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壽養生專家沒長壽,告訴我們什麼
中國長壽專家、 養生 專家林海峰,於去年「雙十一」不幸逝去,年僅51歲。
長壽專家沒長壽,引起中老年人的疑問。
科學分析,人能否長壽,遺傳因素佔百分之六十, 養生 只是次要的。就好比一輛 汽車 ,出廠的性能、質量很重要,《奇瑞》 汽車 怎能趕上《路虎》?許多農村老人,不懂得 養生 ,也長壽。我和老伴都是古稀之年,我每天早晚都刷牙,很多牙齒都「下崗」了,而老伴每天只刷一次牙,牙齒一顆也沒掉。我常說她開玩笑,說她出廠零件好。
都說跳舞能長壽,陶金36歲走了。
都說早鍛煉能長壽,在中央電視台教大家做操的馬華,也只活36歲。
都說唱歌能長壽,姚貝娜、葉丹等歌手,中年就走了。
都說笑能長壽,侯耀文、笑林等笑星,也只活了50多歲。
我不是反對 養生 ,只是不贊成刻意地 養生 。
林海峰宣傳:大米等穀物是中國人飲食的毒葯,每天只喝果汁。果汁也有化肥農葯殘留,恐怕喝西北風也不安全。
有人花成千上萬元買保健品,買按摩椅、磁療床,結果大呼上當。
人老了身體機能退化,器官也會逐漸衰老。沒有靈丹妙葯能抗得住。
老年人除了適當地鍛煉外,還要靜養,烏龜為什麼壽命長?
慢性子的人比急性子人長壽,可能與代謝慢的關系。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多少歲,而在於是否懂得並提升生命的質量。
Ⅱ 養生之道中的順其自然體現了什麼思想
(一)中醫養生之道的特徵
中醫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特點如下:
1、順其自然: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二)中醫養生之道的內容
中醫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
Ⅲ 你知道為什麼「仁者壽」嗎
1、千萬別說你有錢, 健康 和錢有什麼關系 ?
健康 是無形資產
保健是銀行存款
疾病是惡性透支
大病是傾家盪產
健康 是本,擁有 健康 才能擁有一切!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管有錢沒錢,都要花錢保養好自己,身體 健康 才能幸福快樂!
02
多年以來在許多群里廣泛流傳著一段話:
都說舞蹈能長壽,跳舞的陶金36歲走了;
都說早鍛煉能長壽,天天在中央電視台教大家健身操的馬華41歲走了;
都說學佛能長壽,向佛的陳曉旭42歲走了;
都說唱歌能長壽,歌手姚貝娜、葉丹、臧天朔、布仁巴雅爾分別於30多、40多、50多歲走了;
都說笑能長壽,一輩子幽默、說笑話的侯耀文、笑林都50多歲走了,李詠才50歲也走了;
都說勤動腦,多動手指能預防老年痴呆,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動腦動眼動表情,動手動腳動全身也痴呆了……
養生 到底有沒有效果,有沒有意義?誰能說得清,誰又能講得通?
03
千篇一律的 健康 指標,誤人不淺!
人生步入老年,該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氣。
這個福,是自然自在的衰老過程和形式,所謂仁者之壽。
自古以來,長壽,被嚮往; 養生 ,被推崇;百歲,被期望。
但有不少人卻過分地追求長壽,走進了誤區,反而忽略了生命里真正的價值。
哪個活法最長壽?電視廣播,報刊網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
聽來聽去,越聽越迷茫。
別人的活法,只能欣賞不能照搬,跟風的模仿,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老年慢性病很嚴重?老年體征的退行性變化,應該視為正常,何必當做病變?
天天測血壓、量體重,形成負擔,為此食寢不安,反生大患。
抗衰老?衰老豈能抗,天下哪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葯?
況且,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活了多少歲,而在於有生之年中,我們是否真正懂得並提升了生命的質量。
04
老年人有病是常態,無病是例外。
時下,有許多老年人在生理指標與正常值失之偏頗時,助長了過度講究 健康 的傾向。
以一台 汽車 為例,出廠指標與堪用指標一定是不等同的。
如果拿出廠標准檢查我們家家戶戶的在用 汽車 ,恐怕全都是不合格的,但我們不是每天都開得好好的嗎?
