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邑的描述
高邑,位於華北平原西部邊緣,太行山脈東麓,省會石家莊南51公里處。縣境北靠元氏縣,南接臨城縣,西臨贊皇縣,東與趙縣、柏鄉縣毗連。南北長16.5公里,東西寬23.75公里,總面積211平方公里,素稱蕞爾。縣境地處北緯37°33′~37°42′、東經114°26′~114°43′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水量513.1毫米,平均風速2.5米/秒,年日照總時數2615.5小時,無霜期194天。
境內地勢平坦,「山河雖無要沖,原陸堪為綉壤」。1986年,全縣可耕地25.3萬畝,76.6%的土壤為壤土和輕壤土,少量沙壤土,且土層較厚。可灌地24.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6.8%,少雨年份,亦能保收。盛產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甘薯、棉花、花生和多種瓜果。歷史上亦不乏「二麥大熟」、「秋稼豐稔」之年,在趙州所領諸縣中「頗稱殷富」。
陳宗賢是當地有名的文保人士,也是土生土長的古城村人。其向記者介紹了規劃區域內的「房子城遺址」及周邊文物的近況。「房子城遺址」,史稱「郡城」、「州城」,曾是今天高邑、元氏、柏鄉、臨城和贊皇五縣在歷史上的文化中心,是趙氏先君趙簡子墓所在地,是西漢初區域內設置常山郡(或恆山郡)的歷史背景發生地。之後,歷魏晉趙國和十六國趙郡,到南北朝中後期,由於歷史的原因,改為房子郡,傳為房子城,非經歷代重視修葺不能保護到今天,今為我省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目前,內城東、西二門原來的青石基石還在地下,人們還能指出其具體位置;外城城牆還存有三段殘牆,分別隸屬於古城、賈村和營兒三村地界范圍;外城四門,除北門已被泲河南移時沖為河灘以外,其餘東、南和西三個門所處位置的土,從性質和顏色上還能辨別出來。
通過房子城遺址的南北「人字形」古道,應為趙滅中山所留,一直走到明朝萬曆年間。原古城鎮(房子古郡鎮)的兩個城區都有出(入)城古道和繞城古道,今天仍部分存在。
其旁還有西古城遺址,該遺址為古房國的「方國百里」之都,春秋房子邑和漢房子縣治地,亦是夏文化內容遺址。另外,周圍還有古城八丘(應為魏晉所留的古墓葬群,相傳其中兩座應為趙簡子墓)及西崗坡古墓群等文物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