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經濟理論

老年人經濟理論

發布時間:2024-10-19 09:50:28

『壹』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有關理論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擁有大量的空餘時間,精神生活需求旺盛。目前我院老年人的文化娛樂主要集中在戶外運動、打麻將、玩紙牌等文體活動,活動內容單一,同時,各種組織開展的文化休閑娛樂活動缺乏持續性、周期性。近年來,政府對我院實施了遷建工程,新址規模達蘇北一流水平,各項硬體設施齊全,室內活動場所1200平方米,室外場所4000平方米,各類活動器材100多件,基本能滿足院內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但由於我院老年人年齡偏高、身體狀況偏差、文化程度偏低,對文體活動的各類需求還不夠明顯,可應用開展項目還需進一步拓展,大多數老人只參與一些重大節日或慶祝日組織的活動,平時的文化休閑娛樂活動興趣少之又少,要想方設法培養和調動老年人的文化娛樂愛好興趣。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要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心理關愛。關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問題,在文化教育、輿論宣傳、心理咨詢、疾病康復、志願者服務和精神產品提供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落實「快樂晚年精神關愛行動」,建立健全老年心理服務組織和服務網路,積極創建老年精神關愛的運行模式。培訓心理服務專業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服務。在院內設立聊天、心理咨詢等場所,開展心理健康和科學生命觀等方面的教育。
二、發展老年教育。按照理論教學和興趣發展兩大方式,來實施老年教育。一方面開設醫學保健、電影欣賞、飲食衛生、時事政策等課程,每月兩次以集中形式授課,以增長知識為主。另一方面成立書畫、健身、手工、花卉、戲劇等興趣班,以學習技能、愉悅身心為主。為更多的老年人接受教育創造有利條件。

三、豐富文化生活。依照老年人不同的興趣和愛好,經常組織開展科學、健康、形式多樣的老年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引導老年人多活動、勤鍛煉,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活動方式,讓老年人的生活豐富多彩,充實美好。

四、發揮優勢特長。鼓勵老年人參與院寓管理,發揮老年人的優勢和特長,鼓勵和支持老年人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社區建設等活動,營造「老有所為」的社會環境。積極搭建老年人才服務平台,拓寬老年人參與社會的渠道。

五、加大設施投入。進一步建立完善院內文體設施。這是開展好老年文化活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手段,應把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設納入單位全年工作目標,列入各項工作考核序列。要積極籌措資金加大設施投入,尤其要把財力向文化活動室設施傾斜,同時還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捐助各類器材,強化使用效率,造濃活動氛圍,努力辦好具有養老機構示範特色的老年文化事業,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貳』 如何運用老化的理論幫助老年人實現健康的老齡化

根據2000年11月底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萬人,占總人口的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占總人口的10.2%。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即為老年型人口結構類型的話,那麼早在2000年,我國已開始邁入老年型社會。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2620萬人相比較,47年中增長了2.36倍,年均遞增2.6%。近十年老齡化速度加快,每年以3%的速度遞增,而且80歲以上高齡人口也以平均年百萬人的速度增長。

據聯合國預測,1990-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速度為2.5%,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遞增速度為3.3%;世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國由6.1%上升至11.5%。中國老齡化進程無論從增長速度和比重都超過了世界老齡化進程。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約佔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全世界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年人。

另據200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7.0%高1.2個百分點。按地區分,老齡化程度以上海最高達13.4%,進入8%以上的地區是浙江11.2%,北京10.8%、天津10.7%,江蘇9.9%,重慶9.2%,湖北8.8%,湖南、廣西、四川均為8.6%,山東8.5%,安徽8.2%,遼寧8.1%,陝西8.0%,共14個省市總人口達6.9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54%。西北地區和雲貴藏等17個省區均在8%以下,呈現了經濟發達地區率先跨入了老齡化社會的狀況。

截止2004年底,浙江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640.83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96%;成都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52.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6%;上海市早在5年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就已經達到了11.46%。

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

概言之,我國人口老齡化與先期進入人口老年型的國家相比,具有老齡化發展快、老年人口數量大、地區之間不平衡、超前於社會經濟發展等特點。

另外,一個普遍的規律是:發達國家社會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8000美元,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有能力解決老齡化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相比之下,2003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000多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處於世界中下水平時,老齡化程度卻已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呈現了"未富先老" 的特徵。

