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人家常見的心理危機及調整方法
老人家常見的心理危機及調整方法
老人常見的心理危機
1、老人有憂郁心態。
老年人離退休後,社會地位和社會交往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此時感到的反差更大,常常會睹物思舊,留戀過去,回顧當年,多愁善感。致老年人憂郁心態的產生和發展。
2、老人有急躁心態。
老年人由於自身社會角色的改變,孤獨感、自卑感增長。遇事急躁,易動肝火,將會嚴重損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3、老人有多疑心態。
這種心態大多產生在一些長期與他人缺乏溝通和來往的老人身上,他們對別人的關懷和幫助,常常會懷疑其是對自己不懷好意的疑病心理。
4、老人有懼死心理。
這類老人懼怕談論死亡,不敢探視病人,怕經過墓地和聽到哀樂,甚至看到一隻死亡的動物也備受刺激,不敢正視。
5、老人有愛幻想心理。
受身體逐漸衰老的影響,有些老年人盼望長壽的願望會越發強烈。於是,他們會常常用幻想來欺騙自己,以獲得一時的心理寬慰,如愛聽他人關於自己健康的恭維話等。
6、老人有害怕孤單心理。
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異常,這類老人既希望別人關心照顧,又害怕由於過分期望而出現過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於是常常拒絕與他人交往,因而會變得行為孤獨、性情孤僻,與周圍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7、老人有黃昏心理。
因喪偶、子女離家工作或自身疾病等,老年人心理會感覺生活失去意義,對未來喪失信心,對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8、老人有自卑心理。
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
9、老人有無價值的感覺。
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老人最擔心的問題
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老人認為經濟收入減少,不再像工作時那麼受人尊敬和重視;有的老人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自我評價過低;有的則表現為發牢騷、埋怨,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甚至脾氣突然變得暴躁,經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責過去的同事、下屬。
2、疾病纏身壓力大。
老年人都希望長壽,但這種美好願望與實際生活中的意外打擊、重大刺激、易患各類疾病往往形成強烈的對比和深刻的矛盾。很多老人關注健康、注意保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老人過分關注養生保健節目並對號入座,對保健儀器、營養品幾乎沒有抵抗力,有的反復到醫院進行檢查化驗結果卻正常,甚至出現疑病症現象等。
老年人治療疾病同時,要接納自身存在的疾病,抱著與疾病一同生活的心態。對老年人自訴病症,家人要理解,不要表現出不耐煩。否則,會給老人增添新的心理負擔。沉重的心理負擔,反而不利於身心健康。
3、抑鬱情緒難以擺脫。
喪偶是生活中最嚴重、影響最大的生活事件,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是最沉重的打擊。資料表明,老人喪偶導致心理失衡而死亡的人數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如何關懷這些老人,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無法避免也不容迴避的問題。
老年抑鬱症患者的主要表現為: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坐立不安,不想與人交談,悲觀想法強烈,有內疚、負罪感,覺得所作所為對不起孩子,食慾不振,頭痛,易疲勞,睡不著,口渴等。
老人應該如何保證心理健康
1、心理准備,分散注意。
在退休前做好心理准備,讓心理與行為提前到位,就會更容易接受社會角色的變化,避免反常行為發生。如多和老同學、老鄰居走動走動,充分發揮自己的垂釣、種花、養鳥等愛好,家人也可多陪老人旅遊,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2、定期體檢,直視死亡。
要定期體檢,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不要抱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誤治療;也不要被疾病嚇倒,要坦然面對死亡,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
3、進行運動,延緩記憶。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有選擇性、有規律地進行運動。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極拳等體力運動,下棋、打牌等腦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緩記憶力。
4、勤於學習,科學用腦。
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要「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需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
;㈡ 老年人人際關系
對於離退休的老人來講,社會交往更是其獲取資訊、交流感情、增進友誼、豐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渠道,那是怎樣的呢?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體性
