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人腿腳無力,行走不便是什麼原因
行走後腿腳酸痛是很多中老年人經常遇到的情況,也許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年歲大了嘛!可是你知道嗎?這種酸痛現象可能預示著一種潛在的疾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該病的特點是早期起病隱匿,而一旦到中晚期會因為肢體重度缺血,造成患肢劇痛甚至壞死,相當部分的病人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從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更因本病經常與冠心病、糖尿病和腦血管疾病伴發,故有較高的死亡率。
飲食結構不良加劇動脈硬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人均壽命已達70歲以上,加上飲食結構中的脂肪比例增高,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明顯升高。血液中過多的脂質成分不斷沉積在動脈壁上成為不規則形狀的粥樣斑塊,使動脈管腔日益狹窄,影響肢體的血液供應,使下肢的神經、肌肉和皮膚等組織處於越來越重的缺血環境中。
在疾病早期,患者步行時下肢肌肉對氧的需要增加,於是處於相對缺氧狀態,這時就會發生無氧代謝,生成乳酸等代謝產物刺激神經而出現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時如果病人坐下小憩片刻,則酸痛感可緩解或消失,但再復行走一定距離後疼痛又會加重,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
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離越短,直至最後喪失行走能力。到疾病後期,動脈甚至可能閉塞,這時即使在休息時肢體亦處於極度缺血狀態,神經末梢產生劇烈的疼痛,稱「靜息痛」,尤以夜間症狀嚴重,故此種病人常因劇痛而徹夜不能入睡,造成巨大痛苦。同時皮膚、肌肉組織缺血使其活力逐漸喪失,終致出現患足特別是腳趾潰瘍或者發黑壞疽,壞死部位的反復感染用一般葯物常無法控制,產生所謂的「老爛腳」。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與大多數疾病一樣,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治療也應做到早期發早期治療。在動脈硬化狹窄的早期可通過抗凝、祛聚或擴血管葯物治療,促進血液流動,糾正組織缺血,同時可採用適當的步行鍛煉增強下肢組織對缺血的耐受力,並且促使閉塞動脈周圍側支血管的形成和開放,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
一旦疾病進入「靜息痛」或者足壞疽階段,病人則應盡早到血管外科專科醫師處診治,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手術重建患肢的血供。目前,手術方法包括以人工血管替代閉塞動脈的傳統手術和腔內血管重建術,其各有適應症,而後者又以微創的特點成為血管外科發展的方向。但總體來說不論哪種手術方式,目前的治療效果尚不能令人十分滿意。所以盡早發現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蛛絲馬跡,早期診治是大有裨益的。(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李克茅屆齊)
2. 老人腳沒力是什麼原因
提到雙腿無力,很多老年人都有同感,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了。但要注意,出現這些症狀有時其實並非都是真沒勁,有時雙腳無力可能隱含著軀體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脊柱的問題,或是帕金森等。
急性發作——腦血管病變
對於下肢無力首先要考慮的是單肢還是雙側,如果是突發的單肢無力且不伴有疼痛,則要排除是否由腦血管疾病引起,因為腦血管疾病可能出現偏癱。
另外,雙下肢無力也可能出現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腦出血等,一定要及時診治。
伴腰腿疼——腰椎管狹窄
有些老年人,下肢無力且伴有腰腿疼,要考慮腰椎的問題。因為腰椎管狹窄有可能壓迫脊髓。
3. 老人經常出現腿腳疼痛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平常應該怎麼保養
老年人經常出現腿腳酸痛的情況,是預示著身體某些方面有疾病的存在。存在因素為:1、風濕疾病。2、靜脈曲張。3、鈣質不吸收。4、運動過量。
1、風濕疾病。
對於風濕疾病很明顯的一點,就是身體的疼痛感。而這樣的疼痛,多見於手腳關節部位的疼痛。有時也會伴隨腰背痛,和肩膀痛。想要區別風濕疾病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有風濕的時候關節會有腫大的情形。
4、運動過量。
很多老年人都會在早上去公園里進行走路,或一些簡單的肢體活動。而有一些老年人身體營養不良,再加上過度的運動,從而導致腿腳酸麻的情形。
此時,正確的做法是減少活動的量,以幫助減輕腿部的酸麻感。
建議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的身體,情況而做出改善。就像上面所講的,如果是運動缺乏的話,那就要多多的走到室外參與一些體育鍛煉。或者是多走路,來讓自己適當的運動。
對於運動過多的人,就要改善自己的運動時間和運動量。
4. 老年人腳掌麻木是怎麼回事
有多種可能.
