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政府對敬老院的重視論文

政府對敬老院的重視論文

發布時間:2024-11-28 01:18:06

Ⅰ 急求以「去敬老院參加志願活動」為題的一篇議論文

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論點:1、構建和諧社會;2、尊老敬老傳統美德;3、助人為樂

Ⅱ 毛概關於養老的600字論文

現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大連已經早於全國13年步入老齡化社會!據調查截至2009年底,大連60歲以上老年人口101.6萬,占總人口的17.4%,比全國老年人平均比例高出近5個百分點。面對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城市,我在假期期間對於身邊的老年人的養老情況和養老機構的建設做了調查。被詢問的老人包括我的長輩,朋友家中的老人,鄰居,以及養老院中的老人。調查方式包括向老人或老人的家人詢問老人的養老情況,實地詢問或上網查找各地養老設施的情況。
一、養老方式
目前我國存在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
(一)、家庭養老
居家養老是中國最傳統的養老模式,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選擇。盡管現在的敬老院數量不斷增多,軟硬體設施也不斷完善,居家養老仍然是目前最為普遍的養老模式。
讓老人首先選擇居家養老的原因有許多。首先就是因為傳統的習慣。老人家大都希望能和家人孩子在一起生活,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對於兒女來言,老人居家養老,由兒女來照顧老人是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是對父母的孝順。調查時,偶然得知我的同學的姥老爺生病卧病在床,行動十分不方便,現在在家中由兒女照顧。其實同學家的條件不錯,完全可以將老人送到醫院或者療養院照顧。當我問到:「為什麼不把你姥爺去療養院呢?」同學的回答是:「送養老院那是人乾的事么?」百善孝為先,照顧父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
其次,老人在家裡能住的更加舒適更加習慣,畢竟住了一輩子嘛。家裡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想做什麼都可以自己做主,不受限制,而且隱私性較好。相比之下養老院就遠遠比不上自己的家裡了。而且除了家人之外鄰里生活也同樣吸引著老人,大家鄰里鄰居的住了幾十年,有的時候相熟多年的老鄰居之間甚至要比許久不見的親戚還要親密呢!俗話說的「遠親不如近鄰」就是如此。
第三,老人們選擇居家養老的原因與花銷密切相關。居家養老花銷相對於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而言要少不少。據調查現在大連養老院的價格在每月800~2000元不等。鍾點工多為每小時15塊錢,每天4個小時,按照一個月30天計算,一個月就是1800。個價格尚對於有退休金的老人來說這可以接受,但對於沒有退休金的老人來說這每月的1000塊錢無異於家庭的負擔。有的有退休金的老人也表示不願意把錢花在養老院里,倒不如留給兒女來的劃算。
但居家養老也有缺點,隨著現在人們越來越忙,老人自己在家的時間長,獨居老人的安全得不到保證老人一旦發生意外,鄰居、家人又沒有及時發現,很可能耽誤救治。
(二)、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老人在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機構安度晚年。養老機構中老人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活動在一起。養老院中有專門醫務人員定期檢查身體,有專門的人員護理,還有各種老年活動場所和活動項目。
養老院中居住的老人都表示住在養老院中各方面都很方便,吃飯不用自己做,家務不用自己做,東西壞了有人修,有哪裡不舒服還有醫生給看病,行動不方便的還有專業的護理人員照顧,過年過節還有些娛樂活動什麼的。
雖然養老院里的生活很安逸很方便,但還是不難從談話間感覺到老人們很懷念家的溫暖。養老院中的老人多數都是因為兒女工作太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老人,而老人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照顧自己的生活,才住進了養老院。住在甘井子區社會福利院里的韓奶奶退休前是一名小學老師,退休後有大概3000塊錢的退休金,生活不錯。但因為兒子工作太忙經常出差,沒時間經常去奶奶家照顧奶奶,而奶奶近年又經常犯糊塗,沒辦法韓奶奶只好住進了養老院里。
(三)、社區養老
現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街道、社區逐漸開設了老年人服務網點。通過社區對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一定的幫助,來彌補居家養老的不足。這就是所謂的社區養老。
安全性一直是居家養老的一大難題。老年人若沒有子女相伴左右,最怕的就是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意外風險。「老人獨自在家,突然倒下該如何求助」這樣的問題困一直擾著很多人。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一些街道、社區開始為獨居老人派發「愛心鈴」。 愛心鈴的一頭安在老人家中,老人只要摁下按鈕,另一頭的鄰居家中便會響起鈴聲,以便老人在緊急情況下向鄰居求助。這樣老人就降低了老人獨自在家時的危險。還有的社區會向老人們提供訂餐送餐服務和家政服務。只要打個電話,社區的工作人員就會上門為老人解決難題。
這樣社區的加入大大增加了居家養老的便利性,隨著上門服務項目的增多,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多人性化的照顧。社區不僅僅具有居家養老的舒適還有機構養老的安全和專業,使老人在享受家的溫暖的同時沒有了後顧之憂。
(四)、其他養老方式
高級養老社區。這類高級養老社區或是採用買斷養老專用產權房的形式,或是繳納數額不菲的「會員費」,為老人搭建的生活環境和設備當然也是一流的。
「候鳥式」養老。 候鳥式養老是近來悄悄盛行的養老方式,老年朋友可根據季節轉換、心情變化等來回就住於不同的城市和地區。最近幾年,從「候鳥式」養老衍生出來的異地置業養老成了不少經濟條件較好的退休族的選擇。 當然, 少數喜愛旅行、經濟條件較好的退休族還可以考慮環球旅遊式養老模式,不過,經濟成本會比較高,對老人的身體素質要求也較高。
姥爺的戰友陳爺爺的養老方式就屬於「候鳥式」養老。陳爺爺在廈門與大連兩地都有房子,兒子又在北京工作並結了婚。於是陳爺爺便過著冬天在廈門過冬,夏天在大連避暑,偶爾去北京看看兒子的候鳥式的生活。
二、養老方式的比較
居家養老
舒適度:自由性較高、隱私受到保護。
便利性:視住房周圍硬體、軟體配套設施而定。
安全性:獨居老人在家的安全性較低,一旦身體有恙或發生意外,容易耽誤治療時間。
花費:衣、食、行等開銷全部自理,但無護理費,花費整體不高。 機構養老 舒適度:高級養老院生活條件較好,普通養老院半集體化生活自由度不高,且很難保障隱私。
便利性:養老院中基本設施完備,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品齊全。 安全性:老年人安全系數較高。
花費:成本視養老院級別、床位級別而定,高級養老院成本較高。大連約為800~2000。 社區養老
舒適度:自由性較高、隱私受到保護、吃、住、行等方面可由社區提供幫助,生活較方便。
便利性:上門服務、就近網點服務對老年人有利,便利性較強。 安全性:獨居老人在家安全性較低,但考慮到社區中有定點醫療機構,一般疾病可及時治療。
花費:高低由於政府資助,個人承擔的服務開支較低,花費不高。
三、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社區養老急需普及
從幾種養老方式的比較不難看出每一種養老方式都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的方面。居家養老雖然舒適便宜但是安全性較低,而養老院雖然安全卻比較貴。現在新興的社區養老綜合了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很方便很安全,是很好的養老選擇。但是在調查中發現社區養老的普及還僅僅出現在幾個大城市中。社區養老在甘井子的社區中並不常見,即使存在的社區也未形成比較大的規模,服務專業化程度也不高,很難體現社區特點和多樣化的需求。所以這種養老的方式還沒有進入我生活范圍內老人們的考慮范圍。
(二)、困難老人養老
其實在我們除了調查中能夠很好享受養老生活的老人,社會中還有許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並不舒適。有許多過著困難生活的老人需要社會的幫助,比如:低保老人,孤寡老人,或者是一些因為兒女不孝兒生活困難的老人。政府應該多開展愛心活動,出資幫助困難的老人,加大社會對老年的幫助。除此之外更應該呼籲
人們尊老愛老,多多開展如學校組織的學生到養老院探望老人之類的公益活動。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老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個人都有父母,每個人也都會有老去的一天,每個人也都希望在老去之後能有著舒適安逸的老年生活。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美好的養老環境,讓每個老人都能享受舒適的夕陽生活。

