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養老機構服務老人狀況分析

養老機構服務老人狀況分析

發布時間:2024-06-28 14:56:50

㈠ 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模式服務分析

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模式服務分析

社會工作的介入有利於滿足老年人的發展性需求,使養老機構的功能不僅僅局限於生理上的護理,還能夠滿足心理上的保護和發展。那麼,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模式服務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機構養老的必然性研究

(一)老齡人口的劇增

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伴隨著社會保障機制和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居民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在逐漸擴大、醫療保障體制也在不斷完善,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在逐年上升,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9% 。老齡人口的急速增加則使得老年人的撫養問題日益突出,穆光宗(2012)認為“人口急劇變遷導致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量逐步增大”,黎民(2009)表示“我國在經濟尚不發達背景下的人口迅速老齡化,使‘老有所養’的問題日益凸顯”,無論是歷史的原因導致的人口老齡化加速還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我國對於沉重養老負擔的無力,機構養老都是解決現階段養老問題的一個重要法寶。

(二)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中國傳統的家庭構成主要以聯合家庭為主,子代對年老父輩的贍養和承歡膝下被認為是“孝”的表現,父輩主要由兒子和媳婦贍養,主要以家庭養老解決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問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幾千年來的傳統模式,家庭結構也逐漸以核心家庭為主流,家庭的養老功能被弱化,子代對於老年人的贍養主要停留在經濟層面。老年人的空巢化趨勢導致無人照料的老年人面臨生活危機和自理困境。機構養老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在滿足老年人照料需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養老的壓力。

(三)成本――效益的驅使

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公辦和民辦的,而各自又包含兩種運營方式: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民辦民營。將老年人送到養老機構一般是基於成本-效益的考慮,比起與老人同住每天照顧三餐、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和讓老人獨自居住每天擔憂其安危來說,養老機構所能夠提供的一條龍式的服務體系更貼近一般人所期望的老年人照料模式,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時能夠獲得更大的效益。

二、老年人需求探究

(一)老年人生理需求

老年群體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由於年齡的增長,而伴隨著生理上的衰老化、傷病化,導致老年人有時難以自理,產生照料的需求。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和機能弱化,老年人自身防禦能力和康復能力都較之年輕的時候要弱許多,產生護理和康復訓練的需求。當老年人滿足了基本的生存健康的生理需求後就會追求發展性的生理需求,如運動健身獲得強壯的體魄、如追求更高質量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資料。現階段養老機構普遍只能夠實現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護理需求和一些簡單的娛樂需求,但對於有康復需求的老人來說,養老機構一般是讓老年人卧床實行全護理的方式取代康復性訓練,削弱了老年人完全康復的可能性和康復的信心。養老機構中傳統的老年社會工作只局限於“老有所養”這一層面,忽視了老年人之間的互助與老年人自身潛能的發展,缺乏促進其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動力。

(二)老年人心理需求

老年人需要支持和關懷以及認可,同時也需要緩解其對死亡的恐懼。老年人的支持系統一般由配偶、伴侶、家人和照顧者組成,是社會工作者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的資源,對於了解老年人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當老年人進入養老機構,他的支持系統就會發生改變,家人與老年人之間的距離變遠,照顧者變成了養老機構的護工,在養老機構中的社交網路一般是以同一房間的成員所組成的小團體為基礎的,同質性群體的聚集能夠為老年人之間的交往產生更多的相似性,使得老年人之間能夠自主互助。老年人對於死亡會產生恐懼,家屬也會不能夠接受老年人的離去,由此老年人及其家屬所產生的焦慮、畏懼的心理無法排解,對死亡的認識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理解,臨終關懷能夠讓老年人對於死亡和自己走過的人生有新的認識並且能夠充分地肯定自己。老年人在養老機構中除了需要滿足“老有所養”的需求,還應重視老年人的發展性需求,增強老年人增值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實現老年人的自助與互助,減弱“老年人”這一標簽所標志著的被照顧、無作為的角色給老年人本身帶來的壓力和孤單。

