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做才能讓老人臨終不遭罪,安祥的走
問:祖母已九十多歲,耳聾、體弱,反應遲緩,沒有學佛,現在基本上生活不能自理。請問老法師,我應該怎樣做才能使老人臨終不受罪,安祥的走? 答:你有這分孝心,這分孝心能夠堅持永不退轉,幫助老人,我相信你會遇到好的緣分。我們這幾天講經的時候也都提到人口老化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非常重視。老化的人愈來愈多怎麼辦?如何讓老人度過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現在的老人,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倫理道德的頹喪,幾乎沒有了,所以年輕人對於老人沒有孝順心。在國外,諸位都知道,兒女不養父母,政府有救濟金,由國家來養老。所以他對於基本的物質生活他沒有憂慮,但是精神生活非常痛苦。這么多年來,我幾乎每到一個國家地區,我頭一個去看的就是養老院,外國的老人公寓。 養老,說實在話,在全世界老人居住的環境,澳洲是最好的。澳洲是得天時地利之賜,它地大人少,所以土地非常便宜,一個老人院差不多要像中國來說,都是有幾百畝的土地。我在澳洲看的,小的養老院有二十英畝,二十英畝合中國是一百二十畝,這小的。大的有一百多英畝,一百英畝就是六百中國畝,所以裡面的布置就是像公園一樣,花園,還有人工做的小橋流水。因為它地方多,它不要蓋高樓,都是平房,就像住家一樣,大家住在一起。有獨棟的,它價錢不一樣,有獨棟的、有雙並的,兩家一棟,當中沒有隔開,當中用牆隔開,兩個門,一棟建築兩家住。老人年歲太大身體不好,不能自理的,住在一起,那就像什麼?像旅館一樣。一個老人有一個房間,有特別護士來照顧。在物質生活上確實是比其他國家地區都好,照顧很周到,政府養老。所以澳洲的稅很重,這裡面就有養老金。 但是精神生活沒有,我們去看了之後也很難過。老人成天坐在輪椅上,在外面曬太陽,真的是中國諺語所謂的坐吃等死,這個味道多難受!我們去參觀,給他招招手,打打招呼,他非常歡喜。你就想到平常沒有人跟他招手,沒有人跟他打招呼。所以老年人,中國人講老年享福,中國跟外國的思惟不一樣,中國人青少年是在修福,積福、積德,是要好好受教育;年輕人踏進社會是造福,不是講自己名聞利養,自己個人享受,是服務社會;晚年享福。這是幾千年中國人思惟,中國人做到了。現在學外國人,麻煩大了。現在兒童享福,外國人兒童享福,兒童的天堂;是中年人的戰場,拚命去爭;老年人的墳墓,真的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恰恰相反,享福是晚年。我們如何幫助老人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我講得很多。 理想當中我們建老人院不叫老人院,因為老人看到老人院,對自己身心都有壓力,我們的老人院稱做山莊、別墅,這是我們的家,家園。用什麼方式?用五星級酒店的方式來做,這裡面有幾百個房間,一個老人一個房間,房間都可以賣的。酒店的管理,老人就好了,你每天自己房間有人給你打掃,跟酒店服務一樣,你看你就有很多孝子賢孫天天照顧你。這個山莊是你的別墅,又是老人大學,又是學校,又是多元文化中心,精神上的生活就非常的周到、圓滿。所以我們想到中國,中國地方上的文化實在講非常的美好,就是以戲劇、小調、音樂、歌舞,現在幾乎都被淘汰掉。你說唱昆劇的,沒有了,平劇大概恐怕也太少了,很悲哀,許多地方戲劇幾乎都不能再傳下去,它沒有舞台表演。將來這個老人公寓、多元文化這么個場所的話,這些戲劇都可以到這個地方去表演,老人非常歡喜,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承傳。像一個老人安養院做好了,會帶動許多地方都想來做,每個地方都做,那將來是幾百個、幾千個、幾萬個,這些演藝人員他們就忙得不亦樂乎,他表演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說各種娛樂、教學,喜歡讀書的,有讀書的環境;喜歡聽書的,有講解書的環境。裡面甚至有教堂,信仰不同的宗教的,你有誦經、有祈禱都有地方,應有盡有。山莊旁邊有醫院,另一個,旁邊有托兒所,有幼兒園,讓老人每天都能看到活活潑潑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那就不一樣。我們天天在想這些,希望這個理想能夠落實,只要先做一個樣子,就像我們在湯池做和諧社會的榜樣,先做出一個樣子。你看這個樣子做出來之後,現在聯合國,駐在聯合國的這些大使們,一百九十多個國家都想來參觀,都想來看看。這個老人中心要是建好了,我相信我也能夠介紹聯合國,讓他們來看,向全世界去推展。老人一生為兒女、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晚年應該老有所終,應該有個幸福的晚年。(凈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七十三 2007/7/20) (本站按語:多些關愛,注重精神生活。最好勸其信佛,生前信佛念佛是非常有利的,尤其在臨終時,具體可參閱《地藏經》。老人實在不信,子女仍然可以為老人誦經念佛至誠迴向,真誠的向佛菩薩祈願。) 其他相關文章
2. 爺爺太迷信怎麼辦
我覺得你可以幫助爺爺走出迷信的圈子,因為現在的老年人以前生活的時代,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經濟發展和科技強大,他們把一些常理不能解釋的事情依託在神佛或者鬼怪身上,所以才會導致了迷信。如果你的爺爺只是心裡很尊敬的話是很正常的,這說明他有信仰,但是要是已經是生病不去看病,而是去燒香拜佛的話,我建議你們一定要幫助他走出迷信。
5、多交際。可以幫助爺爺多交朋友,當爺爺心裡產生了一些迷信情緒的時候,讓他多和朋友交流,讓他的朋友幫忙勸他。這樣可以更大程度的讓爺爺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迷信的錯誤。因為別的人都不信,只有他一個人相信會感覺很丟臉。
6、不要從眾。要讓爺爺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因為身邊的人的一些迷信行為影響到爺爺,不然的話他還是會再次迷信的。最好就是讓周圍的人或者親戚的迷信行為收斂一點,不然爺爺還是會再次效仿的。
3. 學佛,信佛,真的有用嗎,為什麼不管在哪裡都有老年人信佛,而且大多數都是老年人
阿彌陀佛
真學佛,真信佛,真修行當然有用,可以改變命運,可以修行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於成佛,一生成佛。
信佛的並不都是老年人,很多年輕人也信佛,法會時你去寺院看,大部分是年輕人。
問:想想這輩子也沒有做過多少好事,甚至於還造了不少惡業,像我這樣一點善根福德都沒有的糟老頭,阿彌陀佛還肯接納我嗎?
