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國悅顧養養老機構

國悅顧養養老機構

發布時間:2024-09-26 19:35:32

❶ 國家對於返聘退休員工有什麼相關規定

一、因為退休員工不屬於勞動部門管理,所以不能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二項規定,勞動者開始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即辦理退休),勞動合同終止。因此勞動者退休後被用人單位返聘,雙方形成的關系,不是勞動關系,不受〈勞動合同法〉調整。雙方的權利、義務由雙方協商一致約定。二、返聘人員適用的法律法規:1.《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離退休人員被再次聘用時,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書面協議,明確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權利和義務。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7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❷ 如何看待目前我國多元化得養老服務方式

家庭養老作為中國社會的傳統養老模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家庭養老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由家庭成員對上一代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及養老送終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養老方式,這是一種以個人終身勞動積累作為基礎,在家庭內部進行的「反哺式」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深厚的經濟、文化、社會基礎。在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今天,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並能夠解決中國老齡化社會問題的養老模式,是中國學術界、政府和社會的當務之急。
一、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產生的基礎
中國傳統養老模式有幾千年的歷史,這種養老模式的產生、發展有其特定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
(一)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是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社會活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中國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家庭既是生活單位,同時又是生產單位,而且還擔負著為其成員提供各種保障的功能。馬克思所說的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都體現在中國傳統的家庭單位中,生產資料為家庭成員所共有,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依靠家庭有限的土地資源一直勞作到老,以此來保障自己的生活需要。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家庭中的老人不僅擁有對土地和生產資料的支配權,而且還可以把自己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活技能傳授給晚輩,在身體和健康狀況允許的情況下老人還能幫助子女照顧孩子,這些對晚輩的生存和發展都極為重要,老年人因此受到子女們的尊敬、奉養。可見,傳統的生產方式使子女離不開老人,老人也不會產生與子女分開的願望。
(二)傳統「孝」文化是家庭養老的思想文化基礎
中國傳統養老模式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礎上的。儒家文化是一種敬老、尊老、養老的文化,它提倡長幼有序,弘揚孝道。儒家文化強調「孝」、「敬老」、「尊老」,敬老是指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平和、愉悅的神色。「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就是說如果只贍養父母,就是每一頓飯都給他們酒肉也不算是「孝」,真正的孝是要對父母和顏悅色,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愛,表現出的是語氣的和緩,態度的和悅,行為的謙恭。「尊老」是指對老年人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說對父母要尊、要敬,只養不敬與犬馬沒有什麼區別。儒家的孝,是在尊和敬基礎上的孝,對父母的尊和敬是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核心。《孝經》把孝視為「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本」。中國傳統孝文化還提出了「孝」的行為和標准。「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作為子女,要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在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要做到「無違父母」,以順為孝。「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老而無怨。」就是說如果父母有過錯,子女要委婉勸諫;如果父母不願意聽從也要恭恭敬敬,不要觸犯他們。古老的孝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強烈孝觀念與孝行為的中國人。老年人在家中頤養天年,享受著來自子女、孫輩的侍奉、照料,成為中國老年人理想的晚年生活。
(三)世代同堂的家庭結構為家庭養老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本
「四代同堂、兒孫繞膝」是中國家庭和睦與幸福的一幅美好圖景,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追求。中國古代有「父母在、不分家」之說,兄弟結婚之後一般都與父母共同生活,兄弟兩三個加上妯娌,還有眾多孫子女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家庭成員眾多、人丁興旺,家庭養老就有了豐富的人力資本,從物質到時間、精力上都能給老人提供比較充分的照顧。
二、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利弊分析
(一)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優勢
1.老年人能盡享天倫之樂。俗話說「知父母心者,莫若子女也」。家庭養老,由子女晚輩照料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脾氣愛好、心理需求等其子女自然比其他人了解得深入全面,子女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顧父母;老年人的需求、願望也能比較及時地向子女提出,老年人和子女溝通起來比其他人要容易得多。在這種養老模式中,老年人長期與子女共同生活,老年人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時候,一般都能承擔一定的家務並照料孫子女。長期的共同生活,相互的關心和愛護、交流和溝通,幾代人之間會產生深厚的情感。「含飴弄孫」、「兒孫繞膝」讓中國老年人可以盡享天倫之樂。
2.家庭養老能夠保持家庭的團結和增強凝聚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在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中,強調個人對家庭及其成員的責任和義務,人們極為重視家庭觀念,看重家庭對個人發展的作用,認為家庭是個人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和平台,父母子女關系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長期實行的家庭養老模式,使人們樹立起了牢固的家庭觀念,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團結,保持了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家庭成員普遍重視家庭的經濟、情感、社會功能,強調血緣、親緣關系。「血濃於水」、「家和萬事興」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
3.家庭養老能夠滿足老年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家庭可以使老年人得到精神慰藉,老年人特別珍惜、重視與子孫的親情,當他們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時候更需要情感的交流、精神上的慰藉。子女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和社會養老機構服務人員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有很大的不同。子女對父母的照顧往往是先賦角色和情感角色的統一,在這種照顧過程中有大量的情感投入,關心和愛護往往是發自肺腑的,老年人在這種關心和愛護中,得到了精神和情感的滿足,免除了孤獨寂寞感;而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對老年人的照顧往往是功利角色和理性角色的統一,服務人員對老年人的關心和照顧,常常出於工具理性,因而這種關心和照料常常缺少一種溫情,而這正是老年人精神上最需要的。