1.局部血管硬化引起的血管狹窄,局部供血或者血液迴流不內暢引起麻木感.
2.周圍神經病變引容起局部感覺異常所致.
(以上多見於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
3.腳掌麻木若是伴有左半或右半身感覺減退/力量減低/運動不靈活,可能是中風先兆,警惕腦血管病.
5. 很多老人腿腳不方便,會有哪些症狀
老人腿腳不好,很多人會想到腰椎間盤突出或者缺鈣。事實上,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引起的。下肢動脈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一樣,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但人們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認識遠不如冠心病。很多老人腿腳不方便,會有哪些症狀?
在家絆倒或滑倒;上樓梯必須扶著扶手或使用拐杖;單腳站立不能穿襪子;步行15分鍾以上很累;綠燈時間總是沒辦法過馬路;2 kg體重走路都費勁;做家務的時候覺得困難,需要儀器的幫助。
6. 老人腳腫麻木,是怎麼回事
明確診斷是正確治療的前提,在疾病沒有診斷清楚前,一切治療都是實驗性治療,這樣的實驗性治療不僅效果有限有時還會有負面影響,所以,樓主不能心急,您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確診斷。
在網路上單根據您提供的這幾個症狀來看,考慮可能性較大的疾病有:糖尿病、心臟疾病、腎臟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免疫系統疾病等。
不知道樓主的家人曾經做過哪些檢查和治療,這里僅只能就您上面說的這些給予個人的意見:
1、前往醫院查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以明確血糖情況。糖尿病不僅僅會引起下肢的營養和神經功能障礙,也會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繼發病變;
2、前往醫院查血壓、心電圖、心臟彩超以排除心臟疾病;
3、前往醫院查腎功能;
4、血管彩超可以看看有無下肢深靜脈血栓;
5、免疫系統疾病最為麻煩,需要有患者更多的信息資料來確定作哪些檢查。
總之:
1、樓主在這里給出的患者的信息資料線索太少,單靠這個實難確診為何種疾病;
2、給樓主的建議是,一定要明確診斷,要知道究竟是什麼病,即使不能100%也要盡可能的最大可能,這樣才能更好的醫治;
補充:
1個疾病的診斷要依靠臨床症狀+體格檢查的體征+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尤其是對於疑難雜症更是不能放過每一個細節。網上畢竟都是建議,繼續前往醫院行進一步檢查是必須要做的。
7. 老年人晚上睡覺的時候為什麼腳會脹
從你反映的情況看,很可能患的是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病,該病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如交通民警、教師、車工和強體力勞動者,以及孕婦和體形高大粗壯的人。
常見症狀:運動過後像有很多螞蟻在腿上爬,酸脹、乏力,站立時間稍長,腿就會出現浮腫,嚴重的小腿和踝部有褐色色素沉著和濕疹,