三、社會工作的介入與實踐權的獲得的必要性研究

(一)理論框架概述

1、實踐權

實踐權是指行動者經過他人同意或強行進入後者主導的空間開展活動的能力。社會工作是實現助人自助的實踐過程,而實踐權的獲得是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工作方式和技巧在工作的領域和對象中獲得接納和信任的過程。由於我國的'社會工作的專業建設較為遲緩,還不太成熟,在養老機構中要發揮社會工作專業技能的最大優勢的效益必須重視實踐權的獲得,不單單是介入,還要讓案主和相關機構承認社會工作的勞動成果,支持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進行。獲得實踐權的過程是與社會工作的進行同步的,在社會工作的開展中不斷地爭取權利、完善方案、創新與發展,才能夠更好地推進實踐權與社會工作介入的融合。 2、增能理論

增能理論認為,個人之所以被弱勢化、邊緣化,是因為:①個人內在體驗到全面性的無力感,以致無法與環境交流;②周圍環境中存在著直接與間接的障礙、壓迫和限制,使個人無法參與社會,實現自我。在養老機構中開展老年社會工作,必須要注重增能的作用和影響,社會工作者以專業的方法和技巧,幫助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標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協助他們增強自身的權利感,全面認識自己,提高老年人自助互助的能力,重建自我價值,增強對自身發展的信心。

(二)社會工作介入與實踐權獲得的必要性

1、社會工作的發展性作用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助人自助的發展性的專業,在養老機構中有著其特殊而且必不可少的地位。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屬於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更新換代中由於年齡的因素被替代、被淘汰,而子女無暇照顧、避免代際沖突、身體不適和生活不便、寂寞感和孤獨感是老年人選擇進入養老機構的主要因素。社會工作的介入有利於滿足老年人的發展性需求,使養老機構的功能不僅僅局限於生理上的護理,還能夠滿足心理上的保護和發展。

2、實踐權的推動作用

實踐權的獲得是社會工作介入有效性的重要保證,缺乏實踐權,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中永遠只能是一個第三方的存在,沒有影響力和推動力,被邊緣化和漠視,社會工作的策劃與方案只能被看做是老年人在養老機構中的休閑娛樂項目,無法發揮其治療性和專業性和效用,社會工作不能獲得權威的認可和承認,就難以在工作領域和范圍內起主導作用。實踐權的獲得是組織和成員對於社會工作的認同和肯定,能夠推動社會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的發展,從而能夠更加切合老年人的需求,以實現社會工作自身的價值。

3、老年人的增能需求

角色理論認為,當老年人能夠從過去一套角色過渡到與年齡規范匹配的角色時,就能有成功的老年,從活躍貢獻的社會成員轉變為傳統觀念中無所作為的“老年人”角色,許多老年人心中都會存在一定的落差,產生自卑感和無助感,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中協助老年人增能,能夠將老年人內心的無助感和無能感心態轉變為擁有自信和自尊,使老年人能夠重拾信心去參與社會活動,而不僅僅將步伐局限在養老機構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並且積極地接觸社會,同時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心態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角色。

四、社會工作介入的問題與困境

(一)社會工作的邊緣化

社會工作作為舶來的專業,在我國的起步較晚,發展較慢,一直處於邊緣化、被忽視的地位,盡管近年來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養老機構對於社會工作的重視還是有待增強。養老機構中設立社會工作者一職的僅佔少數,而大部分機構中的社會工作者是以兼職的形式存在,主要以志願者和義工的身份對老年人進行幫助,沒有完善的工作體系和價值體系,而老年人群體對於社會工作者普遍比較陌生,不了解社會工作的內容和性質,養老機構和老年人對社會工作雙重漠視使得社會工作的介入困難重重。

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主要扮演輔導者、使能者、咨詢者、協調者的角色,在個案工作的進行時運用懷舊和生命回顧的技巧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並幫助老人解決現時的困境,在進行小組工作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注意關心每一個組員的感受及行為,讓每個組員都參與其中,引導組員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養老機構中社會工作者數量不足,個案工作無法兼顧每個老年人,小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娛樂和交流層面的活動,無法深入地建立支持性小組、治療性小組、動機激發小組等能夠增進老年人能力和自信的更專業的服務。