4.家庭養老減輕了國家在養老保障方面的負擔。我國生產力還比較落後、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同時,我國是在國家未富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這給社會養老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我國長期實行的家庭養老制度,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興辦養老機構所需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節約了國家和社會的養老成本。家庭養老由子女承擔老年人的生活費用並照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在養老保障方面的負擔。
(二)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劣勢分析
1.家庭養老缺少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家庭養老是一種通過社會習慣和習俗約束形成的非正式養老制度,這種養老模式缺少穩定性和制度保障。家庭養老是以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為基礎,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家庭,其老人的晚年物質生活可能比較寬裕;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家庭,其老人的晚年物質生活可能比較緊缺。同時,實行家庭養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僅受家庭經濟狀況的制約,還受到子女道德觀念、道德水平的制約,在子女缺乏「孝心」和道德觀念的富裕家庭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現代社會,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又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家庭也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家庭經濟狀況的不穩定因素也逐漸增多,失業、災害、疾病都可能使家庭養老受到影響,建立在單個家庭和家庭成員道德水平基礎上的家庭養老模式,由於不同的家庭狀況老年人晚年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會有很大的差距。
2.世代同堂的家庭結構,容易產生家庭矛盾和代際沖突。當代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劇烈的變遷,老一代和年輕一代在成長環境、社會閱歷、社會心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導致兩代人在人生觀、世界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幾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就難免產生矛盾和沖突,從而影響了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因此,當代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老年人大都選擇與子女分開居住。如199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家庭調查結果表明,「只要住房條件允許,親代和子代都有分開而居的傾向:親代想與子代分開居住的比例為78.6%,子代想與親代分開單過的比例為77.4%。」
3.老年人社會參與度低,容易感到孤獨和寂寞。在家庭養老這一傳統養老模式中,老年人在退休或失去勞動能力之後,基本就與社會失去了聯系,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家庭,主要交往對象是家人。老年人對社會事務缺少關心、不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逐漸與社會脫離,很容易產生孤獨、寂寞感,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子女一般工作都比較忙,生活壓力比較大,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陪伴老年人,失落感、苦悶感成為老年人常有的一種情緒感受。
三、中國傳統養老模式面臨的挑戰
(一)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體現在家庭人口數量逐漸減少,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人口在減少,在未來幾十年內「四二一」(甚至六二一、八二一)家庭在逐漸增多,一對夫妻要贍養4位(甚至更多的)老人、撫育一個孩子,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時間和精力上都將是難以承受的。年輕一代無力承擔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養老已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同時,家庭日益小型化、核心化,使子女不再可能像過去與父母共同生活那樣給父母較多的關心和照料,這種家庭結構使傳統的家庭養老難以為繼。原來由家庭承擔的養老功能必然向社會轉移,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一問題,勢必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
(二)空巢家庭日益增多
子女是家庭養老的重要支持者,這主要體現在子女的數量和子女與父母的居住方式上。在傳統社會的「大家庭」情況下,子女眾多,能夠為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照料、經濟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慰藉。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子女的數量大大減少;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力的流動直接導致了家庭養老保障功能的下降。大量的城市人口到異地求學、工作甚至出國留學;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到城市工作和外出務工經商。由於中青年的社會流動性增強,中國出現了大量的空巢家庭,由全國老齡委發布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獨居)的比例已經達到49.7%,與2000年相比增加的非常迅速,提高了7.7個百分點。我們對其中地級以上大中城市的調查顯示,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包括獨居)比例更高,已經達到56.1%。」老年人與自己子女分別居住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情況越來越多,即使子女定期給老年人提供養老費用,但老年人很難得到子女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養老服務無法保障;同時,父母子女之間聚少離多,久而久之,代際間情感日漸冷漠,家庭養老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三)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逐漸喪失
