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期面臨的社會問題
第一大問題:退休後的失落
必看,老年人面臨的四大問題?
退休以後,很多老人不適應無所事事,不知道干什麼,一下子從忙碌的崗位上下來,心中很是失落,造成了空虛,甚至鬱郁寡歡。這時要做好兩件事情,一是學,二是玩,這時候已經沒有了工作的壓力,最多的就是空閑時間,可以大膽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融入到新的交際圈,老人會獲得別樣的樂趣。
第二個問題:空巢老人的孤獨
㈡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最大的就是養老金問題。還有就是「無人照料」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兒童,這些老人不但沒有人照料,而且還要照顧孫子、外孫,背負著留守家庭主要成員的重擔,這也是影響農村事實上老人度過幸福晚年的一個突出問題。
就目前農村60歲老人的養老情況看,養老金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也就是說錢不夠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還有就是「醫療費」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60歲以上老人,經年在農村干農活兒,身體狀況大多不好,多數身體都不好,有的甚至患有多種疾病,如果遇到一個大病,花掉幾萬、十幾萬那也就是一兩年的事,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所以說農村老人醫療費用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
㈢ 老年人日常生活面臨困難材料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
智能時代基層老年人生活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建議
發布單位:烏斯河鎮 發布時間: 2020-12-14 16:18 瀏覽次數: 2304 字體: [ 大 中 小 ]
智能時代基層老年人生活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建議
一、基層老人面臨的問題
1、經濟困難,負擔重。在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生產的收入和子女資助。調查顯示,83%的農村老人沒有積蓄,86%的農村老人仍需下地干農活,雖然子女外出務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經濟生活,但大多數子女自身經濟狀況不佳,還要撫育子女,所以,給予父母的經濟幫助十分有限。
2、家庭生活照料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隨著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使得老人不但得不到家人的照料,相反還得照顧孫子女,這為老人的生活造成了更大的負擔。由於子女外出打工不在身邊,使得農村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更多的依靠自己及配偶,年老多病使得老年人自顧不暇。
3、精神慰藉缺失,文化生活單調。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但子女外出打工後,缺少陪伴,使得大部分留守老人缺少精神慰藉。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老人勞作之餘,主要的娛樂活動是看電視、聽收音機、打牌、聊天或者趕集等,而貧困地區,沒有電視的老人,勞作回家之後只能與孤獨為伴。
4、健康狀況較差,醫療保障不足。隨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不斷下降,患慢性病的比例增多,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據我鎮調查,50%的老人認為自身健康狀況較差,20%認為自身身體健康狀況「一般」;17%認為自身身體健康狀況「非常差」。且我國農村醫療設施還不夠健全、醫療水平還較低,農村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二、基層老人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結果。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883億,老年撫養比為11.9%,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全國71.6%的老年人(年齡在60歲以上)分布在農村,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基層老年人生活問題成為一種必然現象。
2、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導致留守老人增多。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鋒皮,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湧入城市。從而造成農村特殊人群的產生——留守兒童、婦女、老人。目前,全國農民進城務工人口已超過1.8億,並以每年600 萬的速度遞增,這也意味著農村留守老人的數目也將隨之增加。
3、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目前農村老人的養老主要是依賴土地和子女養老,由於土地保障功能逐漸弱化,子女提供的經濟援助少,使得留守老人的生活具有較大的風險和不穩定性,農猛鍵村社會保障功能還不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在農村推行多年,但是效果並不明顯。而農村老人不願也沒有能力參加商業養老保險。
4、孝文化觀念淡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制度是建立在孝道思想的基礎上,古語雲: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在當今時代,在大的社會環境之下,一些年輕人由於「『自顧不暇』,面臨越來越多生存壓力等等。」使得孝道思想逐漸弱化。
三、解決基層老人問題的對策
1、發展地方產業,吸引外出勞動力回鄉就業。政府要出台相應優惠政策,制定優惠措施,因地制宜,培養或引進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發展當地經濟,為外出就業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提供創業的機會,銀知差吸引他們返鄉就業。這樣不僅有利於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而且還可以方便子女在家照顧老人,從而實現家庭養老的基本模式。
2、提倡孝道文化,強化子女孝道意識。要加強宣傳引導,通過電視、懸掛條幅、張貼標語及組織文藝活動等形式,提倡孝道文化,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營造愛老、敬老的社會氛圍,發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讓留守老人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子女的孝敬之心。
3、豐富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加強基層老年活動中心的建設,定期舉辦適宜老年人參加的活動。充分發揮村、社區幹部的作用,要經常探望和照顧留守老人,對老人進行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經常到留守老人家里探望,陪他們聊天,與他們交流,排解孤獨感和寂寞感。
4、完善農村老齡化政策,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農村養老的社會化。完善農村醫療服務體系,提高醫療保障服務水平。不斷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要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以及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業務精湛、富有敬業精神的醫療技術人員。
㈣ 獨居老人生活面臨諸多問題及現狀
無人照料,生活不易
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我國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1/3,其中不乏眾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學學會課題組進行了一次城鄉空巢老人調研,通過抽樣調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覺生活無人照料是面臨的最大困難。對他們來說,吃飯、洗澡、做簡單家務已成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說,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夠艱難克服,那麼在遭遇突發狀況甚至發生意外時,空巢老人常無招架之力,難免產生發生空巢老人孤獨離世的悲劇。
經濟收入普遍較低,農村空巢老人狀況尤甚
相關資料顯示,「空巢老人」經濟收入普遍不高,尤其農村「空巢老人」,經濟收入非常低。他們大多數沒有社會養老保障,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補貼。而老人勞動所得很有限,子女補貼缺乏穩定性且標准低,也沒有有效的約束機制。總的來說,老人的經濟保障普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且收入偏低。這種狀況一旦出現了額外的支出,比如,「醫療費支出」,而醫療費又佔大多數老人生活開支的很大部分,這種矛盾造成了老人「看病難…『託病…『怕看病」等各種心理、生理問題。所以,部分「空巢老人」需要更多的社會的經濟支持,尤其在醫療費用的支付上,需要更多的社會政策傾斜。
疾病困擾,就醫困難
南京、廈門、延吉等多個地區關於「空巢老人」身體狀況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其中超過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據福建省城鄉空巢老人調查報告顯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為無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空巢老人面對病痛常面臨三大「無助」困境:急病突發無人知曉、慢性疾病無人照料、醫療費用過高無法承擔。疾病問題在農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現尤為明顯。以湖北省農村空巢老人為對象的一項調查顯示,認為就醫方便的僅佔40.7%;面對疾病,有55.6%的受訪老人選擇「簡單治療」,16.2%的老人會選擇「間歇性治療」,僅21.8%的老人採用「正規治療」,另有6.4%會「放棄治療」。上海市老齡辦對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進行調研時發現,超過90%的空巢老人選擇需要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包括常規體檢、定時上門護理、應急救助等等。
精神寂寞,鬱郁寡歡
身體機能衰退、個人價值喪失,沒有子女陪伴,都讓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對生活失去希望。據南京、上海、武漢、廈門等多個地方對城鄉空巢老人的精神狀況調查顯示:心情暗淡、沮喪、孤寂,食慾減低,睡眠失調,脾氣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與人相處,得過且過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見的心理體驗與情緒狀態,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殺。上海老齡辦、寧波老齡辦入戶調查顯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與人交流、老有所樂、老有所用。南京鼓樓區對空巢老人的活動需求調查顯示:希望子女多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成為眾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託;多組織老年公益活動、創辦老年活動室則成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