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痴呆的症狀有哪些
一、老年痴呆的症狀分類表現
1.記憶障礙。老年性痴呆發病最初的症狀是記憶障礙,主要表現為近期記憶的健忘,如同一內容無論向他述說幾遍也會立即忘記,剛放置的東西就忘掉所放的位置,做菜時已放過鹽過一會兒又放一次,剛買下的東西就忘記拿走,剛剛被介紹過的朋友,再次見面時就因忘了他的姓名而出現尷尬的場面。而對過去的、曾有深刻印象的事件,如過去曾經經歷過的戰爭、參加過的某種政治活動、失去的親人等則記憶較好,即所謂遠期記憶保持較好。但是,隨著疾病發展,遠期記憶也會喪失,會出現錯構、虛構及妄想。如把過去發生的事情說成是現在發生的,把幾件互不關聯的事情串在一起,張冠李戴,甚至會從頭到尾地述說一件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記憶障礙最嚴重時,表現為不認識自已的親人,甚至連鏡子或照片中的自已都不認識。
2.對時間和地點的定向力逐漸喪失。例如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不清楚自已在何地,出了家門就找不到家等。
3.計算能力障礙。輕者計算速度明顯變慢,不能完成稍復雜的計算,或者經常發生極明顯的錯誤。嚴重時連簡單的加減計算也無法進行,甚至安全喪失數的概念。
4.理解力和判斷力下降。表現為對周圍的事物不能正確的理解,直接影響對事物的推理和判斷,分不清主要的和次要的、是本質的還是非本質的東西,因此不能正確地處理問題。
5.語言障礙。輕者說話?嗦內容重復、雜亂無章,重者答非所問,內容聞題千里,令人無法理解,或經常自言自語,內容支離破碎,或緘默少語,喪失閱讀能力。
6.思維情感障礙。思維呈常出現片斷性,大事被忽略,瑣事卻糾纏不清,同時伴有情感遲鈍,對人淡漠,逐漸發展為完全茫然而無表情,或小兒樣欣快症狀很突出。有的則出現幻覺,如幻聽、幻視等;有的出現片斷妄想,如嫉妒妄想、被偷竊妄想、誇大妄想等。
7.個性和人格改變。多數表現為自私、主觀,或急躁易怒、不理智,或焦慮、多疑。還有一部分人表現為性格孤僻,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缺乏熱情,與發病前相比判若兩人。
8.行為障礙。早期表現為以遺忘為主的行為障礙,如好忘事、遺失物品、迷路走失等。中期多表現為與思維判斷障礙和個性人格改變相關的行為異常,如不分晝夜,四處遊走,吵鬧不休;不知冷暖,衣著紊亂,甚至以衣當褲,以帽當襪;不講衛生,不辨穢潔,甚至玩弄便溺;不識尊卑,不分男女,甚至有性慾亢進的傾向。
9.行動障礙。動作遲緩,走路不穩,偏癱,甚至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不能自主時食,終至死亡。
二、老年痴呆的症狀分期表現
第一期:遺忘期。此期表現為特別健忘,並在記憶障礙的同時,漸漸出現計算能力、認識能力和定向力障礙,活動范圍減少,但尚能保持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上不需旁人幫助。此期是本病持續最長的一期。
第二期:精神錯亂期。此期痴呆持續加重,病情急轉直下,認識功能進一步減退,伴有失認、失語和失用,思維情感障礙及個性人格改變明顯,行為明顯異常,部分患者可出現少動、假面具臉和肌張增高,也可見偏癱癇發作,日常生活已難自理,需他人幫助。