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步入老齡化嚴重階段;2050年,中國將步入超高老齡化國家行列。

老年問題不容忽視

發達國家由於較早進入低生育率階段,兒童人口減少,老年人口所佔比例不斷上升。因此,嚴格來講,老齡化最早是在發達國家先出現的。

我國社會步入老齡化前後不到20年,不可否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推動和加速社會老齡化進程的主要原因。同時,由於近20年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疾病控制、衛生條件及生活質量快速提升,那種普遍存在的"少生、少死、高壽"的現象也是重要因素。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首先,勞動年齡人口對老年人的贍養負擔加重。據一項研究測算,2000年我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15.6個老年人,2050年則要負擔48.5個老年人。研究認為,在未來50年中,前20年,我國存在一個低撫養比時期,這期間兒童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已經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剛剛上升,總撫養比處在從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社會保障問題突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建華說:"農村不像城鎮那樣,老年人享有各種社會保障,原先集體供養老人的制度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而瓦解,農村養老主要通過家庭贍養自行解決,而農村家庭養老受到他們子女本身經濟實力和是否具有孝心兩個方面的影響,老年人贍養糾紛和因贍養引起的自殺事件時有發生。農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養老、醫療、照料服務等基本社會保障,因此出現老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最後看不起病的問題。這在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尤為突出,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立。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壽命的延長,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急需解決好社會保障問題。"

由於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社會保障重在城鎮,城鎮職工社會保障基本框架雖已初步形成,但正經歷著未來人口老齡化的考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使得大批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根據建設部對城市住房需求的預測,2020年將新增城市人口2.6億,2050年將再增3.3億。屆時,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在城鎮化進程中,結合小城鎮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的養老保險辦法急需研究出台。

第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相關的心理、膳食和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研究表明,有大約1/3左右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獨、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城市部分老年人體重超重,農村部分老年人營養不良。忽視個體在體力和智力上的差異,"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喪失,使老年人過早處於被"養"起來的生活狀態。

"活到老,學到老",目前我國老年教育和科學發展滯後。拿美國來說,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展老年學研究,40年代國際老年學學會成立,老年學很早就引起他們的重視。而我國目前老年學的研究和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作為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大國,我國沒有一所正規的老年病醫療研究機構,人口老齡化需要的護理和照料專業人員嚴重不足。1998年我國醫護人員比為1:1.1,遠低於1952年的1:2.26,也未達到衛生部規定的1:2,2000年我國護理人員與實際需求相比尚缺336萬。全科/家庭醫生奇缺,康復醫學發展緩慢,衰老機理研究投入嚴重不足。

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增長較快,老年服務和養老方式面臨挑戰,目前全國約有2340萬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據調查顯示,京、滬、津等大城市空巢家庭已達30%以上。全國約有1400多萬老年人要求進入老年福利機構養老,而目前各類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萬張,遠遠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存在養老機構總量滿足不了需要和養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社會影響不是兒戲

老年問題對經濟的影響尤為突出。

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後,最終要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兩部分。積累基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消費基金多,積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費基金少,積累基金就多。積累基金多意味著國家和企業可以拿出更多的錢用於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這對拉動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齡化會導致養老經費的不斷增加,從而導致消費基金的增加,相應地就使得積累基金相對減少,這對擴大投資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退休金總額也在不斷地上升,1978年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福利費用總額為17.3億元,到1997年增加為2068.3億元,19年間增長了119倍。有人預測,到2030年,這一費用將達到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到182195.2億元。這個龐大的數字會對國家的財政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困擾。

另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導致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是構成生產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勞動力數量的多寡及其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的大小,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雖然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但勞動力資源卻十分豐富,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勞動力老化的問題將十分明顯,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勞動力在若干年後也將步入老年,由於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老年問題對社會穩定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現收現付的養老社會保險體制,養老金是直接從企業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業的退休人員多,企業用於養老的負擔就重,在職人員的收入就可能受影響,這樣,就可能導致在職人員的不滿,從而引發在職和退休的兩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實際上,退休人員所領取的養老金,是他們過去所創造的財富的一種補償。但是,由於在實際操作上表現為直接從在職人員創造的價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職人員的誤解。

