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喪偶老人的遺產怎麼分配
根據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襲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由於沒有遺囑,所以,遺產由四個子女依法定繼承來分配財產。
二兒子先於其父母去世,但不能剝奪其繼承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一條 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二兒子的子女可依法代位繼承其父親有權繼承的份額。
同時,三兒子無子女,隨父母居住,如果其對父母盡了主要扶養義務,可根據《繼承法》第十三條 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
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
2. 喪偶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是什麼
共同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老年夫妻,無論年輕時是甜蜜恩愛還是吵吵鬧鬧,到了老年都是對方心中最大的依託。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就是說人到老年,必須要有愛人的陪伴才會過的幸福滿足。但兩個人當然不能夠「同年同月同日死」,總有一方要先於另一方謝世,那麼剩下的一方就會受到嚴重的精神打擊,並派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1.孤獨絕望從前同進同出的愛人離世,突然只剩下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巨大的孤獨寂寞感使老年人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和悲涼,尤其再看到別人成雙成對,共度晚年,心裡就更加的不是滋味,甚至感到繼續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只是一種痛苦。從而造成他們身體上心理上的嚴重創傷。
2.性情古怪從工作崗位走下來,老年人已經感到寂寞孤獨,如果再喪失愛人,他的生活就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其心理、性格、行為方式也會有所改變。通常會變得懷舊、傷感、孤獨、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從而顯得性情大變,行為怪異,古怪而不容易接近。
3.面對死亡老伴走了以後,老年人會經常想自己也許馬上也要走向死亡,加上身體各器官衰退給他們做出的「警告和提醒」,比如失眠,食慾下降,免疫功能減退,神經系統失調而導致的各種疾病,更容易使他們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和生存的目標,從而更加消極,衰老,心情沮喪。在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下,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將受到極大危害。
3. 喪偶老年人的再婚有哪些問題
雙方老人喪偶再婚女方到男方家去以後的生活起居誰來擔當。
4. 老年人喪偶後心理調適該如何進行
在中國,老年人中絕大多數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習慣、生活經歷,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老年喪偶,會對未亡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沖擊。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感。這種消極心態常見的有: 過度悲傷型 失去親人悲傷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過度悲傷、長期悲傷,將悲傷作為一種穩定的心態持續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不能自拔者,就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病態心理了。 例如:有對老夫妻感情甚篤,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無思想准備,聽說後悲傷得暈了過去,醒後哭得死去活來。丈夫的喪事辦完了,妻子卻長期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解脫。身體很快就垮下來了,不久也離開了人世。 中醫的「七情」學說認為,「悲傷肺」。老年人的機體功能本來就處於退行之中,老年人喪偶,過度悲傷可使老年人肺氣郁悶,上焦不通。不但會降低老人適應生活的能力,還會使人體的代謝功能減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叢生,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懷念戀舊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是老年愛情生活的調味劑。老年人喪偶會使未亡人強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觀的老年人感到無助、焦慮,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這時,留戀追憶過去就會成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有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妻,丈夫身體不好,內外都非常依賴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養成的對妻子的依賴性,在妻子去世之後馬上轉化為強烈地無助感和孤獨感。悲傷之後,他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變得感情脆弱,回憶過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內容。 當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時,死亡就會迅速逼近。因此,對過去的追憶和懷戀絕對不應成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礙。 後悔自責型 時常可以聽到一些喪偶之人自責地講這類的話,例如:「都怨我,當時如果我能及時注意,他(她)就不會走得這么快了。」把親人的死歸結為自己的責任。