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人的經典老話有哪些
1、會疼的疼媳婦,不會疼的疼閨女。
清楚婆婆疼媳婦,因為媳婦要和婆婆天天在一起,而閨女則是人家的人。
2、生子不養父之過,養子不教更有錯。
小時候不讓孩子哭,老了就讓父輩哭。
3、莫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金錢也有用完的時候,還是孝順兒孫好。
4、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
老人講的都是經歷,年輕人要仔細聽取。
5、只愁母老,不愁孩小。
母親越來越老,而孩子卻天天長大。
6、長江一去無回浪,人老何曾再少年。
趁年輕該幹啥就幹啥,猶猶豫豫就老了。
7、人無千日計,到老一場空。
人從小就要立志,否則老來受罪。
8、人老骨頭硬,鐵也打不動。
比喻越老越堅強。
9、老不離家是貴人,少不離家是廢人。
老人當然飛不動了,而少年正在奮斗。
10、老要張狂,少要穩當。
老年人要積極進取,而少年人則要三思而後行。
11、大不正,小不敬。
是說老人要做出榜樣。
12、炕上有病人,地上有愁人。
人病了要花錢受罪,怎麼讓孩子發愁受累。
13、老不哄,少不瞞。
欺騙老人有罪,瞞哄孩子不對。
14、年輕時受苦,老了就享福。
年輕時積累了財富,老的時候還不享福啊。
15、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兩口子還得伸伸手。
還是自己有了方便,就是媳婦有了還要伸手要。
B. 家裡老人話特別多,到處說都不夠是病嗎
這個不是病了,人老了話多這個很正常了。喜歡說就讓他說了,只要不是是廢話就行。如果給別人造成了傷害,就解釋一下,都能理解。
C. 70歲老人坦言,錢再多,命再長也都是受罪:孤獨終老,才是常態
隨著老年化趨勢的日益加劇,隨著人均壽命的逐漸遞增,其實我們大多人,包括整個社會,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養老問題」。
說起「養老」,大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觀念,那就是「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觀。
只要是自己養育了孩子,那麼孩子理應有責任和義務來照顧父母,讓父母能夠安養晚年,不至於年老了還受罪。
但是,這樣的想法,應該說只是我們大多人的「一廂情願」而已。
靠孩子來養老,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願想。可實際上,這個問題卻要分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你的孩子有沒有這份孝心來為父母養老,這是他個人的方面。其次,他是否有這個能力為父母養老,這是物質經濟的方面。
這兩個方面,說實話,你少一個都不可能完成「養兒防老」的崇高願想。
當人到晚年時,當人有點病痛,需要人照顧時,我們其實就能夠感受到,也許晚年的到來,就是我們受苦的開始。
或者可以這么說,晚年的背後,並非是養老,而是在「孤獨」中「終老」著,你很無奈,可你也改變不了什麼。
70歲老人坦言,錢再多,命再長,也都是在受罪
前段時間,在養老院那裡遇到了一位老人。
那位老人今年已經70多歲了,他雖然說有三個孩子,自己手上也有不少的錢財,可他還是主動搬來了養老院居住。
並非說養老院的環境比家中的環境要好,而是說,這位老人他在家中遭遇到了一些事兒,讓他下定了決心來養老院渡過往後餘生。
兩雀扒森年前,這位老人的老伴去世了。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打頭風。」當老伴去世後,老人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很快就癱倒在床上了。
在「癱倒在床」的那段時間裡面,老人發現,自己的那三個孩子,基本上都不會來照顧他的。甚至有些時候,連飯也不送給老人吃。
雖然說老人很生氣,可他知道,自己的年紀大了,還癱倒頃畝在床,不管此鄭自己有多少錢,也用不了。而那些不孝的孩子,自己也管不著了。所以,老人便打了個電話給他的老朋友們尋求幫助。
老人的一些朋友來到他的家裡看他,問他想吃什麼,需要啥幫助。老人很直接地就跟他們說,希望他們帶自己去養老院生活。
在聊天中,老人向老朋友們大吐苦水,說自己有錢也沒能力用,說自己的孩子直接把他晾在一邊......
