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寧國市梅林鎮的介紹
寧國市梅林鎮位於寧國市東南部,距市區12公里,轄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共195個村民組,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人口2.35萬,有「寧國企業家的搖籃」之稱,是省政府確定的195家重點建制鎮之一。
『貳』 瀹夊窘瀹佸浗姊呮灄椋庢櫙鍖虹殑娓哥帺鎸囧崡鏄浠涔堬紵
瀹夊窘瀹佸浗姊呮灄椋庢櫙鍖轟綅浜庡畨寰界渷瀹佸浗甯傦紝鏄涓涓浠ユ呰姳涓轟富棰樼殑椋庢櫙鍚嶈儨鍖恆備互涓嬫槸娓哥帺鎸囧崡錛
1. 鏈浣蟲椂闂達細姊呮灄椋庢櫙鍖虹殑鏈浣蟲父瑙堟椂闂存槸姣忓勾鐨2鏈堣嚦3鏈堬紝榪欎釜鏃跺欐f槸姊呰姳鐩涘紑鐨勫h妭錛屾暣涓鏅鍖洪兘琚姊呰姳鐨勯欐皵鎵鍖呭洿銆
2. 闂ㄧエ浠鋒牸錛氭呮灄椋庢櫙鍖虹殑闂ㄧエ浠鋒牸涓50鍏/浜猴紝瀛︾敓紲ㄤ負30鍏/浜恆傚悓鏃訛紝鏅鍖鴻繕鎻愪緵濂楃エ鍜屽勾紲ㄧ瓑璐涔版柟寮忥紝娓稿㈠彲浠ユ牴鎹鑷宸辯殑闇奼傞夋嫨銆
3. 浜ら氭柟寮忥細浠庡畞鍥藉競鍖哄埌姊呮灄椋庢櫙鍖哄彲浠ラ夋嫨涔樺潗鍏浜よ濺鎴栬呰嚜椹懼墠寰銆傚傛灉閫夋嫨鍏浜よ濺錛屽彲浠ュ湪瀹佸浗甯傚尯涔樺潗鍓嶅線姊呮灄椋庢櫙鍖虹殑涓撶嚎杞︼紝杞︾▼綰︿負30鍒嗛挓銆
4. 娓歌堣礬綰匡細姊呮灄椋庢櫙鍖哄垎涓烘呭洯銆佹呮枃鍖栧箍鍦恆佹呭北銆佹呮邯絳夊氫釜鏅鐐廣傛父瀹㈠彲浠ユ牴鎹鑷宸辯殑鍏磋叮鍜屾椂闂村畨鎺掓父瑙堣礬綰褲備竴鑸鏉ヨ達紝鍙浠ュ厛鍙傝傛呭洯錛屾h祻鍚勭嶅搧縐嶇殑姊呰姳錛岀劧鍚庡墠寰姊呮枃鍖栧箍鍦轟簡瑙f呰姳鐨勫巻鍙插拰鏂囧寲錛屾帴鐫鍙浠ョ櫥涓婃呭北淇鐬版暣涓鏅鍖虹殑緹庢櫙錛屾渶鍚庡彲浠ユ極姝ュ湪姊呮邯杈規劅鍙楀ぇ鑷鐒剁殑瀹侀潤銆
5. 娉ㄦ剰浜嬮」錛氬湪娓歌堟呮灄椋庢櫙鍖烘椂錛屾父瀹㈤渶瑕佹敞鎰忎繚鎶ょ幆澧冿紝涓嶄貢鎵斿瀮鍦撅紝涓嶉殢鎰忛噰鎽樻呰姳銆傚悓鏃訛紝鐢變簬鏅鍖哄唴鏈変竴浜涘潯閬撳拰鍙伴樁錛屾父瀹㈤渶瑕佺┛鐫鑸掗傜殑闉嬪瓙錛屾敞鎰忓畨鍏ㄣ
鎬諱箣錛屽畨寰藉畞鍥芥呮灄椋庢櫙鍖烘槸涓涓浠ユ呰姳涓轟富棰樼殑椋庢櫙鍚嶈儨鍖猴紝娓稿㈠彲浠ュ湪榪欓噷嬈h祻鍒板悇縐嶅搧縐嶇殑姊呰姳錛屼簡瑙f呰姳鐨勫巻鍙插拰鏂囧寲錛屾劅鍙楀ぇ鑷鐒剁殑瀹侀潤銆傛棤璁烘槸璧忚姳榪樻槸浼戦棽鏁fワ紝閮芥槸涓涓涓嶉敊鐨勯夋嫨銆
『叄』 梅林鎮的行政轄區
梅林鎮西門村、東門村、邊潭村、邊角村、邊埔村、邊上村、邊圍村、尖石村、青潭村、毛嶺村、梅光村、軍田村、高田村、豐田村、新梅村、新樓村、上樓村、松樓村、松陽村、澗頭村、溪頭村、華寮村、磜頭村、埔尾村、南陽村、風池村、永蘭村、中段村、隆營村、大廖村、桂樟村、犁頭凸村、大嶺下村、黃割田村、大高田村、歲余坑村。
大高田村
大高田村,曾名大哥田。位於普寧市區西27.4公里處。人口0.17萬。由大高田、大隆灣、胡市坑3個自然村組成。清中期,楊氏兄弟從本鄉大嶺下村遷此,弟禮讓兄長,往附近(今其肚寮村)另創村,兄弟分居後,兄家業日盛,村故名大哥田,因客家語哥與高同音,後稱今名。村處癩痢石凸山北麓槽地。聚落呈梯階狀分布,多為石磚瓦木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436畝,山地6401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並種植果林,產柿、烏欖、茶、毛竹。木炭是本地特產。村後山嶺蘊藏有鎢、錑礦。村西有豐富的高嶺土屬石英斑岩,是優質瓷泥。1960年創建瓷廠,產品銷售省內各地。是**老區。道路現已暢通,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南陽圩。5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鳳池村
鳳池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4公里處,曾名鴨池。由鳳池、庵埔、樟樹坑3個自然村組成。人口0.35萬。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已成數姓聚居村莊,因三面環水,每逢大雨水漲時,村似鴨浮在池上,故名鴨池,後雅稱鳳池。聚落沿梅林河北岸呈混合狀分布。全村有耕地1256畝,山地6824畝。山地肥沃,是產糧區之一。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青梅、烏欖、油甘等。山嶺廣闊,宜造林種果,有成片荔枝和大葉相思樹。極速生按。旅居馬來西亞、香港、西歐等地1000多人。村民尚習文練武;有業余劇團、大鑼鼓、舞獅班等。有完全小學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里坪公路和梅雲公路。40%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有食品加工企業4家,汽車教練場1個。
華寮村
