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子女關系不好的老人,老年生活該如何度過
和子女關系不好的老人,老年生活該如何度過?
總之,像題主所說的這樣一些老人,既然走到了這一步,只能是分開生活才長遠之計,生活費的供給由子女們協商解決,如果子女不答應,就通過法律手段來斷定。
㈡ 老年人與晚輩出現矛盾的根源是什麼
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同自己的晚輩有一些矛盾。這些有的是因為經濟利益方面,有的則來自其他方面,例如觀念不同、性格習慣方面等。
特別對於已經成家了的子女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由於媳婦以及女婿等新家庭成員的加入,會有很不同的性格,習慣以及生活的理解方式,使得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關系容易緊張。
在觀念方面。有的家庭孩子出人頭地,老年人考慮的出發點主要看孩子是不是把自己當成父母,倘若把自己當成父母,就應該非常的尊重老年人,就應該唯命是從,就應該畢恭畢敬,就應該客客氣氣,彬彬有禮。老年人不認為孩子們也需要尊重,甚至一有矛盾把孩子罵的狗血噴頭。這樣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會慢慢的產生非常強烈的叛逆心理,長久以來會發生強烈的心理矛盾。
現實生活中,子女們希望有自己相對自由的獨立生活空間,相對輕松,隨便,民主的生活方式,而部分老年人總是出於過度愛護,過多地干預子女們的生活,從而引發矛盾。
老年人過多的干涉晚輩的家庭生活也是家庭矛盾的一個原因。成家立業的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小夫妻之間,有自己的交流以及溝通的方式。老年人什麼事都要管,小夫妻之間有時開個玩笑老年人也會當真,況且在夫妻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有些小的口角或者爭執。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由於一些小事干預小夫妻生活,會讓家庭有很大的約束感。
老年人也需要和年輕人講道理,事情的對錯要看誰更有道理,不能把老年人的意見總是看出有道理的事情去執行,家庭畢竟不是單位。倘若什麼事情多按照老年人的意願去執行也會貽誤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子女的教育問題等。
老年人有過多的條條框框,原則以及理論,並用這些框框去判斷孩子是否尊重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們還堅持用封建社會的《二十四孝》為標志衡量子女的孝道,其實這是人性天良的一種抹殺,是「愚孝」。這在很多時候讓孩子們感到非常的約束,有時也讓孩子們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說話,該不該說話。
在性格習慣方面。很多老年人容易神經敏感,很難溝通,並且略有什麼話覺得不舒服,就開始大嚷大罵不能停息;
老年人整天叨叨嘮嘮的,大嗓門,一句話說上半天,不能給子女半點清閑,聽她幾句話已經就很煩心了,就像唐僧給孫悟空念緊箍咒一樣,聽上幾句,頭都快爆炸了,自己的生活計劃容易被打亂,整天什麼也幹不成。老年人不知道更不懂得孩子也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回到家照樣緊綳著神經,長時間精神不崩潰才怪。
孩子們有自己的交際網路和圈子,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倘若總是按照老年人的約束生活,比如不敢和朋友聚會晚點回家等,會備受壓抑。
總之,從利益方面分析,資源總是有限的,而貪欲總是無限的;從性格方面分析,人心總是不同的;從習慣方面分析,總是有差異的。正是這些有限性和差異性導致了我們老年人與晚輩之間矛盾的發生,矛盾不可解決或者處理不得當的時候會導致家庭煩惱重重,糾紛不斷,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問題。
㈢ 怎樣幫助老年人化解與晚輩之間產生矛盾
老年人在家庭中與晚輩出現矛盾具有很多必然性,但我們也不必過於擔心,解決這些矛盾,需要老年人和年輕人雙方的努力,大家求同存異,彼此諒解,互相忍讓。
而作為我們老年人,應該從以下方面做好心理觀念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家庭生活。
(1)多應理解子女
每個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老年人對子女,也要以平靜的心態,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看對方的長處。對子女的銳意進取,要給予熱情支持與充分肯定,對他們片面、偏激的情緒,要及時給予引導,並力求糾正。
比如子女確因工作繁忙而一時顧及不到家時,我們老年人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埋怨,在身體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可承擔一些家務,既當其長輩,又做其朋友,這樣,關系就可自然融洽。