Ⅲ 敬老院畢業設計思路怎麼寫

一、敬老院: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養老實踐論文提綱範文

摘要

第一章 導論

一、研究緣起與文獻綜述

(一) 研究緣起

(二) 文獻綜述

二、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 擬採取的研究方法、實驗方案

三、「敬老院」詞義解釋及定義概念

四、有關敬老院的政策解釋

五、北佬壕村個案簡介

第二章 敬老院的建立

一、敬老院是如何而來

(一) 響應上面號召:「一社一院,得把老人集中起來管」

(二) 爭做先進公社:「咱社必須搞個先進敬老院」

(三) 適應公社化形式需要:「老人也要同生活同勞動」

(四) 享有財力分配:「公社、縣民政局各籌一部分」

(五) 擁有人力支持:「四類分子來修院,不給錢給記分」

二、敬老院的入院標准

(一) 哪些人能夠進

(二) 哪些人不能進

(三) 哪些人沒進

第三章 敬老院的運行

一、院內老人基本生活情況

(一) 衣:「一棉一鞋兩單衣」

(二) 食:「饅頭大米飯,一頓兩菜」

(三) 住:「兩人一間,按性別分開」

(四) 行:「平日不出門,一月一天假」

二、院內如何「敬」老

(一) 充足人員來服務

(二) 老人生活花樣多

(三) 老人生活福利多

(四) 老人生活關照多

(五) 老人生活保障多

第四章 小結與進一步探討

一、人民公社時期的經濟基礎特徵決定了敬老院的集體性特徵

二、政府規制解決集體行動困境以實現公共利益

三、內外合力的典型性集體組織具有雙向性優勢

四、反思與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二、我國農村五保老年人供養制度發展研究論文提綱範文