華寮村,曾名下寮,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6.6公里處。由新寨、老寨、學老坑、樓下、塘背坑5個自然村組成。人口0.4萬。原有何、龍、廖3姓居民居住,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鄭氏從五華到此傳授拳術,娶何氏女在溪下游處搭寮居住,故稱下寮,後稱華寮,今全村皆為鄭姓。村落依山傍水,呈混合狀分布。全村有耕地1374畝,山地10263畝。主種糧食,是梅林鎮糧食主產村。每年有大量松木、燃料出售。水果以鳥梨著稱。果脯遠銷港、澳、東南亞一帶。有小學1所。有梅雲公路經過。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澗頭村
澗頭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3公里處,人口0.16萬。清雍正之前有村,村在山澗水頭邊,故名。聚落呈階梯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34畝,山地5662畝。以農業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山坡闊,盛產油茶,還產鳥梨、橄欖等,每年有大量松木及燃料出售。傳統尚武,有舞獅班、英歌隊。小學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鳳池、新樓村道和里坪公路。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高田村
高田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7公里處。又名小高田,全村0.11萬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創村,因在地勢較高處開荒種田,故名。聚落沿梅林河西岸呈塊狀分布。建築為混凝土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236畝,山地2200畝。以農為主,兼養長毛兔及經營運輸、磚瓦、果林等副業。有磚瓦廠1家。小水電站2個。有果園1000畝,主產油甘、橄欖、菠蘿、青梅、李、香蕉等。造林1200畝,種植美國衫、松。傳統尚武,有舞獅班。
尖石村
尖石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2公里處。人口0.13萬。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有村。因村之出水口有一塊既大又尖的石頭,故名。聚落依山傍水,成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395畝,山地2300畝。以農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大梨、橄欖、青梅、菠蘿等。種植速生按300畝,6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有小學1所。屬革命老區。清末,村之東側曾建過尖石圩。里坪公路在村前經過。
梅林社區
居民社區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原取名居委會,今年才改為居民社區。人口0.48萬。人口分布散,梅林圩分新圩和老圩,聚落沿梅林河南側呈條狀分布。建築多為沿街樓房。居民多從事手工業和小商販,40%勞動力外出打工和經商。交通發達,有里坪公路、梅雲公路可連接廣汕公路。
埔尾村
埔尾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8.4公里處。曾名埔美村。全村0.13萬人。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420畝,山地3200畝。農、林、果並舉。農業主產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油甘等。有小學1所、是梅林初級中學、保險站、電信、郵局、盤龍閣寺、盤龍加油站的所在地,食品加工企業2家,多家汽車維修場。3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青潭村
青潭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2公里處。人口0.15萬。由青潭、樟樹下、石船3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有耕地446畝,山地3500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產水稻、香薯;盛產青梅、烏欖、橄欖等。有些烏欖品種是銅鑼錘,近幾年的價格每市斤100-200元不等,遠銷浙江、江蘇等地,是刻制工藝品的最好品種。村周圍環山,環境優美,道路通暢,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梅林至南陽公路。60%的勞力外出打工或經商。種植速生桉200畝,有小學1所,水電站1個。
大嶺下村
