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宿州哪個老年大學最好

宿州哪個老年大學最好

發布時間:2025-01-08 02:27:27

Ⅰ 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花香自苦寒來

        ——記著名畫家王傳湯先生

                    文/汪雲海

        我和王傳湯先生的初次相識是在2017年9月,當時我隨宿州民俗研究中心的馬慶洲主席,陪同幾位書畫大家去夾溝的鎮頭寺采風,給我印象最深的畫家就是王傳湯先生,盡管他已70多歲了,看起來就像不到60歲。他個頭不高,身板硬朗,說話慢條斯理、溫文爾雅,一點兒也看不出文人墨客特有的那種清高、那種自命不凡。通過和他攀談,覺得他更像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輩,非常謙虛、隨和、平易近人。後來又在李海軍先生的畫室與他偶然邂逅,通過更進一步的了解,才發現王傳湯先生不僅畫風淳樸,畫法廣泛,而且頗具人脈,是一位德藝雙馨、受人尊敬的書畫藝術家。

        王傳湯,字易人,祖籍安徽渦陽。1945年出生,自幼酷愛美術繪畫,每日聞雞起舞,勤學苦練,奠定了其堅實的藝術功底。1962年風華正茂的王傳湯先生在東北大興安嶺走上了教書育人的工作崗位,1973年剛從哈爾濱進修歸來、躊躇滿志的王傳湯先生如願以償的成為一名中學美術老師。1986年王傳湯先生調回家鄉蘆嶺礦中擔任美術教師,實現了他回報桑梓的宿願。為提高畫技,更好地教書育人,從60年代初到90年初的30年間,王傳湯先生多次赴哈爾濱師范學院和阜陽美院進修學習,並於1988年從全國美術函授大學畢業。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王傳湯先生的藝術人生就是不斷學習、自我完善的藝術人生。都說十年磨一劍,王傳湯先生的這把藝術之劍一磨就是30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盡管王傳湯先生在書畫界早已名聲鵲起,但為人一向低調的他卻不事張揚,始終默默無聞地作畫、為人。王傳湯現為中國老年書畫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畫家協會會員、高級畫師。他曾拜中央美院的徐湛老師為師,作品既專長於徐湛大師的雛雞、麻雀等,又對梅花情有獨鍾,專攻梅花。並師從北京師范大學趙志堅老師。其梅花作品首次參加全國「太原杯」書畫聯展即獲優秀獎,多次參加省、市、區書畫聯展屢獲大獎,多篇繪畫作品被有關部門收藏。

      「人過七十古來稀」。今年73歲的王傳湯先生正是安享天倫之樂的年紀,但是兒時的夢想與追求,時時激勵著他,使他堅定了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盡管這是一條人生和藝術的苦旅,但一生摯愛繪畫藝術的王傳湯先生卻樂此不疲。他不但擅長畫花鳥魚蟲工筆小品,更熱衷於全景式的大幅巨制,其涉獵之廣,畫無定式,令很多書畫愛好者和收藏家嘆為觀止。

        王傳湯先生長期從事書畫美術的教育教學工作,直到1998年光榮退休,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辛勤耕耘著,無私地奉獻著。他不僅把自己精湛的繪畫藝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下一代,退休後又不顧自己年事漸高應邀到蘆嶺煤礦老年大學任教17年,直到三年前才回到宿州市埇橋區老年大學任教至今。

        王傳湯先生喜歡花鳥草藤,動物山水,他才思敏捷,繪畫風格獨特,作品既有古樸端莊,又不失大氣典雅,具有超越常人的心靈感悟。在每幅作品的 畫面上都表現出了生動、傳神、骨氣、飛動的線條美。妙筆生花之下,紅、黃、藍色彩鮮艷,令人賞心悅目,從其繪畫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王傳湯先生高雅、正直、謙虛的品格,給人以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畫品如人品,王傳湯先生的作品無不彰顯著先生本人對藝術創作的執著,對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對繪畫藝術千錘百煉般的頑強和堅韌。

        「水不在深,有容乃大」。書畫創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修身養性的過程,王傳湯先生無論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搞創作,始終不忘初心,不圖虛名,持之以恆的歷練自己,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來修煉自己的氣度,追求藝術的完美,始終將「藝術服務於大眾」當作自己的座佑銘。