這種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生率其實是很高的,在西方國家,大約有5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在我國的調查中,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女性患者25%,男性患者12%。但實際上到醫院來及時就診治療的人只有1%,大多數患者都是到了疾病的中後期,症狀很嚴重才來醫院治療,那麼治療效果會差很多。因此患者對該疾病引起重視,不要到了晚期才來就診。
根據發病人群和臨床觀察推斷,引起靜脈曲張有兩個原因:一是先天因素即遺傳;二是與患者後來的工作環境有關;兩者結合起來就會引發疾病的出現。
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伴有皮炎、色素沉著、水腫潰瘍患者,一定要到專科醫院檢查一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慎重選擇治療方法。
傳統的手術方法叫下肢靜脈曲張剝脫術,但術後易復發,而且會留下很多的傷口,患者感到疼痛,在病床上躺十五天之久,有的病人傷口的癒合也很差。還有一種微創手術,表面傷口表面比傳統手術要小的多,但仍然事在劈下進行靜脈的破壞。
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血管內靜脈曲張激光治療手術,該方法是根據激光的熱能與特殊組織的激光效應,充分破壞靜脈壁以達到靜脈纖維化,使之最終收縮關閉,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血管內靜脈曲張激光治療術的特點:
1、微創:在小腿部僅有2-3毫米的小切口2-3個;
2、手術時間短:約30分鍾;
3、住院時間短:約4-5天;
4、美觀:腿部基本無疤痕;
5、術後即可下床活動;
6、術後並發症少。
靜脈曲張是一種逐漸發展變重的疾病,目前還沒有一種葯物能夠把靜脈曲張治好,預防是很重要的。得了靜脈曲張的病人下肢的血液循環是不好的,如果長時間坐著,一定要抽空活動一下。
1、站立時,不要總用兩條腿一起支撐全身重量,可有所側重,讓兩條腿輪換休息。站立時,要經常踮起腳來,讓腳後跟一起一落活動,或經常進行下蹲練習。上述動作都能引起小腿肌肉強烈收縮,減少靜脈血液積聚。
2、少翹二郎腿,因為二郎腿的坐姿會阻礙下肢血液迴流。
3、應養成一日數次躺下將腿抬高高過心臟的姿勢,並維持膝蓋彎曲,如此可促進腿部靜脈循環。
4、每晚睡覺前,要養成用熱水洗腳的習慣,忌用冷水洗腳。用熱水洗腳,能消除疲勞,有利睡眠,更能活血化淤。
5、教師上課時,可以在教室里放一個凳子,上課10-25分鍾時能夠稍稍坐一下,緩解下肢靜脈的壓力。
6、游泳是防治靜脈曲張的最佳運動方式,因為此時肌體壓力得到減輕,而水的壓力則有助於增強血管彈性。
7、腿部按摩,兩手分別放在小腿兩側,由踝部向膝關節,揉搓小腿肌肉,幫助靜脈血迴流。
8、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多進新鮮蔬菜、水果等,可選食山楂、油菜、赤小豆等活血之品,還可選食牛肉、羊肉、雞肉等溫性食物,以溫通經絡。
8. 老年人下肢無力,有常見5個原因,該怎樣預防和應對,醫生告訴您
老年人下肢無力,常見的有5個原因,醫生告訴你:怎麼預防和應對
李醫生在接診過程中,經常聽到一些老年人說起這樣一個話題。「 年齡大了,腿腳無力,走幾步路就想停下來休息 。」年輕時忙忙碌碌,好不容易退休了,想好好走一走,卻發現腿腳無力,哪也不敢去。那是不是年齡大了,都會出現腿腳無力的狀況呢?