老人的朋友氣不過,便找到那三個孩子,問他們這是在干什麼,為何不照顧自己的老父親?
這三個孩子他們說了一番大同小異的話,還有兩個姐妹,為何非要我照顧,又不見他們來照顧?
聽到這樣的話語,老人的朋友也沉默了,他們原封不動地把這些話說給了老人聽。對此,老人家更堅定了去老人院的決心。
直到今年,老人家進老人院已經有一年半了。而在這一年半中,都是他自己出錢給自己養老。不僅如此,他的孩子啥都不管,就連看望也不來看望一次。
人到老年,命再長,錢再多,也有可能過不好餘生
說到健康和金錢,說實話,這兩者就是人的「底氣」。你身體夠好,自然就能長長久久。而你錢財夠多,自然就能生活無憂。
但是,有錢和有命,這兩者對於老年人來說,真的就是生活的全部嗎?真的就是老人家所需求的嗎?
每個老年人,他們最大的心願,並非說孩子能給他們多少的好日子過,也並非要求他們要給自己多少的「孝順錢」,而是說他們懂得去照顧父母,這才是每個老年人最原本的心願。
你有健康,可卻少了家人的陪伴,少了家庭的照顧,那麼,就算你壽比南山,終究不過是過著冷漠無情的生活,又有什麼機會享受到溫暖的晚年家庭生活呢?
你有錢,你能解決大多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想照顧你,或者說只剩下你自己,那麼就算你富甲一方,可當你躺在床上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你的錢,能給你換來真情嗎?
想起一句話,人生來,就是來受苦受難的。
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需要為了事業而奮斗,吃盡了半生之辛苦。而當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時,卻發現,原來晚年的日子,才是最讓人無能為力的。
人到老年,拼的就是「家庭」了
有人認為,人到晚年,不需要老伴,不需要兒女也能過好自己的日子。
我想,這樣的做法固然夠獨立,固然很正確。但是,我們人之所以是人,就是我們有感情,懂得感受人情的冷暖。
如果你卧病在床,你的孩子卻對你不理不問,你會有怎樣的想法和感覺呢?
如果你一個人生活,連老伴和孩子都離你而去,那麼你的餘生,真的能過得安好嗎?
尤其在這個老齡化逐漸加劇的社會,老年人的逐漸增多,其背後的現象,那就是有一大批的老年人,他們連家庭的溫暖都感受不到了。
一個人,如果你沒有了溫暖,那你的生活能過成什麼樣子,可想而知。
一個人,如果你連家庭的親情都沒有了,那你的餘生將變得怎樣,其實就很明顯。
所以,曾有人提出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當下很多的老年人,他們大多人的結果,就是孤獨到老。
說實話,這是社會的悲哀,更是人性親情的悲劇。
在這里,還是要說,作為孩子,哪管沒錢沒勢,也都要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因為自己也都會變老。設身處地想一下,如果未來的孩子也這般無情地對待自己,自己會有什麼感覺呢?
