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福建養老院基督教

福建養老院基督教

發布時間:2025-01-13 03:01:07

Ⅰ .西方宗教對中國的影響(歷史、現狀)

基督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破除封建惡習

⑴阻止殺嬰 中國自古就有殺嬰的惡習,尤其對女嬰更是如此。基督教關於生命神聖及男女平等的思想大大加快了社會陳舊觀念的改變,今天這種惡習已經很少看見了。

⑵廢除纏足 纏足這一惡習在中國至少存在了一千年,在這一千年中,婦女將腳趾(除大腳趾)用布緊緊裹起來,使每隻腳上的四個小腳趾向下折曲,抵住腳底的肉,阻止腳趾長大。慢慢地,腳後跟被迫向下,腳背隆起,看上去像一個握緊的拳頭。裹足會導致腳肉腐爛,腳底大面積壞死,嚴重的時候腳趾會一個個掉下來。中國婦女如此摧殘自己的目的只有一個:取悅男人。今天世人都知道這種行為的愚昧無知,可是在當時這一殘酷的惡習深受歡迎,甚至那些受害者也盲目贊同。19世紀一些傳道士努力想解開女孩腳上的布,但當他們轉身剛走,那些中國母親們立刻又給纏上。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纏足這一惡習終於被中國政府廢除。基督教文化對這一惡習的廢除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正如林語堂所說,「基督教傳道士用十字架廢除了裹小腳」。1912年後,這一惡習仍苟延殘喘了至少十年,格蕾蒂斯·艾偉德(詳見下文)在山西傳教時就曾擔任過「纏足督查」。

⑶創辦女校 中國古代有句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家長很少同意女孩識字讀書。這一惡習導致聰穎善良的中國女性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直過著目不識丁、地位低下的生活。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傳教士郭實臘的妻子在澳門收容了幾個窮人家的女孩,開辦女子讀書班。它突破了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禁錮,首開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的先河。此後,隨著傳教士的增多及向中國內地不斷傳教,越來越多的女童接受啟蒙教育,中國人的文化素質大大提高。誠如梁啟超所說「女學愈盛,國家愈強」,

廿世紀初,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機構——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此後,傳教士還在南方開辦了兩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學校,即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名金陵女子大學),該校於1913年由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聯合創辦。大學辦學中設置過16個四年級學科,包括中文、英語、歷史、社會、音樂、體育、化學、生物、家政以及醫學專科等,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從1919年到1951年,畢業人數為999人。

⑷禁包辦婚姻 中國古代盛行包辦婚姻的惡習,正如俗語所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孩必須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在婚姻中沒有任何選擇權,完全是封建惡習的犧牲品。隨著基督教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文化的傳播,包辦婚姻的惡習已經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今天,在中國《婚姻法》中已經明確禁止了包辦婚姻。

⑸破除崇拜偶像 偶像崇拜在中國古代相當盛行,由於文化水平低下,認知能力的有限,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民眾只有將希望寄託給泥塑木雕的偶像上。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其禁拜偶像的教義與中國傳統的祭祖祭孔以及其他宗教的儀式發生了重大沖突,甚至因此被禁教。但是基督文化不單是一種宗教文化,它與近現代文明的傳播相伴而行。隨著普及科學文化,開啟民智,倡導民主共和的思想在中國傳播開來,破除偶像崇拜也在一定范圍內為人接受。尤其是一些歷史偉人(如孫中山、洪秀全等人)公開反對偶像崇拜,使破除偶像崇拜的觀念在主流意識領域為民眾接納。

⑹廢除一夫多妻 在中華民國以前,中國已經實行了幾千年的一夫多妻制。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婚姻觀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中國婦女終於擺脫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羈絆,開啟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1930年民國政府公布《民法》,正式確立了一夫一妻制。

除上述的各種封建惡習外,其他還有如算命、燒紙、欺負孤兒寡婦等惡習都在基督教影響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2、樹立科學與民主觀念

明末清初,中國還沉睡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近代科學無疑是最先敲醒中國這頭沉睡獅子的磚頭。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對天文、數學、物理、哲學以及歷史等學科進行了詳細介紹和傳播。

在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為打開中國的大門,准備了一份精美的禮品——近代科學。利瑪竇作為來華的第一位西學代表人物,他正式向中國介紹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文化知識。1601年他向明神宗獻報時自鳴鍾、雅琴、萬國圖志等禮物獲得在京永居權,此後大量著書介紹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理化等方面知識,如他與中國人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勾股義》,與李之藻合譯了《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等,他的《山海輿地圖》經校閱增補後,以《坤輿萬國全圖》之名多次刊印。他還著有《交友論》,在書中介紹了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塞捏卡、奧古斯丁等西方哲聖,他還做《西國記法》、《西字奇跡》、《西琴曲意》等書傳授西方的其他知識。

緊接其後的湯若望和南懷仁等人,在天文、地理、數學、物理以及醫學等部門科學都做了大量介紹。比如湯若望在其所著《歷法西傳》2卷中介紹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以及伽利略的新發現等。其編制的《西洋新法歷書》100卷,直到今天也是中國編制農歷的基礎。南懷仁曾編撰了數種地理學著作、繪制了數種地圖,如《御覽西方要紀》、《坤輿圖說》、《坤輿外紀》等,它們成為17世紀地理學和地圖學在中國發展的標志。南懷仁在《儀象志》和《窮理學》兩部著作中,介紹了力學基礎知識,包括重力、重量、重心、比重、浮力、材料強度、單擺、自由落體運動等知識。同時還介紹了光的折射和色散方面的知識。今天在北京古觀象台還陳列著他設計監制的儀器。