大嶺下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5.6公里處。曾名解嶺村,人口0.22萬。由大嶺下、石頭排、麻竹園、禮和洋等6個自然村組成。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有村。聚落呈混合狀分布,多為混凝土、磚瓦平房。全村有耕地558畝,山地8880畝。農業以種稻穀、甘薯為主。山林產橄欖、青梅、茶葉、毛竹。是潮汕毛竹產地之一。茶廠1家,南嶺單叢茶有名。有水電站3個,大嶺下、麻竹柯、石頭排、桂竹園是**老區。有簡易公路接石牌至梅林的公路。4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新樓村
新樓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人口0.39萬。由新樓、永豐、桃子峯等3個自然村組成。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922年),黃氏一支到此定居,建樓房1座,故稱新樓。後賴氏從毛嶺村遷此定居,黃氏他遷。村落沿梅林河北岸呈條狀分布。全村有耕地932畝,山地7057畝。以農為主,產稻穀。造林種果3000畝,盛產橄欖、青梅、油甘等。有小學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鳳池村,連接梅雲公路,可通里坪公路。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東門村居住較多,又靠近梅林市場,村民經商意識強,在市場有眾多商鋪,商貿活躍,在梅林圩市場經營生意最多的村民,還有3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新梅村
新梅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公里處。曾名梅林新圩,在解放前後梅林大街被稱為梅林新圩,商鋪眾多,商貿活躍。人口0.13萬。村址在梅林新圩,故名新梅。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225畝,山地1850畝;以農業為主,種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油甘、橄欖等。因近圩鎮,居民多兼務小商販,有30%外出務工和經商。有小學1所,是梅林信用社的所在地,里坪公路在村邊穿過。
再頭村
再頭村,曾名(石示)仔頭。位於普寧市區28.4公里處。人口0.13萬。村處癩痢石凸山北麓,由湖洋寮、拴牛坪、南田肚、南柯、方田仔、暩角、暩頭、暩下、其肚寮、溜頭羅9個自然村組成。全村耕地290畝,山地1500畝,主產水稻、甘薯。山地廣闊,產青梅、橄欖等,盛產茶葉、毛竹。有衛生站和小學各1所。屬**老區。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通南陽圩。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溪頭村
溪頭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區梅林鎮,離市區26.5公里。全村0.1萬人。由溪頭、婆高、田洋丫、吊神山、羅興坡5個自然村組成。山地寬廣,有耕地291畝。以林果業為主,農業為副,盛產青梅、烏欖等。水力資源豐富,開發有水力發電站3座,現村道已實現硬底水泥化公路,山區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有衛生站1所。屬革命老區。
永蘭村
永蘭村,曾名幽蘭肚。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5.8公里處。人口0.15萬。清康熙年間(約公元1666年),賴氏一支在此定居。村落在深河幽谷中,野生蘭花幽香,村前入口處狹窄,宛如肚口,故名幽蘭肚,後取蘭香記不斷之義,改為今名。聚落於山谷小溪兩側呈不規則狀分布。解放後,多建為二、三層鋼筋混凝土樓房。全村有耕地391畝,山地8751畝。以果林業為主,農業為副。主產烏欖、梅、李、柑、茶等。有杉林千多畝。村西建有小水電站2座。村後有一棵200多年樹齡的古欖樹,身圍5米,樹冠直徑21米,年產欖500公斤。林中有山豬、刺蝟、豹等野生動物。水力資源豐富,竹竿嶺有梅林河電站。村辦農場2個,果林場1個,小學1所,衛生站2所。屬**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梅林至南陽公路。發展速生按種植4000多畝。
毛嶺村
毛嶺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0.2公里處。全村0.11萬人。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新樓村人遷此創村。因周圍是毛竹叢生的重重山嶺,故名。村落依山勢建築,呈梯階狀分布。全村有耕地298畝,山地1000畝。林木有松、紅椎等。以農業種植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烏欖及青梅、油甘、柑、柿、菠蘿等。1948年春在毛嶺戰役中,0游擊隊於此擊敗-常備隊。屬**老區。山高林密,有小學1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並可連接里坪公路。6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種植速生桉350畝。
