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血瘀是怎麼形成的
血瘀是指中醫辨證中的一種證型。血淤即血液執行不暢,有瘀血。血瘀證可見於很多種疾病。下面由我為你詳細介紹血瘀的相關知識。
血瘀形成的原因病機分析
血瘀證以刺痛不移,拒按,腫塊,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脈澀等為辨證要點。瘀血停積,脈絡不通,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故疼痛劇烈,如針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壓使氣機更加阻滯,疼痛加劇而拒按;夜間陰氣盛,陰血凝滯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區域性,日久不散,便成腫塊,腫塊在肌膚組織間,色呈青紫色;如果腫塊在腹腔內部者,可以觸及到堅硬有形的塊狀物,推之不動,按之疼痛,稱之為疤積。
瘀血阻塞絡脈,氣血執行受阻,以致血涌絡破而見出血。由於瘀血停聚體內不除,堵塞脈絡,或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點是出出停停,反復不已;瘀血內阻,氣血執行不暢,肌膚失養,因此面色黧黑,面板粗糙如鱗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瘀血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樣,例如瘀阻皮下,則皮下見瘀斑;瘀阻肌表絡脈,面板表面出現絲狀如縷;瘀阻肝脈,則見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則見小腿青筋隆起、彎曲,甚至蜷曲成團;瘀血內阻,新血不生,婦女可見經閉。舌紫暗,脈細澀為瘀血常見之象。
血瘀的臨床表現
疼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常在夜間加劇。腫塊在體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內者,堅硬按之不移,又稱之為疤積。出血反復不止,色澤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膚微小血脈絲狀如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脹痛。婦女常見經閉。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象細澀,總之以痛、紫、瘀、塊、澀為特點。
血瘀和淤血的 區別血瘀屬於病機學的概念,而瘀血屬於病因學的概念。兩者都屬於血的病理變化,但含義不盡相同,卻又有著密切的關系。討論「血瘀」與「瘀血」,必然要涉及「瘀」,但歷來對「瘀」、「血瘀」、「瘀血」的認識並不一致。一種觀點是認為「瘀」、「血瘀」、「瘀血」三者僅僅是提法不同,並無本質差異』另一種觀點卻認為,「瘀」、「血瘀」、「瘀血」既然提法不同,其含義也就不相同。
1.瘀的含義
瘀,亦常作淤。瘀之本義指血積不行。如《說文解字》釋:「瘀,積血也」。《辭海》謂:「瘀,積血。即瘀血。指體內血液滯於一定處所」。淤,本指水中沉澱的泥沙,但又有「滯塞,不流通」的含義,《辭源》說:「淤,積血之病也」《血之滯塞,又稱「淤血」。中醫學中「瘀」的含義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血結不行為瘀。血行於脈,本當流通無滯,但若因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血液積結不行,或血液溢位脈管之外,未能排出體外,是為瘀。
二是血行不暢為瘀。血當暢行,但在各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暢行脈絡,即血流受阻,血行遲滯,亦為瘀。此時之瘀乃指血液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一種病理狀態。
三是離經之血即為瘀。血既離經,已於機體無益而反有害。《血證論》說:「世謂血塊為瘀,清血非瘀;黑色為瘀,鮮血非瘀;此論不確。蓋血初離經,清血也,鮮血也,然即是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