        王傳湯先生的山水畫,也不是簡單地畫山,畫水,畫風景,它所要描述和表達的是一種氣象,抒發的是一種作畫者內心的境界和情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和內涵的集中體現。欣賞王傳湯先生的山水畫,彷彿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看到了不一樣的山水。他在繪畫中十分巧妙地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思物,以物傳情,筆墨精緻微妙。王傳湯先生認為畫家必須貼近群眾,熱愛生活,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的脈博。只有將情感融合在自己的畫中,作品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才能被人理解、產生共鳴。正如王傳湯先生筆下的梅花,樹干蒼勁有力,花朵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燦若朝霞,美不勝收。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6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在畫家的人生履歷上卻是那樣的漫長!王傳湯先生正是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逐漸走出一條自悟自覺的繪畫之路。他學得刻苦、執著、虔誠,他的恩師們也都傾其所長,無論從題材畫意,還是筆墨題款,都毫無保留地悉心傳授。聰明的王傳湯先生更是心領神會,既從宏觀著眼,注意把握大局,又從微觀入手,一筆一畫,精微描募。他不但善於揣摩老師們傳授的要點,而且研究每位老師各自的畫路、畫材,並結合自己的特點,有針對性地不斷借鑒、揚棄。近年來王傳湯先生進入了創作的鼎盛期,完成了一大批以梅花、葡萄、山水、花鳥為題材的畫作,像《孤山林下三千樹  耐得嚴寒是此枝》、《誰不說俺家鄉好》、《吉祥如意》、《取之有道》、《江南人家》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從上述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出,王傳湯先生運用粗放之筆,以濃墨、焦墨和重彩,潑灑胸中浩然之正氣,從而追求樸厚凝重的藝術效果。這種壯美的審美取向預示著王傳湯先生的藝術創作正孕育著一場震驚畫壇的突變,我們期待著這場突變早日橫空出世!

      隨著與王傳湯先生的接觸越來越多,心中便有了采訪王傳湯先生的沖動,其實采訪王傳湯先生的過程也是筆者接受教育的過程,王傳湯先生的畫里畫外,似乎向人傳遞著一種來自藝術之外的人格魅力!是的,這就是梅花的品格、梅花的魅力!這就是著名畫家王傳湯先生給人的印象。

       