第三期:痴呆期:患者嚴重痴呆,處於完全緘默,完全卧床,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狀態。常伴有惡病質、肌強直和大小便失禁。
首先確定是否痴呆
1.痴呆診斷的標准(DSM一班一R)
(1)有證據表明有近期和遠期記憶障礙,
(2)至少具備下列一條:
①抽象思維障礙;
②判斷力障礙;
③其它皮層高級功能損害,如失語、失用、失認等;
④人格改變。
(3)前①②項障礙,影響工作、日常社交活動和人際關系;
(4)不只是發生在澹妄狀態下;
(5)下列中任何一項:
①特異的器質性因素有關連;
②不能由任何非器質性精神疾病所解釋。
2.詳細採集病史與以往智能和行為等進行對比
3.神經心理學測驗
對一個可疑痴呆病人,首先要評定有無認知障礙,障礙累及了哪些功能,以及障礙的嚴重程度,這就要進行神經心理學測驗。它包括注意與集中、定向、記憶、計算、語言、抽象思維、空間知覺、結構能力、運用、認知靈活性和速度等,此外還包括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和生活能力以及個性上的改變即所謂行為評定。心理學測驗就是對這些心理現象所表現出的行為樣本進行客觀的標准測量,它把心理現象進行數量化的描述,是採取一套嚴格設計的問題或作業(即標准程序)由被試者回答或完成,然後對回答的情況進行評定。其優點是資料的收集與解釋是標準的,使得有可能提高診斷的准確性,同時對不同來源的資料可以比較借鑒,是確定痴呆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每一測驗量表不是十全十美,包羅萬象,故需多種量表檢測並結合臨床所見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常用的量表包括以下幾種:
(1)簡短精神記憶量表(MMSE):總分為30分。文盲X17分,小學文化程度落20分,中學文化程度簇24分,為認知功能缺損。
(2)長谷川簡易智能測量表(HDS):總分32.5分。文盲-15分,小學程度,19分,中學或以上蕊23分為認知功能障礙。
(3)精神認知能力30題(CCSE):總分30分,感20分有認知功能缺損。
(4)常識一記憶一注意測驗(1MCT):總分36分。文盲-<;19分,小學蕊23分,中學以上蛋26分,為認知功能缺損。
(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總分20分為正常,總分>;加分即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有兩項以上功能喪失或總分>;26認為日常生活能力缺損。
(6)社會功能活動調查(FAQ):總分范圍0一20分,該項活動能力減退評1分,能力喪失評2分。有2項或2項以上活動能力喪失即有社會功能缺損。若以總分計,多5分為社會功能缺損。
(7)漢密頓抑鬱量表(HRSD):臨床上判定抑鬱狀態最常用量表,大部分項目採用5級評分法,少部分項目按三級評分,根據精神狀態檢查及臨床觀察後綜合評定,總分超過35分可能為嚴重抑鬱,超過20分可能為輕或中等抑鬱,小於8分沒有抑鬱。
(8)總體衰老量表(GDS):評估痴呆的嚴重程度,共分七級,每一級的評定均有詳細描述性定義。
(9)臨床痴呆評定表(CDR):評估痴呆的嚴重程度,只有當損害由於認知功能缺損時才記為CDR0.5(可疑痴呆),CDR1.0(輕度痴呆),CDR2.0(中度痴呆),CDR3.0(重度痴呆)。
(10)哈金斯缺血評分(HIS):用於區分血管性痴呆和非血管性痴呆,總分18分,}7分為血管性痴呆,,4分為非血管性痴呆,主要為AD.
