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大爺是五保戶現患有老年痴呆證不能自理敬老院不收應該誰來照顧
我來回答你,我大爺是五保戶現患有老年痴呆症不能自理,敬老院不收應該誰來照顧?我認為他家要有兒子的話應該兒子來照顧兒子,沒有的話女兒來照顧。
㈡ 老年痴呆症患者眼裡的世界是怎樣的
老年痴呆症患者眼裡的世界是多餘的,他的哪印象里始終存留在以前的那個世界上,而現實生活中的事情,他來說就是疑心很重
㈢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特質 (上)—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幫助(2)
在上期文章中我們向大家介紹了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後,在不同的階段所表現出的常見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心理變化反應。通過多年來的老年痴呆症老人的照護(老年痴呆症護理、照護、照顧、照料)研究和實踐,愛知介護清晰認識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變化反應是具有特殊性、社會性、疾病性的復雜過程。通常來說,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後,在面對家庭地位、社會角色、生活狀態等一系列變化之時,在疾病本身特質(思維銳化)等催化之下,所反映出來的自我認同的辨識混亂和社會性心理重建等困難。這是疾病與社會問題的交織所帶來的負面呈現。
客觀上這些變化反應或者呈現,在加劇和催化老人與環境和人的摩擦和對撞。使得在老人痛苦的基礎上,讓家庭不安、社會不寧。所以,我們有必要探究這裡面的規律,通過對老人在心理問題發生之前和之初,及時發現、引導、規避,以達到降低問題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的目的,這對老人、家庭和機構,都是有實際意義的。
那麼,這個課題應該從哪個方向開始著力呢?愛知介護認為,首先應該聚焦源頭,那就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後,從普遍性心理上有哪些特質開始。
一、思維銳化
思維銳化,是老年痴呆症的顯著特點, 在各類型的老年痴呆症(阿爾茨海默型、額顳葉型、路易體氏型、亨廷頓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爾茲海默型等)中的絕大多數老人當中普遍而深刻的存在。
與我們大多數人因為學識、經歷的變化,而導致的看待問題的視角、觀點改變相比,老年痴呆症的思維銳化是基於病理性的原因所導致的。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大腦病變引起的老人在處理個人與社會性事務時所表現出的那種尖銳而不可改變的意識形態。這個變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思維銳化讓老人對於信息的接收、判斷、反應,較之於患病前,更加的敏感和易激。有些老人在年輕時性格就比較急躁、容易焦慮的話,得了老年痴呆症後會變得更加急躁,更加容易焦慮。同樣一件事、一句話,對於未患病的老人,或者老人未患病前,是很平常和不太引起「深思」的。但對於罹患該病後的老人,可能就會覺得很被冒犯或不舒服,繼而做出過激的反應。所以,我們經常性會聽到、感覺到患病老人怎麼那麼「脾氣不好」、「不聽勸」、「動不動就不高興」、「不好好說話,愛罵人」。
思維銳化的本質是放大原先的性格特點,接收信息更敏感,輸出更直接了。也基於這個特質,老年痴呆症老人在與環境和人的交流過程中,大概率會表現出不體諒人、固執,不聽勸、愛往壞處想......,這些其實大多都是疾病的反映。
二、自我認同混亂(社會角色與價值)
筆者在山東走訪的時候,聽到家屬說起這樣一件事:劉大爺原來是某機關的領導,幾十年來的工作生活都是風風火火、意氣風發的。但是從退休前就開始鬱郁寡歡,干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從退休第一天開始,不出門了。整天窩在家裡看電視,沙發上一坐一天,動都不動,家裡人的話說:「把沙發坐穿,把電視看爛」!非但閉門不出,並且閉門謝客。家裡一來人,劉大爺就回卧室把門鎖起來,怎麼敲都不出來。家裡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出去走走,最終的結果是,只在晚上天黑了,才出門,並且總是低著頭,見熟人都躲著。
這是真實的,也是一個很極端的案例。但這個案例清晰的勾勒出一個社會性心理現象:當人們掌握和創造社會性價值(例如貨幣、聲譽、權利)的能力減低或者消失的時候,人們往往開始質疑和貶低自己的價值,並因此自願的退到更加次要的角色上。
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所提出的《符號互動理論》中有一個觀點:「人們是在他們的社會環境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自我概念的,即人們是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判、態度來思考自身的。」也就是說,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社會對他們的認識。
基於這個理論我們回首老人的生活環境,無論是公交車上的「老弱病殘孕」,還是常見諸於各類媒體中老人被騙的消息,以及親屬對待老人如「孩童般」的過度關心,都在無時無刻的不在強調,老人實際上是「弱者」。錯誤的信息對老人的自我觀念產生否定性的認識,讓他們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對家人和社會都是負擔,從而使他們與社會產生隔離感。
有人可能會覺得老人失去了社會角色,不認同自己的價值,那與人無害,也好像沒什麼?