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為方便傳播西方科學文化,他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創辦第一份中文月刊,開辦第一家教會學校「英華書院」,又與人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館。186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開始著手翻譯美國人惠頓的《萬國公法》,並使中國第一次認識到國際法的重要性。該書受到恭親王奕䜣等人的賞識,由總理衙門撥專款付印出版。

與此同時,以奕䜣、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看到西方的科學確實先進,認清歷史發展潮流,創辦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近現代化企業,總局下設翻譯館以及工藝學堂,用以介紹西方知識,以及培養語言和科技人才。並聘請了許多外國人才進行翻譯和教學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如英國傳教士傅蘭雅(詳見下文)。在1868年-1907年之間,總局譯書達160種,除以軍事科技為主之外,旁及地理、經濟、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其所翻譯書籍的水準,被認為超過晚清數十年其他翻譯書籍的質量。對於晚清的知識分子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傳教士大量普及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氣息。他們宣講基督的福音,強調人人平等的關系,啟蒙民主政治理念,開展教育和慈善事業,這一切都給封閉許久的中國人民帶來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和決心。受基督教中文傳道書《勸世良言》的影響,科舉失敗的洪秀全加入明室後代朱九疇所創立的上帝會。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摧枯拉朽般將本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推向崩潰的邊緣。眼見清政府已無出路,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等人希望中國效仿英國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主持翻譯了一些著名書籍,這些著作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都很大。主要譯著有:《在華四十五年》、《七國新學備要》、《天下五大洲各大國》、《百年一覺》、《歐洲八大帝王傳》、《泰西新史攬要》、《新政策》等20多種。其中《泰西新史攬要》介紹了19世紀歐美各國變法圖強的歷史,出版後影響很大,是戊戌變法時期光緒皇帝的主要參考書之一。

戊戌變法失敗後,受基督教文化影響頗深的孫中山、宋教仁等人領導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終於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此後,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口號就是民主和科學(也稱「德先生」和「賽先生」),其根源還要追溯到基督教傳教士的思想文化啟蒙。

3、培養現代人才

明末清初,基督教傳教士就開始為中國培養科技人才,最早應從明末利瑪竇培養徐光啟開始。清初湯若望等人培養的一批中國科技人才在鰲拜大興「歷獄」中慘遭殺害。

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創辦「英華書院」,該校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校內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1847年4月,馬禮遜學堂的3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和黃勝由美國傳教士布朗帶到美國留學,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留學生。黃寬於1857年畢業回國,成為經過醫科大學正規訓練的第一位中國西醫。容閎則考取了美國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回國。其歸國前即產生了選派留美學生的教育計劃和願望,數年後由其提出的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的教育計劃得以實施。從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出4批12至15歲的幼童120名,由容閎帶領赴美留學。傳教士的教育無疑給容閎以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又以容閎日後的教育活動延續下去。中國近代最早的女留學生是一位叫金雅妹的孤兒,她由美國傳教士攜帶和資助,188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約醫院附屬的女子醫科大學,成為近代中國婦女界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1862年清政府為培養外交人員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最先設英文館,次年增設法文館、俄文館。再後又增設德文、日文。館中教習均聘外國人,其中大部分外國人是傳教士。1867年增天文算學館。1869年聘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總教習,總管校務近三十年。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人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1898年,丁韙良又擔任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1901年,在庚子事變之後,李提摩太請求各國政府把一部分中國賠款,拿出來在山西等地設立大學。他認為庚子事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教育沒有普及,如果教育普及的話就可以減少類似這樣的排外事件。1902年,清政府同意開辦山西大學堂。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面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下,羅斯福總統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1908年7月11日,美國正式決定將償付美國庚子賠款所得的半數,共計1160餘萬美元,退還給中國,作為遣送留學生赴美之用。清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華留美預備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所學校從開辦到1929年結束,共計派遣留美生1279人。

幾百年來,外國傳教士為中國培養近現代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漂洋過海、背井離鄉、風餐露宿、嘔心瀝血,甚至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其行為和精神可敬可佩,真正彰顯了基督的博愛精神。今天的人們可能不知道或不理解他們的無私行為,或總是企圖附加一些自私的念頭給他們,因為他們不理解什麼叫基督精神。中國能從封閉落後走向文明開化,中華民族能得以復興,基督教傳教士之功不可磨滅。

(三)基督教在中國創辦的學校、醫院和慈善機構

1、學校

基督教傳教士在華開辦教育的初期,教會學校主要集中在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門,通常為附設在教堂里的洋學堂,規模很小,程度均為小學。到1875年左右,基督教傳教士開辦的學校約有350所,學生有6000人,仍以小學為主,但教會中學也開始出現。到1899年,教會學校達到約1766所,學生人數增加到三萬多人。1882年由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登州開辦基督教在華的第一所大學登州文會館。十九世紀中國的基督教大學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會館外,1888年美國衛理公會在北京開辦了北京文匯書院;1889年美國公理會建立了通州華北協和大學;1890年美國聖公會在上海的聖約翰學院設置大學課程;1893年美國長老會在杭州設立杭州長老學院。

