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養老產業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規模的快速膨脹,養老問題是事關公平與穩定的重大社會問題。如不立即著手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無法集中高效使用有限的社會優質勞動力資源,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會給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是我國目前三種基本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養老院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兼顧家庭和社會的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
中國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養兒防老、家長的主導地位、幾代同堂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選擇家庭養老的人們,他們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經濟上也比較劃算,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家庭養老的社會硬體設施成本幾乎為零。 但家庭養老在新形勢下的脆弱性顯示出其歷史的局限性。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負擔加重,致使家庭養老的人力成本劇增,一般家庭難以承受,贍養者疲憊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問題的出現,家庭養老這一傳統養老方式必將隨家庭結構的變化而逐步向社會養老過渡。
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由專門的養老機構(包括福利院、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等)將老人集中起來,進行全方位的照顧。正規的養老機構,其日常管理均要嚴格。機構養老是我國重要的養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滿足眾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以北京為例,北京目前共有養老機構340家左右,其中民辦的養老機構約有100家。這些養老機構可以分為三類:國家創辦的國營養老機構,鄉鎮、社區、村、街道辦的集體所有養老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所創辦的民辦養老機構。在這些機構中,進入公立養老院的難度也是人所共知,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養老院的入住率常年為100%,目前有1600多人在排隊等候入住,城八區的公立養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辦養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張,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更多老人趨向於公立養老院,是出於對「國字頭」的傳統信任感,但在其他城市,狀況有所不同,各方面條件優越的養老機構,入住率較高。
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裡,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並由服務中心派出經過訓練的養老護理員按約定定時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提供做飯、清掃、整理房間等家務服務和陪護老人、傾聽老人訴說的親情服務。所以,有人說:社區居家養老是一個無圍牆的養老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相對於機構養老,更為適應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徵、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於他們安度晚年,也更為符合中國實際,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區發展的社區為老服務的新路子。
Ⅱ 機構養老產業化的范疇
養老機構是社會養老專有名詞,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它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於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個部門或者分支機構。
養老機構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但某些養老機構(如農村敬老院)也接收轄區內的孤殘兒童或殘疾人。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佔比早已突破7%,並逐年呈快速增長之勢。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是「銀發經濟」大繁榮。
Ⅲ 想投資養老產業,不知道國內哪家咨詢機構或者養老產業研究機構比較專業可信
您好
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將超2億,老年產業可謂是朝陽產業。國內各類型養老服務機構很多舉步維艱,從如何調研、立項、規劃設計、到經營管理、人才培訓都呈現斷鏈,讓很多養老服務機構艱難經營,缺乏專業的養老行業咨詢管理公司進行專業指導,讓大部分養老服務機構多走了很多彎路,並再次投入大量資金等等問題。
可以看看:優老網具有很強的實戰經驗。希望可以幫到你。
——好投顧竭誠為您服務——
Ⅳ 中國養老行業的現狀
2009-2012年中國養老機構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中商情報網 http;//www.askci.com 【大 中 小】 核心提示:2008-2009年中國養老機構產業發展環境分析,2008-2009年中國養老機構產業運行形勢分析,2008-2009年中國人口老齡化研究,2008-2009年中國老年社會福利院產業經營模式分析,2008-2009年中國知名養老院運行情況分析,2008-2009年中國老年公寓產業發展動態分析,2008-2009年中國托老所建設項目分析,2009-2012年中國養老機構產業發展趨勢預測分析,2009-2012年中國養老機構產業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金融危機對中國養老產業投資影響及企業應對策略分析【報告名稱】:2009-2012年中國養老機構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關 鍵 字】:養老機構 養老機構產業運行形勢 老年社會福利院產業 經營模式 養老機構產業前景預測 發展策略 投資咨詢報告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報告頁碼】:110頁 【報告格式】:PDF電子版或紙介版 【交付方式】:Email發送或EMS快遞 【中文價格】:印刷版6800元 電子版7000元 印刷版+電子版7500元 【英文價格】:印刷版14000元 電子版14500元 印刷版+電子版15000元 【報告編碼】:HJ【報告描述】: 目前,中國養老機構的發展遠遠不能適應老齡化的需要,機構養老服務的總體供求之間呈現嚴重失衡的狀態,嚴重地制約了機構養老事業的快速發展。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2005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1.44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005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7%。2006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5億,老年人口總數為14657萬人。200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53億人,占總人口的11.6%。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已經並將進一步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截至2008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5989億人,占總人口的12%。2010年老年人口將達1.74億,2020年進一步增至2.48億。 老年人對養老機構服務需求大、增長快、要求高與全社會養老機構數量少、質量差、增速慢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目前中國每9人中就有1位老人,到2050年,每3―4人中就將有1位老人,養老機構與設施嚴重匱乏。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級各類養老服務機構近39546家,床位149.7萬張,收養老人1102895名。僅就床位數來講,剛剛超過老年人總數的1%,較之於國際社會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遠。 隨著老齡化社會腳步加快的壓力,巨大的養老需求日益凸顯,政府公辦的養老機構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人入住老年公寓已漸成一種時尚,這也為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然而,部分地區民辦開放式住戶型老年公寓,由於護理員招聘難度大、資金無法周轉等問題,面臨著舉步維艱的尷尬。低檔標准養老院占養老院總數的80%左右。中檔佔10%左右。這個檔次的養老院,目前最受歡迎。高檔和豪華的養老院佔10%左右。 盡管這幾年我們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場所,興辦了7898所社區服務中心,「星光計劃」也建起了近3萬個「星光老年之家」,又增加幾萬張社區的養老床位,但與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務需求比起來,還屬杯水車薪。許多貧困、邊遠地區及靠民間力量創辦起來的養老機構囿於經費短缺、資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務內容不豐富,顯得相對單調、貧乏,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服務需求也有較大的差距。