(二)老年社會工作實施的困境

1、移情現象

在老年社會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容易對老年人產生移情,過度地同情案主或對案主產生超出工作關系以外的感情,影響社會工作的實際實施效用,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現狀的判斷造成偏差。

2、經濟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局限了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和進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社工服務的開展被束縛,只能停留在較低層面養老服務,也無法提供給老年人更多的援助性或發展性的資源。經濟支持的局限性使得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速度緩慢。

五、結語

銀色浪潮的席捲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穩定和社會年齡結構帶來了影響,但更多地是推動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的向前發展。機構養老作為現階段我國必不可少的一種養老方式,為了能夠兼顧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社會工作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增能是老年社會工作的重要目標,培養老年人的發展動力,促進老年人自身的不斷完善與進步,對於解決現時的老齡化問題所導致的社會矛盾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凱瑟琳・麥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會工作: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的評估與干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張福娟.殘疾人社會工作案例評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3.

[3]王思斌.社會工作實踐權的獲得與發展――以地震救災學校社會工作的展開為例[J].學海,2012.

[4]穆光宗.老年發展論――21世紀成功老齡化戰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6(6).

[5]Erikson,E.(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Norton.

;

㈡ 養老行業市場分析是什麼

養老行業市場分析:

1、養老服務需求空間較大

據2019年8月國務院部署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常務會議指出,以需求為導向發展養老服務,是應對老齡化、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我國養老服務的需求主要包括醫療服務需求、護理服務需求、家政服務需求。

2、養老服務供給逐年增長

我國養老服務供給的主體是公辦養老機構,據國家民政部公布數據,2010-2019年,我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數量逐年增長。據民政部在2020年10月新聞發布會上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國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為22萬個。

3、養老床位缺口較大

2010-2019年我國及養老機構床位整體呈穩步上升增長趨勢,從2010年的315萬張增至775萬張。截至2020年6月底,全國養老機構床位有790多萬張。

面對逐年增長的老年人口數,我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增速緩慢,我國仍面臨養老床位缺口較大的問題。2010-2016年,我國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整體呈上升趨勢。

4、政策推動養老服務將加速發展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5、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路,推動專業機構服務向社區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資源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支持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加強對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政策扶持等。未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我國養老服務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養老服務行業將加速發展。