4排除貌似痴呆的疾病
在疾病的早期,要特別注意和假性痴呆相區別。假性痴呆指抑鬱症病人,也有人把它做為廣義的名詞,即包括繼發於精神病具有明顯認知損害的所有病人,均稱假性痴呆。
(I)症性假性痴呆(Ganser綜合征):通常突然發生,患者能理解提出的問題,但作出極為荒廖的回答,給人一種好象故意開玩笑的印象,也可出現功能性神經症狀,多見於強烈精神創傷或壓力下產生,暗示性強。
(2)童樣痴呆:充滿稚氣,學著幼童說話的聲調,自稱才5歲,逢人便喊「叔叔」「阿姨」,見於癮病。
(3)抑鬱症:即假性痴呆,與早期痴呆鑒別困難,特別當痴呆伴有抑鬱色彩時尤為困難,基本症狀是工作能力下降,興趣減少和待人冷淡,並有憂郁、後悔和絕望等情緒,但細心傾聽病人談話可以發現,病人對疾病的細節記憶得很清楚,檢查過程通過鼓勵,可以短時間內表現出良好的記憶、注意力和計算力。抑鬱症特點是迅速發病,病程很少進展,病前有明顯的誘因。可通過漢密頓抑鬱量表(HRSD)測驗確定。
(4)澹妄狀態:老年人常在軀體性疾病損傷,手術後出現澹妄狀態,記憶力和定向障礙貌似痴呆,但澹妄狀態突然發生,症狀波動,夜間較重,對環境刺激或幻覺的反應快速、強烈,與痴呆的淡漠、呆滯不同。
(5)良性老年性遺忘症或生理性腦老化:是生理性增齡過程,非進行性,對記憶減退和遺忘有自我評價能力,可履行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義務和責任,保持職業工作能力,性格沒有突出的變化,仍保持原有的特徵,精神活動完整,堅守倫理道德觀念,能謀求自身與環境完善。
(6)失語症:失語症病人可表現語無倫次,焦慮、抑鬱,但通過檢查,病人除語言功能障礙外,亦無行為、判斷異常,而且多伴有局灶神經體征。
5.判定痴呆的程度
痴呆可分為輕、中、重。可根據總衰老量表(GDS)、臨床痴呆評定表(CDR),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ICD一10)診斷標准確定。
2. 上年紀的老人性情大變
在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大五人格模型(the Big Five)來對老年人的人格特徵進行描述。下圖即為大五人格的5種人格特質:
大五人格模型(the Big Five)是人格領域中影響力最為廣泛的理論之一。所謂大五人格,即將一個人的人格劃分為5種不同的人格特質,每一種人格特質又是一個具有正、負方向的維度,這樣不同的人格都可以通過在這5個維度上的不同取值而被標定出來。圖片來源:guokr.com
除這五個特質外,研究者還增加了兩個額外特質: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和情感強度(affect intensity)。所謂控制感是人們自認為能夠掌控所經歷事件的體驗,而情感強度則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反應程度。這樣,研究者就可以用上述7個人格特質,描述老年人的人格。
為探討老年人的人格發展模式和根源,研究者進行了一項跨度為五年的雙生子追蹤研究。該研究共選用了410名年齡跨度為64-85歲的被試,其中有134對同卵雙生子和63對異卵雙生子。通過比較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在心理發展特徵上的相似程度,研究者可以了解遺傳和環境因素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人老了,人格怎麼變?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研究者用不同量表測量了所有被試的7種人格特質,並利用布萊德本情感平衡量表(Bradlburn`s Affect Balance Scale)測量了被試的主觀幸福感。在5年後,也就是實驗的第二階段,研究者又對被試的這兩項指標進行了重新測量。由於死亡或其他原因,只有324名被試參加了第二階段實驗。在整個實驗中都需要記錄所有雙生子的共同經歷、非共同經歷以及他們的人口學變數(性別,年齡,身高、民族、血型等)。
之後,研究者對兩個階段的數據和雙生子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老年人的人格發展軌跡恰恰和年輕人相反,這主要表現在:
年輕人的神經質水平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而老年人則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質水平越來越高;
年輕人的宜人性和責任感水平會逐漸增長,而外向性在人格發展中表現得較為穩定,同時開放性呈現先增長後下降的趨勢,而老年人這4個人格特質的水平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由於身體衰老以及認知能力下降,老年人必須承認他們不能像以前那樣讓一切盡在掌握,因此他們的控制感不如年輕人;