庚子事變後,在蘇州、南京、廣州、福州、成都、武漢等地,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機構迅速崛起。1901年,美國衛理公會在蘇州開設了東吳大學。1905年,在華的兩家美國宣教差會美南浸信會和美國浸禮會合作在上海開辦了浸會大學,該校於1909年正式開學。1929年浸會大學改名為滬江大學。美國衛理公會、北長老會和基督會於1910年在南京創辦了南京金陵大學。1915年在福州,六個基督教差會:美國公理會、衛理公會、歸正教會和英國公理會、長老會、聖公會聯合開辦了福建協和大學。1916年美國長老會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准備,在廣州開始了嶺南大學。在華中地區,美國聖公會、歸正教會、英國倫敦會和衛理公會於1924年在武昌創辦了華中大學,1910年,在西南地區,四個基督教差會:美國美以美會、浸信會、加拿大衛理公和英國公理會在成都聯合開辦了華西協和大學。1919年美國和英國四個教會創辦了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為美國南北長老會傳教士司徒雷登)。到1910年時,教會大學的人數為1000人,1920年時,教會大學的學生人數達到1600多人,教會大學也達到了16所。

基督教大學的出現,也引發了中國官辦及私立高等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一批中國的官辦和私辦大學開始建立,如北洋大學、京師大學堂等。教會大學的出現使中國高等教育與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縮短了幾百年,這一功績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2、醫院

基督教會從馬禮遜開始就一直採取醫學傳教,他們對貧民免費看診及贈葯外,並在各傳道據點建立醫院或診所,其中亦不乏醫術高明的宣教醫生。1835年11月4日,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主持的廣州眼科醫院開業,可視作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的起點。該醫局一直為廣州及其附近的老百姓免費治病,贏得了中國人對基督教的好感。1859年1月,美國傳教醫生嘉約翰在廣州創辦博濟醫院,並擔任院長達44年之久。他曾聲稱:「為了基督,要愛病人如同愛弟兄。」他不辭辛勞地為人治病和傳播西方醫學科學,一生共診治病人74萬人次,施行手術4.9萬人次,培訓西醫150 人,編譯西醫、西葯書籍34種,為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美國喜嘉理牧師於1883年到香港,常往廣東恩平、開平、新寧、陽江等地鄉村傳教。他「曾習醫學,每下鄉時,必俱備葯料,救人疾危急,施葯傳道,兩盡所能。」教會醫院一般都擁有較高水平的醫生、較好的設備、葯物和護理條件,受到中國富有居民的青睞。醫院則採取以盈補虧的辦法,對富有者收取高額費用,但對貧苦的教徒,則減免其醫葯費用,以博取他們的好感方便傳教。1903年加拿大傳教士在河南汲縣創辦的「博濟醫院」落成。該醫院為擴大影響,宣布「貧困病人免費醫療」,前來就診的病人逐漸增多。1920年新醫院竣工,博濟醫院遷此,改名惠民醫院。1920年,河南彰德一代發生特大旱災,災後人窮病多,加拿大差會辦的廣生醫院為群眾減免費用,治療疾病,優待產婦,設澡堂讓婦女洗澡。1938年,廣生醫院門診治療病人11316人次,其中4776人為初診,2645人接收免費治療。截止1937年,中國一共有254家宣教醫院,現存比較有名的有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即美國傳教醫生伯駕於1835年創辦的眼科醫局)、武漢協和醫院(溯源於1866年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在漢口建立的「仁濟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前身為美國基督教美部會出資創辦的聖教醫院)等。

基督教在華舉辦的醫療事業,其作用和影響實際上超出了宗教和治病的范圍,對西醫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醫葯衛生知識的普及和社會風俗的改良均有著積極的意義。

3、慈善機構

早期基督教在中國曾創建各種輔助弱勢機構,如孤兒院、盲啞學院、養老院等。由於歷史原因,具體數字已不可考,個別散見於名人傳記中。基督教早期在中國曾建立多家教堂,因為反對棄嬰,珍視生命的教義,許多教堂都設有收養棄嬰的育嬰堂。如1877年李提摩太在太原修建了教堂和耶穌醫院,還設立了小學和孤兒院。1896年,英美會為紀念女醫生福吉麗,在成都四聖祠創辦了第一家育嬰堂。1910年美部會傳教士夏呤美女士在福州嶺下里創辦福建基督教孤兒院等。有的傳教士開設盲啞學院,如傅蘭雅在上海開辦的上海盲童學堂。

除基督教傳教士分散的慈善行為外,遇有重大自然災害時,基督教差會會聯合起來,以傳教士為主體,共同從事募集捐款、發放賑款及食品和搜集宣傳災區情況等活動。如1876年至1879年,華北的山東、直隸、山西、陝西、河南五省發生的特大旱災,天主教各修會先後派到災區的傳教士有六七十人,基督教差會先後派到災區的傳教士有三十餘人。1878年1月26日,由傳教士、外交官和外國商人聯合組成「中國賑災基金委員會」,總部設在上海。進入二十世紀後,在華傳教士和其他外籍人士在北京、天津、濟南、開封、太原、漢口和上海等地分別成立了救濟團體。1920年這些團體在北京共同決定成立全國性的國際救濟團體,正式組成「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

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的慈善事業為飽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中國人民提供了物質上和精神上幫助,同時也為中國本土的慈善事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迪。