(2)平等對待子女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著稱,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作為獨立的人,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因為相互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以老自居,更不能以老壓人,無端指責,甚至打罵。只有對子女平等看待,才能彼此和睦相處。
(3)要有寬容心懷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應該說這也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處理矛盾時,應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發揚「難得糊塗」精神。千萬莫要「老字當夫,火氣沖天」以免傷害了雙方情感。
比如子女辦錯了點事,我們老年人應客觀地對待,問明情況,幫助改正。切勿想當然,亂加指責,指導自己的主觀想像施加於人。好讓子女們有個自省的機會與緩沖餘地。這樣,會贏得他(她)們更多的尊敬與愛戴。
(4)心理豁達開朗
老年人能經常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它是反映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與修養程度的,更是對我們老年人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的。
如子女們在公休、節假日,回家探親時,有的沒幫老年人幹活,有的沒帶補品等,老年人也不必過多計較,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心態來面對現實。來了就好,不來又怎樣。以積極的心態,善待他人,寬心自慰。不然,則欲速不達,只能給自己帶來思想苦惱與精神不快。
若子女在敬孝上缺乏主動性與自覺性時,搶扭的瓜不甜,硬爭來的東西,吃著沒味道。所以,只有解苦變樂,才會給自我與家庭帶來和睦相處之氣氛。用寬容與感動的方法,更應冷靜思考,謙讓包容,讓子女自省自悔,使其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增進尊老愛幼的自覺性。
(5)包容彼此差異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是發生糾紛無輸贏。父母與子女,在一些問題上認識不一致是常有的事。遇到各執已見時,要允許發表不同意見,不妨求同存異,伺機再商。
之所以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切不可互不相讓,為「論高低、爭上下」而傷了各自的自尊心。實踐證明,企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的做法,結果,只會適得其反,造成壓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不愉快結局。從而,傷害了彼此的情感。到頭來,將會給以後的相處留下思想裂痕。
(6)迴避後代吵架
現實生活中,兒子與媳婦吵架,或者女兒與女婿吵架是經常的,此時我們老年人可以迴避一下。
一是小兩口兒吵架,我們盡量不要當裁判。不論小兩口是真吵架或是逗著完,或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我們都不要評判誰是誰非,否則日後小兩口都可能對我們心有芥蒂。
二是小兩口對罵,我們老年人也應盡量迴避,裝作沒聽見。假使罵語中涉及到老年人,最好也來個難得糊塗,千萬不要介入其中,免得讓矛盾進一步升級。
(7)不包辦代替
既然子女已成人,就應有獨立的人格和決策的權力。有些父母喜歡包辦代替,替自己的子女做決策,可能處於好心,但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做父母的還是聰明一點,對於子女自己的事情,只能當參謀,不能直接拍板。
(8)保持一定距離
已經成人的子女,有小家庭,父母要與之適當拉開點距離,給子女們留有獨立自由的空間。「距離產生美」也適用於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系。沒有一點距離,整天粘在一起,肯定有矛盾爆發的一天。
(9)不可過於專斷
不能只是要求子女尊重父母,而自己卻忽視子女的「對話權利」,不尊重子女,不應該說絕對話,做絕對事。如果遇到與子女有分歧,也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稍有分歧便暴跳如雷,唯我獨尊。
(10)不幹涉孫輩教育
「隔代親」是自然現象,所以,我們作為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總會有點溺愛,加之不放心自己孩子對第三代的教育,就想當仁不讓地「主動」管理孫子孫女的生活以及學習,其實,這是不妥的。
不管小兩口管教孩子是否得當,我們都不要在孫輩面前指責他們,否則非常可能引起孫輩們利用老年人當保護傘撒嬌。這樣不僅不利於正確教育引導孩子,反而容易造成自己與小兩口之間的矛盾,使事情變得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