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產生於農業社會,它是以「崇老文化」為基礎的,傳統家庭以「父權制」、「家長制」為中心,父母在家庭中處於核心和主導的地位,是家庭中的權威,長輩對家庭成員有絕對的制約作用,晚輩對長輩處於絕對的服從和無條件奉獻的地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觀念在逐漸弱化,個體的主體地位在增強,平等意識成為社會的主體意識。這種平等、自主意識逐漸滲透到家庭關系中,改變著家庭的代際關系。老年人在家庭中不再擁有絕對的權威,子女對家庭事務也有發言權,而且由於年輕人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文化反哺」現象日益增多,老年人不再具有傳統的絕對權威,他們不能再強迫子女接受他們的觀點和做法。而且在現代社會,年輕人對家庭的經濟收入的貢獻大大超過了老年人,他們對父輩的依賴已經大大減少,老年人正在逐漸喪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
(四)年輕一代養老觀念逐漸淡漠
「孝道」作為中國傳統美德,對家庭養老的實現有著重要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浪潮下,傳統的「孝道」也在不斷受到沖擊,傳統的「孝道」對人們的約束作用逐漸減弱,人們的家庭責任觀、家庭義務觀在不斷更新、變化。隨著年輕一代民主意識、個體獨立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以家庭為主的傳統養老模式的認可度越來越低,年輕一代的思想、意識越來越與市場經濟的觀念相一致、相適應,他們注重的是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再以家庭利益為重,出現了重權利輕義務、重利益輕道義、重小家輕大家、重經濟利益、輕血緣關系的傾向,傳統的道德和孝文化對人們的約束力減弱。由於老年人的經驗不再是子女成長、發展的財富,老年人對子女的價值進一步下降,傳統的「孝」觀念正在逐漸失去維系家庭養老功能的作用,年輕一代養老意識正逐漸淡化,有的甚至把老人看成是家庭的負擔和包袱,不贍養老人甚至打罵、遺棄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四、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發展方向——構建多元化的養老模式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家庭養老已經不能很好地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需要構建現代新型的養老模式。但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社會總財富還不夠豐厚,還不能主要依賴社會養老。在這樣一個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探索一種依靠老年人、家庭、社區、社會等多種力量共同為老年人服務的多元化的養老模式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現實選擇,也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自我養老
自我養老主要是指老年人要有足夠的養老資金,在經濟上實現獨立,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時候,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並自我尋找生活的樂趣和精神的慰藉,擺脫對子女和他人的依賴。首先,老年人要增強獨立意識和自我養老觀念,從中年時期開始為自己儲存一定的養老金。擁有充足的養老金,是自己晚年生活幸福的有力保障。中國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幾乎把一生的積蓄全部用來給兒子蓋房、娶媳,晚年完全靠子女的經濟供養,使自己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其次,老年人在自己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買菜、做飯、洗衣等日常家務活動,不但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身體,豐富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再次,老年人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社會參與中尋找精神慰藉,以擺脫晚年的孤獨與寂寞。老年人在身體健康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參加一些社區組織的活動,如志願者服務,歌、舞、棋、牌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減少老年人對子女的精神依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分居式家庭養老
分居式家庭養老是指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子女要盡贍養老人的責任與義務,要給予老年人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子女仍然是贍養老人的主體。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對家庭養老有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條和第十一條分別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盡管家庭養老面臨種種的困境和挑戰,但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實行社會化養老財力還不足。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單一的社會化養老很難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家庭養老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家庭人倫,老年人很看重家庭帶來的安全感、親情感和歸屬感,這只有在家庭中才能感受到,所以家庭養老還將在我國長期存在,是我國重要的養老方式之一。但實行家庭養老,也正在由老人與子女共居的家庭養老模式向分居的家庭養老模式發展,有的學者將這種模式稱為「分而不離模式」。由於老年人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分居形式從實際情況看對供養雙方都有好處,一方面,分居可以留給對方自由選擇的空間,避免了代際沖突和家庭矛盾;另一方面,在老人生病或遇到困難時,也能得到子女的照料,子女經常回家探望老人,老人也可以得到精神慰藉。實踐表明,分開居住的形式並沒有使得老人和子女間關系變得冷漠,反而由於這種若遠若近的距離造就了一種新的家庭關系的和諧。