Ⅱ 養老院里信徒們一起過禮拜可以嗎

說的是,基督教天主教那種信徒的過禮拜嗎?我記得西方禮拜都是去教堂做,如果不是很講究的話,養老院應該也是可以的呀

Ⅲ 福州那裡有老人院

福州老人院很多:

在福州市搜索福州那裡老人院_網路地圖

A 福清市基督教老人院

地址: 福州市福清市馬山村黃塘山

B 台江老人公寓

地址: 福州市台江區寧化支路39號

C 金秋老人院

地址:建新鎮洪塘里47號國防學校內

D 上洋埔老人會

地址:音西鎮洋埔村

E 五福緣老人養護中心(養老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西洪路528

Ⅳ 紱忓窞鑰佷漢闄㈠湪鍝閲

1. 紱忔竻甯傚熀鐫f暀鑰佷漢灞鐭ラ櫌
鍦板潃錛氱忓窞甯傜忔竻甯傞┈灞辨潙榛勫樺北
2. 鍙版睙鑰佷漢鍏瀵
鍦板潃錛氱忓窞甯傚彴奼熷尯瀹佸寲鏀璺39鍙
3. 閲戠嬭佷漢闄
鍦板潃錛氬緩鏂伴晣媧濉橀噷47鍙峰浗闃插︽牎鍐
4. 涓婃磱鍩旇佷漢浼
鍦板潃錛氶煶瑗塊晣媧嬪煍鏉
5. 浜旂忕紭鑰佷漢鍏繪姢涓蹇(鍏昏侀櫌)
鍦板潃錛氱忓緩鐪佺忓窞甯傞紦妤煎尯瑗挎椽璺528鍙

Ⅳ 全國最頂級的養老院

1. 愛德敬老院是經查詢,根據網路的信息,被認為是全國最大的基督教養老院。
2. 該養老院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由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管理。
3. 愛德敬老院提供集養老、休閑、健身、文體娛樂、宗教生活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是一個非盈利性養老服務機構。
4. 敬老院是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通常被稱為養老院。

Ⅵ 養老院教唆老人信基督教違法嗎

養老院不是公益慈善事業的話,一般性的傳教不違法,組織舉行活動開展宗教教育培訓不行。養老院是公益慈善事業的話,那麼傳教都不行
宗教事務條例
第四十一條非宗教團體、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動場所、非指定的臨時活動地點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贈。
非宗教團體、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開展宗教教育培訓,不得組織公民出境參加宗教方面的培訓、會議、活動等。
第五十六條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可以依法興辦公益慈善事業。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公益慈善活動傳教。

Ⅶ 福建莆田有兒童福利院嗎

有的。

莆田市社會福利中心地址:荔城區新度鎮白雲路999號。聯系電話:0594-2197213。

莆田市社會福利中心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社會福利和收養工作的方針、政策、法規法律,收養社會「三無」人員及社會棄嬰,承辦老人托養,執行《兒童家庭寄養管理辦法》等文件精神;

建立健全收托對象生活、康復醫療、護理等各項制度,推行崗位責任制,規范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

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拓寬社會化服務,積極擴大對自費收養業務,增強自我保障能力,為收托養對象創造優美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推行崗位責任制,規范樹立文明窗口的形象;

制定貫徹社會福利事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7)福建養老院基督教擴展閱讀

莆田市社會福利中心醫院簡介

莆田市社會福利中心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9),西班牙籍天主教徒在涵江塘北設「仁慈堂」,收容嬰幼兒約100人,經費由國外教會津貼。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美基督教會在黃石(原在涵江埔尾)建「善育堂」,收容16名孤兒(後增加到250人)。 民國31年(1942),莆田縣政府在城內(荔城河邊翁祠)創建莆田縣救濟院,收容本地乞丐、孤老殘疾人,每人每餐供應米二兩。至民國38年,全院有100多人。

1949年解放後,莆田縣政府把莆田縣救濟院改為莆田縣養老院,收容無依無靠的老人45人(後增加到102人);

1950年8月,接辦善育堂,改名福建省兒童教養院,收容孤殘兒童95人(後增加到400多人)。

1952年9月,接辦西班牙籍天主教徒創辦的仁慈堂,改名為莆田縣殘老教養院,收容殘老人員41人(後增加到117人)。 1959——1965年,莆田縣人民委員會先後創辦老烈屬養老院、精神病人收容所和復員軍人慢性病療養院等福利事業單位。

1966年3月,福建省兒童教養院遷往建寧縣。同年11月,莆田縣養老院、縣精神病院、縣殘老院等合並為莆田縣社會綜合福利院,設在黃石桂嶺(原省兒童教養院舊址)。

1970年,原養老院、殘老院合並,改為莆田縣福利院,收容對象是無依無靠、無家可歸、無生活來源的殘疾人、孤兒和棄嬰。院民生活由縣革命委員會撥款供給,每人每月生活費43元,被服費6元。

1985——1990年,莆田縣人民政府先後撥給縣福利院修繕費24.5萬元,修建院民食堂、院民宿舍、綜合樓各一座。

1980——1989年,該院先後被省、市、縣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 2002年5月,莆田縣福利院上劃由市民政局主管,升格為莆田市福利院。

