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為什麼在敬老院吃雞

為什麼在敬老院吃雞

發布時間:2024-09-16 15:51:35

⑴ 如果你要競選班長請你分條向大家說一說自己競選班長的理由吧

第一,我有競選班長的能力。我從小擔任班幹部在組織能力方面非常突出,所以能夠勝任班長這個職務,並且協助老師把這個班級管理和建設好。
第二,我有為大家服務的決心。作為班長,很多事情都需要走在前面。我願意祈禱榜樣模範作用,同時盡自己的所能去幫助所有的同學。對於在生活或者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同學,我會盡自己的所能和義務去幫助他們。
第三,我的家長都非常的開明,他們願意支持我作為班長。我相信有家人的支持,我會在班長的位置上做得更好。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是做班長的不二人選希望老師和同學們能夠選我。謝謝大家。

⑵ 100分 求笑話

鬼神對話

艾了路過一座寺廟。只見有個行人,越不過廟前的一條壕溝,便把廟里
的神像搬來搭上,踩著過去了。隨後又來了一人,見神像受糟蹋,便哀嘆
不已,繼之又扶起神像,用衣服揩抹乾凈,捧著送回神位,磕頭請安方才
離去。
過了一會,艾子聽到廟里的小鬼說:「大王是神,應該降禍那些侮辱
你的人,懲罰他們。」
神說:「如果要給禍事,就應該給那後來的人。」
小鬼說:「為什麼呢?不是先前那人侮辱大王,後來那人對大王恭敬
嗎?」
神說:「先前那人已經不信神了,又怎麼能給他禍事呢?」
艾子聽後說:「原來鬼神也怕厲害的人啊!」

吃肉聰明

艾子家旁,住的都是齊國的普通百姓。一個說:「我和齊國的公卿,同
樣都是人,為什麼人家聰明,我不聰明呢?」
另一個說:「他們平常天天吃肉,所以聰明;我們平常天天吃粗菜淡
飯,所以不聰明。」有人不信此話,就和他們打賭,買來了肉讓他們吃。
幾天後,兩人都說真的聰明了。一個說:「吃肉後,我明白了許多道
里,比如,人的腳掌為什麼向前呢?就是因為怕被後面的人踩著。」
另一個說:「我也明白了許多事。我覺得人的鼻子向下是很合理的,假
如向上,下雨時不就要灌進水了?」
艾子感嘆他說:「我看他們原來還算明白,現在吃肉反倒吃蠢了。」

禍從口出

艾子發高燒,夢游陰曹地府,正見閻羅王升堂問事。
有幾個鬼抬上一個人,說:「這人在陽世,干盡了缺德事。」
閻王命令道:「用500億萬斤柴火燒煮。」
牛頭鬼上來押解。那人私下裡探頭問牛頭鬼:「你既然主管牢獄,為
參穿著這么破爛的豹皮褲子呀?」
牛頭鬼說:「陰問沒有豹皮,如果陽間有人焚化才能得到。」
那人立即說:「我舅家專門打獵,這種皮子多著呢,如果你肯憐憫,減
少些柴,我能夠活著回去,定為你焚化10張豹皮。」
牛頭鬼大喜,答應減去「億萬」兩字。煮燒時也只是形式而已。
待那人將歸時,牛頭鬼叮囑道:「可千萬不要忘了豹皮呀!」
那人回頭對牛頭鬼說:「我有一詩要贈送給你:牛頭獄主要知聞,權
在閻王不在君,減扣官柴猶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牛頭鬼大怒,把他
叉入滾沸的水鍋里,並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來。
艾子醒後,對他的徒弟們說:「必須相信口是禍之門啊!」

雄心壯志

有兩個窮秀才,相互談論著自己的雄心壯志。
一個說:「我這一輩子都不富足,只想吃飽了飯、睡足了覺就罷了。將
來,有朝一日得志,我定要吃飽了便睡,睡足了又吃。」
另一個說:「我卻和你不一樣。我必定要吃飽再吃,哪裡有閑工夫去
睡呀!」

三老對吹

有三個老人相遇在一起,有人問起他們的年齡。
一個老人吹起牛來:「我歲數有多大已很難記清了,只記得我年少時
曾和盤古(神話傳說中開天闢地的神人)有過交情。」
另一個老人不甘示弱,說:「大海每次變成田疇時,我就記下一個籌
碼,現在我的籌碼已經放滿了10間屋子了。」
最後一個老人捻了捻胡須,慢條斯理他說:「我每年所吃的仙桃,桃
核都扔到了昆侖山下,如今,都已堆得和昆侖山一般高了!」

門神勸架

桃符(舊時元旦用桃木板書寫神名以驅邪)仰面看著艾人(舊時端午
節用艾草扎的人以消毒氣)罵道:「你是何等草芥,竟敢居於我之上?」
艾人屈身向下答道:「你都已半截入土了(從元旦到五月初五,約近
半年,故稱活過一半),還有臉同我爭上位和下位嗎?」
桃符大怒,和艾人爭辯不休。門神勸解道:「我們這等人,現都在依
附著人家的門戶過日子,還有什麼時間爭閑氣呀!」