Ⅱ 蕭縣書畫的歷史沿革

蕭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積淀深厚,是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素有「文獻之邦」、「文化大縣」的美譽,是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書畫藝術發展源遠流長,影響深遠。蕭縣書畫藝術從孕育、形成、發展到當代的繁榮,一脈相承,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 蕭縣優越的地理環境,最宜於人類的繁衍生息。早在遠古時代,縣城東南部,兩道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和山峪中,綿延流淌幾十里的倒流河兩岸,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林木參天,集中居住著人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也創造了這個地域的文化。從倒流河上游的金寨村、下游的花甲寺及永堌北泉等新石器晚期遺址的文化層中,出土了許多石斧、石錛、石鑿等,還有大量的骨器、玉器和陶器,從這些器物的形制和飾有的繩紋、席紋、篦齒紋、刻劃紋以及幾何紋飾來看,不僅有人類從洪荒走向文明的遙遠記憶,也顯示了蕭地先民對美的追求和原始繪畫的進步,其造型能力,勾線技法已趨於成熟,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堪稱蕭縣原始時代最古老的「美術作品」。因而我們有理由認為,蕭縣的繪畫,溯其淵源,萌芽在新石器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蕭地隸屬於宋。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宋畫無冶,甚為微妙,堯舜之聖,不能及也。」劉安所講「宋畫」的「微妙」,從蕭縣後來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的造型及紋飾、圖像上都得到了證實。其間,蕭地的繪畫注意了「狀物」的功能,逐步從器物的工藝中分化出來,線描和造型益發生動,並且走向繪畫的獨立發展階段,使繪畫也開始有了獨立使用的價值。 到了漢代,蕭縣不僅是高祖劉邦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而且一度成為沛郡(沛國)的郡治之地(在今蕭縣青龍集附近),無論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相對比較發達。由於漢代統治時間較長,社會逐漸安定,因而,達官貴族在生活上逐漸奢侈起來,享樂厚葬之風日趨熾盛,於是,墓室便有了畫像石裝飾。從藝術傳統來說,漢畫上承先秦及其以前的原始藝術,是對以往藝術的總繼承和大發展。正如馮其庸先生所述:「漢畫不僅上承了原始藝術到先秦藝術,而且加以大融化、大發展、大提高。我認為中國的繪畫到了漢代,已經全面確立起繪畫的民族傳統和構圖的基本原理了。這在中國的繪畫史上是十分輝煌的一頁。」
蕭縣出土的歷代散落在民間的漢畫像石,有300餘塊,其內容十分豐富,既有仙人瑞獸、神話傳說,又有歷史故事、牛耕紡織、向學尚武、車馬出行、筵宴饗賓、舞樂百戲等。就藝術上講,與後來的中國畫相比,除表現方式是以刀代筆在石面上刻繪外,其藝術特徵也極為相近:第一,都是用線條來表現客體;第二,採取鳥瞰式視角布置景物;第三,部分畫上加題記,初開題畫之端;第四,重視繪畫中的人、物的神態和動勢。鑒於上述蕭縣漢畫像石的數量之多,題材之廣泛,特別是藝術的表現手法已具備了中國畫的特徵,因而我們認為蕭縣繪畫成熟於漢代。 南朝宋時,祖籍於蕭縣綏輿里的劉裕,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還是一位精於翰墨的書法家。在他結束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而登上帝位後,篤志研習書法,每日臨池不輟,書藝精進,所書擘窠大字,雄健遒勁,氣勢軒昂,競摘當時書壇之冠。宋武帝的三子劉義隆(文帝)繼承了先帝的傳統美德,長於隸書、行草,師承「二王(羲之、獻之)」,造詣精深,被時人譽為「若大鵬之擊空,九天之鶴唳」。宋武帝之孫劉彧也善於行書,既能上溯師承先賢,博採眾家之長,又不拘泥於已有藩籬,其書汪洋恣肆,氣魄恢宏,獨創自家風格。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由於宋武帝劉裕如此愛好書法,且卓有成就,影響所及,一班文臣武將,縉紳賢達,直至故土的墨客士子,也都競相效尤,極一時之盛。「書畫同源」。劉宋之時,除了書法藝術繁榮昌盛之外,繪畫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當時,在這一地區土生土長的著名畫家有戴逵、戴勃、戴顒等人。他們一反晉代士大夫那種生活放盪、漠視現實、脫離群眾、自命清高的風習,力主創作態度嚴肅認真,反映現實。