㈢ 對社區養老有何看法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作為我國養老主要方式的家庭養老服務功能逐漸弱化。同時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養老機構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養老需求。因此,養老問題成為目前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可靠的養老保障體系,大力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武穴市社區養老服務情況的抽樣調查和分析,就進一步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提出粗淺看法。x0dx0a一、 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x0dx0a武穴市城區共有14家社區,居民戶數33840戶,人口中1224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5900人,低保對象4965戶,12368人,其中老年群體低保對象3059人,如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按人均100元/人計算全市年需支出367.08萬元養老服務費,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他們的需求具有多樣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會性的,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例如:二里半社區居民戶數1326戶,5026人,60歲以上老人502人,99戶低保戶中就有21戶是老年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份初小文化,又如螺絲旋社區居民戶數4078戶,人口15069人,低保對象321戶,988人中接近1/3是老年群體,低保對象,空巢老人達45人,以上兩社區共同點人員密集,文化素質偏低,老年人所佔比例大。為進一步摸清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特別是「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的情況,今年5月,我們對以上兩社區老人進行抽樣調查,共統計轄區老人165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歲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歲以上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並通過入戶,對老年人的基本情況、生活自理情況、現實生活照料情況以及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x0dx0a1、男、女調查人數比例及生活自理情況。參加此次調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調查數的49.09%,女性84人,佔50.91%;老人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的有148人,占調查數的89.9%,部分自理的12人,佔7.3%,不能自理,依靠照顧的5人,佔3.8%;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區的有40人,子女長期居住在外地的有4人,子女願意贍養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贍養的有2人。x0dx0a2、在現實生活中,具體照料老人情況。子女照料的72人,占調查數的43.63%,親屬照顧的5人,佔3.03%,請鍾點工照顧自己的有2人,佔1.21%,入住福利院的3人,佔1.8%。x0dx0a3、對當前老年人是否願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況。有10人願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調查數的6.06%,不願意入住的有32人,佔19.39%,如螺絲旋社區孤老吳治國62歲,小兒麻痹症,他寧願與其兄弟在一塊住也不願住進老年公寓,這說明大多數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約束,比較認同居家養老,這也符合世界通行養老方式。x0dx0a4、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情況。要求提供醫療服務的有10人,占調查數的6.06%,有文化娛樂方面要求的有11人,佔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務的有6人,佔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佔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佔3.63%,需要家政服務的有12人,佔7.27%,對社區提供的服務願意自己買單的有5人,佔3.03%。x0dx0a在我們的調查中,許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對社區養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很難擠出時間來陪父母,單純指望他們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現實,一些年輕人則說,現在不少家庭是一對年輕夫婦在贍養4個老人,養育1個小孩,靠夫妻倆根本無法承擔照顧4個老人的任務。他們也特別希望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能廣泛推行。x0dx0a二、 社區養老服務面臨的困難與問題x0dx0a1、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由於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從而形成許多「空巢」家庭或獨居家庭,給照顧老年人帶來不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老年人的壽命延長,高齡老人越來越多,從而出現低、中齡老人照顧高齡父母現象,老人照顧老人困難很多。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個孩子,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進入老年,出現一對夫婦要照顧四位老人現象,而且這種情況將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無論是精力還是經濟能力已不大可能。隨著生產和生活的節奏加快,崗位競爭加劇,生活壓力大,青年人在照顧老年人方面,已顯得力不從心。由於上述的幾種原因,顯而易見,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x0dx0a2、機構養老存在「難化」狀況。眾所周知,投資興辦一所養老機構,需要大量的資金,養老機構在環境營造、設施配置、服務質量、管理水平、醫療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就使得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較高,使得一些社會力量或個人望而卻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養老金或子女及親屬供養,相當部分老人經濟上不很寬裕,即使老人想住養老機構卻又住不起,形成了養老機構入住率低。再次,因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還不能接受「離開子女住養老院」的思想。綜上所述養老機構是高投入、低產出,部分養老機構存在「難化」狀況。x0dx0a3、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有「淡化」傾向。盡管通過多年來廣泛的宣傳教育,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有所好轉,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傾向,如從西方傳來的「情人節」和「聖誕節」,節日氣氛十分熱烈,而年年的「老人節」則是濤聲依舊。「情人節」和「聖誕節」用不著政府組織,商家、廠家會自行上陣,各種促銷手段「百花齊放」,青年人奢侈消費,報紙、電台有關「情人節」和聖誕節的報導「繁花似錦」。而到老人節,就是政府組織活動,節日的氣氛也遠不如上述「兩節」,廠家、商家並不十分積極,極少給老年人消費實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現象說明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傾向。x0dx0a4、為老人提供的無償服務有「虛化」現象。為了照料較困難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關部門和社區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無償服務活動,如青年志願者的志願服務、「一對一」結對幫扶服務、安裝門鈴的呼叫服務等。這些服務為老人特別是空巢、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虛化」行為,如學生組織的志願服務,隨著學生的畢業這項服務有的自行消亡,後繼無人;又如一些政府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與社區老人的結對服務,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恆,甚至結對服務也徒有虛名等,這都說明有些義務服務流於形式。這些問題如不能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養老服務社會化就不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x0dx0a5、社區養老服務「簡化」。目前我市大部社區沒開展養老服務,即便是開展了,也是簡便單調,僅限於設醫療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類體育設施適合青少年多,適合老年人的則較少,醫療中心提供的也局限於平時的免費體檢之類的活動。