在情感強度上,情緒控制能力下降和感情管理技能提升這兩個相反的作用互相抵消,使得老年人的情感強度穩定不變。
進一步分析發現,控制感的變化和大五人格特質的變化存在聯系。具體而言,老年人控制感下降與神經質增加、責任感減少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當老年人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和認知機能下降後,他們就會在生活中變得謹慎起來,以躲避危險並保持健康,這就使他們變得比較神經質;同時,他們在社會交往中會變得挑剔,不再像原來那麼外向和易相處;而在文化生活和智力活動上,老年人不再像年輕時那麼積極主動,開放性水平會降低;他們也不再按部就班,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件事,這就降低了他們的責任感。總之,老年人的人格發展軌跡——神經質上升,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責任感下降——是一種對自身身體狀況惡化和認知能力下降的補償策略,反映了一種老年生活中的自適應機制。
近記憶障礙常為首發及最明顯症狀,如經常失落物品,忘記重要的約會及許諾的事,記不住新來同事的姓名;學習新事物困難,看書讀報後不能回憶其中的內容。常有時間定向障礙,患者記不清具體的年月日。計算能力減退很難完成簡單的計算,如100減7.再減7的連續運算。思維遲緩,思考問題困難,特別是對新的事物表現出茫然難解。早期患者對自己記憶問題有一定的自知力,並力求彌補和掩飾,例如經常作記錄,避免因記憶缺陷對工作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例如妥善的管理錢財和為家人准備膳食。尚能完成已熟悉的日常事務或常務。患者的個人生活基本能自理。 人格改變往往出現在疾病的早期,病人變得缺乏主動性,活動減少,孤獨,自私,對周圍環境興趣減少,對周圍人較為冷淡,甚至對親人漠不關心,情緒不穩,易激惹。對新的環境難以適應。
中度
到此階段,患者不能獨立生活。表現為日益嚴重的記憶障礙,用過的物品隨手即忘,日常用品丟三落四,甚至貴重物品。剛發生的事情也遺忘。忘記自己的家庭住址及親友的姓名,但尚能記住自己的名字。有時因記憶減退而出現錯構和虛構。遠記憶力也受損,不能回憶自己的工作經歷,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除有時間定向障礙外,地點定向也出現障礙,容易迷路走失。甚至不能分辨地點,如學校或醫院。言語功能障礙明顯,講話無序,內容空洞,不能列出同類物品的名稱;繼之,出現命名不能,在命名檢測中對少見物品的命名能力喪失,隨後對常見物品的命名亦困難。失認以面容認識不能最常見,不認識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甚至不認識鏡子中自己的影像。失用表現為不能正確地以手勢表達,無法作出連續的動作,如刷牙動作。患者已不能工作,難以完成家務勞動,甚至洗漱、穿衣等基礎的生活料理也需家人督促或幫助。患者的精神和行為也比較突出,情緒波動不穩;或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而懷疑被他人偷竊,或因強烈的妒忌心而懷疑配偶不貞可伴有片斷的幻覺;睡眠障礙,部分患者白天思睡、夜間不寧。行為紊亂,常撿拾破爛、藏污納垢;亂拿他人之物;亦可表現為本能活動亢進,當眾裸體,有時出現攻擊行為。
重度
記憶力、思維及其他認知功能皆因此受損。忘記自己的姓名和年齡,不認識親人。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退化之患者只有自發言語,內容單調或反復發出不可理解的聲音,最終喪失語言功能。患者活動逐漸減少,並逐漸喪失行走能力,甚至不能站立,最終只能終日卧床,大、小便失禁,晚期患者可原始反射等。 最為明顯的神經系統體征是肌張力增高,肌體屈曲。病程呈進行性,一般經歷8-10年左右,罕見自發緩解或自愈,最後發展為嚴重痴呆,常因褥瘡、骨折、肺炎、營養不良等繼發軀體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3. 什麼症狀會被認為是老年痴呆症所謂的專家診斷肯定有什麼依據!
老年痴呆是一種以獲得性認知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包括老年性痴呆、血版管性痴呆、額權顳葉痴呆、路易體痴呆、帕金森病痴呆、多系統萎縮、正常壓力腦積水等疾病。
隨著世界人口的老化,痴呆患病人數大量增加,但以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最為常見.