摘要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文獻綜述

1-4 研究內容、方法及創新點

1-4-1 研究內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創新點

第2章 我國農村五保老年人供養制度演進歷程

2-1 五保供養制度產生的背景

2-2 五保供養制度的演進歷程

2-2-1 集體福利階段

2-2-2 國家供養階段

第3章 現行農村五保老年人供養制度的運行——來自東光的實踐

3-1 制度轉型所釋放出的積極效應

3-1-1 五保老年人供養制度轉型前的制度運行情況

3-1-2 五保老年人供養制度轉型後的制度運行情況

Ⅳ 學姐或者學長…你能否幫我寫一篇800字的公共政策小論文呢

公共政策視角下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
[摘要]文章回顧了人口變遷尤其是「嬰兒潮」所帶來的問題,以揭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含義。在「經濟國家轉型期」的總體公共政策框架下,重新審視了家庭結構、居住方式、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以及社會的責任。同時,通過對2006年《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以及相關研究的評析,對老年人收入保障、健康護理以及個人社會服務的發展也進行了考察。在聯合國實行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下進一步探討了老年人的就業、教育及生活方式等內容。最後,討論了與實現國家的明確目標有關的政策、實踐和理論問題。文章強調,為應對老齡化而作充足准備,要考慮個人、家庭、執業人員以及政策制定者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老齡化,公共政策,社會福利與服務,養老護理
一、前言
作為人口變遷的重要過程,中國老齡化問題的特點是人口基數大加上爆炸式激增,政府採取計劃生育予以應對。如今,當年「嬰兒潮」的一代人開始進入老年期,其後果是社會急劇老齡化,一些社會問題也隨之顯現。如今中國的家庭結構為 4-2-1的倒金字塔結構,從老年人生活中的長期護理需求(LTC)的角度來看,如今年輕一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由於實行了去政治化的「經濟國家」的總體公共政策(GPP,即一個政策體系首要目標及首選手段之指南)以及改革與開放的政策(Chen,1996),中國已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因此有能力來應對這樣的問題。但與此同時,改革又無可避免地帶來了又一個去經濟化的過程,即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的角色開始轉變成為社會服務的提供者(經濟國家轉型期)(Chen,2004)。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負擔不斷加重,社會「撫養比」不斷上升,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實現致富目標的一大障礙。此外,由於在中國(尤其是在城市地區)人們一般都會在較早的年紀就退休,所以在退休後很長一段的生活中,他們在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方面的需求顯得十分重要。而如今中國這方面的條件卻都還很有限,與美國以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處於落後水平(不考慮一些在福利項目上的實質的區別)。本文通過回顧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從中國自身的角度揭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含義,旨在通過了解中國特有的內在關系,明確中國目前為應對老齡化問題所採取措施的現狀,從而確定有關重要的課題以供研究、實踐以及政策制定參考。
二、人口老齡化和中國人口激增
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中國基本上是沒有外來或對外移民的問題。中國與其他發展中新興工業國家一樣,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歷著一個快速的人口轉型期, 即從一個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的階段過渡到一個死亡率下降和人口壽命延長(由於醫療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時維持高出生率的階段。這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特徵是高人口增長率。新中國成立後的高人口增長期剛好與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二戰後的 「嬰兒潮」是同一時期,但在這一人口轉型過程中,中國的人口增長更加快速,規模更大。然而,在這一發展時期,高度政治化的總體公共政策過於強調了政治在經濟中的主動性(Chen,2004)。在當時,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全盤否定,但又無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其結果就是無限制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計劃中的經濟發展,後來成為政策制定中越來越感到頭痛的問題。最後,在隱性失業和其他相關問題的壓力下,尤其是「上山下鄉」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權宜之計的失敗,中國政府終於醒悟過來,從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降低人口的增長率,尤其是在城市,甚至不惜「矯枉過正」。
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人口政策的特徵。這樣的政策有助於人口擁擠的城市降低出生率,但同時也加速了中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速度。正如許多人所說的那樣:中國還未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准備。20世紀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了10%。按照國際通行標准,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China State Council,2006)。
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中國在應對老齡化社會問題中有哪些不足,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在中國「嬰兒潮」時出生的那一代人,他們現在剛剛好跨進中國法定退休的年齡(男性60歲,女性55歲)。這個群體的巨大規模以及他們的需求是對整個社會嚴峻的考驗,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他們的家庭、所在社區、相關制度,還有勞動力市場等等,都會受到這個迅速「老化」的社會的影響(Frazier,2006)。
三、家庭結構和長期護理需要
計劃生育政策給中國的家庭結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中國家庭是多子多福,四世同堂。然而,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這樣的家庭結構在慢慢消失(Chen,1996),人口的老齡化使得中國的人口結構變成了一個倒金字塔結構。如今在中國,典型家庭結構(尤其在城市)是一個孩子加上父母兩人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人,而且現在醫療條件好了,說不定太公、太婆都還在世。此外,現代生活,尤其是都市生活,讓幾代人同居在一個屋檐下的夢想變得困難了(雖然並不是不可能),這讓那些獨生子女們想照顧他們年邁的父母和祖父母更是難上加難。隨著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中國人再也不能對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結構抱有理所當然的想法了,這對那些陷於老弱病殘的老人來說影響尤其巨大。在這里,我們可以看一個現實報告。這個報告是關於2000年從20個不同省市區調查的20255個中國老齡人的潛在護理需求。報告指出,大約1/3(35%在城市,29.6%在農村)的85歲及以上的老人需要日常的護理(Pei,2007)。
但值得關注的是,對政策制定者、理論家還有普通的中國人來說,無論傳統的家庭護理有多麼需要,但它卻不是應對老齡化潛在護理需求問題的唯一途徑。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可以從市場獲得幾乎所有需要的資源,為老服務,包括長期護理(LTC)也都可以從市場上獲得。因此,只要具有一定的經濟支付能力,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下面兩個例子就簡要地說明了這個情況。
筆者曾經目睹一個富有的中國生意人在2008年全球播映的衛星電視上,講述為他的上了年紀的母親高薪聘請了3個家庭護工。護工們為老人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長期護理,雖然這些都不是由他本人親自來做,但並不妨礙他作為孝子盡的一片心。最後她母親在平和與安詳中逝世,而這位百萬富翁也算盡了孝道。
筆者也曾經看到一個真實的報告。在農村,一個84歲高齡的老婆婆,膝下無兒無女,房屋破爛,家徒四壁,生活極其困難。她的老年生活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這種狀況令人觸目驚心。
對比如此兩個真實的事例,前一個固然是所有人的期盼,但是由於高昂的費用,看起來也並不是大多數的中國老年人都能夠享受到的。也許沒有一個中國人願意看到如第二個事例中那位貧困老人的情形,但是社會卻不能忽視這樣一群身處社會底層、生活貧困的老人。所以,公共與社會策略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
四、社會福利與經濟轉型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經濟國家」(Chen,1996),員工福利或是由其所在工作單位來管理,或是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來代理的,在農村則是由人民公社的生產隊來管理。因為當時的計劃經濟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處於一個極低的標准,一般群眾的養老保障需求並沒有顯得特別突出(Chen,2004)。多虧了當時中國的人口相對年輕,盡管當時的政治願望是從經濟上趕超發達國家,但是在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也就是所謂的階級斗爭下,卻掩蓋了經濟倒退的事實。
自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後,新的中國領導班子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大膽地實行新的總體公共政策,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通過改革,希望找到解決國家發展困境的出路,同時快速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首先,在經濟改革中要做的,就是對國有企業中的福利制度進行改革,因為這些制度阻礙了社會公平競爭和工作的效率。原有的單位福利制度曾被認為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但是它對經濟改革卻是一種阻礙,它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抱著一個「鐵飯碗」,一起吃著「大鍋飯」,這是導致當時中國經濟萎靡的直接原因。筆者曾指出,中國的經濟改革首先就是對福利制度的改革(Chen,2004)。中國的改革更多的是將福利供給制度分離而不是像西方福利改革所期望的與經濟相結合。這樣,中國希望保證企業是以經濟發展為主,以提高企業的市場活力,並提供一個更公正的競爭基礎。從經濟的方面來講,政府原先是統一集中所有的資源後再通過計劃來分配資源,是計劃經濟的做法,現在則通過徵收統一稅收來進行調控。一個獨立的社會保障系統是要建立在風險分散機制的基礎上的,但一個機制本身並不能保證好的效果。如過去在國有單位工作的人,因為進行國企改革,也就是制度因素,很多人下崗了(Hassard et al.,2006)。而當時,完善的福利制度還沒有被建立起來,他們原先的福利隨著被下崗而被剔除,脫離了社會保障制度。
如同歷史上每一次的經濟社會變革一樣,中國的經濟改革中也有贏者和輸者。在鄧小平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下,最大的贏者無疑是那些敢於冒險創新的企業家。在經濟快速轉型期,也有人趁著制度還未完善,通過特殊的關系甚至是不法手段,鑽制度空子,在國有和集體資產轉向市場的過程中侵吞國有財產和集體資產。而對於一些平民百姓,包括現在正好步入退休年齡的人們,他們最大的損失就是改革後造成的單位保障制度與社會獨立的社會保障制度之間一度存在的鴻溝,使得他們處於尷尬的境地。還好,如今中國政府已經在努力消除這樣的差距了。
中國經濟全面的提升是實行新的總體公共政策和改革的結果(包括對外開放政策)。但是,隨著資源的豐富和國力的強盛,國家也必須著力來處理那些眾多的社會問題,例如人口老齡化。與經濟改革初期相比,現在中國的總體公共政策已經由一開始的以保護企業經濟發展為中心轉變到以社會保護為中心上來(Whiteford,2003)。這是回歸改革前的全民皆有保障的一個信號。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如今是要在一個更加有活力的、更加發達的經濟基礎上建立全新的全民保障制度。與此同時,全國都在關注,在鄧小平通過市場經濟政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能否適時實現「全面富裕」的下一步發展。在這個條件下,對中國老齡化社會政策的研究是更有意義的。
《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反映了國家為應對1.44億60歲以上人群需求(在2005年底占總人口數的11%)而在國家總體公共政策上發生的變化,承認國家的發展是不均衡的,明確了國家對老齡人口的法律權益的保護的責任,同時,還給出了一份關於中國政府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進程中所做出的「應對老齡化人口問題的發展模式」的詳細工作報告。在白皮書中,反復重申了國家的目標,即「國家重視和珍惜老年人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尊重他們的優良品德,積極創造條件,發揮老年人的專長和作用,鼓勵和支持老年人融入社會,繼續參與社會發展」(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Ⅰ)。 近20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頒布的老齡法律、法規、規章及有關政策達200餘件,初步形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有關政策在內的老齡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框架。在1996年12月12日,國務院成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統籌規劃和協調指導全國的老齡工作,研究、制定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實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指導、督促和檢查各地老齡工作。建立了老齡事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老齡統計工作制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三次進行全國范圍的老年人口狀況調查,為老齡事業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鼓勵社會廣泛參與老齡事業發展,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Ⅰ)。
分析作為重要政策文件的白皮書不僅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政府的真實目標,同時通過相關的研究也能發現潛在的問題。
五、收入支持、健康護理以及社會服務
