讀交替)+雙證制(學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由浙江樹人學院牽頭,聯盟將與省教育考試院共同研究、探索「證書+課程」的學歷教育模式,積極籌備開設家政專業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對家政人才的培養實施較為深刻的改革與創新。
途徑之二:低端人才品牌化
面對下崗的打擊,嵊州石璜鎮三村人錢亞君沒有被擊垮,她通過專業培訓後,重新走上了再就業的道路,現在的她已然成為了月嫂界的「大明星」。2013年6月份,錢亞君跟50名姐妹一起走進了免費的嵊州社區學院月嫂培訓班課堂。經過一個半月的培訓,錢亞君順利拿到了育嬰師資格證。頒發證書的那天,很多僱主和專業機構到現場招聘,錢亞君獲得了第一份做月嫂的工作,一個月下來,她拿到了6800元報酬。通過僱主口口相傳,如今錢亞君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工作排到了今年5月份。
該學院有關教師介紹,自去年4月開辦「月嫂」專業以來,每期培訓班都是「政府買單,免費培訓」的,學習時間為40天,參加培訓的都是35~50周歲的農村婦女。至今,已有400多人通過培訓考取了育嬰師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成為持證上崗的「月嫂」。
嵊州市社區學院負責人王劍萍拿出注冊的「越鄉嫂」商標告訴記者,這個服務類的商標,就是為畢業學員走向市場推薦時用的,是學員的公用品牌。由於經過嚴格培訓的「越鄉嫂」工作熱情,技能扎實,良好的口碑已經在市內外僱主們中間口口相傳,名氣也愈來愈好。
杭州巾幗西麗家政集團採用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和跨省、跨市等地區性連鎖化的經營方式,成為家政服務業規范化、標准化和品牌化的先行實踐者。總經理郭昱辰告訴記者,企業共有3000名職工,實行員工制,為所有職工辦好「五險一金」,統一培訓,統一著裝,這在全國家政企業中是領先的。
研究發現,經培訓後上崗的婦女收入比同行業要高出20%~50%,各培訓學校正朝著「輸出一個人,帶富一家人;組織一批人,帶動一村人」的目標邁進。
據統計,全省共有各類培訓機構830個,近3年累計培訓13.8萬人,培訓後獲得職業資格7.7萬人,培訓後年均收入達到3.16萬元。目前,全省家政類人才培訓主要依託於職業學校、社區學校、鄉鎮(街道)成校、家政企業等,培訓對象主要為下崗職工、失業人員、農民工,也包括社會上的其他人員;培訓方法一般由教師集中面授理論知識,並有一定課時的實操指導;培訓周期多以短期培訓為主,短的一周,長的20天左右,很少超過一個月。
政府重視:大力推進家政工程
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關於加快發展家庭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務市場和經營機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企業、家庭、從業人員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到2020年,形成覆蓋全省、惠及全民、較為健全的家庭服務體系,總體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
從全省開展家政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工作的現狀來看,各地市都非常重視,並結合本地現有優勢,統一領導,穩步推進各項工作。例如湖州市教育局召開專題會議,建立「市局—縣區—學校」三維一體的工作機制,通過設定相關聯絡人、建立季報制度、加強反饋和典型宣傳等手段扎實推進家政人才培養培訓工作。湖州市教育局職成教處馬處長說:「我們關注落地實用,總結了『六大培訓模式』。」即通過成校間的合作來進行布網式培訓;通過職校與成校間的聯合培訓,資源共享,資源互補;通過學校和行業間的聯合,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通過學校與街道、村委聯合,利用雙方的條件和資源,加快了培訓進度;通過學校與社會培訓機構聯合,學到了新的方法,開拓了辦學思路;通過學校與敬老院、托兒所等福利機構聯合,加強了在崗技能訓練,增強了職業技能。
嘉興市各級教育部門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系,全力推進家政服務人才的培養培訓。如加強與人社部門的合作,實施家政服務員、養老護理員、病患陪護員等家庭服務從業人員的定向培訓工程,同步實施技能鑒定或專項能力考核;加強與民政部門的聯系,積極推進養老護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合作完成三年養老護理培訓任務;密切與農業部門的聯系,將職業學校和鄉鎮成校開展的家政服務業人員崗位培訓納入「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
金華市教育局在聯合商務、財政、總工會等部門的基礎上,積極聯絡婦聯參與此項工作,發揮市婦聯與鄉鎮、社區婦聯的紐帶作用,聯合職工學校深入各個社區、鄉鎮動員招生,組織農村婦女、失地農民等參加家政培訓並從事家政服務,既解決了她們的就業問題,又解決了家政企業招工難的問題。為方便學員學習,職工學校在縣市區就近開設培訓班,邊培訓邊聯系就業單位,在考試時就請用人單位參與,擇優錄用,增加了學員學習動力,培訓結束後學員就被用人單位錄用。
舟山市將開展家政服務人才培養工作的情況,納入縣區教育目標責任制考核和直屬學校年度考核等有關考核,以此促進各縣區各有關學校積極開展家政服務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
衢州市教育局和市農辦、市人勞局、市婦聯聯合出台了《衢州市家政服務員培訓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了各部門職責分工和操作流程,為衢州保姆品牌的有效維護和有序提升提供保障。
轉變觀念:讓家政從業者受人尊敬
48歲的下崗職工張阿姨做過一段時間的鍾點保姆,後來被朋友親戚知道了,看她的眼光就變了。怕被看不起,張阿姨選擇了離開。確實,受「侍候人」、「低人一等」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家政服務尚未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一些家政服務人員得不到客戶應有的尊重,也使一些勞動者不願從事家政工作。
本質上,家政服務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不僅為下崗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和工作的平台,也為創業者提供用武之地,任何有志於從事家政服務業的人士都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因此,有關領導和業內專家都認為,要做好引導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優化家政服務業市場環境;構建家政人才職業培養體系、加強專業課程與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職業資格體系,加強監督管理機制建立等工作。要引導社會建立寬容、平和的職業評價體系,增進對從業人員的認同感,提升其社會地位。
