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圯上敬履
選自《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歷史。分為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 作者司馬遷 "圯"讀作yí,履義為穿. 原文: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注釋】 (1)圯:yí,橋,橋梁。 (2)歐:通「毆」 (3)衣褐:穿粗布短衣。衣,穿 。(4)直:故意 (5)業:既然,已經 (6)長跪:直身而跪 (7)履:鞋子。後文中也有做穿的意思(8)異:奇異(9)里所:大約一里。所:用於數詞後,大約(10)期:約會。(11)有頃:不久。(12)興:興起,只有作為。 譯文:留侯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掉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里跟我相會。」張良於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 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那裡去。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裡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裡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 (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裡。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後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捲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復地誦讀它。
典故
圯上敬履原名《圯橋三進履》,講的是漢初三傑的張良年輕時,在橋上遇到一個老人,老人三次約張良夜間都橋上見面,並把破破爛爛的鞋故意掉到橋下,讓張良撿來給他穿上。原來這個老人叫黃石公,張良通過他的考驗後,他授予張良兵法,使得張良在輔佐漢高祖劉邦時運籌帷幄,立下汗馬功勞。故事的寓意在於年輕人要心懷善良,尊師重道,不怕磨難,積極進取,終成大器。
編輯本段主人公
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初政治家、軍事家,西漢開國元勛,史稱「初漢三傑」之一。張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亡失於秦。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現在50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現在原陽縣的東半部),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前面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馬隊清場,黑色旌旗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後擁。見此情景,張良與大力士確定是秦始皇的車隊到達。但所有車輦全為四駕,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該車擊去。120斤的大鐵椎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准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倖免於難,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兇手10天不得,後來不了了之。古博浪沙從此一舉成名。張良椎擊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靜候風聲。
黃石公
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與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
❷ 里根簡介
里根簡介
里根1911年2月6日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坦皮科城。1928年,他考入尤雷卡學院攻讀經濟和社會學,1932年畢業時獲經濟學和社會學學士學位。
畢業後,里根曾在艾奧瓦州電台擔任體育節目播音員5年。1937年,他進入好萊塢華納兄弟電影公司開始影視演員的生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美國空軍服役,退役後重返好萊塢。1947年—1952年和1959年—1960年,他先後兩次擔任電影演員協會主席。1949年,他當選電影業委員會主席。
里根早年參加民主黨。1962年,他改投共和黨。1966年—1974年,他連續兩屆出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1968年和1976年,他兩次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但均未成功。1969年,他被選為共和黨州長協會主席。
1980年11月,里根再度競選總統獲勝,當選美國第49屆總統,並於198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1984年11月,他競選連任成功,當選美國第50屆總統。
1993年,美國政府授予他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11月5日,里根通過電視向公眾宣布,他患了老年痴呆症,並從此淡出美國政壇。2002年5月16日,美國國會授予他金質獎章。2004年2月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決定將里根的生日定為「里根日」。
里根1940年與簡·懷曼結婚,生有一女,後離異。1952年,他與同在好萊塢從藝的南希結婚,生有一子一女。
1984年4月26日—5月1日,里根曾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他是中美兩國建交以來第一位訪華的美國在職總統。
http://www.icn.com.cn/Fujian_w/news/mxrb/040607/1_23.html
http://www.365zn.com/mrl/htm/4632.htm
❸ 老年人生命將不久的預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後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後,正在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
盡管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需要肯定的是,在這些人"瀕死體驗"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把它們大體歸納為14條,他們是按照感受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的。
還有,根據許多朋友們收集到的死亡徵兆的例子,有些還是蠻著名的,有些很普通,從這些例子中,完全可以證明,人是可以產生死亡徵兆的。
盡管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需要肯定的是,在這些人"瀕死體驗"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我把它們大體歸納為14條,他們是按照感受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的。
1.明知死訊
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他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
2.體驗愉悅
"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3.奇怪聲音
在"瀕死"或者"死亡"的時候,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一位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子,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
4.進入黑洞
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你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世,一邊是異域。
5.靈魂脫體
發現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他自己脫離了身體,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彷彿自己是一片羽毛。
6.語言受限
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有一名女子說,我試著跟他們說話,但是沒人能聽到。
7.時間消失
脫體狀態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
8.感官靈敏
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9.孤獨無助
在這之後,會出現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一位男子說,他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和別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單"。
10.他"人"陪伴
這時,周圍出現了別的"人"。這個"人",要麼是來協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要麼是來告訴他們喪鍾尚未敲響,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
11.出現亮光
在"瀕死體驗"最後的時刻,會出現亮光。這道光具有某種"人性",非常明確的"人性"。
12.回望人生
這個時候,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13.邊界阻隔
在這時,人會遇到一道可以被稱作是"邊緣"或者"界限"之類的東西,阻隔你到某個地方去,關於它的形態有多種表述:一攤水、一團煙霧、一扇門、一道曠野中的籬笆,或者是一條線。
14.生命歸來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瀕死體驗"進行到某種程度後,人們必須"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都想趕快回到身體中去,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這種情緒就更為強烈。
隨後,你就真的"回來"了。
人是一種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當人"瀕死"時,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麼可怕。人死的時候,整個一生都將被重新評價,這種評價完全不依賴於你是否腰纏萬貫,身份地位是否顯赫,而僅僅取決於在你一生里與他人分享的愛和溫暖有多少。
二、死亡有徵兆嗎?