(三)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老年人日間照料、醫療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服務為主要形式,並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的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中「家」的含義擴展到了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區這個更廣泛的意義上。這種養老方式一方面讓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老年人能夠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生活,既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習慣、養老心理,又能解除老年人居住在養老院中的孤獨、寂寞,避免了西方國家機構養老的弊端;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享受到來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關心、生活照料及專業化的社會服務。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社區建設也在迅速發展。社區在社會成員生活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如何依託社區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2008年1月29日,由全國老齡委辦公室、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勞動保障部、財政部、建設部、衛生部、人口計生委、稅務總局聯合制定的《關於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初級目標是:在城市,所有社區都要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把居家養老服務開展起來,努力使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實現全覆蓋,服務設施不斷充實,服務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服務隊伍不斷擴大,組織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在農村,要依託現有的設施資源,通過努力使80%左右的鄉鎮擁有一處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1/3左右的村委會和自然村擁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動和服務的站點,並在建成這些設施的基礎上盡可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服務需求。」根據這一精神,我國大部分城市社區都開始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二是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以「家庭養老院」的形式幫助沒有子女照顧或者子女沒有時間和條件照顧的老人,讓其享有健康安樂的晚年生活。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建立,對減輕國家負擔,彌補傳統家庭養老的不足,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以中國傳統家庭養老為依託,兼具西方國家機構養老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它既保留了傳統家庭養老的諸多優勢,又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有益做法,可以利用社區照料來彌補家庭照料的不足,確保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理想的養老模式。
(四)互助養老
互助養老主要是依靠身體健康、具有一定照顧他人能力的老年人和社區下崗失業人員來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一種養老模式。互助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的延伸,是社會化養老的初級形式,是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一種過渡,是符合中國現實的一種養老模式,而且這種養老模式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
首先,互助養老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由於老年人有著相同、相近的人生經歷,對問題、社會有相近的看法和觀點,有一些相似的人生感悟,他們在一起能夠相互交流觀點和看法,並容易達成共識,從而消除苦悶和煩惱,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寄託,這對形成愉快、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排除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孤獨感和失落感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並且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其次,互助養老能夠增強老年人的獨立意識。在西方社會,老人很注重自己的獨立和尊嚴,只要健康情況允許,都願意單門獨戶居住,並為能自我照顧而感到自豪。中國人在自己老了以後,往往以孩童的心理希望得到子女的照顧和關懷,所以,中國民間有「老小孩」之說。在互助養老中,高齡老人得到了低齡老人的服務,減少了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老年人這種獨立意識減輕了子女的負擔和壓力,子女可以更好地從事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老人可以從子女那裡得到一定的經濟支持,這將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代際關系。
再次,互助養老能夠增進社會的和諧。互助養老是社區鄰里中有一定照顧能力的低齡老人對高齡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關懷,這種養老模式,突破了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養老的局限,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具體體現。在互助養老中得到關懷照顧的老年人不僅僅是自己的父母長輩,而是社區中參加互助養老的所有老人,所體現的是一種大愛、博愛,這種博愛必將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五)社會化養老
社會化養老是養老從家庭走向社會,從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制度的過程。養老社會化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和必然。養老社會化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養老資源提供者的社會化,主要是指養老的經濟支持由家庭提供轉向社會提供;二是指養老職能承擔者的社會化,即養老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由家庭提供轉向由社會提供。養老的社會化的目標是實現養老共濟,不論貧富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養老保障,提高養老水平,保障老年人能夠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實現老有所養。社會化養老不是對傳統家庭養老的否定,而是對家庭養老功能的補充和拓展。我們要實現的養老目標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這樣的養老目標,不僅提供養老的生活空間和養老服務,還應包含養老的文化和對老年人的真情關懷。在社會化養老的過程中,仍然要提倡「尊老」、「敬老」、「愛老」這樣一些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使老年人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獲得尊重,使他們更好地融入整個社會生活之中,實現「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發展目標。