x0dx0a三、 社區養老服務的對策與建議x0dx0a養老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解決不好將影響社會的穩定,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不斷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社區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全面推進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x0dx0a1、抓教育,提高認識,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主動性。社區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老,不少老年人也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老年人對社區的依附性逐漸增加,因此,開展社區養老服務迫在眉睫。首先,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據統計,武穴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9.5萬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12%以上,且這種比例有日益上升的趨勢。現今,老年人和子女分開居住已經相當普遍,「空巢」家庭不斷增多,這給老人的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受「421」家庭模式的影響,一對年輕夫婦根本無暇照顧4位老人,因此,依託社區構築社會化養老是城市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適應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次,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社區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依託社區就近進行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是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適應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再次,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要求。基於對我國國情的考慮,單一依靠政府進行社會養老福利事業顯然無法適應需要,同時還會對國家財政造成巨大壓力,社區養老體系建設過程為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有益的嘗試,也是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由之路。x0dx0a2、抓投入,搭建平台,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基礎性。養老事業屬於公共事業范圍,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是政府的責任,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指導。一是科學編制規劃。根據社區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區和進行舊城改造時,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作為公共配套服務設施,與項目一起規劃,一並實施,一同檢查驗收。編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空間布局規劃,科學合理解決建設用地問題;民政部門可與相關部門按照養老服務「十二五規劃」制定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的建設標准、工作流程和服務操作規范等指導意見,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進行管理、指導和監督。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今後社會福利支出不應低於財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會保障重點加以關注的四大弱勢群體之一,因此,建立社區養老服務建設項目、工作人員薪酬的整體財政預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難老人都能得到幫助。同時,建議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門檻,擴大政策惠及面。如為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對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給予補助或予以居家養老補貼;對高齡困難老人看病給予更高比例的報銷;為殘疾老人家庭免費實施無障礙改造。三是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興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進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區文化站、衛生服務站、勞動服務站、陽光家園、文化室、活動室、老年大學(分校)、社區學校等公共服務資源,聯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務范圍,搭建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平台。x0dx0a3、抓服務,拓展內涵,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廣泛性。一是在服務對象上全面掌握。主要建立三個服務檔案。對全區60周歲以上老人的家庭情況、健康情況、服務需求進行登記;對社區「4050」人員、社區服務員、社區養老服務志願者進行登記;對社區內重點服務對象實行包保服務,服務對象與服務人員之間簽訂服務協議,對服務情況進行跟蹤記錄。二是在服務內容上全面拓展。結合社區實際,開展文體娛樂、老年教育、會友聊天、法律咨詢、老年課堂、心理咨詢及疏導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務。根據老人需求,藉助社會力量,開展家政服務、代買代辦、配餐、家電維修、管道疏通、送醫送葯等日常生活服務。三是在服務模式上推陳出新。對家庭經濟困難老人、特殊貢獻老人,推行政府補貼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緊急救援、求助服務;對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選派專業服務人員和社工上門提供日間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養老服務;對短期無人照料老人,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開展日間照料或短期託管服務。同時逐步推行「兌時券」補貼服務模式。按照就近服務、屬地管理的原則,將「兌時券」按標准發放給老人,由社區服務員對符合居家養老補貼服務條件的老人進行包保服務,老人根據服務員的服務質量和滿意程度返回給服務員一定數額的「兌時券」,服務時間按照每滿1小時為1次進行計算,按正常標准服務人員每服務一次從被服務對象手中獲取一張「兌時券」,每月持「兌時券」到社區養老服務站兌換現金報酬,有效解決管理和服務相脫節,服務員與老人間的供求不符,服務質量偏低,服務員與崗位間的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等諸多問題。x0dx0a4、抓隊伍,專兼結合,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專業性。一是配置專職人員。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成功與否,很大因素取決於是否擁有一支專業、職業的服務隊伍。就目前的人力資源狀況而言,社區養老服務員隊伍建設要與再就業工作相結合,從下崗失業群體這個人力資源庫中進行選擇。同時,為了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建議每年從應屆社會工作專業和醫療護理專業畢業生中選拔業務骨幹,通過充實專業人員提高整體社區養老服務隊伍的素質。定期舉辦「居家養老護理員培訓班」,做到持證上崗。二是建立「義工」制度。做好社區居家養老工作,離不開中青年群體。一方面有賴於中青年群體中養成尊老敬老的風氣,主動地承擔起贍養自己的長輩的責任;另一方面,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困難,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難也需要青年志願者的服務。三是成立互助組織。按照年齡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則,成立老年人互助團隊,由老年人自己組織起來,開展各種活動,相互服務,既通過集體的活動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獲得生活的樂趣,又可以解決一些具體的困難。x0dx0a5、抓領導,健全機制,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長效性。一是建立領導工作機制。成立社區養老社會化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探索社區養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規定,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構建完善的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落實財政、發改、衛生、國土、民政、體育、文化等部門以及社區所在鎮處的責任,實現統一協作,全面推進,督促養老工作落實。二是落實責任機制。在制度建設方面,要明確各級和各種服務組織的責任,建立健全社區為老服務的各種制度,如對高齡獨居老人探望制度、志願者服務制度、服務監督制度、服務人員崗位責任制度、服務人員獎懲制度等。在標准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務標准、養老護理標准、衛生醫療服務標准、服務效果評價標准等。在規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種服務的項目和內容、服務價格。服務人員資格認證,堅持持證上崗,並實行簽約制,服務人員信守服務公約。三是加強輿論引導。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老齡工作、宣傳老齡事業,營造「敬老、愛老、助老」氛圍,樹立孝親助老典型,經常做到「電視里有圖像、電台里有聲音、報紙上有文章」,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