黃割田村
黃割田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3.1公里處。人口0.14萬。由黃割田、上寶坑、柯樹潭、下山寨、火羅庵5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有耕地302畝,山地6240畝,主種水稻、甘薯。有集體果林場1個,小學1所,衛生站2所。屬**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梅林至南陽公路,種植桉生按1000畝。
松陽村
松陽村,曾名解嶺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3.4公里處。人口0.18萬。由萬春樓、圓山仔、嶺仔寨、嶺仔樓、徑口、巫石坑、石牌、小窩仔8個自然村組成。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賴姓一支從福建省永定至此定居。祖有松陽世家之譽,故名松陽。1949年曾改名解嶺村,1961年復原名。聚落呈點狀分布,房屋多為混凝土、磚瓦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480畝,山地4140畝。農產稻穀、甘薯。水果有烏欖、香蕉、木薯。葯材為本村特產。有集體果林場2個,水電站1座,衛生站和小學各1所。解放戰爭時期,村中有25人參加游擊隊,賴烏鎮等4人在戰斗中犧牲。松陽、巫石坑、小窩仔屬**老區。有石梅公路經過
南陽村
南陽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4.3公里處。人口0.35萬。由榕樹塘、下樓、松樹下、崩岐、角仔寨、南陽圩等7個自然村組成。是原南陽鄉政府所在地。區域內有南陽墟、郵局、供電站等單位,是本鎮西部八個行政村的集散地。全村有耕地670畝,山地8710畝。農業主產水稻、番薯、甘薯、蔬菜。水果有青梅、橄欖、烏欖、油甘、李等。有衛生所3所,小學1所。屬**老區。公路東通梅林,西至高田村,北抵石牌接安池公路。有西林古寺,經過重修,頗具規模,香火旺盛。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西門村
西門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8公里處,人口0.15萬。六百年前有程、何、賴3姓居民在此聚居,後吳姓從佛山三水遷入,今存吳、何兩姓。村處梅林圩西面,故名西門。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平房。全村有耕地375畝,山地1524畝。農、林、果並舉。盛產橄欖、油甘等。有里坪公路和梅雲公路經過。經營麺線的歷史悠久,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現還有40多家間麺線加工房,被稱為麺線之鄉有食品加工企業1家,有小學1所。有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和經商。
梅光村
梅光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7公里處。曾名中央寨,在文革時期被改為梅光村。人口0.2萬。明初,吳氏一支從佛山三水遷此定居,因村分上社、中社、下社3個聚落,該村地處中央,屬中社,故名中央寨,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428畝,山地2842畝。農、林、果3業並舉。水果主產菠蘿、李、香蕉等。是普寧市梅林中學和鎮辦陶瓷廠所在地(陶瓷廠現建委梅林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村中有英歌隊。村民尚習武術,有舞獅班,被譽為武術之鄉。30%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里坪公路經過村中。
東門村
東門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19.5公里處。人口0.16萬。四百年前,有吳、賴、張、王、戴等姓居民在此聚居,後張姓他遷。解放前後梅林大街被稱為梅林老圩,上圩的人們在此經營生意。因地處梅林東門,故名。聚落成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結構樓房。全村有耕地314畝,山地1000畝。以農為主,種植水稻、番薯。盛產青梅、橄欖、油甘等。部分人經營小商業。有里坪公路經過。東門村緊靠梅林圩市場,商鋪眾多,商貿活躍,是梅林農業銀行、國稅分局、移動分公司所在地,有多家狗肉店和稞粉店及飲食店。有老人活動中心1個,是梅林中心小學所在地。大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和經商。