現在莆田市福利院擁有孤兒愛心樓、院民樓、綜合辦公樓、食堂樓、老年人公寓、殘嬰樓。

於2003年10月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上分立殘疾兒童福利院;現有成年院民及棄嬰225人,幹部職工52人。業務范圍:除了仙游縣外收養全市棄嬰及「三無」對象,其退休自費托養的老年人。

Ⅷ 「很多人年老了,才發現:抱團養老,根本不現實」你怎麼看

阿姨跟四位姐妹結義金蘭,並且相約一起來到我們村的後山上報團養老,結果才發現報團養老根本就不現實,具體是什麼情況導致報團養老不現實,且聽我細細道來。

阿姨34歲的時候,姨夫就因癌症晚期求救無效去世了,留下一個六歲的兒子。她為了掙錢維持生計,於是就應聘進本地的工廠打工。當時工廠里有許多同齡人,在跟同事們相處兩年之後,她跟四位同齡人並且也跟她一樣失去丈夫的女人,相處得最很好。

因為她們覺得大家有同樣的遭遇,都是可憐命苦的女人,有共同的話題,因此她們決定結義為姐妹並且相約,在退休之後找一個清凈的地方,一起安度晚年。當時阿姨跟她們結義,論年齡排名次,阿姨排名第三,因為姐妹們相互陪伴,所以她們五個人都在工廠里工作,直到退休。

在她們結伴養老之前,她們已經有了在工廠里相處二十幾年的經歷,因此她們都覺得自己跟姐妹們難舍難分,在退休的時候就刻不容緩的找養老的地方。經過一個月的尋找,對比,她們最終選擇在我們村的後山上搭建豪宅定居。

她們五姐妹剛居住在一起的時候,日子過得非常開心幸福,每天飼喂家禽,唱歌跳舞,一起鍛煉身體,幾乎一切生活都是同步的。可是在她們剛結伴居住的第一個冬天,由於天氣太冷有一位姐妹感冒了,結果因為一起居住,相處的距離太近,最終導致把其他四位姐妹都傳染了。

為此,她們做出了相應的對策,她們請來了建築師傅,在豪宅旁邊搭建了一個小房子,只要有姐妹生病的情況,就讓生病的姐妹單獨居住,防止病情傳染給其他的姐妹。就這樣,她們結伴養老了十三年,那個時候她們已經年邁,有個別姐妹要自理生活都困難。

於是她們請了兩位保姆來負責做家務,而她們每天僅負責 娛樂 和鍛煉身體。可是由於她們對子女以及親戚們有牽掛,所以每次親戚家或者子女有事或者設宴,她們都會趕回去參加,但是由於是居住在山上並且她們又已經年邁,行動又不方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們買了一輛麵包車並且請了一位司機,讓司機負責每天進城購物以及接送她們出行。歲月不饒人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的情況是在所難免的,在她們相伴養老的第十七年有一位姐妹因患病搶救無效去世了,為此她們悲傷了好長時間。

自從有一位姐妹去世之後,兩年之內有三位姐妹陸續離開人世,最終只剩下我阿姨和她的四妹,她們居住在山上,每天都會回憶著姐妹們在一起生活的快樂時光,同時在晚上的時候,她們兩人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所以阿姨和她的四妹選擇下山回家各自養老。

如今,阿姨已經78歲了,在家裡依靠自己在山上養殖以及積攢下來的養老金,聘請保姆來家裡,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她說在家養老,雖然沒有抱團養老的那種熱鬧氛圍,但是事少,清凈,這種方式才真正的適合養老,因為老人養老,需要的正是清凈。

通過阿姨把自己跟姐妹們抱團養老的經歷告訴我之後,我從中分析總結得出,抱團養老有利也有弊。抱團養老的好處,作者總結為以下三個。

抱團養老的第一個好處,是熱鬧開心不孤單。因為跟聊的來的人居住在一起,每天都有人跟自己聊天因此不會孤單,反而會因為人多聚在一起,所以 娛樂 的花樣就會變多,因此她們會覺得熱鬧又開心。

抱團養老的第二個好處,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並且生活上相互也有照應。因為人多居住在一起,而且大家又都是聊的來的好朋友,所以她們家中遇到事情,她們相互會有商量,想辦法去應對,同時在生活上能相互照顧。

抱團養老的第三個好處,不打擾子女們的生活而且能讓子女放心。因為她們抱團養老不會選擇在某個姐妹家,所以她們不會打擾到子女們的生活,同時她們幾位好朋友居住在一起,相互有照應,子女們會很放心。

但是有利必有弊,作者認為抱團養老帶來的弊大於利,因此抱團養老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根本就是不太符合現實,具體原因有以下三個。

抱團養老不理想的第一個原因,病情會感染。我們都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會不斷下降,因此很容易生病,若是抱團養老,本來只有一位老人生病,弄不好就會把所有老人都傳染了。

如果是小病,比如感冒這種病還能輕松的解決,若是大病被傳染到,可能會危急到自己的生命,即使做了隔離,但是她們不是醫生,做不出正確的隔離方式,並且有些病是突發性的,什麼時候感染上都不知道。

還有,老人們的身體素質都不一樣,有些老人被感染上了感冒之後,她能頂得過去可是其他人未必都能頂得過去。

抱團養老不理想的第二個原因,出行不便而且麻煩事多。因為她們對子女和親戚事有所牽掛,所以每次家裡有事,她們就得從抱團居住的地方趕回家,而抱團養老的地方不可能會離每一個人的家都很近,她們已經年邁,來回趕很不方便。