根據許多朋友們收集到的死亡徵兆的例子,有些還是蠻著名的,有些很普通,從這些例子中,完全可以證明,人是可以產生死亡徵兆的。
今年3月份,看到一則新聞報到,說一位高齡老人,身體一直不錯,有一天,他感覺到自已要去世了,就用粉筆寫了一首送給家人的絕筆詩,然後自已安然去世.這件事給我們一個問題,就是老人怎麼知道自已要死了呢?
難道他對於自已的死亡是有預感的嗎?
這位老人對於自已死亡的預感,或許可以從生理角度理解,比如他覺得自已身體上,精神上衰敗到支撐不下去了,所以在心理上可能產生自已生命到了終點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從人類的理性產生.但還有一些非生理原因的死亡,如死亡於突然的災難.比如車禍,或其實無法預知的突發事件,死亡人居然也會感覺到死亡的前兆,這一點從科學上如何解釋?
以下是部分收集死亡徵兆的例子:
1.黎巴嫩總理哈里里
在遇刺前,曾預見到自己的死亡。瓊布拉特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曾透露:"當時,哈里里明顯感覺到'死亡之神'正在向我們逼近。我永遠都忘不了他對我說的那句話:'該來的終於來了,你我可能在劫難逃。'"沒想到,幾天之後,一聲爆炸真的見證了哈里里的死亡預言。2月14日下午1點左右,由4輛豪華轎車和護衛吉普車組成的哈里里車隊通過聖喬治飯店前時發生劇烈爆炸。霎那間,哈里里乘坐的汽車已經置身於一片火海之中。
2.2000年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
遇難的海軍軍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訪時淚流滿面地說:"不知為什麼,我的丈夫似乎預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給我寫了一首凄涼的訣別詩,其中最不祥的幾句是這樣寫的:雖然我真的不願意想到死亡,可當死亡的時刻即將來臨的時候,我真想悄悄地對你說:'親愛的,愛你到永遠!'就像他悄悄寫這首詩一樣,他悄悄地把這首詩留在了家裡.
3.毛澤東逝世前的自言自語
1975年10月1日上午,毛澤東沒有看書,也沒有睡覺,獨自靠在床頭上,靜靜地想著。突然,他自言自語道:"這也許是我過的最後一個國慶節了,最後一個'十一'了。"一年後的9月9日,毛澤東在北京逝世。
4.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提示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個朋友一次講起自己的夢,在夢中這個朋友登山時遇到雪崩而摔死。榮格聽後當即提醒他說,近期不要做冒險的事情。對方很不以為然,不久後這個朋友就在一次登山活動中,由於固定身體的鎖扣滑脫而墜崖身亡。
5.美國醫生的研究
美國醫生威廉姆.格林、史蒂夫.戈爾斯坦因和亞歷克斯.莫斯一直在研究死亡的現象,他們對數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後的故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多數人預見到了自己的死亡。而且他們表現出來的死亡前兆不是預言式的話,也不是為自己的後事做准備,而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狀態,通常是希望自己的所有事情都能夠井然有序。許多人在死亡前會陷入一種消沉的狀態,持續的時間從一個星期到半年不等。醫生們認為,這種出現的非常奇怪的憂郁是由本人體內的荷爾蒙變化引起的。這種莫名的沮喪,其心理特徵是為無法逃脫的死亡准備中央神經系統。
6.中國專業意象對話心理咨詢師何明華解釋
心理咨詢師何明華,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國專業意象對話心理咨詢師何明華,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解釋,這種"預感死亡"的現象和人的潛意識有著很大程度的聯系,是人的心理情結在起作用,特別是這些預感多發生在突發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潛意識是人類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智慧,潛意識中包含的信息量遠遠大於人的意識層。每個人潛意識里都有死亡的沖動,心理學上稱之為"死本能"。
7.弗洛伊德《超越唯樂原則》一書中提出
在1920年的《超越唯樂原則》一書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這一組相對的概念。當人在生活中沒有得到足夠的快樂,或者精神上的壓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種痛苦時,人對生的慾望就不是很強烈,這時死本能在潛意識中占的分量就比較大。而當潛意識中這種死亡的動機強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現實中就會發生與之對應的事件。何明華稱,人對死亡的預感,可以說是這種死本能激發、擴大的表現。因此,很多人對死亡的預見會表現為一種消沉的心理狀態,這說明他們當時潛意識里"死本能"很活躍,而生本能相對壓抑。
何明華說,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總量是一定的,因此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人們在預感到自己死亡的時候,及時接受心理治療,正視其潛意識反映的心理狀態。通過喚起其對生的渴望,擴大求生欲,使生本能更加活躍,而抑制死本能的作用,是可以避免死亡事件發生的。解釋,這種"預感死亡"的現象和人的潛意識有著很大程度的聯系,是人的心理情結在起作用,特別是這些預感多發生在突發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潛意識是人類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智慧,潛意識中包含的信息量遠遠大於人的意識層。每個人潛意識里都有死亡的沖動,心理學上稱之為"死本能"。
本能說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人的事件.但還有一些死亡前兆是通過其它"物質"反應出來,物質沒有所謂的心理作用,用本能之說,就說不通了。比如,中國歷史中常提到的某個了不起的人死亡時的天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