不過有的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是,如果真的過敏地把那種自責與親人的去世等同起來,使悲傷之情長期縈繞心頭就成為問題了。 因為過去夫妻間的磕碰,妻子死後,他在悲傷之餘產生了強烈的自責、罪惡感。他因為無法補償過去,就用這種持續的悲傷不斷地責備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心理學家建議,老年人喪偶後切勿過度悲傷,這樣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使「老年人意識」更迅速地到來。為了盡快地從悲傷中解脫出來,應當積極地調整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變更來改變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遊、改變居住環境、暫時與兒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積極參加各種老年人社團的活動、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等。懷念逝者並不妨礙尋找新的人生伴侶,如果有條件,可以重新組織家庭。 心理頻道小編溫馨提示:老年喪偶,會對未亡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沖擊。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感。所以老年喪偶後一定要及時的調整心態。(編輯:樊雪嬌)
5. 怎樣勸慰喪偶老人
由於配偶失去來,舊的依戀關系已不源復存在,悲傷的情緒開始向他人發泄。他們常常會不顧別人是否願意聽,對一切人訴說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他們已清楚地意識到,配偶已永遠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徹底打亂了,整個心被絕望占據。他們開始從絕望中撤退,嚮往正常的生活並開始重新組織新的生活。這一階段,他們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動地壓抑悲痛的情緒,從表面上看,情緒上完全恢復正常。
6. 喪偶老人如何進行心理調整
暮年喪偶,可謂老年人的一大不幸。雖然人們都明白「老夫老妻不可能同日走」的道理,但是,當相依為命數十載的老伴撒手而去的時候,生者的悲痛之情依然難以自持。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姐剛剛退休,與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發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崗位上。老大姐的精神當即崩潰了,她和丈夫恩恩愛愛、感情甚篤,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她原有多種慢性疾病,以前總害怕治不好,現在卻企盼病情急劇惡化,好早日到另一個世界與老伴重新團聚。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溝溝坎坎和磕磕絆絆,兩個人正應心手相攜,安度幸福晚年的時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會給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創傷,甚至會喪失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據心理專家分析,喪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經歷三個階段: 自責。與老伴灑淚告別之後,總覺得對不起逝者,甚至認為對方死自己負有主要責任,於是精神恍惚,心理負擔沉重,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在言行上還會出現一系列反常現象。 懷念。老伴逝世後,生者在劇烈的情感波濤稍稍平息之後,會進入一個深沉的回憶和思念階段,在頭腦中經常出現老伴的身影,時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後,自己是多麼的凄涼和孤寂。 恢復。在親朋的關懷和幫助下,自己終於領悟了「生老病死乃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這個道理。於是,理智戰勝了感情,身心漸漸恢復了常態,從而以堅強的毅力面對現實,又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為了能夠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消除悲痛在心靈上造成的陰影,老伴過世後的當務之急,便是進行正確的心理調適。首先,欲使自己盡快地從悲痛的氛圍中解脫出來,不妨通過各種方式盡情地宣洩一番,如在親人摯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場,也可將自己的眷戀懷念之情,用詩文、書信或日記等形式寫出來,以抒發胸懷並作為永久的紀念。其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盡管宣洩對於維護身心健康有益,但是,無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為的精神消耗。所以,過一段時間之後,要設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親朋處小住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只要生活的視野開闊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會隨之淡化和消失。
7. 現在很多喪偶的老人不找老伴了有哪些原因
目前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是日本,男人平均壽命大約77歲,女人平均壽命大約83歲。我國的情況也是女人的平均壽命比男人長幾歲。而且我國的傳統婚姻習慣是男的比女的結婚時大幾歲,在這種情況下,按照一般規律,老年夫婦最後大部分都是男的先去世,留下喪偶的女人。當然,其中肯定也有因病等原因一方六七十歲就死亡的。
城市裡的老年人相對就自由一點,下午去廣場跳個舞,和別的老朋友聊一聊,子女都成家獨立了,自己完全可以再找一個老伴共同生活。總之,喪偶老年人找不找老伴,自己要有主見,兒女也要支持老人。
8. 喪偶老人該怎麼生活
要看開復一些,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制不能一直沉浸在悲傷裡面。可以陪鄰居跳跳廣場舞,打打牌,下下棋,讓自己有事情可以做,情感可以寄託。子女要多抽時間陪父母,疏導父母的情緒,也可以經常帶自己的孩子與父母一起出去走走。
9. 喪偶老人怎樣養老