其時,有諺語日:「宋繪聞天下。」這是對於「宋繪」的崇高評價。「宋繪」,不僅豐富了我國書畫藝術的寶庫,而且對於蕭縣書畫藝術的推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唐、宋時期,本縣倒流河西岸的白土鎮,有處建於晚唐燒制陶瓷的「蕭窯」。據史樹青先生主編的《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網路全書·陶瓷·蕭窯》中說:「窯址在安徽蕭縣白土寨。唐代已燒造,到金代成為金人在徐淮地區的大瓷窯之一……紋飾以印花、綉花、畫花為表,題材以折枝花、蟲鳥等為多,幾何圖形較少,顯然是受到當時畫風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陶器上的繪畫題材,既顯示了工藝美術對文人畫追求的傾向,也從側面反映了蕭縣文人畫的盛況。
到了宋時,特別是蘇軾來到徐州任知州後,於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在晁補之等人的陪同下,來到蕭縣拱翠堂,為竇墩禮揮筆潑墨畫了一張《枯木竹石圖》,對蕭縣書畫的影響更不可低估。眾所周知,蘇軾是北宋「文人畫」的領袖人物,他不僅工詩文,書法也自成一家,而且善繪畫,尤擅墨竹松石。在此之前,他的表兄文與可已是畫墨竹高手,標新畫壇,自成一派,以致「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蘇軾曾就教於文與可,深諳其「成竹於胸」之哲理,終成畫墨竹名家。因而,蘇軾來到徐州之後,文與可便頻頻向仰慕自己的「四方之人」推薦,「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蘇軾在繪畫理論方面,也有獨到卓見。他反對因襲模仿,力主變革創新,要求作品具有「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的著名論畫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開後來士大夫文人畫家強調神韻、不講形似之風。他又主張加強繪畫與文學的聯系,要求繪畫能體現作者的性格以致精神面貌——自我表現。這些都對後來的「文人畫」產生深遠影響。在他的影響下,士大夫文人從事業余繪畫之風氣大為高漲,形成了與院畫相抗衡的隊伍。他的藝術思想也影響到以後畫院中一些畫家,特別是他「墨竹一派」的創作技法,至今仍為後來形成的「龍城畫派」所繼承。
明朝洪武末年,蕭縣新來了一位知縣,名叫鄭恕。據《中國人名大辭典》介紹:「鄭恕,仙居人,字本忠,能賦詩,善書畫,好古博雅。家甚貧,一介不妄取。後為昌國訓導,知蕭縣。靖難師破蕭,恕死之。福王時謚惠節。」鄭恕在任時,在書畫方面不僅繼承了蘇軾文人畫的傳統風格,而且為當地一些文人畫家遮風擋雨,扶植他們成長。在鄭恕的身體力行和直接關懷下,蕭縣先後有許輝祖、王之麟、王國輔等一批青年書畫家脫穎而出,在徐淮一帶頗有影響,為以後「龍城畫派」的形成從理論上和隊伍上以及作品題材風格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繼之而來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和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都給我國舊的文化體系以摧枯拉朽般的沖擊。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廣為傳播,推動了蕭縣書畫進一步的「平民化」。
民國初年,王子雲在第一高等小學任美術教師,先後發現、培養了諸如劉開渠、王肇m民、歐陽南蓀、劉夢筆、盧致遠、許克書等一大批書畫新秀。
30年代,蕭縣習畫、練字之風日盛。縣內小學競相開設了美術、書法課,在孩子們的心靈上及早地播下了藝術的種子。後來,王子雲去北京國立藝專和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任教,又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學生先後去外地藝專學畫。其間,蕭縣去杭州、上海、北京、徐州、蘇州等地美專學習書畫的就有數十人。當時,國立西湖藝術院(杭州美專)共有江北學生6人,除李可染為徐州籍外,王肇民、劉夢筆、歐陽南蓀、朱德群、盧致遠5人均為蕭縣人。之後,進入該校學習的還有蔣瑞雲(女)、朱廣明(女)、鄭忠方等人;許克書(女),系蘇州美專的畢業生,是當時蕭縣三位女畫家之一;羅丹,系蕭縣在上海藝專最早畢業的學生。
1928年,蕭縣民眾教育館在歐陽南蓀和侯子安的倡導、主持下成立了「美術研究會」。會員有毛羽毛、段慶成、范榮祖、白菊如、鄭衍俊、馮雨邨、吳忠和等30多人。1930年,又成立了「東方畫會」。他們定期開展活動,進行作品觀摩,並舉辦古今畫展,相互砥礪,切磋技藝。另外,間或由侯子安講授山水畫的構思技法。那時,歐陽南蓀任實驗小學美術教師,利用課余去講授人物素描和花鳥畫創作;馮雨邨則講授書法的基本要素和品評的技巧。一時間,一個不足萬人的蕭縣城,學書習畫,爭先恐後,沸沸揚揚。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王子雲、劉開渠師生二人,在鄉親們的激勵、支持下,相繼走出蕭縣,步入徐州、北京、杭州等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他們利用較為優越的學習條件,廣征博覽,盡情地汲取古今中外前人創造的藝術精華。後來,二人又先後到了法國巴黎深造。先是學習人體素描和西洋油畫。未久,因為主觀上奮斗目標的轉移和客觀條件的許可,都改攻雕塑,迅速地取得顯赫成果。1935年,巴黎出版的《現代美術家辭典》介紹了他們的藝術成就。這不僅是他們二人和蕭縣人的殊榮,而且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0年代,他們先後返回祖國搞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不論是在古都北平,還是在西子湖畔,或是駐足在巴山蜀水,他們對於家鄉總是一往深情,希冀「龍城畫派」的重新崛起:而家鄉有志致力於書畫事業的後生們,也常以他們二人為楷模,鞭策自己在藝術上不懈地進取。