老年問題對家庭代際關系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傳統家庭,由於子女多,加之那時候老年人壽命較短,家庭供養老年人的時間相對也較短,子女供養老人的負擔相對來說也比較輕。而現代,特別是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而導致的"4-2-1"家庭格局的出現,導致一對夫婦要面對供養雙方的父母和撫養一個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負擔。這種負擔不僅僅限於經濟上,還包括用於照料和護理老人的時間支出上。照料和護理老人需要時間,而對於勞動人口而言,時間就意味著收入的高低。久而久之,子女對尊老愛老的道德觀念會產生排斥心理,厭棄老人、歧視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會增多,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會不斷加劇。而代際矛盾如果解決得不好,就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我們該如何面對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老齡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12月,國家計委、民政部等部門聯合制定了《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2000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又下發了《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從新世紀開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結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實際,制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老年人的經濟供養與醫療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體育事業有了較快發展,老年人合法權益受到重視,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老齡組織健康發展,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正在健全和加強。

但是,我國老齡事業總體上仍滯後於人口老齡化的要求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老年設施、產品、服務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老齡事業發展機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已步入老齡階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以前參加工作的,他們在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事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財富。但他們長期以來在收入低、勞動報酬沒有全部到位、生活質量差的情況下,過度透支,提早退休。一些效益差、瀕臨破產的企業,不能享受足額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障,相當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因此,無論從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一億多老年人的社會生活困難問題必須加以關注,真正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在城鎮,要加快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面實行基本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依法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隨著經濟發展和職工工資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養老金,使離退休人員共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作好准備。

在農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農民養老保障體系。農民養老以家庭贍養為主,倡導贍養人之間簽訂"家庭贍養協議";鼓勵低齡健康老人提高自養能力;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老人繼續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水平;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對老年人的集體福利制度;根據情況逐步建立獨生子女戶和兩女戶的計劃生育養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決城鎮化過程中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按照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老人救助體系,對特殊困難的老人實行臨時性救助。

在醫療保健上,要完善和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按照規定,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逐步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健康保障辦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醫療條件。

充分利用城市現有衛生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預防、醫療、護理和康復等多種服務,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問題大部分解決在社區;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改善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條件;在老年人中普及衛生保健知識,增強自我保健能力;為老年人參與體育健身創造條件,為高齡老人和殘疾老人就醫享受優先服務。

國家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增加對養老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新建和改、擴建的辦法,辦好示範性的養老設施,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以社區為基礎、不同檔次的養老服務設施,注意以需求為導向發展護理型養老設施。

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會福利院、老年護理院;街道要有與老年人需求相適應的養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層醫療機構的現有資源開展養老服務,逐步形成養老設施網路;社區要發展老年照料服務,優化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社會和社區環境。

鄉(鎮)敬老院要進一步加強設施建設,服務范圍擴大到周邊地區的老年人,逐步滿足各類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時建立管理人員定期培訓制度,服務人員培訓率達到60-80%,經過考核,持證上崗;重視整合和充分利用現有社區人力資源,大力發展社區志願服務組織,積極鼓勵在校學生以各種形式參加為老服務,形成專、兼職和志願者相結合的為老服務隊伍。

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宣傳教育和引導作用,辦好老年文化專題節目;文學、影視、戲劇界要積極創作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新聞出版部門要重視辦好老年報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大力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社區文體活動,對各類專業性老年群眾文體組織給予支持和引導,有計劃地組織老年文藝匯演、書畫展覽等活動。

建立老年教育網路,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教育活動,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發展,根據社會需要和自願量力的原則,創造條件,積極發揮老年人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在城鎮,要重視老年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引導老年人從事教育、科研、咨詢以及維護社會治安、社區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在農村,鼓勵健康老人從事種植、養殖和加工業,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充分發揮老年人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

最後,應根據實際情況,抓緊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細則以及有關老年人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地方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加大執法力度,依法處理和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組織網路,基層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機構要設立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崗,社區要設立法律服務網點,保證老年人能夠就地、就近、及時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務。對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老年人,按有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給予緩交、減交或免交的優待,幫助老年人學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加強法律監督。各級老齡工作機構要履行職責,督促和協調各部門依法行政,積極配合和協助司法行政部門,做好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工作。有關部門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貫徹執行情況定期進行檢查。