這是錯誤的。
當老人失去了社會角色和價值後,就如同失去了在社會上存在的抓手和參照物。那麼老人的社會性會快速退化和降低,當社會性降低後,社會秩序或者說周圍環境與人對他的影響和約束也就降低了。換句話說,當一個人不在乎社會規則和別人對他的評判之後,思想與行為的脫序,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老人自我認同的混亂,對自己是不好的,對周圍人和環境,其實也是負面的。同時,我們還得認識到,這個問題在老年痴呆症(腦萎縮、認知症、失智症、腦退化症、老年抑鬱症、老年精神病、認知障礙、帕金森、阿爾茨海默型、額顳葉型、路易體氏型、亨廷頓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爾茲海默型等)老人身上是加重存在的。
病理角度的思維銳化,和社會心理角度的自我認同混亂,互為交織相互影響和催化,推高了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問題的極端化和復雜化。同時,這兩個問題點又恰恰是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特質的基礎策源點,因為這兩個問題點的存在,又派生出比如「受害者心理」、「操控心理」、「舒適區心理」等典型特質。這些我們在下期文章跟大家繼續說明。
㈣ 好人好事例子15條
1、林俊德(已故):工作到最後一刻的科學家
中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總裝備部某試驗訓練基地研究員,196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繫,1993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經中央軍委批准,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為全軍掛像英模。
2、羅陽(已故):用生命托起戰機的航空英模
曾任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2年11月25日12時48分執行任務時,羅陽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經搶救無效,在工作崗位上因公殉職,終年51歲。
3、何玥(已故):捐獻肝腎的最美女孩
何玥(he yue),是感動中國2012年度候選人之一。2012年11月17日凌晨,何玥因患腦瘤晚期被確定為腦死亡。她父親根據她生前的遺願,將她的腎臟和肝臟進行捐獻。她的兩個腎臟和一個肝臟被分別移植到了兩名尿毒症患者和一名肝病患者體內,使3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
4、張麗莉:斷腿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
2006年畢業於哈爾濱師范大學,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任教。2012年5月8日的一次交通事故中,為救學生而受重傷,致使雙腿截肢,經全力搶救已脫離生命危險。
5、陳家順:卧底5家用工企業,關注農民工切身利益
雲南曲靖市沾益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沾益區駐浙江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陳家順隱瞞身份「卧底企業」,調查企業用工真實信息,保障農民工權益的事跡受到媒體廣泛關注,被譽為「卧底局長」、「民工局長」。2013年2月陳家順榮獲了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獎。
6、周月華、艾起:
身患先天小兒麻痹症,靠著拐杖和丈夫後背,「爬」遍了方圓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嶺,為轄區近5000村民帶去了醫療服務。
7、陳斌強:背著媽媽上班的孝子
浙江省磐安縣實驗初中語文教師、省級普通話測試員。2007年,母親患上老年痴呆症,陳斌強將母親綁在身後,騎著電瓶車每周往返於30公里的山路中,堅持照顧母親和教學工作兩不誤。其事跡經過廣泛傳播之後,工作地點從鄉鎮調到縣城。
8、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1988年3月入黨,1991年8月調入海軍南沙守備部隊,現為永暑專業隊海洋氣象分隊高級工程師,技術6級,專業技術大校軍銜。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9、高秉涵:見證海峽滄桑的台灣老兵
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出生於菏澤牡丹區呂陵鎮高孫庄村的書香門第和革命世家。
10、高淑珍:河北的愛心小院
2013年2月19日,因14年間收教近百名殘疾孩子被評選為「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2013年9月26日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助人為樂模範。
11、孫家棟: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
12、王鋒:三進火海捨己救人