2006年《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的重點是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的一貫性,但是建設新的社會保障系統,使其從企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經濟改革的「配套改革」,對消除社會差距和不公平來說,不是一條輕松易行的道路。與白皮書中研究觀察的對象相比,我們在辨析一些深層事件的同時,也應認識到這些年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及存在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於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即收入保障、健康護理和社會服務。
(一) 老年人的社會保障
中國已經把保障老齡人口的最低生活基本標准作為首要任務,在老齡人口白皮書中,強調要大力建設涵蓋政府、社會、家庭以及個人全方面的老齡人口保障系統。
首先,在城市地區建立完整的養老保障系統。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退休,繼續由國家財政或單位按國家規定標准支付離退休費。相比之下,企業原有的單位福利制度系統有了根本轉變。近年來,中國政府逐步建立覆蓋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75億人,其中4367萬離退休人員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工資增長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China State Council,2006)。截至2005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達4041億元人民幣,同年各級財政補助基本養老保險基金651億元人民幣,當年征繳收入總額達4312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國家積極發展補充性養老保險,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企業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由企業和職工共同繳費,實行基金完全積累,個人賬戶管理。2005年底,全國已有2.4萬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達924萬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為了緩解和消除老年貧困。國家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家庭按標准給予補助。2005年,包括貧困老年人在內的2233萬城市貧困人口領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實現應保盡保(China State Council,2006)。
其次,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大約60%的中國老年人生活在農村,但他們得到的生活保障卻非常有限。2005年底,全國已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1900個縣(市、區、旗)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5400多萬農民參保,積累保險基金約310億元人民幣,300多萬參保農民領取養老金。2005年支付養老保險金21.3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目前已有865萬農村人口被納入農村特困戶定期定量救助,985萬農村人口被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包括不符合「五保」條件的貧困老年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對「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其法定贍養人、扶養人確無贍養、扶養能力的城市老年人),由國家實施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的「五保」供養制度。目前,全國享受「五保」供養的老年人達460多萬人。對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農村獨生子女或兩女戶夫婦,在年滿60周歲以後,由中央或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2005年底,享受該獎勵扶助的人群達到135萬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Ⅱ)。
白皮書關注農村所取得的成就,學者們則關注他們所面臨的挑戰(James,2002)。Wang(2006)在2006年就指出,如今中國在農村的養老保障覆蓋率遠遠低於城市,對在中國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養老保障系統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資金欠缺以及許多空頭個人賬戶都暴露了城鎮養老保險系統的沉重負擔。而由於農村的低收入以及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老人指望依靠家庭養老的願望成了一紙空談。城市與農村的養老系統的分離,給在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城市失地農民的生活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因此,必須加快養老制度體系的改革,為發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長遠有效的制度保證(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Ⅱ)。通過實例研究,即使是在城鎮養老保險中,也存在著很多差異(Chen & Chen,2007)。那些早期從一般企業退休的員工(辛苦工作一輩子,沒有存款),他們所獲得的退休金與在政府和事業單位退休的員工相比,少得太多(大約只有他們的1/3)。很明顯,這樣大的差距對整個經濟發展是沒有好處的,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危機乃至社會動盪
(二)健康護理
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建立在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之上的。截至2005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退休人員達3761萬人。「規定退休人員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對個人賬戶計入金額和個人負擔醫療費的比例給予適當照顧。各地普遍將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等大額醫療費用納入社會統籌基金支付范圍,減少退休人員個人的支付比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另外,政府推動各地建立大額醫療費用補助辦法,由個人或企業繳費籌資,為患大病、重病以及長期慢性病的職工及退休人員解決超過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同時,中國政府積極探索建立城市社會醫療救助制度,通過財政撥款、彩票公益金和社會捐助等多種渠道籌集醫療救助基金,對困難群眾就醫給予補助。「到2005年底,醫療救助試點縣(市、區、旗)達1119個,全年累計救助163.3萬人次」(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
從2003年起,國家開始進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到2006年6月底,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區、旗)擴大到1399個,覆蓋農業人口4.95億,3.96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地區老年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比例超過73%」(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全國共補償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2.82億人次,補償資金支出144.12億元人民幣。另外,國家成立了全國性的農村醫療保險系統。「2005年農村實施醫療救助達1112萬人次,救助資金總支出10.8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
各地積極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開展老年保健、醫療護理和康復等服務。「截至2005年底,全國城市已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5萬多個,95%的地級以上城市、86%的市轄區和一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可以相信,基層醫療機構能夠根據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日間觀察、臨終關懷等服務。老年人的部分基本健康問題在社區得到解決。
醫療服務是中國學者關注老齡化中的重要問題之一。正如Kaneda(2006)指出的,中國的醫療服務系統曾經是低收入的農業社會中的典範,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醫療服務價格就開始節節攀升。用另一句話說,就是「一個原本依賴於公共補貼並且平等地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系統已經轉變成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成為個人用於資本投資的系統」(Kaneda,2006)。在實證研究方面,Meng and Yeo(2005)通過對家庭調查的數據研究了年齡效應(正相關和負相關)對非預算款項下醫療服務支出的影響,結果顯示,年齡效應對從醫療保障條件到醫療健康支出有著明顯的間接效果。通過對年齡效應的完全研究,得到的結論是非預算醫療支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對於一般老人,一般支出都會占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女性。即使在60歲組,醫療自費部分也會佔到他們正常收入的20%。從這個結果來看,改革後的醫療服務系統給老年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女性。自費部分的提高給一般人在尋求早期防治時增加了阻礙,導致看病難,尤其是在城鎮與農村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距。「這樣的趨勢對老年人至關重要,他們需要高質量的健康服務,但是卻沒有辦法負擔得起高昂的費用,而他們在農村人口中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年輕人」(Kaneda,2006)。如果一個人生了大病,就目前的醫療保障系統水平來說是不能滿足他們的醫療需求的。與此同時,國家也已經在通過各種方式來試圖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如通過體育活動、健身等等。但是,基於種種原因,如吸煙、酗酒等誘發疾病的陋習仍然在老年人的生活中佔了很大比例(Kaneda,AFP,2006)。
(三)個人社會服務
比起在20世紀80年代後的社保改革,之前的單位福利或是農村生產隊都是中國人在除家庭保障以外的重要社會依靠,同時也是一種非正式的社會保障支持網路體系。而經濟改革將原先是由單位作為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改為讓「社會」來承擔這一責任(Chen,1996)。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傑出的成就(Derleth & Koldyk,2004)。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在地方政府民政事務中的創新領導,中國引入了社區服務運動,社區老年人是服務對象主體(Chen,1996)。這項舉措在20年間起起伏伏,如今,它的新名字叫作「社區建設」。它從大都市向各個中小城市普及,目標是最終覆蓋所有的城市地區。從2001年起,中國政府連續三年實施建設社區老年福利服務設施的「星光計劃」,總投資134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同時,快速增長的社會組織不僅為社會提供幫助,更是把為老年人服務的事業認為是黃金陽光產業,並在全國火熱發展。
白皮書中還涵蓋了題目為「為老社會服務」的章節。裡面指出,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進機構養老服務,努力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為老社會服務需求,初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為老社會服務體系。2005年底,全國城市社區服務設施達到19.5萬處,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8479個。各地採取上門服務、定點服務和巡迴服務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緊急救援以及其他便利老年人的無償、低償服務項目。從2001年起,中國政府連續三年實施建設社區老年福利服務設施的「星光計劃」,總投資134億元人民幣,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萬個,涵蓋老年人入戶服務、緊急援助、日間照料、保健康復和文體娛樂等多種功能,受益老年人超過3000萬。2005年,全國平均每個街道有1.32個城市老年福利機構,每9.8個社區居委會有1個城市老年福利機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同時,志願服務也覆蓋了許多社區,包括日常護理、醫療護理以及社會養老看護院里的合法看護,同樣也包括家庭一對一的專屬看護服務。「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300萬人次的志願者為280多萬名老人提供了超過6.3億小時的志願服務,建立志願者為老服務站6萬多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從1989年開始(當時筆者在中山大學主持了首屆全國社會工作師資培訓班),隨著社會公益事業教育的迅猛發展,國家也大力提倡培訓專業的養老護理人員為老服務。
是社區護理還是機構護理,這個問題在西方國家困擾了很久,但是社區護理從來沒有消除對機構護理的需求(Chen,1996)。近年來,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在城鎮建立面向「三無」老人的社會福利院。在農村為「五保」老人提供集中供養場所和生活服務。從總體上看,「大力發展老年公寓、養老院和老年護理院,為不同經濟狀況和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病殘人群提供機構養老服務……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推動養老機構較快發展」 (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2005年底,全國城鄉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護理院等養老服務機構39546個,總床位149.7萬張,其中農村鄉鎮敬老院29681個,總床位89.5萬張(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
這些統計數字對於最有迫切需求的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和長期護理十分重要。2009年夏天,筆者回到中國,又拜訪了一些民營及公共養老機構。其發展令人矚目,但它們也同樣面臨著與西方國家一樣的問題,如供求問題、收費標准還有護理質量等。通過案例研究,可以了解家庭護理與機構護理仍有明顯不同。如一個家庭將88歲的老母親留在家中照顧,但是由於老人會經常需要醫療方面的護理,家人們還是要經常把老人送去醫療機構,這樣往來,給整個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在對養老機構的條件和服務作出了解後,發現其所提供的也多隻是老人的住所,養老護理所需的專業服務和醫療服務可以說基本上是沒有。當老人需要24小時全方位護理時,還是要家人去承擔看護,哪怕已經付了可觀的養老院費用。