今天全球有2430萬人患痴呆,每年新增痴呆病例460萬(每7秒新增1個病例)。臨床病理學研究證實,在5~10%65歲及以上痴呆患者中,老年性痴呆超過50%,且女性多於男性。患病人數每20年將會翻一倍,到2040年,將達到8110萬。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基數最大的國家,到2006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34億。65歲以上老年人中痴呆患病率為7.8%,老年性痴呆患病率為4.8%,血管性痴呆(VaD)為1.1%,且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發病年齡西部高於東部。據此估計,我國的痴獃人數已近800萬,其中老年性痴呆近600萬。
4. 常見的老年痴呆與退休綜合征有哪些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老人說:「我的記憶真差,東西放到哪裡一轉眼就忘了。」老年記憶障礙通常是自然衰老的現象。老人對陳年往事能記憶猶新,而對新近接觸的事物或學習的知識都忘得快,尤其人名、地名、數字等沒有特殊含義或難以引起聯想的東西。
生活中,不但有許多失去記憶的老人,還有許多表現人、舉止都顯得傻乎乎的老人,他們就是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小鵬的爺爺今年高齡77,以前他在縣里的政府機構上班,現在已退休十幾年了。但不管是單位的同志,還是家裡的左鄰右舍與親朋好友,都知道他是一位通情達理,和葛可親的老人。
可是,這兩年一場大病過後,卻變得不再搭理人,不管是誰一概不理會,還特別的愛佔小便宜,不管是左鄰右舍,還是親戚或是自己兒女家的東西,只要看見就一概的拿到他的房間去,並秘密地藏起來。這樣還不算,每到吃飯時,他卻不知道吃,可人家一吃完,他就大嚷著要吃東西,有時甚至一整天都不吃飯,有時卻不知一天要吃多少次。
小鵬不解地問爸爸說「爺爺以前那麼好,怎麼一生病就變得傻乎乎的呢?」
年幼的小鵬卻不知道,爺爺是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老年性痴呆的病因與表現
老年性痴呆又稱老年性精神症,大多在老年後期發病,是由腦的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一種心理障礙。
首先,表現在人格的改變上:患者變得主動性差、孤僻、活動減少、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環境興趣減少,對人缺乏熱情,難以完成原已習慣的工作,不能適應新環境;對親人亦漠不關心,情緒不穩,易激惹、暴怒、爭吵,無故打罵人;病情嚴重者,甚至不修邊幅,不講衛生,常收藏雜物,缺乏道德感和羞恥感,當眾裸體,性慾亢進,甚至出現有逆道德和違法的行為。
其次,還表現為痴呆綜合征的症狀,出現記憶力障礙,對近事記憶表現為「健忘」,病情加重後對遠記憶也發生障礙,從而出現虛構及抽象思維障礙,思考問題易偏激,不分主次,固執己見;判斷力出現障礙,多疑、妄想。
再次,睡眠障礙也是此病的一常見症狀。病情嚴重時,病人會變得呆滯,完全喪失與人交往的能力,連洗澡、洗衣服、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老年性痴呆的發病原因和機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多針對興奮、抑鬱、妄想、意識障礙等症狀對症治療。
失眠患者可選用安定、利眠寧、硝基安定等作用緩慢而較易耐受者;興奮及妄想患者可選用抗抑鬱劑,但應嚴密觀察;還可根據中醫的辯證,來醫治的原則採用中葯治療。此外,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有困難時應精心護理。
對於老性痴呆症,目前在醫學與心理學上都還沒有較好的抑制與治療方法。葯物治療也不會有較明顯的成效,因此病人的家屬對患者,一定要精心照顧,嚴加看護,以防患者會做出什麼意外的舉動來。
老年記憶障礙