㈣ 養老行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

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

根據聯合國規定,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7%以上或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10%的屬老年型國家或地區。我國從2000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我國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快。2019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2.6%,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8.1%。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㈤ 涓鍥藉吇鑰佺幇鐘跺垎鏋

涓鍥藉吇鑰佺殑鐜扮姸鍒嗘瀽鏄錛氬吇鑰侀噾浣撶郴涓嶅畬鍠勩佽佸勾浜虹殑鍏昏佹湇鍔$煭緙恆佺┖宸㈣佷漢鐨勯棶棰樸佽佸勾浜虹殑鍋ュ悍闂棰樸佸吇鑰佹枃鍖栫殑緙哄け銆

涓銆佸吇鑰侀噾浣撶郴涓嶅畬鍠

鐩鍓嶏紝鎴戝浗鐨勭ぞ淇濅綋緋諱富瑕佸寘鎷鍏昏佷繚闄┿佸尰鐤椾繚闄┿佸け涓氫繚闄┿佸伐浼や繚闄╁拰鐢熻偛淇濋櫓銆傚叾涓錛屽吇鑰佷繚闄╂槸鑰佸勾浜烘渶涓昏佺殑緇忔祹鏉ユ簮銆備絾鏄錛屽吇鑰侀噾緙磋垂姘村鉤鍜岄浼戝勾榫勭殑鎻愰珮錛屼互鍙婁漢鍙h侀緞鍖栧帇鍔涗笅鐨勫吇鑰侀庨櫓錛岄兘緇欏吇鑰侀噾浣撶郴甯︽潵浜嗘寫鎴樸

閱讀全文

與養老機構服務老人狀況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個老外和四個女的洗澡的電影 瀏覽:90
國產四級片指什麼 瀏覽:45
廣州有哪些老年大學書法班 瀏覽:129
電影里有叫威傑爾 瀏覽:104
巴馬長壽村的特產 瀏覽:427
南寧幼兒三個月體檢哪個醫院好 瀏覽:407
韓劇電影在線免費 瀏覽:88
港台真軍電影名單 瀏覽:222
臨安醫養結合養老院哪個好 瀏覽:333
長壽白米粉 瀏覽:9
求一部韓國R電影男主是動漫畫家 瀏覽:295
平時回家買什麼東西給父母 瀏覽:933
軍人養老保險哪個檔次高 瀏覽:791
預約了全年體檢不去怎麼辦 瀏覽:578
老壽星的長壽秘訣 瀏覽:794
曰祈長壽方 瀏覽:974
清最長壽的人 瀏覽:807
李彩譚偷情 瀏覽:18
吃肉會長壽 瀏覽:429
重陽節相關英語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