Ⅳ 農村留守老人生活保障問題研究畢業論文

人口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動方式的改變,導致相當多的老年夫婦和獨居老人固守鄉村,也使養老關系中的載體與對象發生了空間分離,養老的難度增加。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收不高,生活質量較差。目前我縣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據了解,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但因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農忙時都捨不得花錢請人幫忙,致使勞動強度極大。隨著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的加大,子女貼補缺乏穩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因此,老年人生活相當儉朴。2、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對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為難題。同時,子女外出打工後,部分老人獨居或配偶同居,大部分的老人與孫輩組成「隔代家庭」。還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基本上沒有子女在身邊照顧。因此,老年人極害怕生病,害怕沒有人照顧。很多老人都談到「有子女在身邊要安心得多,有個照應。」並且留守老人代為照顧的孫輩0—4個不等,負擔極重。有的孫子年紀小,不能離身,給老人農作及家務勞動帶來極大不便。3、隔代教育問題突出,心裡壓力較大。如果單從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勞動強度。但對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負擔更重,主要因為農村老年人大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學習成績差。特別是目前農村交通、通訊得到迅速改善,電視、網吧到處有,孩子在外的時間長,擔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總覺得管理小孩力不從心。當孩子上中學後,由於相處時間大幅減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家庭管理鞭長莫及,這讓老人極度擔心卻又無法監督管教。 4、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老年人口身體素質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決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並不僅僅需要經濟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農村老年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生活往往沒有過高的奢求,因此來自於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據調查,子女外出後,電話就成為留守老人與子女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除此就是子女逢年過節回鄉探家。而實際上,有些老人連這樣簡單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沒有,有的子女一去就是多年卻杳無音訊,有些老人甚至「不知子女是死是活」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農村留守老人大多過著 「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溫暖,使他們倍感孤獨。特別是獨居老人感到有時候心裡話沒處訴說,有時間沒法打發,很可能出現抑鬱症狀,覺得生活沒有意思。隨著年齡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動越來越不方便,他們與外界的接觸也相應地越來越少。除了看電視、聊天,老人基本上沒有別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異常單調。5、醫療難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丞待加強。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達70%以上,許多人是多病纏身。由於子女務工帶來的收入提高,加之新農合的實施,留守老人就醫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處於較低水平,留守老人也只是對於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療,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葯」的情況。而且老年人發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對農村留守老人來說,「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種潛意識。農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這些主要問題外,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為盜賊的目標;而缺少青壯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淪為弱勢群體,造成利益受損。三、對策與建議綜上所述,勞動力外流引起的家庭結構、居住距離的變化直接和間接地削弱了家庭的養老功能,導致老年人的代際支持特別是經濟和情感支持的減少,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精神以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為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一)堅持政策導向,著力構建良好環境。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和諧發展,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亦如此。政策導向體現了一個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因此,在制定政策時,應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從提高生活質量、穩定家庭關系的角度出發,立足構建和諧社會、和諧鄉村、和諧家庭,審視和對待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在經濟布局上應盡可能考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大力發展本地經濟,充分發揮本地非農產業務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務農可以兼顧的優勢,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這既緩解了農忙時節和農村公益事業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又可以緩解「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無人照管等社會問題。(二)堅持制度支撐,健全保障體系。一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積極爭取上級放寬條件,擴大農村低保比例,力爭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范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由家庭養老方式向社會養老方式過渡。三是加大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做好宣傳工作,擴大覆蓋面,特別是力爭把留守老人全部納入新合療范疇。如果財力允許,可以在中央、省財政補貼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合作醫療的報銷比例,切實地解決農民特別是留守老人「就醫難、費用高」的問題。四是要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化制度,給予進城農民工以市民待遇。在居住權、勞動保障權、子女教育權、醫療、福利等各方面給予農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待遇,降低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徹底實現外出務工農民的身份和職業轉變,促使農民工由「單飛式」轉移向「挪窩式」轉移,實現由暫時性轉移向永久性轉移方式的轉變,盡可能減少留守老人的數量,讓盡可能多的外出務工農民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同時,各級應共同協調努力,妥善安排城市外來人員的子女上學問題,降低外來人員在城市生活的門檻和限制,從而減輕老人因為子女外出而產生的隔代照料負擔。(三)堅持創新方式,夯實經濟供養基礎。 1、多方爭取資金。農村老人(包括留守老人)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家庭關系和農村大局作出了積極重大的貢獻,全社會都應當自覺承擔他們的養老扶助責任。要堅持輿論宣傳引導、政策推動、制度促進等方式,引導多方各界出錢出力,參與解決農村老人特別是留守老人養老資金問題,形成家庭、企業、社會、個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出力、踴躍分擔的局面,確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問題資金需要。 2、發展農村地方經濟,加強社區經濟「養老」的支持力度。社區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會支持過程的展演平台。社區對農民養老的經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一點要以雄厚的集體經濟為基礎。村組應從各自的資源(並非僅指自然資源)狀況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和集體經濟。是那些不能下地從事重體力勞動及經濟來源較少、較單一的留守老人們就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在村辦企業中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使老年人學會「自我保障」,為「老有所為」創造條件,增強老人們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會地位,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提高物質保障。 3、增加農業創收,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政府應立足於實際,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地探索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收益中的貢獻率。大力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為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4、倡導男女平等地位,解決嫁女不養老問題。兒子和女兒在贍養老人、繼承遺產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糾正只有兒子才能養老的錯誤觀念,適當明確女兒在養老中的責任與義務。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外嫁的女兒基本上不負擔養老,但女兒的居住距離通常小於外出的兒子(一般女兒嫁在本縣而兒子是在縣外務工),更便於提供經濟和情感支持,因而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四)堅持各方聯動,營造社會養老氛圍。針對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顧,要加大宣傳強化子女對老人照顧的責任和義務,教育引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充分履行自己在照料、教育子女方面的責任,切實減輕留守老人照看孫輩的負擔。1、鞏固家庭養老模式。家庭養老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仍然扮演和發揮養老的重要角色和作用。要繼續採取多種方式,穩定家庭養老關系,完善家庭養老模式,使其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養老的重要方式。 2、構架集中供養體系。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的發展,留守孤寡老人的增多,集中供養已成為農村養老發展的方向,因此構建健全的集中養老體系成為各地方迫切需要探索的問題。這一點,我們縣已經有了一定的探索。如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心敬老院,可集中供養500人,同時,配合各鄉鎮敬老院,目前已基本能解決我縣農村孤寡留守老人養老問題。這樣既可緩解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又可增加新的就業途徑和崗位,還可以把一部分外出人員留在本地,實現多方得利共贏。3、重視農村基層社團組織的助老作用。通過老年人協會等社團組織加快建立志願者隊伍,實現與留守老人的互助。鼓勵農村中的中青年人、健康的低齡老人、鄰居等都可作為志願者,在志願者與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外流子女之間建立長期的聯系,形成社會助老養老的良好氛圍。(五)堅持暢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台。電話是留守老人與子女聯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除此就是子女逢年過節回鄉探家。目前,我縣電話普及率有所提高,農村大多數都是無線電話。但是這些還是完全不夠的,社會、家庭都應當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懷。1、積極推進農村通訊建設。農村通訊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農村電話的普及,為留守老人與外出子女之間的聯系搭建平台,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積極聯系協調電信、移動、聯通等通訊部門,開發創建適合留守老人的資費服務產品,便於老人們溝通。2、加強活動場所建設。支持村委會集體建設,並充分發揮農村老年協會和老年活動室的作用。各級政府對此應當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開展活動。老年協會作為農村基層社團組織,應該組織起老人開展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文藝活動、身體鍛煉、育兒講座等,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大力發揮村委會在解決留守老人養老問題重要作用,村委會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閑置資產、閑置土地改建、擴建托老所,建立農村的公共事業服務陣地,為有託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難人群提供託管服務。根據現有條件,可對鄉村小學校等實現多功能開發,開辦形式多樣的留守老人活動中心、娛樂室。3、不斷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系,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4、引導留守老人自我調節。要充分發揮農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如可以引導他們積極參加村裡的文化活動,參與鄰里糾紛調節,擔任村組經濟發展參謀等,幫助村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留守老人逐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更新觀念,樹立現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