老年人血糖稍高一點,血壓稍高一點,只要相對穩定,一點問題也沒有。
現在老年人中流行的理念是「以 健康 為中心」,這種提法值得商榷。人生在世,應該以快樂開心為目標, 健康 只是條件,不是目的。
如果以 健康 為中心,甚至以 健康 為目的,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一天到晚抱著個血壓計、血糖儀(確實有每天三餐,餐前餐後測六次血糖的朋友),這哪裡是人生?哪有幸福?充其量是戰戰兢兢地苟活著。
近日網上流行一句話:你要過日子,不要讓日子過你。
是否也可以用來套用一下老年人 健康 問題:你應該享受 健康 ,而不應該讓 健康 奴役你。
05
生命有時在於運動,但有時也在於靜養。
經常鍛煉身體的人會比較 健康 ,但不經常鍛煉的人未必不 健康 。
健康 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強,不 健康 的人抵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樣也能活得長久。
你看那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葯罐子不離身邊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著,把那些所謂的身強體壯的人都「熬」下去了。
常言道:柏木桶熬不過破瓦罐,小心駛得萬年船。
而生活中常看到過於健壯的人說沒就沒了,根本都不帶商量的。就像 體育 運動員並不比一般人長壽一樣。
過激的超負荷、超極限運動,只會損害人體、縮短壽命。
貌似 健康 ,其實並不長壽。我們可以開展一些適量的 體育 活動,但不要一決雌雄……
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個小時就很好。
北大老校長馬寅初癱瘓在床,哪有多少運動?但也活到九十九歲。
過度的運動會損傷身體,加速人的損耗,加快了代謝並不一定會長壽。
烏龜沒有兔子跑的快,但是烏龜比兔子代謝慢,壽命要比兔子長得多。
慢性子的人常常比急性子的人長壽,可能與代謝慢有關系。
所謂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用來形容急性子很恰當。
06
許多老年朋友的不 健康 ,恰恰在於過度講究 健康 。
健康 只能說明你的身體狀況好,而長壽則是說明身體的持久性和延續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明明都是使用了六七十年的「老設備」,卻希望能檢測出年輕人身體運行的參數,這怎麼可能?
追求不可能的事情,只能傷害自己,能 健康 么?
說到底,我們還是要接納大病急病沒有,慢性病老年病有那麼一些,只是基本 健康 或者說不那麼 健康 ,學會與各種慢性病老年病和睦相處,相依為命,這是現實。
總之,我們要習慣與「疾病」共存,攜手同行,不那麼 健康 地過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開心生活!人生才有意義!
07
長壽,就要順其自然;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老年人不要貿然改變生話習慣。網路上流行什麼食物治什麼病,做什麼運動能使什麼器官保健,要自己辨別真假。
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最好是正常生活,適當運動,食量不能太多、太少,要適當多飲清水。蛋白質食物要適當多吃。
人老了,交往不必過多。沒事多坐著休息,感到累就躺一會。
早上不要起床過早或太晚,走路要慢步防跌,過一種"慢節奏生活」。
這樣做最大好處是能使情緒平穩,心臟不致過於疲勞,能使整個人都得以放鬆、修養。
老年人切忌猛吃海喝,運動不能過量。一定要自尋其樂,常與人交流,不把煩惱的事情放在心上。
只有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整個人有了精氣神,生命才能得以延長。
08
敬畏生命,也要學會笑對歸宿。
現代醫學 科技 的發達,給與人類防治疾病和減緩痛苦的外力,有病就治,有葯就吃。
過度的治療,得到的是無尊嚴無意義的生命。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個「孝」字,真是對晚輩嚴酷的考驗。
敬畏生命的同時,也要學會笑對歸宿。
死亡既然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多地害怕了。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要隨意改變自己,不要刻意為難自已。
仁者壽的意思 是說心地仁德者長壽。中國古代賢者,都特別強調道德涵養在 養生 中的作用。「仁」包括了「寬、信、敏、惠、智、勇、忠、孝」等內容,而以「親仁」和「愛人」為核心。涵養「仁愛」的道德,進而達到 養生 長壽的目標。
我們都到了這個年紀了,隨心所欲,淡泊從容,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Ⅳ 世界上最好的養生之道,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嗎
肺炎疫情前,我工作的那座辦公樓服務廳,八點上下,烏泱泱的群體,除過照常上班的年青人,大量的是老人,他們全是奔著保健產品去的。有些是去聽健康養生講座,有的為了領10個完全免費生雞蛋,一把傘……那時候乘電梯,是必須保安人員保持上樓梯順序的。
從古至今,憧憬長命,青睞健康養生,期待100歲,但假如太過追求完美,盲目跟風效仿,邯鄲學步,反倒忽視了生命里真真正正的使用價值。實際上,吃核桃不比不要吃的聰慧,愛鍛練的不比不好動的人壽保險長,發脾氣的也不一定比脾氣好過得短……人不經意來臨人世間,心存僥幸活著,平安就是福,切不必作,不必拿不宜自身的方法折磨自己,不必隨便改變現狀,不必無緣無故為自己增加多餘的不便和壓力。健康養生的目地,並不是簡易的延長壽命,假如一個人病苦壓身或是過得不幸福快樂,長命只有是一種難熬。
健康養生要遵從心裡的聲音,從養神逐漸;健康養生要感受五臟六肺的體會,他們的要求才算是羅盤。聽他們的一定合適。道德經全文有星:戎馬一生,生之輩,十有三;死之輩,十有三;人之生,動對於自死,亦十有三。夫何因?以其共盈之厚。意思是:人始出自於世為之,最後入於地而死。歸屬於長命的人有十分之三;歸屬於壽命短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原本能夠 活得長期些,卻自身邁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怎麼會那樣呢?由於敬養太過多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一切切不可奢求。世界上最好的養生之道,合適自身才算是最好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