當然不是,並非所有老人都會出現下肢無力的情況 。接下來李醫生帶著大家來了解一下,導致老年人下肢無力的原因是什麼?進而更好地預防和應對下肢無力。
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由於年齡增大,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鍛煉,出現 下肢肌肉 不同程度地 萎縮 。同時,由於缺乏對關節保護的意識,沒有很好地預防各種常見的骨科疾病,進而出現骨質疏鬆、關節老化退變等問題。
這些問題沒有得到重視,到了老年時期,身上自然而然就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這也導致老年人群進入一個 誤區: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種「零件」的退化是正常的,不需要干預的 。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存在一部分老年人,即使年齡大了,走路也依舊活力滿滿,很少出現下肢無力的狀況。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這部分人群在日常中,能夠 關注身體 健康 ,注重日常中對於骨骼關節的 預防 和 鍛煉 。
因此, 並非所有的老人都會出現下肢無力的狀況 。日常中的預防和鍛煉,對於避免腿腳無力狀況的出現也很重要。我們要對老年人常見的腿腳無力的原因有所了解,進而更好地應對和解決這一問題。
一些老年人由於年輕時的工作原因,長時間久坐導致腰椎出現病變,壓迫到神經根,也可導致腿無力的症狀。出現腰椎病變時,常伴有腰腿疼痛、 下肢麻木 等症狀。
同時,症狀的輕重與 體位和時間 也有一定關系,特別在 腰往後仰 的時候疼痛會加重,在 步行時間稍微久 一點後,下肢的疼痛、麻木、酸脹、無力就會出現並加劇。
因此,腰椎病變會導致下肢無力的情況出現。對於患有腰椎疾病的老年人, 不建議久坐 。建議老年人群,可以經常性地去公園散散步、放鬆下身體、舒展舒展筋骨。這樣不僅可以鍛煉身體的肌肉還可以促進關節的靈活,改善腿腳無力的狀況,防止摔倒,更好地促進老年人群的 健康 生活。
年齡的增長,飲食的不當,導致老年人群面臨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特別是膽固醇的升高,導致老年人出現 動脈粥樣硬化 ,血液循環不暢。造成腿腳肌肉得不到充分的血氧支持,出現抽筋、下肢無力的狀況。
一旦出現,在睡覺時腿部容易 抽筋 、腿腳 麻木 、走路時 疼痛 就要考慮下肢血管堵塞的情況。行走時,腿部對血液的需求量大於靜止狀態下的需求,這種腿部無力的狀況可能會加劇。只有休息過後,恢復缺血缺氧狀態,下肢無力的狀況才會改善。
應對血液循環不暢所導致的下肢無力,關鍵要養成良好的 飲食習慣 以及 運動習慣 。在飲食上,要注意低油、低鹽、低脂,防止血管中的脂肪對血管的堵塞。在運動上,可以通過 踝泵運動 方式來進行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不暢。
做法也十分簡單,雙腿自然伸展、雙腳用力勾10秒後放鬆、再用力綳10秒鍾,每天練習10分鍾左右能很好地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進而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帶走腿腳淤積的雜質。
膝關節退化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膝骨關節炎,這是導致老年人腿腳無力、疼痛的常見原因。 關節內的軟骨退變 是導致膝關節炎的病理基礎。
關節軟骨 位於膝關節內的骨頭表面,可以幫助人體承受身體的壓力,靈活地伸縮膝關節。 體重過重、長時間勞累 等原因都會導致關節軟骨的磨損退變。對於早期關節軟骨的輕度磨損,基本上沒什麼症狀,可能只會出現間斷性的隱痛。
隨著軟骨損傷面積的增大,軟骨損傷越來越嚴重,骨端相互摩擦會增生出 骨贅,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骨質疏鬆。 當軟骨嚴重缺損或脫落,關節功能受損,導致關節會出現變形,影響患者的行走和站立。
對於膝關節退變的預防,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
①注意休息,盡量避免過度激烈的運動加重關節負荷。
②控制體重,避免體重過重加大關節負擔。
③加強腿部肌肉的鍛煉,特別是大腿內側肌肉的鍛煉。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兩個練習方法:
動作一:坐姿抬腿
端坐在椅子上,緩緩抬起一條腿保持一分鍾,另一條腿與地面保持90度,兩腿交替進行。這個動作簡單易學,適用性廣,就算是關節退化嚴重的人,也能夠練習。能夠很好地強化膝蓋以及腿部關節,保持膝蓋的穩定性。