Ⅳ 養老產業的現有養老模式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養老模式也在不斷涌現出新的方式。更有一些「新瓶裝舊酒」式的創新。因此,數清楚養老模式究竟有多少種類,無疑很難。
益養老平台,簡單總結了一些典型的養老模式如下:
機構養老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
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傳統的生活習慣,選擇與家人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養老機構或養老社區內,安度晚年生活的傳統養老方式。
社區式居家養老: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確保老人、子女、養老服務人員、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鄉村養老:由於鄉村新鮮的空氣、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較低的生活成本等,吸引了很多城市老人在退休後,回鄉下或搬到鄉村居住養老的一種模式。
醫養結合將是未來養老服務政策的主流,重點解決老年人的醫療和康復護理的服務難題,畢竟家庭成員並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和知識。
旅居式養老:以天氣氣候條件和身體狀況為前提,在外地短期租住旅遊。
抱團式養老:幾個文化水平相仿、性格相投、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在一起共同租住、生活、娛樂,相互幫助、照顧、交流、學習,每個人承擔一定的家務。該方式凸顯了老年人對集體互助養老方式的期望和對精神慰藉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
Ⅵ 有沒有國家政策支持的養老行業機構
有,國家政策是比較多的:
隨著「老齡化社會」漸趨成形,國內養老服務業已經明顯滯後,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境外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
未來幾年,養老服務業所涉及的醫療、地產、服務甚至金融支持等政策將陸續出台,養老產業尤其是「以房養老」等業務有望開啟新的成長窗口。
根據《意見》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
具體而言,符合標準的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覆蓋所有城市社區,9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立包括養老服務在內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站點。全國社會養老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張。
此外,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全國機構養老、居家社區生活照料和護理等服務提供1000萬個以上就業崗位。涌現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大批富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形成一批養老服務產業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Ⅶ 哪裡可以查詢到跟養老產業有關的數據,比如產值,養老機構數量等等
到各級民政部門的網站上去試試,是他們主管的。
Ⅷ 如何推進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一,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達到滿足養老需求的最終目的。余斌指出,當前,我國養老市場正發生著變化。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有2.2億,65周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1.4億。可以說,我國老齡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未富先老的特徵非常明顯,這也為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余斌認為,基於我國國情,簡單地從養老人口數量來推出我國養老產業規模,是欠准確的。因此,我國要想發展養老產業,除了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和成熟的模式之外,還須深入研究中國養老市場的特點。只有通過深入的市場調查、市場研究,才有可能給出准確的定位、獲得健康發展的機會。
第二,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即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余斌指出,總體而言,我國大多數產業仍停留在低質量環節,傳統的、低端的無效供給居多,新型的、中高端的有效供給有所欠缺。我國養老產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與大量的、低端的無效供給相比,新型的、中高端的、能滿足需求的有效養老供給明顯不足。
余斌分析,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規模很大,只需占據其中1%或2%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做出規模遠遠大於發達國家的養老產業。余斌表示,從市場化運作的角度而言,企業或許應該瞄準高端的、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群。從整個養老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則可能還需要多研究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有足夠支付能力和願望的老年人群對養老產業的需求。
第三,實現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即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余斌認為,供給不平衡的原因,在於供給側存在大量的體制機制障礙,從而束縛了供給側的活力,讓供給難以對市場中已出現的變化作出反應。
而所謂深化改革,就是要消除供給側所存在的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讓供給側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並能及時適應需求側的變化。
不過,余斌也指出,養老產業相對其他產業而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產業,其投資規模大、回收期漫長,盈利能力相對較差。因此,養老產業更需要整個社會、政府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來解決養老產業本身發展所面臨的一些體制和機制障礙。
Ⅸ 從事養老行業人才培養的教育機構有哪些
慧佳金齡學堂
Ⅹ 談談老年人福利與養老產業的關系。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和家庭小型化趨勢的發展,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制機制,促進社會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發展已經成為老年福利事業的重點。養老服務機制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盡管近年來社會養老服務事業有了發展,但是有效供給依然不足,難以滿足老年居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養老機構床位數與老年人數之比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居家養老服務也表現出供給不足、比重偏低、質量不高的問題。公辦服務機構服務半徑較小,服務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無法輻射城市街道、社區,難以滿足社區老人寄養、日托所需。而民辦養老機構受城市地價高、社區用房稀缺等因素制約了發展空間。對於需要護理的老人來說,居家養老服務難以提供專業的照料、康復、護理服務,老年居民無法最大限度地就近方便享受到專業服務。
第二:居家養老服務方面,農村遠遠落後於城鎮,養老服務面不夠寬,養老服務手段、服務方式、服務內容都需進一步調整和改進。在城鎮,部分社區為老服務功能還不健全,現有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水平還難以滿足老年人實際需求,如一些社區的高齡、空巢、多病和白天無人照顧的老人存在就餐困難。另外,服務項目分配不夠合理,目前已有的社區為老服務主要偏重於家政服務,在生活照料、保健服務等方面相對缺乏。
第三:在機構養老方面,資源配置不合理。有些地方養老院一床難求,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養老機構的床位空置。公辦機構床位閑置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高檔次的床位價格相對較高,入住條件嚴格,普通收入水平的老人很難進入;二是部分床位價格較低的養老服務機構又因為居住和配套條件較差,除了社會供養老人及少數困難老人入住外,一般老人又不願入住。同時,護理型養老機構和床位偏少是一個突出問題。
第四: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許多困難與問題,與現行體制機制不完善有密切關系。盡管政府出台了養老服務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但是由於缺乏系統的總體規劃,導致政策之間銜接不到位,部分優惠政策無法落實到位。為此,必須要完善改進社會養老服務體制,創新服務供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