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節習俗有哪些(福建常見的)
『祭灶』『圍爐』抄等.
B. 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沒有什麼習俗的,只有幾個典型的。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版龍江沿岸村莊權的一種習俗。它於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C. 福州的民風民俗500字的
1、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
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2、普渡節12月9日
福州郊縣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廚師在露天大廚房中製作飯菜,郊縣農民各家各戶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嘗美味佳餚,來人越多福氣越多,而「露天大廚房」則成為極有特色的壯觀一景。
3、祭灶農歷12月23、24
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前12月24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福州祭灶分兩天舉行:23夜「祭葷灶」,供品用魚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
24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餅。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祭灶特別注重用糖,祭畢還抓一把糖在灶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說,不亂說。俗謂:「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
(3)閩南人祝老人家生日好話擴展閱讀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福、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
福州是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城市」 等稱號。
截至2017年末,福州共有6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6個縣,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積1219.3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9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9.5%。
D. 台灣 習俗 禁忌
在台灣,不論在城市、鄉村或山區,都可以用「國語」(普通話)與本地人談,遇見山地同胞,也可以用「國語」向他們「問俗」。「國語」在台灣是通俗的語言。台灣方言除高山族外,主要是閩南話和客家話兩種。閩南話稱為「台灣話」,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日常用語是客家話。
台灣的習俗中較重視嗣續,小孩從出生到16歲「成丁」,有四五次慶賀儀式。男女成丁後才開始每年「過生日」,正式做壽則一般要到五六十歲以後。台灣人相互之間的稱呼、寒喧、謙讓等都以對方的輩分、年齡而異。台灣民間以紅色為吉祥的象徵。在做家事時,通常都把禮物用紅紙包起來,送給主人的小孩。酬謝別人時,也送「紅包」。
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日與大陸基本相同。大致有: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節、端午節(從1979年起又被定為觀光節)、七月半(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半(下元節)、冬至等。
春節 台灣從臘月十六日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都算春節。
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也就是大陸說的「祭灶」。祭品中不可缺少的是「甜圓子」(即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這一天要打掃衛生,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接新年。
臘月三十日是除夕,台灣統稱「過年日」,也叫「二九螟」、「三十 暝」,主要以當年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螟」是歲暮的意思。天色未 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橘、柑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
「春飯」就是盛得尖尖的一碗米飯上插上春字剪紙——「春仔花」或 「飯春飯」。台灣話「春」的諧音「剩」,用意是「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到了晚上,一家大小歡聚一起舉行「辭年」儀式,人人焚香祝福,以示與舊年辭別。由於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祭祖,因此顯得特別隆重。台灣人始終認為:「沒有祖宗就沒有祖國,沒有祖國就沒有台灣。」除夕之夜的「尋根念祖」氣氛相當濃烈。