❸ 「15 分鍾養老服務圈」能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嗎

15分鍾養老服務圈能讓老年人老有所養。
第一,社會重視,國家關注。要大力加強居家和社區的養老服務的供給,我們要建設15分鍾養老服務圈,我們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每年打造1000個全國示範性的老年友好社區,在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和娛樂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支持,而且要全面落實老年人照顧服務的項目,讓老年人真正得到實惠。
第二,措施得當。在城中心黃金地段,群眾如何幸福養老?貴陽市雲岩區毓秀路街道黨工委以公建民營的方式,打造養老服務中心。記者在現場看到,養老服務中心內環境整潔,活動室、閱讀室、休息室、餐廳布置得溫馨舒適。該中心的居家養老服務還拓展了助醫、助養、助浴、助潔、助行、助樂、助急等「七助」上門服務,托老服務方式則可對老年人實行臨時托養,為短時無法照顧家中老人的年輕人解除燃眉之急。與此同時,辦事處還充分利用轄區貴州中醫大第二附屬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優勢,為養老中心老人開通了體檢及就醫的「綠色通道」。
第三,踐行15分鍾養老服務圈力度很大。
據悉,貴州正探索由縣區級民政部門牽頭,會同住建、自然資源、發改等部門,建設由「縣區綜合性護理型養老機構—街道嵌入式護理型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站」和「縣級中心敬老院—鄉鎮區域性養老院—村級農村幸福院」組成的城鄉養老設施網路,真正做到讓老年人老有所養。

閱讀全文

與國悅顧養養老機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清遠企業退休社保工資 瀏覽:724
社保補繳影響領取養老金么 瀏覽:186
四季養生粥如何加盟 瀏覽:778
重慶群林愛心老年公寓 瀏覽:934
2015年宣城社會福利中心重陽節 瀏覽:301
正大天晴體檢在哪裡體檢 瀏覽:974
濟南藕王湯養生湯加盟多少錢 瀏覽:938
黃帝內經與健康養生課主要講什麼 瀏覽:52
央視老年公寓會員制 瀏覽:727
境外華人申請退休金 瀏覽:104
每個人都要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 瀏覽:423
體檢什麼時候抽血 瀏覽:606
為什麼河北養老金每月不一樣 瀏覽:224
60歲眼底出血吃什麼葯 瀏覽:87
孝敬長輩尊敬老師 瀏覽:161
上海60歲老人乘車半價嗎 瀏覽:683
紹興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交多少年 瀏覽:460
誇姐姐孝順 瀏覽:334
退休工資萬元 瀏覽:919
老人腦供血不足用什麼監控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