同時倘若一個人的家中有大事,比如她的兒子或者孫子結婚,那麼她回家去參加婚禮的時候,大家也都得去參加,來回趕路對於年邁的老人來說,是一種折磨。而且倘若一個人有事,大家也會替她著急因此事情就會變多了。

而老人養老需要清凈,又是經常來回趕又是經常有事發生,提心吊膽,所以作者認為抱團養老的方式,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養老方式。

抱團養老不理想的第三個原因,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抱團養老,總有一天會有人先離開這個世界,到時候剩下的最後一位或者最後兩位老人,會觸景生情,被傷過度影響身體的 健康 。

也可能會每天都想到,已經離開人世的夥伴而感到恐懼。因為她們活著的時候每天都結伴在一起生活,活下來的人心理會覺得已經離開的人,會不會回來找自己下去陪伴她們,所以心生恐懼。

作者認為,如果綜合分析,抱團養老是有利但是也有弊,並且是弊大於利,因此抱團養老根本就不現實。如果要抱團養老還不如去養老院養老呢,養老院里至少有專業的護理人員,而且還能節約開支。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老了之後要抱團兒取暖養老的問題。曾經好像是在一覽電視節目當中看到這種現象。記得好像是一對老夫妻。在某一個地方買了一個獨棟的別墅。因為房間很多,自己又住不了。這樣就考慮就招募一些老人到一起抱團兒養老。在實際運作當中。也結識了許多的老人。參加了他們抱團兒養老的行動當中。但時間過了不久。一些老人紛紛的退出。緊接著又開始招募一些老人。但是最終還都是以不歡而散結束了他們活動

抱團兒養老的初衷是好的。因為目前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兒女們結婚成家之後,負擔比較重,而且都有自己的小家庭。照顧四個老人確實是有些難處。那麼依靠抱團養老可以在老人之間 形成互相照顧,互相幫助的氛圍。 好人們既有互相的幫助和照顧,又有一定的活動范圍。還可以結交一些新的朋友,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什麼這些抱團養老的最終都走向了散火的局面。

因為每一個老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自己的生活習慣,在接觸人當中也都有自己的選擇方向。採用抱團兒取暖的方法就是把另一個 性格,脾氣 性格和生活習慣等都不相符的人, 撮合到一起。這樣長時間以來,很可能就有矛盾的產生。而且老年人在長期的生活當中都形成了自己個性是很難改變的。

所以說老年人 抱團養老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的 終究是會以失敗而告終的。

俗話說,人與人不同,花有多樣紅。心相近,情相遠,性各異,趣不同。俗話又說,老還小,時而和,時而鬧,嘔心斗氣多煩惱。這應該就是題主說的「抱團養老,根本不現實」的內在原因吧。

現實生活中,能一輩子相敬如賓、恩愛好初,不吵不鬧不鬥氣和眭相處的夫妻伴侶,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百里挑一。幾十年吵吵鬧鬧、磕磕絆絆,共枕夫妻尚且如此,你能奢望一群性格脾氣早己定型各異而又不可改變的群團耄耋一團和氣、相處無紛爭、情暖如陽春?即使存在有,也可遇不可求不是。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戶戶均存道不出的情。受自身家景、身體、經濟條件的限制,受本人生活習性、兒女贍養觀點的左右,很難有標准統一又稱心如意的養老方式方法,只能因人因時而宜,畢竟想法與現實存在差距,有時還不可調和。我身邊一位友鄰就存在這樣困惑。兄弟倆,家景都不錯,但事業都很忙,沒時間照料年邁多病的老母親。兄弟倆數次將母親送養老院,其母都強烈返回。單獨租房請人侍候,母親脾氣怪,幾次將保姆趕走,非要在兩兒間來回居住供養。老人丟不下面子,與養老院人不對付,又與倆兒媳性格嚴重不相容,乍整?

隨著咱們國家老齡化程度的日益臨近,探討多種養老途徑迫在眉睫。無論居家獨自養老,還是社區團體、養老機構...都只能因人而異,量體裁衣。老年朋友們也要立足現實,放棄幻想,體諒兒女、家庭、 社會 。喜歡清靜的,就自個養老,喜歡熱鬧的,就到養老院,選准性格、志趣、各方面條件相當的,就抱團養老也不差。開心、大度、樂觀過好每一天,就0K。

當前空巢、獨居老人的規模很大,相反養老院的數量難以滿足需求,於是抱團養老便應運而生了。這個「看上去很美」的養老方式,到底靠不靠譜?我們通過相關資料分析一下。有一家報紙發起了「要不要抱團養老」的調查,結果顯示:結果是近九成的市民對此感興趣並表示支持,想嘗試。但是大家也知道失敗的比例也很大,有70%以上的老人擔心抱團養老中的問題不好解決,干不長。

一,抱團養老的好處。老人參與互助,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充實,心情較好。最大的好處是降低疾病風險,尤其是夜間,遇到緊急情況時身邊有人。

二,抱團養老存在的問題在哪裡?有參加討抱團養老的市民總結出以下幾點:1.人們的生活習慣差異很大,容易產生矛盾;2.經濟條件不同引起心理失衡,條件好的有人炫耀,差的出於自尊心而退出;3.有的人計較吃虧佔便宜這類小賬,久而久之難以共處。

總的看來,抱團養老看上去很美,正如人們所說的:理想很幸滿,現實很骨感。盡管人們對此興趣很大,但很多人下不了最後去行動的決心,生活習慣不同成了最大的障礙。我們試想一下,一對夫妻組成家庭尚有諸多矛盾,何況來自不同家庭的老人臨時組合,俗話說「老小老小」,誰都不願意在這個年齡「委屈」自己,可見難度之大。

對於養老,個人認為,國家除了養老金、醫保政策以外,在養老機構的建設方面還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龐大的而艱巨的養老事業,沒有「國家隊」的參與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有了「國家隊」的主力軍作用,再輔之以其他 社會 力量,養老事業才有希望。如若如此,則是養老事業之幸,老人之幸!