總而言之,面對社會老齡化,國家、政府、社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叄』 老年人的特徵和需求

我們國家年齡60周歲以上的人稱為老年人。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即凡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於老年人。

一、老年人的特徵

老年人的生理變化

九大系統都在退化:包括呼吸、神經、心血管、肌肉骨骼、呼吸消化、內分泌、生殖系統、感覺系統(觸覺、嗅覺、味覺、聽覺、視覺)。

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能夠更好地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處理好老年人的隱私問題,不要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

對居家環境,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都要進行調整,保障他們的安全。

老年人的心理變化

智力衰退,結晶智力(人生經驗、智慧)增多,液態智力(記憶力等)減少,這個時候的老人大致分為兩類,一個是自我完整的人格,一個是自我絕望的人格,要引導老年人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過好晚年生活。

輔導老年人學習新知識一定要耐心,說話語速要慢,聲音要大,每次所教的內容要簡單易學,不能貪多。注重實用性,有鍛煉新行為的機會,比如智能手機,學會使用微信能和家人及時溝通,老年人學習就有積極性。

社會生活方面的變化

主要有一些理論支持:角色理論、活動理論,撤離理論、延續理論(中年階段的狀態)、社會構建理論、現代化理論(終身學習)。

這一時期主要關注老年人的角色轉變,重大的生活事件對老年人的影響,比如失獨、喪偶等,對老年人的打擊很大,所以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進行危機介入。

注重個體差異,因為疫情,社會隔離對老年人造成的危害,尤其是獨居的老人,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關注社會變遷對老年人的影響,推動社會政策的調整,比如這三年新冠病毒,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怎樣解決和預防都是新的課題。

二、老年人的需要

經濟保障:養老金,社保

健康維護:關注和渴望健康生活,生活照料、康復等

社會參與:社會發展要求終身學習,維權。

就業休閑:豐富的晚年生活,老年大學、廣場舞等。

婚姻家庭:家庭婚姻幸福對老年人的健康非常有好處。

居家安全:家庭條件改善,居住環境安全。

善終安排:子女的生活、財產處置、墓地購置、後事操辦。

一條龍服務:居家照顧、社區照顧、院社照顧等。

『肆』 老年社會工作理論方法

老年社會工作理論方法

社會交換理論以行為心理學和功利主義經濟學為其理論依據,認為社會互動是一種雙方交換的行為,在交換過程中雙方都考慮各自的利益,企圖根據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利益來選擇相互作用,當互動雙方都達不到自我的目的,社會互動就會趨向停止。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老年社會工作理論方法,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1、社會撤離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社會撤離理論是在老年社會工作中引起爭論最多的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人的能力會不可避免地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動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喪失,希望擺脫要求他們具有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社會期待,願意扮演比較次要的社會角色,自願地脫離社會。在社會撤離理論看來,老年人減少他們的活動水平,減少與人交往,關注內心的生命體驗,這會使老年人過上一種平靜而令人滿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動的撤離社會,能使社會權力井然有序地實現交接,社會也不會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損。因此,社會撤離理論認為,老年人從社會主流生活中的撤離,無論這一過程是因老年人自願還是由社會起動,對社會和個人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盡管社會撤離理論不乏其合理之處,但其理論前提(假設所有老年人都願脫離社會)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會工作所背離的,理由如下:

(1)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他們在離開工作崗位後還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後的活動已成為各國老年社會工作者正在思考的問題。

(2)無法證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會角色必定對社會有利。事實上,由於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每個人脫離社會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一些人80 歲仍擔任國家要職,而一些人55 歲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衛行業,許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3)社會撤離理論忽視了個性在一個人適應衰老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許多老年人一生中都願意保持一種活動水平較高的生活方式,這與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直接相關。世界范圍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老年志願工作者,對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詮釋。實際的社會工作也已證明,那些與人交往頻繁、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獨處的老人更傾向於身心健康。