⑶ 幫助老人的文章

孝敬老人》

我們都赤裸裸而來,沒有誰天生富有,沒有誰天生貧窮。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棄,是拒絕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靈的抉擇。

有人醫治老人,千金散盡;有人贍養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丑,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系於一瞬。

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隻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後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一個在暴風雨中求生的人,會奮不顧身挽救老人的性命;一個在沙漠里跋涉的人會毅然解下腰間最後一壺水給老人;但也有人把老人騎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個孝子蛻化成逆子;有人為省錢使老人變勞力;有人為分房分田,打老人,罵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錯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麼多幹嘛呢?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過,又賺得了幾把同情淚?也沒有人再來幫助你。

如果你是雄鷹,就選擇敬老;如果你是沙鷗,就懂得贍養;如果你是麻雀,就會自覺服侍長輩;如果你是一個人,就更應該懂得尊敬長輩,孝敬老人。

如果你是你,一個不願失去人格,一個不甘平庸,不會腐蝕的你,就做個清純無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凈、漂亮,拋開一切污穢,所有自私,學會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如果孝敬變為傳統,世界將更美好。你會發現,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老人吧!行動就是證明!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辛苦了一輩子,含辛茹苦地養大了父親、母親,沒有他們,便沒有我們的爸爸媽媽,更沒有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孝敬他們,對他們特別講禮貌。

老人年歲大了,走動不便,我們對他們要給予特殊的照顧:給他們盛飯挾菜,睡覺時為他們鋪床蓋被放蚊帳,在他們走動時予以攙扶,有空時陪他們說話解悶……如果老人病了,更要給予精心照料,主動為其煎葯、喂葯、問寒問暖。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人上了年紀,說話比較另啰嗦,有些事情翻來復去要說好幾遍。對這種必然的生理現象,作為有文化有知識的中學生,應該充分理解,而不該表示厭煩,總是粗暴地打斷老人的絮語。當老人家嘮叨時,正確的話,我們要聽;就算錯了,也讓他們說完以後再作解釋。如果只是一個勁地嫌老人啰嗦,對他們的話不理不睬,甚至粗暴地反彈,那就必然令他們傷心。就算你內心還是孝敬老人的,就算平日里你也曾用心照顧他們,但只要有過一次粗暴無禮的行為,長輩受傷的心就不易康復。

敬老文章匯集(四)

現在他老了,不能幹活了,他靠著微薄的退休費,維持生活、終於有一天老人去世了,他的葬禮是村裡人一毛一分捐起來舉行的,雖然葬禮很普通,但是來參加葬禮的人很多,有的失聲痛哭,有的默默祈禱,這時他的兒子也來了,大聲哭著說:「爸爸,我……我怎麼對得起你。……」

看著他的兒子,我心裡難受極了,老人在世時,為什麼不孝敬,人死了說那些後悔話有什麼用呢?

通過這件事,我想:尊老、愛老、敬老是我們做子女的應盡的責任。

尊老愛老

唐娟 指導老師:張梅紅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

老人一輩子為我們做貢獻,我們應該讓他們在晚年過得更好一些。可有些人卻瞧不起老年人,嫌他們骨頭老了,甚至有些年輕人把自己的父母扔在家裡,自己卻去享受人間快樂,一個月給他們一些錢,可這些金錢是買不到老年人的快樂,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比不上跟兒女在一起快樂。

有些小孩把自己的爺爺奶奶當馬騎來玩,這是不對的。爺爺奶奶讓您當馬騎是因為想讓自己的孫女和孫子快樂一點,倘若你是一位老人,別人嫌你老、病多。而且自己的兒女對你兇巴巴的,不管你,你心裡是怎樣的呢?

我們應該尊老愛老,盡力去幫助老人干點什麼,行動起來吧!讓這些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晚年過得快樂一些。

助人為樂

麥迪娜 指導老師:張紅麗

三月份是學「雷鋒」活動月,老師選我當代表去敬老院慰問那些孤寡老人。我們帶著慰問品高高興興地出發了。走進敬老院,看見有的老人是盲人,有的老人是聾子,還有的老人不會說話,真可憐。

第二天,老師讓我談談去敬老院的感受,我邊說邊哭,問老師:「人老了都會這么可憐嗎?」

老師說:「不是的,大多數老人都是老有所養,和兒孫們一起生活,享受著天倫之樂。敬老院的老人是社會上的一些特殊群體,他們沒有親人,沒有經濟收入,只能依靠政府的幫助來生活。」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也來幫助老人。」

老師高興地說:「好啊!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星期天我們去敬老院種花,幫助老人美化環境。」

到了星期天,我們帶著鐵杴和花種子去了敬老院。首先,我們為各位孤寡老人表演了節目,老人們高興極了,我們自然也十分高興。節目表演完之後,我們開始挖地、整地、撒種。

老師問同學們累不累,同學們直搖頭,老師說:「我知道大家都很累,咱們走了,可是咱們種的花留下了,留下了溫暖,也留下了情意。老人們看到這些花,心情一定很愉快。世上有許多老人是孤獨的,無助的,希望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幫助老人。要記住,只顧自己快樂的人,永遠也得不到快樂,把幫助別人看作一件愉快的事,這樣的人會永遠快樂。」