人,別總是為難人了。父母體諒孩子,孩子體諒父母,這才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文/舒山有鹿
D. 為什麼老人們說:「春要捂,秋要凍」
「春捂秋凍」有科學道理
「春捂秋凍」是我國民間的一條保健諺語。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春與秋雖都是過渡季節,但仍有差異。我國通常把3-5月稱為春季,9-11月稱為秋季。最高氣溫的平均值春季高於秋季;平均最低氣溫秋季則高於春季。
這說明:雖然春季白天的溫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溫度還是比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內溫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雖然在室外很熱,進入室內,就比較涼爽了。秋季則正好相反,是一個降溫的季節,室外溫度雖然下降了,室內溫度還比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熱就脫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適應早、晚與室內的溫度。因此勸君別過早地脫棉衣,宜多「捂」些時候,這對春季養生保健有利。秋季「不冷」,冷就加衣服,也同樣不適應室內的溫度,又因秋季剛開始轉冷,寒冷的日子還在後面呢,所以,適當地少穿點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對過好冬季也有幫助。
春天,北方冷空氣還會不斷入侵我國,其頻率和強度都超過秋季。為適應頻繁的冷暖變化與較強的風力,春季的衣著應比秋季更保暖。
http://www.bjmb.gov.cn/qxkp/shcwqd.asp
*「春捂秋凍」是一句衛生諺語,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身體各系統尚未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更有積極意義。
「春捂」就是說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子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脫掉棉衣,一旦氣溫降低,給寶寶的神經系統、體溫調節中樞來個突然襲擊,會使其措手不及,難於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同時進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虛侵襲寶寶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就在秋季,氣溫稍涼爽時,不要給寶寶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炎熱的夏季,人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千方百計增加散熱,減少產熱,以防受熱中暑。進入涼爽的秋季,體溫調節中樞可以緩點勁,這對它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以產生一種舒適感。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寶寶的耐寒能力,這叫「低溫習服」。就是說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體內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常不穩定,秋風乍起,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給寶寶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天氣變化及時給寶寶增減衣服。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在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的調節,同時要靠增減衣服來保證。如果春未和深秋,仍讓寶寶捂得過多或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度了。每年的3月和11月左右是寶寶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這與氣溫變化大,衣著調適不當有很大關系。
根據我國的傳統觀念,總是比較怕寶寶凍著,不怎麼怕捂著,認為寶寶身體嬌嫩,抗寒能力低,凍著愛生病,不注意積極增強寶寶的禦寒能力。其實捂得越多,越愛著涼生病,在一定范圍內,少穿比多穿好。
http://www.yi.com/baby/html/200009/14000000346820.html
"春捂秋凍"有沒有道理
"春捂秋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口頭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春天的天氣剛剛轉暖,不要一下子就把衣服脫得太多,應該捂著一點。進入秋天,天氣剛剛轉涼的時候,也不要過早地穿太厚的衣服,讓身體稍微凍著一點。"春捂秋凍,百病難碰",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所以,春捂秋凍這句話有一定科學道理。
我們知道,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人體又是怎樣保持正常體溫的呢?一是靠身體內部自己調節,例如皮膚下面的血管擴張和收縮,出汗的多和少,都能調節人體熱量的發散;二是靠增減衣服來幫忙,碰到天氣熱的時候,就少穿點衣服。這樣,可便於身體散發熱量。要是天氣轉冷,就多穿點衣服,避免身體的熱量散失太多。
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和日暖,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於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著涼得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的減衣服。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過早地穿上棉衣,這種做法不好,因為過早地穿上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煉,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真正大冷季節,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裡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里的病菌乘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秋季又應該凍著點,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春捂秋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口頭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春天的天氣剛剛轉暖,不要一下子就把衣服脫得太多,應該捂著一點。進入秋天,天氣剛剛轉涼的時候,也不要過早地穿太厚的衣服,讓身體稍微凍著一點。"春捂秋凍,百病難碰",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所以,春捂秋凍這句話有一定科學道理。
我們知道,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人體又是怎樣保持正常體溫的呢?一是靠身體內部自己調節,例如皮膚下面的血管擴張和收縮,出汗的多和少,都能調節人體熱量的發散;二是靠增減衣服來幫忙,碰到天氣熱的時候,就少穿點衣服。這樣,可便於身體散發熱量。要是天氣轉冷,就多穿點衣服,避免身體的熱量散失太多。
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和日暖,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於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
E. 很多老人總說人老了活著就是子女的負擔,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每一個人都有老的時候,我們經常說要尊老愛老,要常回家看看,不知道你做到了沒有?老人年紀大了,生活不方便,而且心理上也非常孤獨,需要我們年輕人多陪伴。很多老人總說人老了活著就是子女的負擔,對此你有什麼想法?關於這個話題,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一、孝敬老人是傳統美德,我們一定要多陪伴老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年輕人,應該做的是多陪伴老人,有一些年輕人總是拿自己工作忙當借口,一年到頭都很少回家,老人在家裡非常孤單,感覺生活非常沒有意思。在我們忙碌的時候,應該多給父母打電話,發視頻,和自己的父母說說心裡話,嘮嘮家常,相信父母一定會非常開心,也能夠理解我們。
關於“很多老人總說人老了活著就是子女的負擔,對此你有什麼想法?”這個話題,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各位有何想法?歡迎到評論區積極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