據統計,70歲健康老人的腦細胞數量要比20歲健康年輕人減少15%,腦的重量也減輕8%~9%;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10%,視力下降,視力超過0.6的只有51.4%。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記憶力。這些自然衰退,使老年人,一方面要為回憶某人、某事、某日期比過去耗費更多的注意力和時間,另一方面使他們要記住重要事情的能力大大下降,所以老年人總是表現得那麼「健忘」。
老年人記憶的改善
為改善記憶力,老年人一方面要多用腦,勤用腦,使大腦處於一種積極功能狀態。
經過不少科學家大量研究證明,通過食物療法可增強記憶。
卵磷脂是大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智慧之花」。吸收後可釋放膽鹼,膽鹼在血液中轉換成乙醯膽鹼,能增強人的感覺和記憶功能;它還能控制腦細胞死亡和促使大腦「返老還童」及降低血脂。卵磷脂多含在蛋黃、豆製品、動物肝臟中,但由於膽固醇含量也多,故不宜進食過多。雞蛋、魚、肉等可以提供乙醯膽鹼的食物也較好,老人每天吃1—2個雞蛋,可改善記憶力。
豆腐等豆類食品及芹菜、蓮藕、茄子、黃瓜、牛奶等能使血液呈弱鹼性;菠菜、白菜、捲心菜、蘿卜類、香蕉、葡萄、蘋果等也能使血液呈鹼性。多吃這些食品,使身體經常自律地調節成弱鹼性,對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的開發都是有益的。
供給含鎂的食品。核糖核酸是維護大腦記憶的重要角色,而鎂這種微量元素能使核糖核酸注入腦內。含鎂豐富的食物有麥芽、全麥製品、蕎麥、豆類及堅果等。此外,蛋白質對健康也很重要,多吃雞、黃豆、沙丁魚等有好處。
老年退休綜合征
退休綜合征是一種老年期典型的心理社會適應不良的心理疾病,是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後對環境適應不良而引起的多種心理障礙和身心功能失調的綜合病症。退休綜合征的心理特徵是:孤獨、空虛和憂郁。原本樂觀的人這時候都可能變得情緒消沉。與此同時,身上的毛病也突然增多起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退休綜合征的表現及原因
退休綜合征常見的表現是孤獨、空虛和嚴重失落感,體力和精力減退明顯,自卑心理嚴重,同時伴有情緒憂郁,焦慮緊張,心神不定,喜怒多變,難以自控的症狀。患者對事物毫無情趣和活力,懶散乏力,不愛活動,反應慢,嚴重時達到麻木遲鈍的狀態,看到老朋友、老同學、至親好友或病或死,相繼離去便有同病相憐之感。心理上老化現象加快,自感腦力和體力不支,悲觀失望,從而促發多種身心疾病。
導致退休綜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退休後,生活模式的改變引起了心理上的不適應。退休以後由於職業生活和個人興趣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長期緊張而規律的職業生活,突然轉到悠閑的退休生活;難以適應而產生焦慮、無所適從,使人有一種失落感;有的人認為自己精力充沛、壯志未酬,完全能勝任原工作,現在讓退下來就會產生失落感;還可能伴有輕度抑鬱,認為自己被遺棄,無精打采,悲觀,失眠。
特別是沉湎於輝煌的過去,為消逝的美好時光而遺憾,即產生抑鬱。退休後體力和腦力活動減少,社交活動減少,生活單調,易產生心理老化的感受,並加速生理衰老進程,容易使人產生憂郁、焦慮、死亡來臨的驚恐、疑病心理等問題。
一般而言,事業心強、好勝而善爭辯、嚴謹而偏激、固執的人發病率較高;無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且症狀偏重;平時活動范圍大而愛好廣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較男性適應快,較少出現退休綜合征。
警惕「空巢」現象
人類千百年來一直過著群居生活,是不喜歡孤獨的,尤其是老年人,對於孤獨可能達到恐懼或害怕的程度。有專家曾對13963名城市老人調查,發現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1993年上海市曾對1446位老人進行調查,發現42.2%的老人平時僅在家門口活動,66.7%的老人則全年足不出戶。子女遠走高飛,年輕人離開家庭踏上社會,老年人告別社會重返家庭後,尤顯得「孤苦伶仃」。
