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導致老年痴呆症的其中一個因素
神經科學領域早已知道如何抵禦痴呆症的衰弱影響,幾乎所有的研究結果都指向同一件事:壓力。
導致痴呆症的因素有很多:環境因素、 健康 風險、神經系統變化和體內毒素。遺傳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除了最極端的情況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基因就能編碼痴呆症。
2010年,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慢性壓力會顯著增加女性患痴呆症的可能性。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慢性壓力會加速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2017年,一項分析指出,壓力很可能是導致痴呆症的原因之一。2017年,另一項研究成功地利用壓力的測量來預測痴呆症的發病。
這是無數研究中的四項,支持同一個結論:壓力會顯著導致痴呆症的發生。
壓力並非痴呆症的萬能因素。但誰也不能否認,壓力在記憶力衰退和認知能力下降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是什麼對腸道與大腦的關系產生了負面影響?壓力。
是什麼導致細胞因子和其他重要的蛋白質變得有毒?壓力。
是什麼導致和誘導脫髓鞘?壓力。
壓力是痴呆症的關鍵。
一直以來,這個答案都放在我們眼前。只不過,壓力可能是一個簡單的答案,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
科學家們發布了一項又一項的研究,顯示壓力會加重、加速帶來痴呆症。但我們不聽,因為這不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快速解決方案。
這種行為模式並不是孤立於痴呆症研究。現代 社會 有一種習慣,就是只挑我們想要聽從的科學建議 。
2009年,Dan Buettner出版了他的書《藍色寶地》:從最長壽的人身上學到的長壽經驗。這本書涵蓋了全球范圍內一系列社區的生活方式,這些社區的預期壽命特別長。除了長壽,這些社區的抑鬱症、痴呆症、癌症和心臟病的發病率也大大降低。布特納的書成為暢銷書,並迅速推出了一系列關於如何像藍區人一樣生活的書籍。「藍區」人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他們是長壽的代表,我們想效仿他們。
我們關心,他們的飲食是什麼?他們吃什麼草葯?他們多長時間喝一次水、睡一次覺、運動一次?但我們很少問: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在《藍色寶地》出版的兩年後,雅典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關於這些人的 社會 人口學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雖然飲食、睡眠和其他 健康 的習慣有助於他們的長壽,但研究認為,「藍區」人長壽是定期社交、具有目標感和低壓力水平的產物,也是身體 健康 的產物。
「藍區」人的生活方式與西方 社會 普遍存在的鼠族文化有很大不同。他們生活簡單,強調社區文化。事實上,微生物學家和 健康 教練P.D.曼根指出,"將所有這些人(「藍區」人)團結在一起的因素,要麼是對現代生活的觸動較小,要麼是主動拒絕現代生活"。
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拒絕現代特色生活才能長壽,但不可否認,我們的現代文化中有一些元素是有毒的。只要我們不願意消除這些壓力成分,我們就會持續受到它們的影響。
除了收集研究「藍區」人的生活方式外,長壽人的生活感言也反映了壓力對實現長壽的重要性。已故的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1896-1996)活到了100歲,他分享了他的 健康 和長壽秘訣。
"如果你問長壽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我會說是避免擔心、壓力和緊張。而如果你不問我,我還是得這么說。"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找到一顆閃亮的葯丸,吃完就可以徹底免疫痴呆症。但如果唯一的方案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呢?要簡化,改變我們的優先事項,並消除壓力,即使這意味著放棄大房子和豪華車?我們能做到嗎?
還是說,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會繼續對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壓力的存在視而不見?
㈡ 老年痴呆可以預測了調查發現:符合這些特徵的人,更易患痴呆症
「老了最擔心什麼?」
當你向中老年人提出這個問題,他們的回答也許不是「不能長命百歲」,不是「沒有子孫滿堂」,很可能是「無法自己照顧自己」。
只要能自理就好,這是多少老人的晚年心願 ,可當老年痴呆越來越高發,許多人的心願只能落空了。
近期,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子刊《柳葉刀-公共衛生》發布了中國專刊,聚焦國內的老齡化趨勢所導致的 健康 問題。其中,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賈建平 帶領的團隊,對國內60歲以上老年人的 輕度認知障礙 以及危險因素做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這項研究在2015年3月~2018年12月期間展開,涉及12個省市96個地點,選取了46011名60歲以上的老人。經過詳細的統計,國內的阿爾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症、其他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很高。
具體來看,國內60歲以上的群體中,阿爾茨海默症患病率3.9%,血管性痴呆症患病率1.6%,其他失智症為0.5%,這意味著國內60歲以上的群體中,三種病的患者分別達到983萬、392萬和132萬。
從地域分布上看,西部地區的患病率最高,為7.5%。北部地區是6.3%,南部地區是4.7%。此外,60歲以上的群體中 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是15.5%,人數約為3877萬人。
