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淄川區老年公寓地圖

淄川區老年公寓地圖

發布時間:2024-06-16 05:15:11

⑴ 村轉居社區的詳細信息

一、淄博市「村轉居」社區的基本情況
淄博市現有348個社區居委會,分布在23個街道和28個鎮,其中「村轉居」社區居委會177個。調查發現,淄博市「村轉居」工作是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而逐步進行的,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時間跨度達24年之久,涉及張店、淄川、博山、周村、臨淄五區及高青、沂源兩縣和高新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部分城中村零散轉居,九十年代後小規模成批轉居,近五年來「村轉居」步伐明顯加快,2000年至今已對121個村委會實施了「村轉居」。目前,全市「村轉居」社區轄區面積1713平方千米,居民303447人,其中黨員9826人;「村轉居」社區有原村民228801人,目前仍居住在本社區的194320人,占原村民總數的84.9%;不在本社區居住的34481人,佔15.1%。社區黨支部成員608人,居委會成員609人,交叉兼職後社區「兩委」成員共755人。其中原村民725人,佔96%。「村轉居」社區現有固定資產971322.31萬元,企業1655家,其中已有857家企業進行了改制,社區每年從企業收益達133043.06萬元。社區自主興辦的公益性服務項目主要有社區老年活動室、社區衛生室、社區老年公寓、物業管理、衛生保潔、社區幼兒園、社區服務站等,開展形式多樣的便民利民服務,但普遍規模較小,影響力差。
二、當前淄博市「村轉居」社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規范。「名為社區實為村」的社區管理體制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的要求不相符。對近郊村實施「村轉居」,是適應城市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整體水平提高的要求。但是,由於對「村轉居」的基本條件、操作程序、轉居後的運作模式等研究不夠,淄博市「村轉居」社區,當初只是在名稱上進行了更換,即將村委會改稱居委會(2003年統一冠名為「社區居委會」),但無論是在管理體制、管理程序、工作重點和工作方式,還是服務對象、服務形式等方面,都與原來的村委會沒有什麼區別。因此,就其性質而言,仍應當屬於村委會的范疇。有的區縣在「村轉居」時就明確規定,對「村轉居」社區的居民中的原村民實施「四個不變」,即在過渡期內本村轄區面積不變,土地、財產所有權和使用權不變,計劃生育政策不變,涉農政策不變。但這個過渡期有多長,當初並沒有規定,後來也沒有明確,如1981年「村轉居」的8個社區,24年來一直延用村委會的管理模式。近年來「村轉居」的部分社區,其居民依然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戶籍也沒有變化,農村的各種稅費一樣不少。這些社區居委會管理和服務對象基本上仍然是原村民,換屆選舉時多數基本上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山東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的規定組織實施,對於居住在社區內的其他居民,「村轉居」社區只提供物業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其它事項基本不管。這與中央和省、市「按照便於服務管理、便於社區資源開發、便於社區居民自治的原則,並考慮地域性、居民認同感等社區構成要素」組建新的城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區居委會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與淄博市城市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也不相符。
(二)新老居民權利和義務不對等。中辦發[2000]23號文件指出: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可見,城市社區首先是建立在一定地域基礎上的自治組織,其主體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區居民,他們應該享有同樣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但目前全市177個「村轉居」社區中,由於近半數的村辦企業尚未進行股份制改造,絕大多數的原村集體資產也沒有實行股份制,因而導致同一社區的新老居民享受兩種待遇、出現「兩個階層」的局面。如在分享由集體資產帶來的經濟效益、選舉社區領導班子、對社區內重大問題進行決策時,行使權利和得到收益的是原村民,與其他居民毫不相干。這樣做原村民的理由是:村集體資產是原村民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收益分配當然只能是原村民,選舉社區領導班子也只能由他們參加,且只能選舉原村民,這樣原村民的財產才不至於落入他人手中。實事求是地分析,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將社區內新居民的基本政治權利等剝奪了。在2002年上半年和目前正在進行的社區「兩委」換屆選舉中,部分居民因不能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引發的上訪已有十多起,有的還到省、進京,造成不良影響。
(三)原村集體資產產權辦公室不清,不穩定因素多。目前,淄博市177個「村轉居」社區共有近百億元的固定資產,這既是社區發展的成果,又為今後城市建設提供了財力保障。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屬於原村集體,原村民自然十分關注這些集體資產的增值、保值及給自己帶來的經濟利益,而對城市建設的長遠發展並不十分關心。社區「兩委」成員尤其是「一人兼」的書記、主任,往往兼任原村辦企業的法人代表,在當前部分社區決策不夠民主,管理不夠規范,監督並不到位,且居務公開不及時、不全面,企業改制不透明、不規范的情況下,部分社區已經出現了集體資產流失的問題;或者因為社區財務管理不規范,公益事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不恰當等原因,導致社區人心不穩,矛盾、糾紛不斷,引發諸多不穩定因素。此外,由於「村轉居」社區公共積累屬於原村民,而原村民在社區中的數量正在逐步減少,如果不從制度上進行改革,若干年後,這些社區的集體資產有可能落入少數人的手中,造成集體資產的嚴重流失。