Ⅵ 淺談農村養老模式論文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一大基本國情,人口結構的轉型給社會養老帶來壓力與挑戰。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農村養老模式論文,供大家參考。

農村養老模式論文範文一:淺談轉型期中國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反思與前瞻

論文摘要:伴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農村養老保障模式也在發生嬗變,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從其基本價值的角度來看,應把包括農民在內的民生當作社會保障的最重要的目標,而不應該單純從改革的工具理性的角度上過分強調其經濟意義。

論文關鍵詞:轉型期;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民生保障

中國農村養老保障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的建設與發展,一方面決定於它所依賴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受政治、文化制度等其他社會環境的有力制約。因此,梳理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變遷,明晰在社會轉型期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所面Il缶的挑戰,探討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未來趨向對保障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實現我國農村的穩定與發展乃至和諧社會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轉型期中國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現狀與反思

在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社會經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社會轉型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社會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大量出現,其中占總人口約60.91%的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問題變得尤為突出和緊迫。以養老支援力的來源考量。我國農民養老保障模式在社會轉型期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家庭養老

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從內容上看就是由自己、家庭成員I包括子女、配偶等威親屬網路履行對老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職責。在當前綜合養老體系中,家庭養老是其中佔主流和主導地位的養老方式。據民政部統計,截止1999年6月,農村976%的老人靠家庭贍養,而依靠退休金生活、集體供養及敬老院的老人僅佔7_34%,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70%以上與後代住在一起。

在社會轉型期,家庭養老遭遇巨大挑戰,以經濟學的供求理論分析,就是供求失衡的結果。

1子女數量減少。生育率下降意味著子女數量減少,家庭戶的平均規模在縮小,而核心家庭不斷增多,家庭養老功能大大削弱。1982年到1990年兩次普查之間,家庭戶規模從4.3人/戶降到3.97人/戶,根據1995年中國l%人口抽樣調查結果,平均家庭規模降到3.7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家庭平均人口僅為332人。我國農村獨生子女在大幅增長,家庭結構呈現「4~2一l」或「8—4_2一l」的趨勢,以家庭養老為主體的老年保障模式將使未來子女在養老問題上不堪重負。

2農囤對減少。伴隨著農村經濟由傳統走向現代化轉變、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小城鎮的興起,農村土地的保障作用不斷降低。一是農業耕地面積減少。二是土地經營的絕對收入大幅度下降。據統計,2000年農民的人均土地收入僅為1090.67元,而同年人均生活消費現金支出為12847.4元。無法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支出。三是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般很低。長期以來存在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使農業生產的比較收益更低,雖然 *** 也採取有關優惠政策使農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上升。但比較效益依然很低。另一方面。與同國際類產品相比無優勢可言。四是城鄉差異不斷拉大。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擴大到2002年的32:1,大大高於1.5:1的世界平均水平,成為世界上城鄉差距最大的國家。到2006年已達到328倍

2、老年^對養老資源的需求增加

1人口的快速老齡化,對養老需求鋤Ⅱ。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農村人口占人口絕對多數的國家。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6s歲及以上老年人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1.39個百分點。按照人口老齡化的國際標准,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人口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農村65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是140%一17.796。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城鎮老年人口約為3180萬人,農村則大約為5631萬人。其絕對數是城鎮的17倍;從增長速度來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於城市。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針對農民的正式的社會保障制度,自1992年實施以來取得了一定進展。至2034年末。全國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為5378萬人,全年共有205,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年末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285億元。但就全國的總體情況來看,目前農村社會養老制度仍然處於極低的水平上,仍存在著許多有待克服的缺陷與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l、保障水平低。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按照民政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交費領取計算表》計算,農民每月交費2元、4元,交費』10年後每月可以領取養老金47元、94元,lS年後,每月可以領取9.9元、20元。若再考慮到利率下調、通貨膨脹、管理費等因素,農民領取的養老金更少,這點錢對農民養老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2、制度上的可持續眭差。自從1991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開始,全國各地特別是較富裕的農村地區,對推行這項制度熱睛很高。但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後,有些曾受表揚的典型地區,時隔不久卻已解體。個中緣由是,從制度的建立、撤消,到費用的籌集、運用以及保險金的發放,都不是按照嚴格的法律程式,而是按照地方 *** 制定的一些規章制度執行的,不是 *** 與農民的一種規范性、永續性契約。養老保險繳費是一個持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過程,農民在年輕、收入較高時候繳費,在老年時收入過低、需要照顧的時候,期望能用養老金來安度晚年。但目前不具備這一過程的順利實現的必備條件。首先農民不像城市職工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農村經濟脆弱,農民收入受氣候及市場行情影響較大,即使略有收入也難以抵消包括價格負擔在內的各種沉重的負擔,增收困難,難以保證繳費的穩定持續;其次,從基金的管理上看,許多挪用、貪污社保基金案件的發生,讓農民心懷憂慮;再次,從 *** 方面來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是在法律基礎上建立的,受行政因素影響較大。