他們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獨,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統往往趨於脆弱。若老年患病者,更易對自身的價值表示懷疑、消極悲觀,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認為自己上了年紀就只能一步步邁向墳墓,重者還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痴呆的行列。
退休後抑鬱傷感是導致退休綜合征的主要原因,如果老年人產生了以下這些情緒,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患了退休綜合征:
首先是失落感。由於社交圈的縮小、人際關系的改變、無所事事的清閑、一些願望的落空和遺憾等,干擾情緒而影響心理平衡,而產生失落感。
其次是懷舊感。退休後的空閑易沉湎於往事的回憶,及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但終因似箭光陰的流逝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久而久之,則心情抑鬱,性格孤僻。
最後是戀友感。退休後遠離同事,朋友、熟人相繼作古,老來失伴,常常會感到凄涼悲切,憂郁孤獨。
退休綜合征的自我調節
作為即將退休的老年人,最重要的是心理上要及早作好退休前的准備工作,計劃好退休後生活安排、充實退休內容等。一般提前一至兩年就要著手進行准備。要克服心理的老化感和不愛活動習慣,有條件的老年人可以盡量繼續發揮余熱,參加一些適合自己體力和專業的社會活動,要做到「退而不休」,感到自己仍能對社會作出貢獻。
平時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富有生氣和活力。老年人在可能條件下也應為兒孫分憂解愁,使雙方關系更親密、融洽。有明顯心理病症的時候應及時接受心理咨詢與葯物治療。
其實,老年人只要心智尚在,是可戰勝「空巢」孤獨感的。首先,應看到社會的進步,新時代重任應由一代一代年輕人去擔當,「尊老愛幼」改為「尊幼愛老」也無妨;其次,探尋家門內外各種消閑自娛之道,養花逗鳥、走親訪友等,優哉游哉、身心怡然。
當然,社會對退休老年人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家庭要關心和尊重退休的老年人的生活權益,要使他們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暢。
5. 家屬的風險與困擾 - 新聞報道「老年痴呆症老人將別人打傷」的觀察(2)
浙江省某養老機構內「養老院八旬痴呆老人毆打同院老人,並致其殘疾」事件最終走上了法庭。法院判定熊姓老人和養老院都有責任,雙方按照比例承擔賠償。養老院覺得自己很冤枉,打人的是熊姓老人,為什麼養老院要擔責任?楊姓老人一家更委屈,好好的住個養老院,落下了十級殘疾。打人的熊姓老人自己反倒是很快忘記了這件事,反而是他的家屬,非但要承擔賠償責任,更因為養老院和被打老人家的強烈反對,他們不得不從新尋找可以接納老人的養老機構。
他家的遭遇並不是個案,從行業調查和媒體報道來看,在各類養護機構里生活的過程中,頻發的各類傷害事件,不停的將已恢復了正常生活秩序的家庭和家人拖進現實。今天我們就主要談談住在養護機構中的老年痴呆症老人,主要會從哪些方面帶給家庭和親人的沖擊和困擾。
一、法律風險
如熊姓老人的情況,當老年痴呆症老人在養護機構中因為帶給他人和環境造成傷害後果時,由於老人沒有民事行為能力,他的法定監護人,也就是老人的子女親屬,就要為其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了。從責任的承擔程度上說,相對於沒有老年痴呆症,具有或部分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老人所造成的傷害賠償後果,從一定程度上還受制於老人本身的賠償支付能力來說,老年痴呆症老人所造成的後果,則和小朋友一樣,由其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家屬全部承擔。這往往讓家屬和親人們猝不及防,甚至無力承擔。