如甲***下級***與乙***上級***相處時,作為客觀存在的上下級關系,無論甲是否喜歡乙,根據「下級服從上級」的組織關系,決定甲都要服從乙的領導;但作為個體關系,甲則可以因為自己對乙的好惡,而決定自己是親近乙或疏遠乙。離退休後的老年人,更加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人際關系的個體特點表現得就更為突處。
:群體性
如果一個個體不屬於任何群體,則該個體是孤獨的,缺乏愛、溫暖和關懷,各種活動的效率也較低,並且由於被排斥於社會之外,會產生各種心理障礙。所以,與群體的關系是我們最重要的人際關系。
老年人應加強對群體性的認識,要歸屬於一定的群體之中。日常生活實踐證明,老年人的人機關系群體性特點中,最為突處的有下述三方面的心理表現:
第一、從眾心理。在人際關系中人們對於外界事物的認知、見解,是受他人或眾人的認知、見解影響的。當然,從眾心理在情況模糊不清、缺乏明確判斷標準的時候易於發生,也有的是意見正確的少數人屈從於群體壓力、採納了多數人的錯誤意見。
第二、合群心理。不願意脫離群體孤身一人的心理。有的是喜好交際,希望獲得他人的注意和好感。有些老年人的這種合群傾向是從童年時期起,經過青少年、壯年與中年漫長的歲月,對當年競爭物件的嫉妒與敵意隱藏在內心深處,經過潛意識的認同與反作用機制,逐漸形成與發展成為合群人格。
第三、歸屬感。個體在感情上有自己歸屬於一定群體的社會需要,渴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能和他人保持有意義的聯絡,並進而得到群體的認同、悅納和相互關心與相互幫助等,這種歸屬需要的感情即歸屬感,它是老年人特別需要的。飄零在外的老年人總是希望在晚年能「落葉歸根」即是一例證。
:情感性
大部分老年人由於人格成熟、健全,他們的人際關系都有高尚的情操、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自尊自信、重視友誼、責任心強、受社會制約、遵循群體准則。這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普利布拉姆所說的那樣,「人的體驗和感受對正在進行的認知過程起著評價和監督的作用。」
:對應性
個體通過人際交往建立的人際關系中,對各種人和物等物件,都會以一定的形態產生針對性地回應,即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有來有往。由於年齡、性別等的不同,對應性的特點也不盡相同,但對應性總是有規律性的。盡管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復雜程度不同,但都會有適當的對應。例如,你喜歡我,我也喜歡你;你討厭我,我也討厭你。可以依據對應的速度、准確性、難度、次數或機率、大小幅度、強度等來衡量人際關系的效果。
㈢ 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心理目錄
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心理目錄話題1:老年人的人際交往
話題2:做個受歡迎的「老來寶」
話題3:與老同事相處
話題4:與鄰居相處
話題5:社區休閑中的相處
㈣ 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哪些
自主的心理需要,交往的心理需要,恭敬的心理需要,求助的心理需求,依存的心理需要,在年輕人看來,人到老年,在家抱抱孫子、看看電視、享享清福,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那麼,老人們都會有哪些心理需要呢?
一是自主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大都沉著穩重,老練大方,閱歷豐富,處世有方,因此干什麼事都希望有自己的主張,這種心理上的自信和自主,是老年人的自主需要。
二是交往的心理需要。多層次的交往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老年人為排除生活中的寂寞感,喜歡在一起聊天;為了切磋某方面的技藝,也愛找有共同愛好的人交流;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老人們也需要廣交朋友。
三是恭敬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在從事養花、練書法、射門球、釣魚等一切活動並取得進步後,特別希望得到晚輩的肯定、鼓勵和恭敬,這樣就會增添老人對生活的情趣。
四是求助的心理需求。老年人由於身體衰老和健康狀況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產生求助的願望。如果老年人在有病的時候,晚輩若能自覺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生活無法獨立完成的活動,則會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暢。另外,老年人對社會、對群體的依賴也是一種求助心理。
五是依存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對家庭有一種較強烈的依存心理。他們雖然物質生活比較豐富,但仍期望得到家庭成員越來越多的關心、愛護、尊敬和信任。家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關心、體貼老人,家政事務主動征詢並尊重老人的意見,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老年人喪偶或離婚後,為了避免孤獨,很希望找個能互相照顧的老伴,這需要社會和家庭成員的充分理解和積極支持。
老年人不願呆在家裡,在家裡,反而愛煩躁、發脾氣、易生病,渴望理解和交流,所以希望各位家庭能夠多多理解老人,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㈤ 老年人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老年人人際交往心理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之中,不可能脫離社會或群體而離群所索居。對於離退休的老人來講,社會交往更是其獲取信息、交流感情、增進友誼、豐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渠道。