此外,現代中醫學研究過程中,人們對「瘀」又賦以新的含義,如《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一書中指出:「瘀這一概念中,除包括血的『瘀』或『瘀血』之外,當包括氣的『瘀』,即『氣瘀』或『氣滯』」。《氣血論》也指出:「淤,非專指血瘀而言。凡有形之邪,阻塞絡脈所致的證候,統可稱為淤證」。此時,瘀***或淤***的涵義頗廣,但總以滯而不暢為根本環節。
2.血行不暢為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一種病理狀態***《氣血論》***。是血液循行受到了阻礙所致。此時,瘀之義同「淤」,有「滯塞,不流通」之義。血瘀滯塞,不流通,即血行受阻,循行遲滯。生理狀態下,血液循行於經脈,暢達周身,發揮其滋養榮潤之職,如《血證論》說:「平人之血,暢行脈絡,充達肌膚,流通無滯,是謂循經,謂循其經常之道也」。《諸病源候論》說:「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血之執行,聽命於氣,故曰「氣為血之帥」。因此,氣分受病,氣機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是導致血瘀的重要機制,故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的說法。此外,邪氣直犯經脈,影響血的循行,也是導致血瘀的常見致病因素。如《靈樞·癰疽》說:「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素問·舉痛論》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凡此都說明,氣病或邪氣影響可以導致血行不暢,而為血瘀。《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論述的「血郁」,更是指的血行不暢,即血瘀病變。
血瘀為病廣泛。血不暢為瘀。血循經脈周行全身,若血瘀不行,則為害廣泛,內而臟腑,外而肌膚,上至巔頂,旁及四肢,皆可因血瘀不行而為病。瘀滯經脈,瘀阻氣血,瘀遏清竅,瘀著臟腑,為病多端,難以盡述。
3.瘀血為血積不動
歷代醫家對瘀血的認識與解釋,具有代錶行的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面。一是《證治准繩》、《皇漢醫學》等認為,污穢之血為瘀血;二是《臨證指南醫案》、《醫林改錯》等認為,久病入絡即瘀血;三是《血證論》認為,離經之血為瘀血。較為通行的觀點認為,血液瘀滯體內,包括溢位經脈之外而尚積存於組織間隙的,或因血液執行受阻而滯留於經脈內以及瘀積於器官內的,已失其正常營養作用的,通稱為瘀血。
瘀血的種類繁多。歷代醫學著作中對瘀血的稱謂頗多,如滯血、留血、閉血、蓄血、宿血、干血、死血、敗血、惡血、賊血等等。名稱雖多,但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瘀血的機理及其病情有輕重,病程有新久,危害有微甚。其中滯血、留血、閉血等名稱的含義與瘀血相近,皆指血液瘀積不行,留滯不動;蓄血常指積於中、下二焦之瘀血;宿血、干血、老血、死血言其瘀積已久,病程較長,難以盡快消散,已失去生機;敗血言體內瘀血敗壞,對人體危害較大;而惡血、賊血更是形容對人體具有的嚴重危害性。
瘀血有特徵。一是有形:瘀積之後,更是有形可征,如腹中積塊、癭瘤、皮下結節、包塊,腫大堅硬。二是有色:瘀血紫暗,或發黑,又可見於肌膚、顏面、唇舌、大便顏色的變化,以及肌膚甲錯。三是有證:如區域性刺痛,固著不移,入夜加重,或狂亂譫語等。
4.血瘀與瘀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血瘀與瘀血雖然含義有別,但都是血液的病理變化,具有血行不暢,執行遲緩,經脈不利的相同之處。同時,都是臨床上常見的致病因素。
血瘀日甚,氣血不暢,終成瘀血。血瘀不得暢行,或因於氣,或因於邪。但血既不能暢達,則經脈失於疏通,氣機因之不利,氣血失於調達和暢,終則必會導致血結不行,積而成為瘀血。如積證初起,可因情志不暢,氣機不利,腹中氣聚,時結時散,終而血行不暢,瘀血內結,則腹內積塊,從無到有,由小漸大,由軟而漸至堅硬不移。再如,風寒溼侵入人體,導致氣血不暢,經脈失和,發為風寒溼痹,以筋骨肌肉疼痛、重著,關節屈伸不便為主;但日久必然導致瘀血內結,以致關節腫大畸形、皮下結節,成為久痹、尪痹。
瘀血內結,妨礙氣機,阻滯經脈。瘀血為有形之邪,留於體內,必然影響氣機的調暢,阻滯經脈流通暢達,導致血行不暢。因此,瘀血病情重而必然同時伴有血瘀的不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