2、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號互動理論有時又稱作相互作用理論。此理論認為,人們是在他們的社會環境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他們的自我概念的,換句話說,人們是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判、態度來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們歸入自我概念,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根據他人劃分對自己作出反應,從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個社會對老年人採取歧視的態度,必然會對老人的自我認知產生影響。如果老年人每天聽到的廣播、看到的電視、外出購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繪成昏庸、老朽、無用,那麼這些信息的積累,自然會對老人的自我觀念產生否定性的認識,讓他們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對家人和社會都是負擔,從而使他們與社會產生隔離感。從符號互動理論又派生出了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是泛指,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譬如,一位因喪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詢問子女自己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出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讓老人覺得自己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即,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後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這一理論對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社會重建理論則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面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

社會交換理論以行為心理學和功利主義經濟學為其理論依據,認為社會互動是一種雙方交換的行為,在交換過程中雙方都考慮各自的利益,企圖根據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利益來選擇相互作用,當互動雙方都達不到自我的目的,社會互動就會趨向停止。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們是通過掌握物質財富、能力、成就、健康、美麗等社會認可的權力資源來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的。

在社會中,大多數老人掌握的權力資源比較少,因此,他們的社會地位便相應下降。由於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換的資源,所以他們在社會中只扮演屈從和依賴的角色。鑒於此,社會交換理論提出,發展與老年人有關的政策和社會服務的'原則就應當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權力資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會互動中的互惠性、活動性和獨立性。即,應該讓老年人擁有可供交換的資源,讓他們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給下一代提供幫助和支持。且應幫助老年人意識到他們曾經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對社會作出過的巨大貢獻。

4、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活動理論與社會撤離理論的基本觀點正好相反,認為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滿意和更能適應社會。

活動理論主張老年人應該盡可能長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喪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從而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活動理論提出的基本的觀點為大多數老年社會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會工作者看來,社會不僅在態度上應鼓勵老年積極參與他們力所能及的一切社會活動,而且應努力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提供條件。現實的情況是,許多老年人想有所作為而苦於沒有機會;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會主流生活而導致老年抑鬱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無人交談而提前腦退化進程。現代醫學證明,勤於用腦的人比懶於用腦的人,腦力活動退化的速度要緩慢得多,較少說話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讓老年人保持較高的活動,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對防止老年人大腦退化具有無庸置疑的作用。隨著核心家庭和雙職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節奏和競爭壓力使子女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老人,所以,鼓勵老人自我調適、積極投身社會生活而不是獨處一隅,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僅以活動水平的高低來判斷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事實上,老年人的經濟收入、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方面都是構成老年人是否有一個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們也不能忽視如下事實:有些老年人活動不積極卻也很快活,他們閑賦家中養花喂鳥以娛悅性情、讀書寫字達觀內心。即,老年人因性格差異會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們不應用一種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5、連續性理論(Continuity Theory)

以上我們所介紹的兩種理論——無論是社會撤離理論,還是活動理論,它們共同的不足之處都在於忽視了個性在衰老過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強調了撤離,或一味強調了活動。連續性理論正是看到了此種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觀點。

連續性理論認為,不論是年輕還是年老,人們都有著不同的個性和生活方式,而個性在適應衰老時起著重要的作用。總是消極或退縮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後成為積極分子;同樣,一貫活躍、自信和參與社會的人在老年時不可能安靜地在家裡。人主要的個性特點和價值觀念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突出。在連續性理論看來,如果一個人在老年時仍能保持中年時代的個性和生活方式,那麼他(她)便會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因此,每個人不用去適應共同的規范,而是根據自己的個性來規定標准,這是老年人對生活感到滿意的基礎。對個體而言,連續又可分為內部連續(個性、愛好)和外部連續(年輕時愛踢足球,年老時踢不動了仍愛看足球)。

盡管連續性理論看到了個性在人們適應衰老時所起的重要作用,但過分強調連續性又難免對老年人產生誤導:當老人因健康狀況不佳或財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時,一味對連續性的追求可能會減少老年人在晚年時的自尊,也可能妨礙老年人根據個人的願望而改變其生活方式。這一理論的最大缺陷在於忽略了外部社會因素對人們個性改變的作用及對衰老過程的影響。事實上,對生活滿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沒有拘泥於某種固定生活模式、能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其生活方式的人。

;