從性別上看, 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從發病因素看, 年齡、遺傳家族史 是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 等疾病因素是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此外,農村、受教育程度低、喪偶、離異、獨居等因素也是導致發病的原因。
另一方面,多數患者沒有得到診斷和治療,缺乏專業護理。在2766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中,1974人沒有看病, 只有14.4%的患者服用了膽鹼酯酶抑制劑、促進大腦 健康 的葯物 。65.1%的家屬有「老人健忘很正常」的觀念,19.7%因經濟困難未就診,覺得丟人而不想看病的佔到了15.2%。
在護理方面, 83.9%的患者由配偶照顧 ,10.7%的患者由子女照顧,5.4%的患者由保姆或護工照顧。 高達75.31%的護理者不知道什麼是失智症,也不清楚清楚治療方式是什麼。
認知障礙疾病不是馬上出現的,而是有一個病變的過程。 了解這個過程,對於預防和干預老年人患病非常有幫助 ,比如阿爾茨海默症,從最初發病到完全喪失記憶,中間要經過七個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大腦內神經元開始死亡 ,由於死亡數量不多,因此不會妨礙老人的正常思維和生活,而且這個階段也難以檢測,甚至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的。
第二個階段是症狀的初始期 ,患者會出現輕微健忘或者做錯事情,而且症狀會持續並加重。
第三個階段是健忘的集中爆發期 ,患者會忘記剛發生的事,對以前的事卻有記憶。 這個階段也是阿爾茨海默症唯一可以進行治療的窗口期 。雖然該病不能治癒,但通過正規的治療能夠減緩病情進展,改善生存質量。
第四個階段是真正的疾病早期 。患者會轉眼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情,比如明明吃飯了,卻忘記自己是否吃過。雖然健忘是常態,但思維還不混亂,生活還能自理。
第五個階段是中期發病階段 。患者生活徹底不能自理,沒有時間和空間概念,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麼。
第六個階段是性情改變的階段 。患者不但喪失一些基礎概念,性情也會變得喜怒無常,正常思維已經喪失。
第七個階段是疾病的終章 。患者此時什麼概念都沒有了,雖然能看到能聽到,但什麼也不懂。患者彷彿與外界隔絕,只剩下一些生理功能,認知和思維徹底消失。
2017年,《柳葉刀》雜志下屬的柳葉刀委員會,針對痴呆症列出了9種潛在但 可以改變 的風險因素,包括: 教育水平較低、高血壓、聽力障礙、吸煙、肥胖、抑鬱症、缺乏運動、糖尿病和 社會 接觸少 。在今年最新的論文中,根據此前的風險因素,又增加了三種,分別是: 過度飲酒、創傷性腦損傷、空氣污染。
全球28名痴呆症領域的權威專家的審查意見是,在個體身上, 重點針對這12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或許可以預防以及減緩40%的患者發病。 參與專家之一,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David Ames表示,對大眾而言, 確實可以改變一些習慣來進行預防 。
1. 戒煙 ,戒煙的同時要戒酒或限量飲酒;
2.40歲後,要將血壓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收縮壓需要長期保持在 130mmHg以下 ;
3.在生活中,要避免可能導致 頭部受傷 的活動;
4.如果出現了聽力下降,要選擇使用助聽器來 降低聽力損失 ;
5.任何年齡段都要保持合理 健康 的飲食,要堅持 體育 運動『
6.要經常性地 進行社交 ,中晚年時積極生活;
7.中年過後 避免肥胖和糖尿病 。
即便是老年群體,通過改善一些生活方式,也可以減緩甚至預防痴呆,這件事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早,也不會太晚。行動起來吧!
#清風計劃##39 健康 超能團#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㈢ 老年痴呆算不算殘疾如是,幾級
老年抄痴呆屬於智力殘疾襲。
《殘疾人保障法》規定:「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
㈣ 李春平2022年近期狀況
2017年,身家268億、「神秘富豪」李春平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現在還活著。
結婚前,李春平花了13年時間照顧這位美國老太太。婚後僅一個月,這位美國老太太就去世了,隨後她給李春平留下了268億元的巨款。她在美國去世後,李春平回到了中國。
後來他得了老年痴呆症,親戚為了從那裡騙錢,願意照顧他。所以,對他來說並不是真的好,是慘淡的晚景。
李春平的內心對他的一生充滿了遺憾。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說:
「我想來世有自己的愛情,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一個美滿的家庭。
我現在也想有個家,有個孩子。我們家(兄弟姐妹)四個女孩,只有我是男的,所以不能成家!」
現在,李春平已經71歲了,但在他應該有很多兒孫的時候,他只能獨自住在養老院。目前的形勢令人擔憂。
5年前,他患了老年痴呆症,他的親戚朋友曾經因為他的錢打了一架,鬧上了法庭
㈤ 父親得了老年痴呆症愛偷東西怎麼辦
警察局登記,這個在找人,出事時是必須的,在出事之前做好有備無患回
去看醫生,吃葯,但老年答痴呆不可逆,吃葯只是控制,老年痴呆由於腦部萎縮,是有年限的,一般3-20年,多數3-10年。
這個病最好的療法是交流,動腦,做事,讓大腦活躍,處於工作狀態。
我家裡也有老人得了這個病,吃了葯之後症狀好轉,不撿東西,但是會嗜睡,而且晝夜顛倒。
一輩子就剩最後一點時間了,治是治不好的,好好陪著過完就好。切記做好防範,別丟了或者出了事,以後一輩子不安寧。
㈥ 學歷低和晚年得老年痴呆有很大的關系嗎
農村長大的我,小時候父母一直說,好好上學,不上學,以後沒飯吃。那時候我就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能通過不斷學習,取得高學歷,獲得更多的知識,才更容易找到一份工作,養家糊口。
看來讀書,不但能讓我們更加容易認識這個世界,不但能改變我們的命運;讀書還能降低我們老年痴呆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