2018年,交流過程中了解到華東某市一家養護機構發生的事:一位路易體氏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因為幻覺問題,導致其將同屋居住的一位老人從床上拖拽了下來,令其頭部著地腦部受傷,成了植物人。巨額的治療與賠償,令家屬和養老機構都陷入的困境。傷人奶奶的家屬家境一般,實在無力支付,而養老機構也屬於老舊、低收費機構,支付能力也有限。所以這件事「鬧」了三年多,伴隨著傷人奶奶唯一的兒子因為心肌梗塞猝然離世,暫時告一段落。雖然傷人的奶奶並不是主觀要傷害人,但客觀上,腔如這三年來受害人、受害人的家庭、養護機構,包括傷人奶奶的兒子,都經歷了巨大的壓力、折磨,乃至於心力交瘁。
二、生活困擾
筆者在2021年的夏天遇到這樣一件事:一位老先生和我們約好到愛卜圓粗知介護中山項目去咨詢入住事宜。原本上午見面,但到了傍晚,老先生依然沒有到。筆者以為是不是今天不來了,正准備下班的時候,老先生到了。一聊才知道,老先生的母親在珠海的一家養護機構住了半年多了。最近一個時期以來,養老院幾乎天天打電話給他,一會說影響別人休息了,一會說拿人東西,還掐其他老人了。總之老先生和養護機構都接近崩潰了。
老奶奶是阿爾茨海默型老年痴呆症的晚期,晨昏顛倒完全不認識人,白天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就到處找人、喊人。身邊的人都不認識了,看誰都是陌生人,總覺得別人要害她。
老先生說這段時間天天提心吊膽,看到養老院的電話心裡就發毛,這半個月已經開始失眠,整天人都是懵的,今天遲到也是因為昏頭昏腦的胰島素打多了,結果剛開車出小區,就低血糖了,開著車沖上了公交站台,所幸沒有傷到人。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家屬與養護機構之間,往往有較多不滿、不理解,這多數是因為老人在機構當中頻發的異常行為得不到有效的避免和正確的處理,使得養護機構和家屬之間消磨互信、累積不滿所導致的。而這一切,最終又會加到家屬的頭上,繼而導致家屬雖然把老人送去了養護機構,但實際上並不省心,也不省力,生活依然是混亂無序。
三、家庭重壓
2019年,東莞型鎮的一位額顳葉型老年痴呆症的爺爺,在入住養護機構不到十天的時候,因為騷擾護理人員,以及在公共場合出格的表現性行為,令到養護機構堅持要將老人退回其家中。老人的兒子和家人商量,實在不行就先接回來,沒想到家庭之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老人兒媳婦反對最強烈。這位女士跟我們說:家公性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多少年來,一家人吃著飯,自己就能掏出來,搞三搞四的。家公因為是額顳葉型的老年痴呆症,有性亢進的問題。一家人吃著飯,自己就能掏出來,搞三搞四的。全家人一開始的尷尬和驚慌用她的話說就像掉到糞坑裡一樣,她作為兒媳婦又是最尷尬的,也不好怎麼說,畢竟也要照顧她丈夫的感受,她說最讓我惡心的是,老人折騰完了,弄的衣服褲子的亂七八糟,還要他來收拾。原想著好不容易送出去了,這才剛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正常日子,現在又要從新回到暗無天日的世界裡。她說:「我都五十幾歲的人了,好不好意思,丟人不丟人真的沒所謂了。但我就是不能面對這件事了。
我們對此深度理解,很多的家庭的感受和這位兒媳婦是一樣的,在經年累月的照料老人,與之朝夕相處的時候,並不會有太多什麼特別的感覺。但一旦老人離開,家裡人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之後,面對再次重新再回到從前,他們才真的覺得正常的日子多麼珍貴,也真正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無法接受過去的生活了。
所以,我們走訪和了解的情況是,當老年痴呆症老人在養護機構因為「搞事情」,面臨被退回時,很少有家庭會欣然接受老人再次回到家中,並且面臨老人有可能回到家中這件事的事情後,家屬和親人的不理解、不接納、不面對,家庭內的矛盾和壓力,都會增加很多。
老年痴呆症(腦萎縮、認知症、失智症、腦退化症、老年抑鬱症、老年精神病、認知障礙、帕金森、額顳葉型、血管型、路易體型、阿爾茨海默型、亨廷頓型、阿爾茲海默型)老人被送到了養護機構,家庭和家屬依然得不到放鬆,甚至風險更大、更困擾。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下一篇文章帶大家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