「幾十年前,大家族的管家相當於職業經理人,受人尊敬,是社會地位很高的一個階層。如果社會能夠轉變觀念,從業人員能夠專業化,家政人員不再與低層次、低素質相連。讓從事家政服務成為一個頗受人尊敬的職業,就能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充實到家政人才隊伍中來。」徐緒卿說。確實,樹立從業人員正確的就業觀和道德觀,增強職業歸屬感,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家政服務業。王劍萍說:「我們學校給學員進行了120課時的免費培訓,打好專業底子,引導從業人員樹立自信心,面對刁難的客戶做到不卑不亢。」而家政企業和客戶正確對待從業人員、尊重其勞動成果,促進和諧的勞動關系、僱傭關系的建立,優化家政服務業市場環境也極為重要。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賈讓成說,要讓人們認識到家政行業是一種職業類型而不是層次低下的工作。他翻開學校的一份家政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上面寫明畢業生主要到大型家政服務公司以及各級主辦的老年服務機構工作,從事一線管理工作。對人才有較高要求,核心課程做了精心設計,有健康人文、家庭照護、家庭管理實務、社會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等。
要加強專業課程建設並制定相應的課程教學標准,在專業課程設計中,為家政專業的學員、學生設置多個方向的必修、選修課程,形成「一專多能」的職業技能課程體系。汪群龍是浙江樹人學院科研處的教師,畢業於家政系,自己開過家政公司,獲得社會學家政方向的碩士學位,他其實非常熱愛家政專業,希望盡可能地解決家政教師的職稱評定問題,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建設一支既有實際經驗又有實踐指導能力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切實保證家政服務人才培養培訓質量。
「市場混亂與准入門檻太低有關。政府應該出台政策,要加大對家政服務人員從業與培訓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對企業用人不規范的行為加以查處,進一步規范從業秩序。從事家政工作必須要有資格證。對未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且已從業的人員,限期參加培訓,並取得職業資格等級證書,保證家政從業人員素質。如果沒有這樣的要求,提高家政人員的素質,提升家政企業的品質就都是空話。」郭昱辰說,要積極建立家政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體系,讓從業人員的工資與星級資格相符。目前家政服務員職業資格體系只設計到「家政員」級別,而沒有設計到「家政師」級別,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需求的。目前,人們期待通過浙江省「家政與社區」自考本專科考試,設計「浙江省家政管理資格證書考試」,將「家政師」這一等級的通道打通,吸引具有一定學歷和專業特長的中高級技能人才從事高端家政服務、家政企業管理、家政服務培訓等工作,保證家政人才隊伍的梯隊性。
2. 我的故鄉——遂昌(介紹)
遂昌縣位於浙西南,錢塘江、甌江上游,東倚武義、松陽,南鄰龍泉,西接江山和福建浦城,北與衢江、龍游、婺城相連。全縣總面積2539平方公里,總人口22.62萬,轄9鎮11鄉,389個行政村,7個城市社區。
遂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縣。遂昌建縣於公元218年,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明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曾在這里任知縣5年,寫就了戲曲名著《牡丹亭》,湯公「興教、勸農、安民」之政聲、「清政愛民」的治縣方略流傳深遠;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獨山村的「明代一條街」至今保存完好;97年發掘的好川文化遺址被列為全國考古重大新發現。遂昌是一個革命老區,1927年1月成立中共遂昌支部,同年10月建立遂昌縣委,南方三年游擊戰時,粟裕、劉英曾率部隊建立了以我縣王村口鎮為中心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
遂昌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縣。全縣有耕地15.5萬畝,人均0.69畝,擁有林業用地327.7萬畝,人均17畝,林木蓄積量59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1.3%,是浙江省林業大縣;縣境內河流分屬錢、甌兩系,水力資源蘊藏量40萬千瓦,可開發資源30多萬千瓦,總蓄水量7000多萬立方米,現有水電裝機容量8.9萬千瓦,在建的水電裝機容量3.7萬千瓦;全縣已發現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點80餘個,有金、銀、銅、鋅等30餘礦種,遂昌金礦被譽為「江南第一大礦」,全縣瑩石儲藏量為5000萬噸,居全國縣(市)首位;遂昌「龍谷麗人」茶具有高山雲霧特色,獲得國際金獎;遂昌竹炭和石練菊米以其特色優勢,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竹炭之鄉」、「中國菊米之鄉」 和「中國龍谷麗人名茶之鄉」。遂昌縣自然景觀獨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山,不僅有神秘的「野人」,更有迷人的風光和珍稀動植物;烏溪江水庫青山環抱,流域面積1498平方公里;集神龍谷、白馬山、湖山等風景區為一體的國家森林公園,自然景色美不勝收。
遂昌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縣。近年來,遂昌縣委、縣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緊緊抓住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創業,深入實施「工業強縣、開放帶動」 戰略,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一是經濟實力得到增強。200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6.12億元,比上年增長16.8%。財政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2億元。外貿自營出口總額5546萬美元,同比增長52.6%。農民人均收入3290元,比上年增長8.5%。主導產業漸趨明晰,形成了以金屬製品為主導,特種紙、精細化工、竹木製品等行業競相發展的工業格局和竹、茶兩大農業主導產業。
二是效益農業初見成效。200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24億元,增長8.1%。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25.56萬畝,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被評為全省2004年度糧食生產先進縣。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主導產業增效明顯。全縣茶葉實現產值1.43億元,增長26.5%,「龍谷麗人」茶被評為省、市名牌產品;竹產業實現產值4.03億元,增長43.9%;高山蔬菜實現產值5225萬元,增長23%。生態農業發展迅速,建成無公害茶園6萬畝、無公害竹筍生產基地8萬畝。