3、缺乏真正的社會性。《方案》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資金籌集上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這是由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決定的,國家的財力有限,城市的社會保障尚且受困於資金緊張的局面,更無力顧及農村,因而資金的籌集只能依賴於集體和個人。而大多數農村集體不願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給予補助,甚至為零。農村養老費籌資變為實際上的「全部個人繳費」、過於強調個人的責任,其實質是一種帶有明顯的自我保障性質的儲蕾陸養老,根本不具備應有的「社會性」。

4、管理水平低,資金保值增值困難按現行政策規定養老保險金主要是存入銀行,由於近年來銀行利率的不斷下調,普遍存在養老金的給付承兌無法兌現的問題。而民政部向農民承諾的基金增值率129%,並按照這一水平確定給付標准。並且,《方案》沒有按照國際通行的養老保險測算模式進行保險費和養老待遇的設計,養老金一經領取終身不變,很難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生活的快速變化,難以保證養老金的實際價值、老年人的購買力和生活水平不變或穩中有升,難以承擔現實及未來養老的重任。

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滿足農民需求中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是維護農民作為公民應當享有的生存權利的最起碼的要求,是一種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補救機制,是所有現代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後一道「安全網」。1995年民政部在部分地區開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工作。2003年全國已有l0個省份已經或正在全面推行農村低保制度。截止到同年底,有3l萬村民、176.8萬戶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但保障水平普遍較低。

二、中國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未來趨向

一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構建的理念

構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需要結合中國的國情、農村社會經濟的特點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備種保障方式進行優化配置。首先,農村社會保障必須能夠保障老年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滿足溫飽等基本的生理需求;二是滿足社交、文化、教育等合理的生存需求;三是能夠與其他社會成員共同分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成果,享受公民待遇。其次,有利於城鄉和諧、農民與城鎮居民的和諧發展。農村穩則全域性穩。對中國未來社會穩定構成威脅最大的社會力量就是已經被邊緣化了的農民,採取適當的社會養老保障模式,積極解決農民的即期養老、未來養老難的問題,有助於城鄉居民之間的和諧乃至社會的和諧發展。最後,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從其基本價值的角度來看,應該把包括農民在內的民生當作社會保障的最重要的目標,而不應該單純從改革的工具理性的角度上過分強調其經濟意義。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構建的總體構想

農村應該實行與城鎮同樣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統一模式,這是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終極目標。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總體構想是:立足於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巨集偉目標、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家的經濟實力這一巨集觀背景,以完善制度和規范操作為重點,從橫向上按照經濟的區域差異和農村勞動力分布的狀況,有差別、分類推進,先在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建立城鄉統一、待遇有別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後在中、西部地區相繼建立;從縱向上多元化、分層次的養老保障模式並存,即家庭養老、社會養老保險與最低生活保障多種保障並存;從步驟上循序漸進的全方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模式。在現階段,建立家庭養老為主導、以社會養老保險為目標導向、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群養老為補充的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的最佳選擇。

農村養老模式論文範文二:淺析轉型期中國農村養老的模式選擇

論文關健詞:轉型期農村養老保障綜合型養老模式

論文摘要:我國己進人了老齡化社會,其中75%的老人又居住在農村,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了家庭養老仍是我國農村目前主要的養老模式。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挑戰,我們需要建立新的農村綜合型養老模式。

一般來說,在正常的人生旅途中都要經歷幼年時受長輩撫養,成年時養育子女和贍養父母,老年時被子女或親屬贍養的過程。因此,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社會,無論社會處在哪個發展階段,都會有贍養老人的問題存在,老有所養是涉及全人類的問題,任何國家都不能迴避。在我國,問題的嚴重性是預計到2020年將有2. 31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6.0% , 2050年達4. 12億,占總人口的26.1 %,其中75%的老人都居住在農村。而且迄今為止,新的養老保障制度安排基本上局限於城市,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問題仍是一個被忽略的領域。另外,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農村舊的家庭養老模式正面臨著種種挑戰。在國家暫時沒有能力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條件下,農村迫切需要建立一種過渡形態的養老保障模式。

一、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存在的原因及作用

傳統的家庭養老,是指以血緣為紐帶,由家庭成員對上一輩老人提供衣、食、住、行、醫直至死亡送葬等一系列社會服務行為。由於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有其存在的歷史原因。

一家庭養老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淵源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素有尊老敬老的傳統。早在兩千多年之前,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尊老觀點。「壽經」開宗明義就指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禮記》論孝,評價更高:「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之而橫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文」。尊老敬老被推崇為天地間最大的行為准則,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說明古人對孝道的崇尚。在現代社會,應當看到廣大老年人為社會進步貢獻了青春,為子女成長操勞了一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年老回歸家庭之後,除了從社會得到必要的補償之外,理應受到子女經濟上的贍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這一切都有賴於家庭起作用。正是家庭既培養了父母子女間的親情,又體現出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出我國社會文明的程度。

二從社會發展看,家庭養老模式為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

由於我國實行的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業人口多,工業發展慢,為盡快發展工業經濟,國家採取了一些「以工補農」「以農促工」的做法。如表現在農產品收購上的剪刀差。農民教育、農民醫療、農民養老等一系列社會福利措施因經濟貧乏而無法實施。這樣,農村中以家庭養老的模式,一方面適應了我國的鄉情、村情、家情,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又難以推行新的養老模式。

三家庭養老模式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

在漫長的尊老敬老文化的流傳中,老年人精神愉快、心理滿足構成了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最高標准。《禮記·祭義》說,養是可能的,但敬就不容易了;敬是可能的,但讓老人安逸滿足就不容易了①。子路曾因不能很好地贍養父母而內疚。孔子說,「雖然吃豆腐、喝清水,但是父母精神上滿足和偷快,就是孝了」②。孔子曾經質問子夏:「為父母勞作,讓父母吃喝,難道這就是孝嗎?」③那麼什麼是孝呢?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讓父母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為此,明代呂坤指出,「對待父母,最好的是使父母心中愉快,其次是照料父母,最差的是只照料父母卻不體諒父母的心理感受。」④對於現在絕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家庭是他們晚年的安樂窩、庇護所、一生最後的港灣,是老人感情世界的主要支援,這是任何機構和個人無法替代的。在家養老也有利於代際間進行經濟、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尤其是精神上的取長補短;有利於老年人從年輕人身上感受青春氣息,開拓視野,恢復生機,延年益壽;同時有利於年輕人從長輩那裡學習社會經驗,生活經驗和好的品德、作風,更好地成長、成熟。丹麥這個「福利國家」老年人自殺率高的現象有力地說明:老年人自身有錢,社會有充足的福利設施,老年人晚年生活不一定幸福。為什麼?這是因為在那個社會里老年人十分孤獨。正如1982年老齡問題維也納國際行動計劃所強調的:「家庭,不論其形式或組織方式如何,被公認為是社會的一個基本單位。世界各國越來越強烈地認識到:要改善老年人的狀況,就必須首先改善家庭環境。

二、轉型期農村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面臨的挑戰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正步人歷史的轉型期,這個階段的到來伴隨著農村社會經濟及家庭結構、傳統文化等前所未有的變化,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開始受到挑戰並呈弱化趨勢。