動作二:靠牆靜蹲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慢慢下蹲,靜止到雙膝微微酸脹,起身放鬆。每天堅持做15-30分鍾,能夠有效增強膝蓋的穩定性。走路膝蓋發軟,下肢無力,通過這個動作能夠讓腿部變得更有力,更 健康 。
頸椎不僅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十字路口,也是人體神經分布比較廣泛的區域。一旦頸椎發生病變,導致頸椎的脊髓病變,很容易引發其它病發症狀。
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常表現為, 下肢麻木、無力 。也表現為走路時平衡受限,行走無力。情況較嚴重的,則還可能導致大小便失禁,甚至截癱。
針對頸椎病變所導致的下肢無力,建議首先 明確病因 ,對症下葯,通過葯物來緩解疼痛。其次可以通過 理療按摩 來改善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緩解頸椎病變對下肢帶來的危害。而對於神經根壓迫到嚴重,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
營養不足也是導致老年人下肢無力的重要原因。需要明確的是「 營養不足 」,主要指影響肌肉、骨骼 健康 的一些營養元素的缺乏。
由於老年人群的飲食比較單一,導致身體所必要的營養物質的缺乏。如果飲食搭配不均衡,導致維生素和鈣元素的缺乏,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 骨質疏鬆, 面臨一些 下肢末梢的神經性問題 。
因此,老年人群在出現骨量減少或者骨質疏鬆時,要維持充足的鈣元素,適當地進行補鈣。建議在日常飲食中,攝入富含 鈣物質的食物 。像我們常見的肉、蛋、奶以及豆製品中都含有充足的鈣物質,適當的攝入可以充分地補充骨骼 健康 所需的鈣物質,減少腿腳無力的狀況。
在補鈣的同時 也要注意補充維生素D ,來促進鈣元素的吸收。我們常吃的粗糧以及常見的水果如蘋果、檸檬、櫻桃中都富含維生素D。同時也可以通過 曬太陽 這一簡單的方式,來促進鈣元素的吸收。每天堅持曬20分鍾左右的太陽,可以很好地預防骨質疏鬆,促進骨骼 健康 。
總之,老年人出現下肢無力雖然常見,但是卻可以盡量避免。上述是導致老年人群腿腳無力,下肢酸軟的常見原因以及解決措施,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
相信找到病因,及時應對,每個老年人都能改善和解決腿部無力的狀況,讓腿腳更 健康 ,更好地享受高質量的老年生活。
我是李醫生,您的 健康 ,我來守護!
9. 中老年人出現腳底板疼,常有3種病因,醫生告訴您如何鑒別及治療
走路,是平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活動,無論要去哪裡,都要靠一雙腳,如果腳部出現了疼痛,活動受限,走幾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一樣,或是站立著都覺得疼痛不適,那走路這么平常的事情便有如美娘赤了腳,寸步難行。
足底筋膜炎通常發生在40~60歲之間的人群。
發生足底筋膜炎誘因:
① 長跑、長時間行走和爬山等活動 :這些活動容易使足底筋膜(跖腱膜)組織受到多次反復的超負荷牽拉。
② 肥胖或超重者 :多餘的體重會給足底筋膜帶來較大的壓力。
③ 扁平足與高弓足 :扁平足患者足弓低平,沒有弓度的緩沖,行走時腳底會比普通人,多承受一倍的壓力,足底的筋膜就會受到過大的負荷,長時間這樣,就會產生慢性勞損,;而高弓足與扁平足相反,足弓過高,導致筋膜過度緊張這些都會導致引起足底筋膜炎。
④ 鞋子 :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子,高跟鞋,西式長靴會使足底筋膜發生攣縮從而發生足底筋膜炎。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因較為復雜,一般是指在患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出現的周圍神經病變的症狀。發病機制可能與長期嚴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導致的微血管病變、代謝紊亂、神經炎症損傷等多種因素有關。
長期吸煙、飲酒也會造成糖尿病周圍病變,另外糖尿病病史在15年以上者,患病幾率也會增加。
此外體重水平和血脂水平等因素也與該病相關。
骨質增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退化現象,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逐漸老化,產生退行性改變。凡是活動頻率較多,負重較大的關節都容易較早出現骨質增生,如腰椎、頸椎、膝、足跟部等等,而足跟部骨質增生是其中發生最為頻繁的,足跟骨質增生又俗稱為跟骨刺。