三是工業經濟持續增長。2004年全縣實現工業產值45億元,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6.75億元,增長35.4%,全縣擁有上億企業6家,形成了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元立集團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金屬製品生產基地,跨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行列;凱恩集團被國家確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該集團下屬的凱恩特種材料有限公司於2004年7月成功上市,成為麗水市首家上市公司;利化有限公司被確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木業有限公司分別在龍泉、松陽、衢州、富陽、福建、江西、安徽、廣東等地投資興辦同類企業,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纖維板生產企業,並進入世界同行前20強,該公司已完成上市輔導期。
四是基礎設施初步改善。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5.43億元,增長31.9%。雖然受到土地、資金和設計變更等因素的嚴重製約,重點項目建設依然得到較好推進,龍麗高速公路遂昌段全線路基基本成型,鄉村康莊工程進展順利,220kv遂昌輸變電工程順利實施,周公源電站建設進展較快。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全面實施舊城改造工程,道路、綠化、供水等公共設施漸趨完善。通訊事業快速發展,實現了全縣20個鄉鎮、主要公路沿線、主要景點通行動電話。
五是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廣泛開展文明縣城創建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名列全市前茅,是麗水市唯一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創建文明縣城先進縣,2002年率全市之先被評為市級文明縣城。近年來,先後獲得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級計劃生育紅旗縣、省級擁軍優屬模範縣、省級「初保」工作達標縣、省級「兩基」工作先進縣、省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六是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生活。民政、社保、工會、殘聯等單位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達14205人;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150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0538人;認真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共有保障對象3702人,年支出保障資金160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平穩運行,截止2004年底,全縣2825人次共報銷413.6萬元,參加2005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16.5萬人,參保率為86.85%。「五保三無」集中供養工作有序推進,全縣投入300萬元資金完成妙高等6個中心敬老院的改擴建,共有304位老人入住中心敬老院,集中供養率達70.86%。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截止2004年底,參保人數達2538人。加大了城鄉統籌的工作力度,大力實施下山移民工程,全年審批下山移民546戶2026人;烏溪江庫區困難群眾下山脫貧工作進展順利,2004年度將完成2180人的下山脫貧任務;首期灘坑移民510人建房工作實施順利。全面啟動實施「十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全年組織職業技能培訓3327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6170人次、引導性培訓1830人、已轉移農民工培訓2371人,實現向非農產業轉移4601人。村莊整治工程、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扎實推進。
七是黨建工作取得新成效。把執政能力建設作為黨的根本建設抓深抓實。始終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將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認真貫徹落實《幹部任用條例》,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了《遂昌縣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工作操作辦法》等系列文件。以農村、城市社區、非公有制企業、新社團組織為重點的基層黨建工作扎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機關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行政行為逐步得到規范,機關作風有了新的改進。緊緊抓住糾正領導幹部不廉潔行為和部門行業不正之風兩個重點,加大了從源頭上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力度。
在肯定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主要有:一是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經濟運行中體制性、結構性、素質性的深層次矛盾比較突出;二是土地、電力、資金等生產要素供給與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城鄉統籌發展水平不高,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任務非常艱巨;四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各類矛盾在不斷化解的同時又不斷產生,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機制尚不健全;五是少數黨員幹部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工作作風、能力水平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
回顧近年來的工作特別是2004年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欠發達地區培育成為全省經濟新的增長點,是統籌區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和欠發達地區發展實際的戰略決策。省委、省政府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和我縣加快發展的具體實踐以及業已形成的良好發展態勢,使我們對今後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