一老年人口增長迅速,家庭養老的負擔難以承受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9 700萬,占總人口的8. 6%,按照國際通行的標准一60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7%就為老年型國家,由此而知,我國已進人了老年型國家,而且進人的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可比的。據預測,今後我國老年人口將以年平均3%的速度遞增,每隔25年老年人口就要翻一番,到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1. 38%。而世界其他國家老年人口翻番的速度較慢,如法國老年人口翻番要115年,瑞典要85年,美國要66年,英國要45年。面對這樣一個老年人口形勢,靠家庭養老只能是杯水車薪。再加上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四二一」家庭將不斷增多,也就是說一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能要負擔四個老人和一個子女。據國家統計局公布,1999年我國每個家庭平均人口為3. 58人。家庭規模的縮小將進一步弱化家庭養老功能,而「四二一」型家庭使家庭贍養系數大大上升,子女對父輩生活的經濟負擔和照料壓力加大。

二傳統家庭倫理觀念的淡化

在傳統觀念支配下,為了家庭長遠利益,應早結婚、早生育、多生育。謝元態等在研究中指出,傳統社會里,家庭把傳宗接代視為頭等大事,不生育、無子女使家庭血緣關系不能繼續延伸,就此中斷被視為對祖宗最大的不孝。這種家庭觀念強烈地 *** 著人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促使人們形成早婚、早育、多育的習俗, *** 著人口的高增長。但在日益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貨幣觀念以及價值規律等對這傳統家庭和倫理道德的沖擊日趨強烈,人們對小家庭的偏好和對大家庭的淡漠成了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依賴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來維持家庭養老已顯得力不從心。另外,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農村勞動力向非農地區轉移是不可避免的。一般來說,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了農村老年人與子女生活上的分離,這種分離若時間較長,會削弱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由此帶來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同時,由於流出的都是青壯年勞動力,農村老年人的家庭經濟支援與生活照料將面臨困境。 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

傳統的家庭養老是建立在傳統道德基礎上的行為,雖然我國 *** 於1996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文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員有「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但是,當前農村家庭養老的現狀仍不容樂觀,老年人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例不少。在侵犯老年人權益的案件中,贍養權受到侵害所佔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贍養的老年人多是那些高齡、多病、無配偶、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家庭養老依然問題嚴重就是由於沒有比較完備且可操作的規則,沒有嚴格有效的監督。 *** 僅僅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至於怎樣養才算盡到了義務卻沒有明確規定。事實上, *** 基本上放棄了對家庭養老進行主動監督。如果我們把法院仲裁養老糾紛案看作 *** 對家庭養老的被動監督的話,那麼,目前倒是這種簡單形式在消極地起作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依然得不到保障。

三、建立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自我養老和社群養老相結合的綜合型農村養老模式

養老模式的形成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決定的。養老模式在各個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在轉型期的現階段,我們應該建立一種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自我養老和社群養老相結合的綜合型農村養老模式。

1.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西方國家「接力式」的代際關系父母有養育子女的責任,子女無贍養父母的責任不同,我國無論是社會制度的變遷,家庭結構的變化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始終保持著傳統式家庭,父母有養育子女的責任,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代代相傳。盡管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存在諸多問題,但並不能否定家庭的養老價值。由於我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欠發達,農村社會養老體系的暫時缺損,農村老人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還將主要依靠家庭養老,我們應充分肯定和發揮家庭的養老功能。但在目前,我們應注意做好下列工作:1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家庭養老提供良好的道德文化環境,子女尊老養老觀念如何,直接影響老人的養老質量。2及時處理家庭養老糾紛,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目前農村兒媳當家的多,在老人與兒媳的關系中,兒媳占據主動,而法律又沒有明確規定她們的贍養義務,經常出現養老糾紛。農村基層組織通過勸解、教育加以及時處理,同時也要提醒老年人,注意與子女關系的協調。

2.社會養老社會養老是運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通過社會服務而實施的,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老年人獨立生活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主要停留在商業養老保險階段。發揮商業養老保險的作用,主要是依賴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作用,但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為了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與社會保障制度側重子追求社會利益的制度安排存在利益沖突。因此,依靠市場經濟解決問題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盡管出現一些私營社會養老,但國家提供社會養老保障依然處於主導地位,而且私營養老保障專案統一由 *** 管理,養老保障專案的實施細節無論從資金的來源、運用方向還是保障的標准、收支的程式等等,幾乎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在允許私人、企業和社會團體投資興辦養老保險的同時,應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以加強對養老保險專案的監管,而且還可以積極引導各種社會力量投人到公益性的社會養老保障中來,大力發展養老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

3.自我養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家庭養老保障功能不斷弱化,要求農民個人培養和強化自我養老保障意識。一般而言,家庭中經濟資源大部分是老年人一生的財富積累,老年人不應一味地「無償」轉移給下一代,而應強化對經濟資源的控制,利用這種控制權進行自我養老保障。同時,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我國農村老年人收人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為其實現自我養老保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據1986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等五校人口研究所聯合對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吉林省、遼寧省三省二市所進行的老年人口抽樣調查三省兩市老年人的調查表明,鄉村老年人口經濟保障靠自己現在勞動收人維持晚年生活的比例高達30. 06%,三省兩市低齡老年人的勞動收人達25. 67%。因此,應鼓勵那些有能力的低齡老人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庭院經濟、飼養業、服務業、手工業、擺攤經商等。這樣就能增加自身的養老收人。另外,國家要保護和鼓勵自我養老儲蓄,比如每人有一個「養老優惠儲蓄特別賬戶」,利息隨行就市,但是不征利息稅,且在通貨膨脹時,指數化的補足利息損失,對這個存款可以設一個最低和最高限額,規定只有到老年時才可以領用,這樣,可以減輕社會和家庭的養老負擔。

4.社群養老社群是農村社會的一個基本單位,根據我國農村的情況,我們可以將一個行政村作為一個社群。在考慮農民養老時,我們應充分重視並發揮社群的作用。社群在養老中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農民養老的經濟支援,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受制於集體經濟的發展程度,要以雄厚的集體經濟為基礎。因此,農村各行政村應從社群的資源並非僅指自然資源狀況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和集體經濟。二是對農民養老的生活服務支援,主要解決醫療服務和生活照料。目前,我們應該逐步建立社群醫療保險和合作醫療體系,為老人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為家庭養老分憂。同時,利用農村人力資源逐步建立生活料理服務。三是利用社群控制機制對家庭養老進行引導和督促,使家庭養老落到實處。

閱讀全文

與政府對敬老院的重視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方父母給了見面禮女方如何回答 瀏覽:187
養老金並軌百姓心沒底 瀏覽:455
企業退休人員升工資 瀏覽:336
孝敬父母不能等說的好 瀏覽:879
南京市養老院分部 瀏覽:441
老年大學踏青活動新聞稿 瀏覽:475
為什麼老年人咳嗽氣喘老不好怎麼辦 瀏覽:260
老年人睡覺時抽搐原因 瀏覽:206
重慶江津人為什麼長壽 瀏覽:163
養生壺為什麼煮的粥會變黑 瀏覽:441
沈陽市皇姑區養老機構 瀏覽:377
陳東升長壽 瀏覽:879
老年人腳積液如何治療 瀏覽:451
最低標准交滿15年養老金能拿多少 瀏覽:802
蘇州退休養老金計算器 瀏覽:93
威海康養服務養老院哪個好 瀏覽:496
體檢甲胎蛋白是什麼 瀏覽:695
形容媽媽有三個兒子都不孝順的成語 瀏覽:937
出軌懷孕怎麼跟父母說 瀏覽:908
夢見抱著一個老人家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