『伍』 老年人這一群體,想要理財要遵循哪些原理

現在為了盡量減輕子女的贍養壓力,提升生活的品質,不少擁有一定的積蓄和退休金老年人,會選擇投資理財自己養老。很多老年朋友問我:作為老年人這一群體,如何進行理財呢?要保證穩健安全還要有較高的收益?老年人如何理財?這是一個特別嚴肅的問題。老年人理財時經常上當受騙,這也是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

三、投資不能貪,穩健增值。

合夥人金融理財專家認為,老年人應該多重視穩健型、多元化的投資方式,例如配置銀行儲蓄、互聯網P2P理財等。銀行儲蓄年化率3%左右,利潤雖小,但安全系數較高;國債年利率大概為5%。

四、保養好身體,適度消費。

老年人應當改變陳舊的消費觀念,不能只考慮如何為子女攢錢。可適度把部分積蓄用於改善生活、參加文體活動、身體保健和疾病治療等用途,提高生活質量,保障身體健康,在關鍵時刻能減輕家庭經濟壓力。

『陸』 對老年學概論的認識

老年學是一門獨立的綜合性社會科學學科。按照國家教育部學科門類劃分,老年學歸屬於社會學一級學科,並置身於法學學科門類。老年學是在老年醫學、老年生物學、老年心理學和老年社會學等邊緣性學科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理論上,老年學是對人們衰老的研究,這包括從學科和實際工作領域對衰老過程從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進行研究。老年學家包括許多領域的研究者、學者、從業者,這些領域包括生物學、醫學、護理、牙醫學、復康治療、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工作。(這本書主要集中研究老年社會學。)「老年社會學」一詞是Clark Tibbitts於1954年提出的,用於描述與衰老有關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方面的老年學研究。

老年學是一門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新興學科。盡管人類社會很早就開始關注老年人問題,但是現代意義上的老年學到20世紀才初露頭角。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老年學標志著老年學學科的最終完成。老年學有學名Gerontology,有國際性和各個國家的學會以及協會,國外著名大學都設有老年學專業並授予相應學位,也有專門的學術雜志、學術著作和教材。老年學是研究人類個體和群體老齡化的現象、過程、規律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的一門交叉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老年學由於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在國際上日益受到重視,是21世紀的朝陽學科。老年學的學科特點主要包括:多學科性、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理論上,老年學是對人們衰老的研究,這包括從學科和實際工作領域對衰老過程從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進行研究。老年學家包括許多領域的研究者、學者、從業者,這些領域包括生物學、醫學、護理、牙醫學、復康治


療、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學」一詞是Clark Tibbitts於1954年提出的,用於描述與衰老有關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方面的老年學研究。

老年學的形成與發展始終與老齡問題的演變及其對策研究相關聯,所以老年學包括了研究人口老齡化問題與研究老年人問題兩大部分。研究人口老齡化問題主要是從宏觀角度分析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而研究老年人問題則偏重於探討老年人的經濟保障、健康長壽、代際關系、精神文化生活、合法權益等問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老年學研究實際上已經涉及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基礎學科如老年醫學、衰老生物學、社會老年學、老年心理學、老年經濟學等更加成熟,而一批新的研究方向如老年護理學、老齡工作管理、社區老年學等也正在興起。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經濟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莘縣2018年5月退休人員 瀏覽:878
不願意養老父親怎麼辦 瀏覽:677
老年人聽說書 瀏覽:676
去醫院看老人送什麼好 瀏覽:704
銀行體檢合格證明怎麼開 瀏覽:193
重陽節小故事幼兒園 瀏覽:938
普寧哪裡有批發養生茶 瀏覽:347
乳腺活體體檢查什麼 瀏覽:795
哪些生肖最孝順 瀏覽:582
英明養老院 瀏覽:550
失能老人樓層有什麼活動 瀏覽:356
香港老人在哪裡辦公交卡 瀏覽:442
長壽方法為什麼專家說法不同 瀏覽:2
中老年人送禮送什麼 瀏覽:44
私企退休退休金誰發 瀏覽:803
中國以後如何養老保險 瀏覽:141
退休返聘人員工資算成本嗎 瀏覽:720
垃圾分類中老年人 瀏覽:268
50歲的男人最重要什麼 瀏覽:887
老年大學唱什麼歌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