2016年5月18日,面對無情大火,王鋒三度勇闖火海,先後救出6人,及時呼叫樓上10多名住戶脫險,導致全身燒傷面積達98%,除自己燒傷外無一人傷亡。2016年10月1日下午,王鋒同志因突發感染,不幸病逝。
13、支月英:在大山深處教書育人36年
她幾十年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台,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她努力創新教學方法,總結出適合鄉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嶇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裡的孩子。
14、秦玥飛: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國紮根農村
2001年考入重慶南開中學,畢業時參加美國入學標准化考試,後考取美國耶魯大學,獲得該校一年46892美元的全額獎學金,享受學費、住宿、書費、旅行費等多項免費服務。當年,耶魯在中國只錄取了兩名高中畢業生。現任湖南省衡山縣福田鋪鄉白雲村大學生村官、黑土麥田公益聯合發起人。
15、張超:訓練中壯烈犧牲的艦載機飛行員
2016年4月27日12時59分,張超在駕駛艦載戰斗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㈤ 父親得了老年痴呆症愛偷東西怎麼辦
警察局登記,這個在找人,出事時是必須的,在出事之前做好有備無患回
去看醫生,吃葯,但老年答痴呆不可逆,吃葯只是控制,老年痴呆由於腦部萎縮,是有年限的,一般3-20年,多數3-10年。
這個病最好的療法是交流,動腦,做事,讓大腦活躍,處於工作狀態。
我家裡也有老人得了這個病,吃了葯之後症狀好轉,不撿東西,但是會嗜睡,而且晝夜顛倒。
一輩子就剩最後一點時間了,治是治不好的,好好陪著過完就好。切記做好防範,別丟了或者出了事,以後一輩子不安寧。
㈥ 畢彥君:飾演老年痴呆愛的執念,楊大爺,或許是他對陳曉旭的思念
#影視雜談#
論一個演員的最高榮譽,我覺得不是什麼勞什子獎項,而是他塑造的角色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剛剛收官的都市劇《歡迎光臨》中有一個角色讓人十分佩服,那就是大結局被譽為「人生導師」的孫彩霞的老伴兒「楊大爺」。
飾演楊大爺的正是老戲骨畢彥君,在劇中飾演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楊大爺,雖然在這部劇中畢彥君作為小配角,但他將老年痴呆的楊大爺刻畫得入木三分。
時而糊塗,眼神迷濛,時而清醒,深情地看著老伴兒。有時候咧著嘴看著孫大媽傻笑,有時候歪著嘴流著口水而不自知。
如果不是清楚這是電視劇,恐怕你也會認為他是真的老年痴呆患者,因為演得太形象了。
相比之下,主角黃軒白百何的演技,真的是被吊打。這也是貴圈現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演技斷層。
演員不琢磨演技,更在乎自己的形象。
臟的,丑的妝容不要,有損形象的角色不要,這不要,那不要,最後只剩一個花瓶杵在那兒。
就事論事,畢彥君飾演的楊大爺,歪嘴斜口,幾根花白的頭發堅強在頭頂承受風雨。杵著拐棍,將人最弱,最丑,但也是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觀眾。
喜劇是反諷,戲劇要寫實,能拿捏住觀眾的就是生活中最真實且最不願意麵對現實。
看到畢彥君演的楊大爺,你有沒有想起家中老人?有沒有想過那就是自己老去後的樣子?
正午陽光這部劇不論是題材,還是劇情,槽點不少。沒有生活氣息的男女主愛情,沒有體現窮人生活的大結局。
但不得不承認,楊大爺和孫大媽是這部劇唯一的亮點。孫大媽對楊大爺的不離不棄,寧願自己辛苦也不願把楊大爺送到醫院。
楊大爺對孫大媽的愛,從年輕到老了,記不住事了,可他唯獨記得與孫大媽年輕時相愛的一幕。一句「你怎麼不扎小辮兒了?」把多少人整破防了!
楊大爺對孫大媽對孫大媽的愛是深入骨髓的,哪怕腦子已經由不得自己控制,但還是無法忘記那份愛,已經是一種執念。
全劇只有楊大爺和孫大媽的愛情,成為精神支撐。男女主的愛情太虛幻,王牛郎和佟娜娜的愛情太雞湯,只有這對老人相濡以沫才能撐起這部劇想表達的立意。
透過楊大爺對孫大媽的愛,我似乎看到了畢彥君對青梅竹馬的陳曉旭的思念。
畢彥君,國家一級演員,1955年出生於遼寧鞍山。與陳曉旭算是青梅竹馬,不過兩人年紀相差十歲。
很唯美,很艷羨,羨慕他們那個年代純粹的執著的感情。兩人用盡力氣奔向對方,可是唯美的愛情太仙,家庭煙火氣太重。
就像是《歡迎光臨》中的孫大媽,她打的比方是什麼?
能包餃子就不下掛面
四條腿趴著的是畜生,兩條腿走路的才是人
三句不離飯菜,說話粗俗,再看陳曉旭,她說的話是什麼樣的?
我是一朵柳絮,長在美麗的春天裡。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問我家在哪裡?
我是一朵柳絮。生來無憂又無慮。
孫大媽適合過日子,陳曉旭適合談戀愛,兩人經歷了短暫的婚姻。對曾經唯美的愛情畫上句號,分開後的二人又各自有了家庭。
直到陳曉旭去世,外界才知道兩人之間的 情感 糾葛。如今陳曉旭早已不在,畢彥君也已經年近古稀,人上了年紀就總是愛往回看。
初戀的美好是人一輩子都忘不掉的,所以,夜深人靜之時,畢彥君回望自己的過去,那朵柳絮依舊拂過心底。
而楊大爺這個角色就是畢彥君對陳曉旭的思念吧!如果陳曉旭和畢彥君沒有分開,如今也會像楊大爺和孫大媽一樣。
柴米油鹽,餃子掛面,沒事跳跳廣場舞,靜坐黃昏下,一同回憶愛情,相約白頭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