抱團養老,美好的願景,在現實面前,自然是不堪一擊。

人老了,即使可以自理,性格也必然會發生變化,曾經在一起玩玩的親戚、朋友或同學,玩玩也還會產生些矛盾,況且要一鍋攪馬勺,談何容易。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老去,有人生病不能自理,誰來照顧,一起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日兩日,天長日久,不是說說就可以過來的,久病床前尚無孝子。

人老了,麻煩就多,如今兒女指望不上,只能是靠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可以自理,社區養老是最好的選擇,希望政府能發展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業,設立監管機構,讓老人訴求有出口,讓服務機抅有章可循。

當不能自理時,醫養服務是最好的選擇,建立安寧醫療服務制度,讓老人盡可能有尊嚴的走完最後一段人生路。

我認為抱團養老不現實,在一起 旅遊 幾天還行,一起過日子真不行。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包括飲食習慣、衛生習慣、消費習慣、作息時間都不同,短時間在一起還能互相包容、互相體諒,長時間問題都暴露出來了,誰也受不了。

能參加這些活動的老人都是有獨立的經濟收入,有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有主見的、遇事善於做主的人。大家都善於做主,聽誰的?

所以,我認為報團養老不現實。


抱團養老也不能說不現實,最起碼比孤獨地一個人呆在家裡強。抱團養老,主要是針對收入不高,進不起養老院低收入群體。倒是一種有效的好辦法。不過這群體都是能自已自理的。大家玩得好,脾氣相投,租一套農舍,自已種菜養雞,歡聚在一起打打牌,跳跳老年舞,拉拉家常,交流交流,對身心 健康 是有益。合得來就在一起,合不來就散,好聚好散,行動自由,何樂而不為!

有不少人邁出第一步,尋找抱團取暖養老的對象,在我們家鄉就好幾位這樣的老人,她們原來就是很好的朋友,認識已經有很多年了,有些是同事,有些是一起長大的姐妹,還有一些是在網路上認識的好朋友。


她們每年都相約一起 旅遊 ,參觀祖國的大好河山,拍下自己最美麗的畫面,她們有退休金不用工作,也不想給兒女當免費的保姆,更不想二婚找一個老而無用的男人,為自己帶來煩惱。

她們幾個姐妹在一起,每天都非常快樂,一起幹活,一起玩樂,一起跳舞,一起鍛煉身體。

她們朝夕相處,每個人的優缺點時間長了全部爆露出來,生活習慣不同,生活方式不一樣。

比如有的人喜歡吃甜的,有的人喜歡吃辣的,有的人喜歡吃大魚大肉,有的人喜歡吃素菜素餐,性格不同,信仰不同。

有些人急性子,有些人慢性子,有些人每天吃齋念佛,有些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想法不同。


衛生習慣不一樣,有些人房間整理的井井有條,每天換洗衣服,有些人卻比較懶惰,動都不想動。

生活觀念不一樣,有的生活條件比較好,買些好吃的,有些生活條件比較差,比較節省,而有些人總喜歡佔便宜,白吃白拿,甚至偷吃對方的零食。

有的人花錢比較大方,有的人比較節省,比如生活費、水電費支岀就不均衡,有的自己很省,有的人很浪費,而實行AA制,有些人就不平衡。

眾口難調,比如養小動物、種花,有的人說會過敏,不喜歡。有的人卻把小貓抱在床上睡覺,開始還能忍耐,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


感情也不是單純的,有的姐妹看到異性產生好感,喜歡和他交朋友,把他帶到房間,甚至偷偷出去約會。

而有些人對這些事情很厭惡,不能接受,農村比較偏僻,如果萬一遇到生病很麻煩的。她們也很難照顧,自己的家人,都不願意照顧,她們作為朋友的姐妹,誰想照顧一個病人呢?


抱團養老是60後70後的熱門話題,現實中遠沒你想的那麼美好,因為我有切身體會。

我退休快10年了,身邊有一大堆各種類型養老的朋友,打一個簡單比喻來講好了,就像大夥年輕時剛懷小寶寶時一樣,免不了和要好的閨蜜或朋友指腹為婚,可事實上未來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同樣的道理,許多人在沒退休前也常常和要好的朋友談起抱團養老計劃,但臨到退休後大部分人都不了了之,就算很少一部分能湊到一塊養老也不盡人意,細說起來其中的原因太多了。

抱團養老想法很好,誰牽頭,誰組織?