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使人心情愉快,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更接近,社會適應能力更強;
反之,則會導致心情壓抑,產生無助感,從而影響健康,引起疾病。
調查研究表明,家庭和諧、心情愉快的老人,患病率為1.4%;因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等因素,老人患病率高達40%。
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有三個社交圈,家庭是第一社交圈;同窗同事、親朋好友是第二社交圈;泛泛之交是第三社交圈。對老年人來講,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回歸社區、家庭,第一社交圈交往頻率提高;第二社交圈對象由同事轉變為鄰里、親朋好友;第三社交圈則要視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活動興趣喜好的差異而定具體對象、范圍。當然並非所以人都按這種模式交往,比如喪偶老人、子女都在國外的「留守」老人。
第一,老年人的家庭關系:首先,家庭的基礎和核心是夫妻關系,許多家庭職能是通過夫妻之間相互作用而實現的。老年夫妻關系大多數是良好、正常的。具有穩定、休閑、真摯、和諧、深沉的特徵。雖然也會因為"空巢"感到些須惆悵,因為瑣事而發生些許爭執,但有足夠的時間來從容地相互溝通,妥善地解決矛盾;雖然會因為「更年期綜合症」而產生摩擦和不適應,但更會由於在更年期間的諒解、體諒、寬容和摯愛而珍惜夫妻情份。老年夫妻感情的表達方式不象年輕人那樣奔放熱烈,但由於多年的共同生活,舉手投足不用言表就能知道對方在想著什麼,彼此間的理解默契是年輕夫婦無法比擬的。
其次,老年人的代際關系也存在其特點: 代際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子女、孫子女三代人之間一脈相襲的血緣關系,包括公婆、岳父母與媳婿之間因聯姻而結成的姻親關系。 老年人在自我評價晚年生活幸福度時,有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子女對其是否孝順。大凡子女孝順,老人幸福感就強,子女對父母不孝敬,即便老年人在物質生活條件較優裕的情況下,幸福感也較弱。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家庭觀念、代際間的關系都會發生變化。當子女長大自立,成家立業時,有自己獨立的生活,這時候就會形成很多「空巢家庭」,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有些老夫妻順利地把注意焦點轉移到老伴身上,愛孩子的同時給與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自己也有獨立的空間同老伴一起享受晚年生活。但也有很多老年人仍然過著「為孩子而活」的生活,對「孝順」的定義為時刻圍在自己的身邊,而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無法像老年人希望的那樣顧及到他們,因此產生「空巢寂寞」。第二,老年鄰里朋友關系:老年人由於生理、心理功能的逐漸衰退,活動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會有所下降,社會交往的范圍有所收縮,鄰里之間的交往都比在職時要頻繁些。而興趣愛好的一致性、需要的互補性、態度的相似性等人際交往的內在動因,又使老年鄰里交往的內容更具有內涵。老年人更加願意跟擁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交往。老年人更容易以某種共同活動聯系起來。比如說跳舞、下棋、釣魚等等。
從城市老年人與知心朋友的交往頻度和交往深度看,城市老年人中能經常與知心朋友見面的比例較低,其中有42.8%的老年人與自己的知心朋友甚至不能夠見面,的確只是「海內存知己」了。還有42.3%的老年人與知心朋友不能談心裡話。這些情況表明,城市老年人的朋友交往質量不高。呈現一下幾個特點:
第一, 大多數城市老年人都保持但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交往的頻度與著一個相當規模的朋友社會人際關系網,交往深度受到了限制。
第二, 城市老年人的朋友交往不能為老年人提供物質支持和生活照料,但附近有沒有朋友及與知心朋友能不能談心裡話,成為影響城市老年人孤獨感的朋友交往因素,即老年人的朋友交往對其精神贍養形成了影響。
第三, 決定老年人是不是有近鄰朋友交往及與知心朋友交往深度的因素為老年人及老伴的身體健康狀況和與親屬近鄰的交往頻度。
無論你處在哪個年齡層,接觸的人不一樣,人生經歷、人生觀、世界觀不同,人際交往方式也因此不同。老年人特殊的人際交往方式也就帶來了不同於其他年齡段的問題。可以簡單總結為一下幾點:
第一:自負、浮誇:老年時期是總結人生收獲成果的階段,有些老年人自恃對社會為家庭做出了很多貢獻,看不起子女甚至所有年輕人。
第二:自卑、孤僻:這是另一個極端。有些老年人在總結人生的時候妄自菲薄,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不願意跟人交往,甚至同自己的家人都不願意多說話。
第三:嫉妒:這常發生在女性老年人身上。常見於「婆媳關系」中。
婆媳關系在家庭中有特殊性,它幾非婚姻關系,又非血緣關系,卻是以親子關系與夫妻關系為中介所組成的特殊人際關系。婆媳相處有時會遇到人際沖突和相互接納不良,在兒子中介失衡時就容易產生人際關系失調,造成婆媳不和。家庭和睦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婆媳關系交往障礙是老年人人際交往障礙中的重要環節
第四:干涉:主要表現在過多干涉子女生活。極少出現干涉其他人(非親屬)生活。
第五:多疑:由於子女的獨立,不再依賴老年人,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多疑。常發生於家庭生活中。
第六:敵視:這是最嚴重的一種老年人交往障礙。敵視可能從某一個人泛化到周圍所有的人或者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