1、失去伴侶的單身老人如果有機會和條件,可以考慮找個老伴。常言道「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兒女再孝順也有自己的事業、家庭,不會老在你身邊。上了年紀最怕孤獨,需要有個伴兒互相關心,互相照顧。
2、隨著養老機構的不斷完善,有條件的老人進老年公寓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那裡衣食住行都有人照顧,還可以和同齡人一起玩牌、聊天、下棋、看電視。別說沒有子女的,就是有子女的,今後住老年公寓也是個方向。歲數大了就進老年公寓,逢年過節、定期不定期地和孩子們聚聚,孩子們也能安心工作。
3、經濟條件差,沒條件進老年公寓,且無子女又不願意再婚的老人,不妨試試找一個或幾個年歲差不多、興趣愛好一致、脾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共度晚年。可以讓「老年報」或親友幫著找,有自己認識的更好。住到一起相互有個伴兒,可以互相照應,還可以把騰出來的房子租出去,作為生活補貼,或用這部分錢合請一個保姆。但這種養老方式需要各方有包容的心,既然住到一起就要多為對方著想,只有這樣才能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4、如果社區養老搞得好,有專門人員為孤寡老人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為老人安裝呼叫系統,那麼社區養老當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老年人喪偶後的心理反應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承認
很多老年人在得知老伴亡故的消息後,都會表現得麻木不仁,呆若木雞。這種麻木不仁並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的表現。麻木不仁可以看做是對噩耗的排斥,也是對自己無力駕馭的強烈情感的制服。這個階段可能持續幾個小時至一星期。
2、內疚
在接受了老伴亡故的消息後,很多老年人會出現內疚、自責的現象。總覺得對不起逝者,甚至認為對方的死自己要負主要責任。內疚在所有居喪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只要不太強烈,這一階段最終會度過的。
3、懷念
居喪的老年人在強烈的悲哀之情稍稍平息後,又會產生對死者的深深懷念。這時,在他們的頭腦中會反復出現老伴的身影,時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後,自己是多麼的孤獨。這種狀態可能持續幾個星期甚至幾年。
4、恢復
當居喪的老年人逐漸認識到「人的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對老伴最好的寄託和思念是保重身體、更好地生活下去」,理智戰勝了感情,身心也就能逐漸恢復常態。
1、正確對待喪偶的現實
首先,應該認識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失去了朝夕相處、休戚與共的老伴的確是一件讓人痛心的事情,但是這又是無法避免的現實,要盡快地調整好心態,多保重身體,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這也是老伴兒的心願。
2、避免自責
老年人喪偶後,常常會責備自己過去有很多地方對不住自己的老伴兒。這種自責、內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時地調整好,就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常誘發其他疾病,導致早衰。
3、轉移注意力
經常看到老伴的遺物,睹物恩人,會不斷地強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遺物暫時收起來,將注意力轉移到現實和未來的生活中。
4、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離開以後,原來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變,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獨寂寞之中。因此,喪偶老人要積極地調整生活方式,培養興趣愛好,老有所樂,減少對舊生活的眷戀。
10. 高齡喪偶老人怎樣克服孤獨和寂寞
中老年朋友們!大家好!今天說說高齡喪偶老人應該怎樣克服孤獨和寂寞。我認為對老伴等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也是一個人的道德素質的表現。 第一,要面對孤獨和寂寞。人生本來是孤獨的。記得10幾年前,一位旅美的朋友給我寄來一張世界著名的大文豪托爾斯泰孤身一人背著行李、拄著木杖出走在小路上的照片。托爾斯泰的目光是孤獨的,當他感受到世人無法感受的世界時,他才稱為一個大師。我們凡人自己沒有托爾斯泰這種高級孤獨,真正的藝術都是孤獨的產物。我認為孤獨永遠是人生的伴侶。每個人都是孤獨地來到人間,最後又孤獨地離開了人間。多麼了不起的偉人在他的晚年也是孤獨的。人到老年,孤獨感會隨著年齡日增,只是不同境域的人感受有所不同。我有時翻翻老的電話本,好幾位好友都離我而去了,一種孤獨感油然而生。我個人晚年感受最孤獨的有兩次。一次是1992年春節除夕,我從美國一位朋友家吃了晚飯回來,獨自走進大學的賓館,靜極了,一個人也沒有見到。那個地方天氣很暖和,院內有個小游泳池,我回到房間換上游泳褲下水遊了兩圈,也是一個人沒有。回到房間,月光已經照到我的床前,想起李白的詩句……第二次是1997年,我應邀到香港科技大學作訪問教授。校方給我個人安排了一間辦公室,那裡的習慣是有事都在辦公室談,等晚上回住宿的房間從來沒有人找過我,因為是屬於你的私人空間,神聖不可侵犯,而我在學校的公寓里幾乎沒有見過人。每天我孤獨地走到辦公室,又孤獨地走回宿舍,感受很深。我曾在天津日報上以「孤獨走一回」為題發表過一篇散文。夫妻兩人,總有一個先走,留下來的哪能沒有孤獨感。我在電話里曾請教過王金銘老人,他也這樣說,說我們總得面對客觀現實,不能和自己過不去。人們都希望長壽,可是百歲老人眼看親人紛紛離去,怎能沒有孤獨和寂寞?除非他腦痴呆。 第二,就是老同學、老同事講的要「動」。這里我建議要五個「常」。一是常堅持晨練。晨練不僅鍛煉身體,還可以聯系老朋友和結交新朋友,排除孤獨和寂寞。二是常出去轉轉。有一首歌兒叫「常回家看看」,那是讓青年人唱的。老年人天天在家裡,則需要常出去轉轉。這要因人而異,有條件的可以外出旅遊,沒有條件的就在街頭巷尾。三是常參加活動。老同學聚會、老同事聚會、親朋好友聚會,社區居民活動,原工作單位活動,能參加的盡量參加,這是排除與社會隔絕的一種辦法。四是常找人聊聊。心裡有什麼話兒,不要一個人憋在肚子里,向知心朋友說說。其實,不僅是知心朋友,要善於向大家敞開心扉,讓心靈對外開放。五是常打打電話。我有好多朋友就是靠平時電話聯系。 第三,要知道時間是消除懷念親人的淡化劑。一般的情況是,初期懷念親人十分悲痛,隨著時間的延長,人的悲痛感會逐漸降低,這是毫無疑問的。誰也不會忘掉親人,但是時間久遠了,人們懷念故人,不僅不那麼悲痛,而會產生一絲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