1938年春夏之交,蕭縣淪入日軍之手,「東方畫會」這一群眾團體不得不停止活動。成員各奔東西,共赴國難。但是,它對於書畫傳統的賡續,讓「龍城畫派」世有傳人,永為後人所銘記。
改革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文化園地,百花競艷,萬紫千紅。使蕭縣書畫創作,日趨繁榮,跨入「黃金時代」。畫壇宿將、新秀競相爭輝。
蕭縣書畫,由地主豪紳的廳堂、文人的書齋走進尋常百姓之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她從新石器時期開始萌芽,成熟於漢代,興盛於劉宋,發展於唐宋元明各朝,盛行於乾嘉,繁榮於20世紀之末。縱觀其發展的軌跡,可以清楚地看到,蕭縣是傳統文入畫成長的沃土,這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昭示了她之所以能在蕭縣產生發展和繁榮,其中對書畫的普及是一個關鍵因素。
1981年,全國第一家縣級書畫院——蕭縣書畫院成立,這是一個以書畫創作和研究為主的事業單位,同時開展書畫展覽,對外交流,組織輔導全縣書畫活動。縣書畫院還與有關單位合辦了兩所藝術(美術)高中,每年都為高等院校輸送一批書畫人才,至今學而有成並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已超過千人。
此外,全縣城鄉書畫培訓班星羅棋布;電視函授大學、宿州市聯合大學、縣老年大學都開辦了國畫和書法班;相繼成立了「蕭縣書畫學會」等30多個書畫社團,縣城開辦了70多家書畫裝裱店。1987年,由省投資在蕭龍士故鄉——蕭縣劉套鎮建立了全國第一家農民書畫院。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書畫藝術傳播到千家萬戶,使學習傳統文人畫的熱潮,由城鎮、機關向廠礦和農村、家庭延伸。
蕭縣書畫還通過不同時期和不同層次的展出與交流,逐步提高了畫鄉在國內外的聲譽。建國以來,蕭縣在縣內外舉辦畫展670多次,其中包括省級以上大型畫展70多個,影響較大的有寧、滬、穗、蓉和北京「蕭縣書畫精品展」,還舉辦了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四屆書畫藝術節,以及鄭正一行台灣高雄書畫展、歐陽龍法國巴黎畫展和薛志耘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畫展等;另外,還有在國內外數十名蕭籍畫家的作品,通過送往迎來,先後交流到香港、台灣地區,以及美國、法國、英國、西德、日本、新加坡、泰國、西班牙、瑞士、盧森堡、義大利、巴基斯坦、荷蘭、希臘等10多個國家;已出版書畫集70多部;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書畫隊伍已達3萬人之眾,涉墨成趣者近3000人,參加縣以上展出者1200多人,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作品者200多人。少兒書畫活動也呈現一派勃勃生機,僅實驗小學在國內外獲大獎者就有200多人次。全縣群眾性的書畫活動促進了書畫市場的繁榮,全縣書畫裝裱店發展到近百家,龍城鎮形成了書畫一條街,促進了蕭縣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
20多年前,《中國青年報》曾以「之鄉」集錦為題,把「國畫之鄉——蕭縣」列為「十大之鄉」之一。而後《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農民日報》、《工人日報》、香港《文匯報》、《大公報》、《安徽日報》和《朵雲》、《書法》、《書與畫》、《國畫家》、《國畫世界》和《中國書畫》等報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等近百家新聞媒體,或報道蕭縣書畫活動,發表蕭縣書畫家作品和評論,或宣傳畫鄉風采,這些都給蕭縣人民和書畫家以很大鼓舞,提高了蕭縣在全國的知名度,推動了蕭縣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閱讀全文

與宿州哪個老年大學最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老年人每天喝多少毫升牛奶 瀏覽:11
副處級退休年齡 瀏覽:433
90年到17年多少歲 瀏覽:866
什麼養生湯夏天全家都可以喝 瀏覽:77
軍改人員分流退休條件 瀏覽:980
村民70歲生日主持詞 瀏覽:155
12月31退休2月領養老金 瀏覽:624
南京農業大學有老年大學嗎 瀏覽:258
中行校園招聘體檢後意味著什麼 瀏覽:877
軍官體檢是檢查哪些 瀏覽:373
北京朝陽區老年大學電話 瀏覽:862
狗襲擊老人怎麼辦 瀏覽:557
老年人喜歡閉嘴是怎麼回事 瀏覽:285
健康長壽多少錢一個 瀏覽:496
成都市退休人員上調養老金方案 瀏覽:152
廈門退休人員自費比例 瀏覽:487
公司體檢報告什麼時候拿到 瀏覽:168
靈活就業養老保險怎麼申報繳費 瀏覽:29
人型脲原體檢查結果多少為陽性 瀏覽:366
要飯的錢怎麼給老人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