在台灣,大年初一還有不少「清規戒律」:為祈求安寧、和平、幸福,整天不可動用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過年期間不吃稀飯,只吃干飯,以避免招來過多風雨。舞龍燈,在台灣叫做「弄龍」,長9—11節的龍身披掛長帛彩繪的鱗甲,在飛流溢彩的燈球指引下,上下飛舞。
大年初二,是「迎婿日」。夫婿,特別是頭年剛結了婚的新女婿要陪同妻子一起去岳父家拜年,就是歸宗台灣話叫做「返客」、「雙人返」。有的地方則叫「女婿日」。如女婿春節外出未回,做妻子的(或叫做媳婦的)也一定要帶些年糕等食物在這一天回娘家。
大年初三,是「赤狗日」,不興拜年。其原因是相傳赤狗系表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又「赤」字與台灣當地語「竊」字同音,人們在這天多數不出門了。如果偶爾有客人來到,也可以拒之門外。
大年十五,俗語正月十五,和大陸一樣是元宵節,或稱上元節、燈節,到處彩燈高懸,舉辦舞龍燈、舞獅、迎燈等民間活動,還有音樂隊遊行街巷。鬧元宵的內容在台灣的民間活動中最豐富多彩。元宵節,家家戶戶吃湯圓,以示春節過得圓圓滿滿,過了這一天,新年活動就全部結束了,民間也逐漸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每逢元宵節,台灣尚有「燈猜」(即燈謎)的風俗。和大陸一樣,它是運用藝術的手法及漢字的規律,著眼於字意、詞意的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製成謎語。它既有詩情畫意,又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同時啟迪智慧,增長知識,因而自古流傳下來,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以上除了正月節日比較集中和比較多外,貫穿全年的節日還有:
清明祭祖 台灣先民多來自大陸,遠離故土,因此,緬懷列祖列宗之情尤烈,故祭祖之風特盛。通常每年舉行春秋二祭。每逢祖先生辰忌辰之日,以及年節都拜獻祖先。如元宵節祭以糕餅,清明節祭以潤餅,端午節祭以棕子、水果,中元節祭以牲禮,中秋節祭以月餅、文 且等果品,重陽節祭以麻糕,冬至祭以糯米圓,等等。清明節人們紛紛到先人墓地掃墓,並將金銀紙用石壓在墓石上面,稱為「壓墓錢」。
端午節 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與中秋節、春節、冬至並稱每年四大節日之一。台灣民間俗忌五月是「毒月」、「獨月」和「惡月」。五月五日乃九毒日之首,故家家大門上插蒲艾、飲雄黃酒、沐雄黃浴、帶香包、香囊、熏灑各種葯物等,以預防和消除毒蟲、毒物,保障人們的健康。包粽子也是人們的應節食物,其起源於懷念偉大詩人屈原。不過現在已成為人們祭祖的重要食品了。在台南一帶,人們端午節吃「煎錘」(又叫煎堆),代替吃粽子度端午。相傳鄭成功入台時,軍糧不足,端午無米扎蹤,民眾獻甘薯粉、花生、豆等給鄭軍。鄭成功命部下以所得之物拌和起來,油煎成「錘」,以度端午佳節。從此台南一帶,沿襲至今,遂成特傷。端午節最精彩的活動就是龍舟競渡,也叫「劃龍舟」,其起源原本是楚國人為拯救及憑吊偉大的愛國詩入屈原,如今,已成為一項體育競技,甚至成為發展旅遊業的號召之一。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端午節已被定為「詩人節」。
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七月七是天上織女和牛郎「鵲橋」相會的日子。在台灣七夕也稱;女兒節」、「乞巧節」、「情人節」,在所有農歷節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在台灣南投縣有座「照明宮」(即「情人廟」),宮中塑有牛郎、織女的蠟像,栩栩如生。一對對情侶來到照明宮里的「情愛閣」中許下天長地久的誓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台灣民間,七夕除了俗稱「情人節」外,也以此日為「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尤其是女孩子)的保護神,家家戶戶要在此日以豐盛的供品祭拜,為祈求子女健康成長。
中秋節 這是台灣頗受重視的一個節日,節日之夜,各家各戶在庭院設案供奉水果月餅,俗稱「拜月娘」。祭月之後,全家人一邊分食月餅,一邊賞月納涼。「拋帕招親」是中秋極有趣味的一項活動。這是由福建南平、龍溪傳到台灣的風俗。中秋之夜,在廣場上搭一座彩台,布置成月宮,設有月兔、掛樹等。明月中天時,一些待嫁姑娘扮成嫦娥登台,先和大家一起唱歌,然後把一些綉有不同花朵的手帕向四面八方拋去,觀眾紛紛搶拾。如拾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就可以領賞。如是未婚青年愛上嫦娥,就把手帕還她,當嫦娥默許時,會脫下戒指相贈。台灣山胞的中秋之夜又有他們的民族特色。日月潭一帶的山胞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半年祭」。山地婦女十多人一組,穿著傳統山裝,手拉手,在民族樂器伴奏下,通宵達旦歌舞。他們也歡迎遊客參加這種豐富多彩的節日慶祝活動。
重陽節 據傳,鄭成功到台灣,也把大陸有關重陽登高、食糕、飲酒、插菊等民間習俗帶到了台灣。從那時起,台灣的讀書人也喜歡在重陽節舉辦詩會,登高飲酒,吟詩作樂。台北的觀音山、新竹的飛風山和十八尖山以及中部的八封山,都是著名的登高地點。這些山都是小山,正適合那些缺少運動的讀書人攀登。在台灣,重陽節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這一天的中午,三代以內的祖先生辰、忌辰都要祭拜,拜完才能吃飯。又因九九重陽的「九」與「久」諧音,當日必登高吃糕,以意味「年久壽高」之意。為了敬老尊賢,台灣從1978年開始,定重陽節為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