⒈足底筋膜炎 :主要表現為足跟或足底靠近足跟處的疼痛,疼痛在早上起床時最為嚴重,而行走幾步之後疼痛又有所緩解,部分患者行走活動過度時疼痛又將加劇。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一旦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會出現從遠端腳趾上行可至膝部出現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蟻走感、觸電樣及套襪樣的特殊感覺異常等,嚴重者甚至出現糖尿病足,將會產生足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潰瘍、間歇性跛行、壞疽等症狀。
⒊跟骨刺
走路時腳跟會有石頭硌,針刺的感覺,長時間行走後疼痛感覺加重,症狀在早晨時最重,尤其是起床後的第一步,下午症狀較輕,若足部皮膚出現紅腫、灼熱時,則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時就醫。
⒈足底筋膜炎
① 鑒別 :急性期需與跖腱膜斷裂、跟骨骨折等相鑒別;慢性期則要與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肌腱損傷等相鑒別,這些疾病的症狀都極其相似,但可通過可通過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區分,超聲檢查可觀察到足底筋膜的厚度以及周圍的滲液、炎症水腫等情況,MRI可觀察到足底筋膜厚度及信號改變,一般 健康 者的筋膜厚度為2-4mm,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筋膜是增厚的,一般 >4mm 。
② 治療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可選擇具有減震效果的鞋子,高度為1cm最佳,其次足底筋膜炎患者應減少跑、跳登山等大量的足部運動,並且盡量不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每晚可用溫熱水泡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肥胖或超重者,應控制自己的體重,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 ,疼痛較嚴重,兩周未緩解者必須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遵從醫囑給葯,針灸,紅外理療等,一般預後較好。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①鑒別 :外傷後足部畸形及壞疽性膿皮病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都有相同症狀,但是多數患者無血糖過高的病史,外傷後足部畸形有明確的外傷史,並且患者傷口不會出現癒合困難的情況。
②首先需要 治療原發病 ,一般情況下需終身長期治療,若出現嚴重壞疽、肢體壞死、感染的患者應截肢。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在控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中尤為重要,對於腳部皮膚完整者,選擇合適的運動可有效控制血糖,延緩病情,如散步、打太極、游泳等。
⒊跟骨刺
飲食方面: 控制總攝入量,選擇吃含糖量低的食物,清淡飲食,戒煙酒。
注意保持足部清潔: 選擇合適透氣性好柔軟的鞋襪,避免感染、潰瘍加重。
定期復查
⒊跟骨刺
① 鑒別 :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跟骨骨折需與跟骨刺做區分,類風濕關節炎有類風濕病史,疼痛多處於跟骨兩側,而跟骨骨折則有明顯外傷史。
② 治療 :
選擇軟底寬松的鞋子,減少以足部為主的運動,並且控制體重,可用騎車、游泳代替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效果,也不會使足部症狀加重。
飲食:可多食用新鮮蔬菜、牛奶、蝦米、豆製品等富含鈣及維生素的食物 ,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如橘子、橙子,盡量少吸煙或者戒煙,避免酗酒,這些物質會延緩疾病的治癒。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急性發作期時可適當卧床休息,可用冷敷減輕疼痛,疼痛加重時,可遵醫囑服用消炎鎮痛葯物,慢性輕微疼痛可每晚熱水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還可通過針灸、針刀治療、必要時需採用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