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老人的身份借了貸款,老人過世了就可以不歸還,是真的嗎
從古至今,都流傳著一句「父債子還」。可想而知,即使是家裡的長輩借了貸款,長輩去世了,作為他的子女還是有義務要替他還債的。即使遵循中國的遺傳法,子女繼承了父輩留下的財產,就有義務替父輩償還他所欠下的債務。除非他名下沒有任何財產,子輩沒有繼承父輩的遺產,那麼他所剩下的債務也就自然而然無人償還了,然而這種現象少之又少。況且如今社會徵信體系的完善,使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原因有很多。
所以建議大家要本著誠實守信的原則,不要冒用他人身份借錢,更不要惡意欠債不還。要相信一句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總有一天會被抓到,屆時不但個人徵信將會抹黑,而且這種惡劣的行為實屬犯罪,說不定還會要坐牢呢。所以不要耍小聰明,還是把精力跟時間多多花在正經的賺錢道路上才是真理。
『貳』 老人動不動就要撂挑子,以回老家要挾,有這樣的嗎
老人撫育了你們這一代已經盡義務了,他們不存在挑子,所以別說擱挑子;
你們有撫育自己後代的責任,所以不要擱挑子;
反思自己的思想和態度,否則為何老人會有情緒?
老人家幫忙了,要記得說一聲謝謝。
『叄』 與親人,親戚相處的四不原則
和朋友、同事相處,我們不能欠人情賬,和親人、親戚相處更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親人、親戚之間的人情帳並不好算,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要注意欠他們的人情,懂得知恩圖報、懂得換位思考。
比如:某人身處農村,生活比較拮據。他的親戚有錢,時常接濟。這個時候,他就不能理所當然的接受親戚的接濟;而應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回報。如時常捎點自己種的新鮮蔬菜,自己家的小雜糧,他們家有忙盡量去幫等等。
雖然有的人覺得親人嘛,就是要親熱,凡事不能分太清楚,尤其是金錢。總以「差不多」為相處原則。
但據了解,好多奉行差不多主義者,經常飽受「內憂外患」。家裡妻子不理解,外面被親人、親戚埋怨,而自己本人只能時常以酒澆愁......
古語說的好,「親兄弟明算賬」,時常走動,請他們吃飯,買點東西拜訪他們這個完全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借錢這些,就需要謹慎對待了。
人生就是一個大舞台,我們時常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多個。如:子女、父母,丈夫、妻子、兄弟姐妹、舅舅、姑姑……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比如說,作為子女,我們就應該肩負孝敬老人,贍養老人的責任。就不能欠孝敬老人的責任賬;
作為父母,生兒就要養兒,有對孩子撫養和教育的責任,就要不欠對孩子撫養和教育的責任賬;
作為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有忠誠和寬容的責任,就要不欠忠誠和寬容對方的責任賬;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對於我們的親人、親戚。我們要時刻關心他們,陪他們聊聊逛逛,多走動。
雖說現在人普遍壓力都大,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個階段,但我們也不應忽視陪伴、關心親人、親戚的時間。
忙了,可以打個視頻,簡單說幾句;閑了,可以登門拜訪,一起聚聚。
—— END ——
『肆』 討賬造成老人家高血壓發病誰的責任
討賬造成老人家高血壓發病是討帳的毛病,畢竟是你們要帳在先,老人才會犯病,不過老人也有不對的地方,欠別人錢就得趕緊還,不要拖拉,不過既然你們討帳的造成老人家高血壓發病就得給老人送到醫院,至於欠你們的錢可以找他的兒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