我們走在回家的路上,彷彿覺得天更加藍了,太陽更加燦爛了。

我愛爺爺

任玉歡 指導老師:張紅麗

我的爺爺已經70歲了。他一直在家鄉種地,是村子裡地種得最好的農民。我爺爺種的麥子是村裡產量最高的。他還有一手「絕活」,會種西瓜。我爺爺種的西瓜個子大、味甜,特別受歡迎。爺爺種的麥子和西瓜,運到全國許多地方。靠種麥子和西瓜,爺爺把三個兒女養大,還供小叔上了大學。

爺爺現在和我們一家住在一起,他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是很靈便。媽媽讓我和爺爺住一個房間,幫爺爺倒茶,幫爺爺端洗腳水,幫爺爺捶背等。我常陪爺爺聊天,常陪爺爺到室外散步,讓他老人家多呼吸新鮮空氣。

我們和爺爺在一起,總是很快樂。他最疼愛我,我也最尊敬他。我們一家對爺爺很孝順,爺爺生活得挺幸福。

爺爺為了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為了家庭,為了社會,都曾經付出辛勤的勞動,都做出了貢獻。現在他們老了,正在安度晚年。我們應當盡量照顧他們,給他們創造一個寬松和睦的家庭環境,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讓他們晚年生活得平安幸福。

愛老、敬老要從小事做起

沈 慧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尊老、愛老、敬老的美稱,尊敬、愛戴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不少學生、大人們這樣做。

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吧!這個故事也是媽媽告訴我的。

郭愛香家住河南鄭州。在她9歲那年,爺爺因公致殘,下肢癱瘓。已經懂事的郭愛香決心用自己的親情溫暖精神痛苦的爺爺和年過七旬、身體多病的姥姥。

⑷ 關於春節的傳說,故事,風俗民情,風采風貌,字畫,對聯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夕」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夕」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野獸,比現在的大象還大幾倍,比老虎還凶幾十倍。專門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幾十個人,被它吃的人數也數不過來。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夕」又來了,有個年輕人恨極了,說:「與其讓它吃掉,還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沖了上去,好多年輕人也跟著沖了上去。可他們不是「夕」的對手,年輕人都被「夕」吃掉了。此後,「夕」變得更凶惡了,老百姓個個怨氣沖天,恨聲震地。
沖天的怨氣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聲驚動了地下的地王菩薩。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老祖到大地收「夕」。神農手執打獸鞭,對准「夕」的屁股就是一鞭。兇猛的「夕」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奔上幾步,一隻腳踏在「夕」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准「夕」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夕」竟一下合在瓜缽里了。神農把裝「夕」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後來,那個埋缽的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神農除「夕」的那天正巧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除夕」,即除「夕」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並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後人根據年俗傳統附會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春節習俗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吃餃子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而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 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
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春聯
春聯,是來源於桃符的。"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幅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才將桃符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年年有餘」貼年畫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看春節聯歡晚會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年有超過10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放爆竹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大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拜年的形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春節期間拜年的形式也超越了傳統的串門送祝福,而出現了新的拜年形式,如電話拜年,賀卡拜年,簡訊拜年,網上拜年等。這些拜年形式除豐富了春節的拜年傳統之外,還因其簡單方便、快捷、無時空無國界阻礙、生動活潑、費用低廉等優點,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據統計,每年春節,通過手機拜年的簡訊都達到幾十億條,而通過網上傳送賀卡、拜年網頁的參與人數更是不可勝數。
春節詩文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守歲
(北宋)蘇軾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元日·玉樓春
(北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小孩小孩你別饞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中國各地春節飲食習俗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面線,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台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鍾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面條同煮著吃,面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四川除夕時,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在敬老院吃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說服父母讀技校 瀏覽:787
退休人員離退費怎麼計算的 瀏覽:925
農村養老低保五保問題 瀏覽:562
北京養老機構電費 瀏覽:909
清遠企業退休社保工資 瀏覽:724
社保補繳影響領取養老金么 瀏覽:186
四季養生粥如何加盟 瀏覽:778
重慶群林愛心老年公寓 瀏覽:934
2015年宣城社會福利中心重陽節 瀏覽:301
正大天晴體檢在哪裡體檢 瀏覽:974
濟南藕王湯養生湯加盟多少錢 瀏覽:938
黃帝內經與健康養生課主要講什麼 瀏覽:52
央視老年公寓會員制 瀏覽:727
境外華人申請退休金 瀏覽:104
每個人都要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 瀏覽:423
體檢什麼時候抽血 瀏覽:606
為什麼河北養老金每月不一樣 瀏覽:224
60歲眼底出血吃什麼葯 瀏覽:87
孝敬長輩尊敬老師 瀏覽:161
上海60歲老人乘車半價嗎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