既然要抱團養老,必須要有一個組織者,不然就是一盤散沙,這個組織者還必須具有個人的人格魅力,在朋友圈中有絕對的權威性,試想一下,大家同是退休人員,就算你在職時擁有絕對的權力,可退休後大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啊,上班時你可以一呼百應,退休後憑什麼還要聽從你的號令,除非你全身心的付出,包括時間,金錢,動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等等,服務大眾的同時換來的也許是風險,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誰願意干?
大家也許會說,商量著來唄,那好,我告訴你,我老公的朋友中就有這么六七家人,從2013年就開始謀劃抱團養老,現在7年過去了還在商量,其中有一位朋友等得不耐煩,去年夏天先到馬克斯那報到去了。

抱團養老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我的朋友圈中就有一個抱團養老的例子,說起來已經是8年以前的事了,剛好那兩年我們家外孫需要人照顧,好多次邀我加入都被我推辭了,沒想到兩年後等我回過頭來想加入的時候,她們那個群體在半年前就一地雞毛,由於各種原因己經各奔東西,當初美好的願望已化作烏有,後來我從朋友中打聽,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

我那個抱團養老的同學圈子有七個人,其中有一個女同學中年喪夫,但經濟條件是這個圈子裡最好的,很久以前她就在離市區不遠的老家開了一個農庄,為此她關掉生意把幾個要好的朋友拉到一起,牽頭組建了這個抱團養老圈子。

1、每個人的自身條件不一樣
這個圈子裡有六對夫妻,13個年齡差不多的男女,大家平常走得都很親近,可真正開始在一個小范圍內生活就開始感覺很不協調,同樣是一年退休的,退休金差距很大,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有區別,特別是身體條件也有差異,身體條件好的人在這個小環境下,永遠都是付出最多的人,久而久之必然會逐漸加深積怨,畢竟沒有血緣關系啊,這么說大家都懂的。

2、興趣愛好並不完全一致

能聚集在一起抱團養老,最大的共識是互相之間對人品的信賴,可長期在一起生活沒有共同的愛好就很難持久,她們圈子裡有一個居士,還有一個每天發十多條朋友圈喜歡唱歌跳舞的人,從第三個月開始就磕磕碰碰,直到後來互相之間看誰都不順眼。

3、受兒女的牽制,走著走著就散夥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每個人子女家庭條件都各有不同,由此引發的羨慕隨著時間的增長,也許會變為嫉妒,抱團養老的新鮮感退去後,越來越多的人隔三差五地去子女家小住,不到一年這個小圈子就走到了盡頭。

4、老年人也有走神的時候,弄不好就一地雞毛
最後要提到的就是那位發起人,那個開過農庄的女強人,老年人也有走神的時候啊,大家長期在一個小圈子裡同吃,同住同 娛樂 ,也不知從那個時候開始,另一個女同學感覺她老公和她之間似乎有點曖昧,這還了得啊,大家試想一下,弄不好就是一地雞毛……

什麼樣的人適合抱團養老?

提出抱團養老這種模式並不是完全不合理,這種方式有利有弊,關鍵是這種模式適不適合自己,當今我們這代50後60後也將面臨如何養老的問題,我個人覺得自發組織的抱團養老有一定的局限性,抱團養老並非人人適合,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抱團養老?

1、抱團養老不是養老的終極目標,只能是從退休到養老的過渡期

如果把抱團養老作為養老的過渡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謂抱團的概念應該是取長補短,相互之間有能力付出,這就需要您具備一定的自身條件,無重大疾病,至少是在能生活自理的狀態下實現的,如果這一條不能確定的話,誰又能心甘情願地單方面為您付出呢,所以我認為首先是年齡界限不能超過75歲。

2、組建團隊時,人數以三五個家庭為宜

可以肯定地來講,超過十個人的抱團養老是沒有幸福感可言的,試想一下,哪怕是一個體量超大的旅行團,無論是吃住行等各方面的管理,都與小團在管理上有天壤之別,何況是風險較大的老年人,人的基數越大產生的蝴蝶效應就越大。

3、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姊妹最適合抱團養老
俗話講得好:「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兄弟姊妹之間的自然年齡差距,讓抱團養老更具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所謂血濃於水,年輕的照顧年齡稍大的哥哥姐姐天經地義,年長的幫弟弟妹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也理所當然。

寫在最後:

趁現在還能動 還有點能力 趕緊為自已養老做准備 不是說咱們這一代是孝敬父母的最後一代 也是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嗎 養老真的只能靠自己 沒進墓地之前 錢和資產絕對不能先分給子孫 切記

閱讀全文

與福建養老院基督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圳湛江退休工資差別 瀏覽:924
18歲開始交養老金能拿多少年 瀏覽:656
老人骨裂吃什麼營養品 瀏覽:160
長壽花用什麼樣的肥料好 瀏覽:585
春季高血壓如何養生 瀏覽:72
娶老婆長壽 瀏覽:708
老人家因炎症發燒不退怎麼辦 瀏覽:516
村支委退休年齡 瀏覽:932
如何讓父母掙錢給你 瀏覽:636
法令紋長壽嗎 瀏覽:296
父母把房賣給子女賣多少錢合適 瀏覽:270
孝順家風家訓家規名言名句 瀏覽:67
老年人護理倫理要求 瀏覽:4
關於部隊職工退休的請示 瀏覽:206
長壽基本動作 瀏覽:432
長壽花長蟲子了用什麼 瀏覽:488
養生堂屬於什麼類型 瀏覽:977
體檢唇齶是怎麼檢查的 瀏覽:290
個人有多份養老證明怎麼合並 瀏覽:423
珠海居民養老金一個月多少錢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