邊角村
邊角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4公里處。人口0.2萬。由老屋下、嶺頭、塘角和坎頭下4個自然村組成。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516畝,山地36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盛產橄欖、烏欖、青梅等,廣種四時瓜菜。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並可連接里坪公路。有小學1所。屬**老區
邊埔村
邊埔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1公里處,曾名社背埔村,文革時期改名為邊埔村。人口0.15萬。1973與邊角、尖石等村拆開,自成行政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85畝,山地22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香蕉等。盛產大梨、橄欖、烏欖、青梅等。道路暢通,村道邊埔村至邊潭村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直通里坪公路,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傳統尚武,有舞獅班。有小學1所。屬**老區。
邊上村
邊上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9公里處。曾名大嶺上村,文革時期改名為邊上村,人口0.13萬。1979年從邊圍析出,自成行政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409畝,山地2000畝。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盛產香蕉、菠蘿、青梅、橄欖等。種植速生按400畝。有小學1所。屬**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里坪公路,6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邊圍村
邊圍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2.2公里處。人口0.12萬。由竹仔徑、烏石洋、下圍、曹塘4個自然村組成。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本鎮社背埔人遷此定居。村落呈塊狀分布。全村有耕地356畝,山地30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產水稻、番薯等。盛產大梨、橄欖、青梅、菠蘿等,種植速生按400畝。道路暢通,下圍、曹塘2個自然村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連接里坪公路。竹仔徑、烏石洋2個自然村可連接梅林至高鋪鎮的水泥公路。
大廖村
大廖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6.8公里處。全村950人。有大凹、凹下、塘肚、廖豐田4個自然村組成。1973年從永蘭析出,自成行政村。有耕地249,畝,種植水稻、甘薯。地處癩痢廠凸山東麓,山地廣闊,盛產青梅、烏欖、橄欖等。近年來,為了生活、就學方便需要,大部分村民移居或暫住於梅林鎮區,現本村只剩少數居民留居管理果產和農田。
隆營村
隆營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4.3公里處。全村592人。由石龍坑、舉格營2個自然村組成。有耕地162畝,主種水稻、甘薯。多山地,產烏欖、青梅、李等。有水電站1座,衛生站1個。屬**老區。現在存有過半村民移居梅林鎮區。道路在揭陽市公路局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已實現硬底水泥化,交通狀況得到很大改善。
桂嶂村
桂嶂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南28.5公里處。全村850人。由嶂肚、桂竹仔、大段3個自然村組成。有耕地224畝,產水稻、甘薯。山地廣闊,產青梅、橄欖、烏欖、油甘、李等。現發展速生按種植約2000畝,全村道路已實現水泥化,交通狀況已經進一步改善。有小學1所,衛生站1所。屬**老區。
歲余村
歲余村位於普寧市區西22.3公里處。全村0.1萬人。1986年從南陽鄉析出,自成行政。全村有耕地260畝,主種水稻、甘薯。多山地,盛產青梅、橄欖、烏欖、柑等。有集體果場2個,木材加工廠1家。有衛生站1所,小學1所,敬老院1所。是**老區。有石牌至南陽公路經過。種植速生按25畝,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經商。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