凈空法師答:這個放心,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造惡業,只要你能夠懺悔,懺除業障,一心念佛求生凈土,沒有一個不能去的。善導大師跟我們講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那為什麼李老師又說「一萬個人當中只有二、三個人去」?他們兩個人講的話沒有違背,是一個意思。修要如理如法的修,那個萬修就萬人去;現在這些念佛的人不如法,你不如理、不如法,當然他不能去。
所以從前那個念佛人,他真修,現在是假修不是真的。你要真的講明天你就可以往生了,他就會嚇死,這不得了,明天我就要死了,那還得了!如果我們這個念佛堂搭個牌子說明天就會往生,一個人都不會來,沒有一個人來了。可見得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從這個地方就會了解。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沒錯,李老師說一萬個人只有二、三個人去,也不錯,都是說的實話。
4. 家中老人侫佛如何是好
多理復解 多包容老人
對於接觸過佛製法和佛理的人來說,他們這樣做是在種福田,為自己,為後代
而晚輩如不能理解並一味斥責,不但不能令他們功德圓滿,也讓自己種下謗佛的怨心,於他們於已都不好
說到這 想到佛與佛教的關系 心中不免悲傷 佛教佛教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宇宙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教人從善去惡 在當今的社會 信佛全然被理解成迷信 感慨末法時代 佛弟子任重道遠
就拿我自己來說,沒有接觸佛法前 一味地追逐財色食名睡 不忌身業 意業 口業,種種貪 嗔 痴三毒糾結著自己,短短的幾個月,通過接觸金剛經和善知識 雖然還有很多惡習,但慢慢在發心改正的過程中,發現生活起了很大變化,最起碼淫邪沒有了 心境平和了許多 煩惱少了睡眠好多了 長胖了許多
看到你提的問題,感覺很有緣 羅索這么多 希望您能理解家裡的老人 有信仰並不是壞事 老人退休後 要多關心一下他們的內心感受 多交流 多溝通 多理解
5. 為什麼許多老年人都迷信
據有關部門統計,國外50%的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在我國農村,婦女80%都迷信神靈,老年婦女的比例達到90%以上。通過以上這些比例,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共同的悲哀,那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的渴望。
一個人風風雨雨地活了幾十年,大腦里儲存了生活中許多熟悉的景象,其中有自己純真的童年時代、充滿幻想的青年時代、富有建樹的中年時代、碩果累累的老年時代;有愛情、有歡笑也有失意,剛剛嘗到人生的滋味了,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無奈最悲哀的事情。然而,這又是無法避免的事實,誰都無法改變這種事實,就連當年統一六國的秦始皇老先生都沒辦法,他去了很多地方,想著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在受到了許多煉丹者的欺騙後,最終還是遺憾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然而,當大家知道自己的生命結束後,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煙消雲散,似乎是殘酷了些而生命不滅的原理,只存在於那些宗教里,如基督教的天堂與地獄、佛教的六轉輪回。至於事實是否與宗教上說的那樣,並不是活著的人能夠知道的,另一個空間的景象與道理,都是世間的人相傳,而世人又是所有謊言的締造者,至於人死後是否存在另一種生命形式,誰都沒有親眼看到過,很少有人願意去嘗試。
我們暫且不去論證有沒有這種道理。這種道理哪怕是無法實現的,是虛無縹緲的,這對於馬上就要從這個世界上離去的老年人來說,也是一環誘人的光輝,畢竟還有個美麗的世界在等著他們,而那個世界是崇尚美德的,只要他們做好事,在另一個空間里就會過得舒服一些,因此,老年人普遍地比年青人要善良。這種信仰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幸福的自慰。自然,年青人似乎離死亡還遠一些,他們在信仰的時候,那種心態比老年人復雜得多,很多人是消極的、是對現實憎·限的,是受到傷害的、是懺悔的,他們還沒有過多的去想死後的情景,他們之所以信教的目的是自慰。但是,他們也是未來的老人,他們也會從一切虛枉的現實中走到死亡,那麼他們信仰的最終目的也會慢慢改變的。
可以說,世界上不變的只有一個道理,就是任何物質都會疲勞,都會死亡,那麼,人類也是難逃這種道理的,至於死後怎麼樣那是另一回事兒,有時候看看宗教方面的書,感到後顧之憂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