(四)「村轉居」社區幹部的角色轉換不到位。村委會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通過發展農業生產達到村集體經濟保值、增值,從而使廣大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全面得到提高;而社區居委會則主要是通過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提高城市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營造幸福和諧的城市生活氛圍。由於淄博市「村轉居」社區幹部有96%來自於原村民,他們多數人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城市建設的知識和經驗,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村委會的層面上,自然難以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需要。原村民對村集體的依賴程度大,在享受權利時排斥新居民,使原村民與新居民間形成隔核,和睦相處的氛圍難以形成,制約了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
(五)「村轉居」社區地域范圍不明確。特別是「村轉居」時間較長的社區,由於城市的發展和變化,使得原村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社區相互重疊,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較為突出,很難劃定社區的具體界線。有的「村轉居」社區原村民居住分散,不便管理和服務。
三、對當前「村轉居」社區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淄博市「村轉居」社區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調查了解的情況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體制和管理方面的原因。為追求城市化進程,區縣政府在將村委會轉為社區居委會時,相應的管理體制等沒有進行及時改變或調整。村委會轉為社區居委會不僅是名稱上的「翻牌」,更應是制度上的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八條規定:村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范圍調整,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提出,經村民會議討論同意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淄博市多數「村轉居」社區,在轉居之前並沒有完全按上述規定辦理,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沒有經過村民會議同意,而是由街道辦事處或鎮政府代為辦理了各種手續。「村轉居」後,也沒有及時調整各種制度和運行規則,以適應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需要,而是繼續延用村委會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重「翻牌」輕改制的結果,是導致在這些「村轉居」社區的幹部和群眾心目中,「村」的概念根深蒂固,通過原村集體經濟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即原村民依然是社區真正的主人。這就為以後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埋下了隱患。
二是經濟利益方面的原因。由於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使居民對社區集體資產的關注程度明顯增加。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增加,就業壓力很大。因「村轉居」、農轉非就業而目前失業下崗或對安置不滿意的「村轉居」社區的原村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原村集體的公共積累,想到了原村民的福利待遇,要求回到村中或將原村集體資產進行處置,希望從中得到一份工作或者分到一份經濟利益,以解決自身的生活困難或問題。張店區公園街道東源社區原村民王某,1982年「村轉居」招工後就與居委會脫離了關系,後因單位破產而東源社區集體經濟迅速發展,在2004年11月社區居委會換屆時,雖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四處活動,企圖當選社區居委會主任,進而控制上億元的集體資產,因目的沒有達到,就到處上訪。
三是干群關系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管理方式的落後與民主進程的加快,制約了社區居民積極性地發揮。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已經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村民開始認識到手中民主權利的珍貴。與此相適應,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廣大社區居民的民主意識正逐步增強,他們要求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要求享受法律賦予的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要求對自己居住社區的建設和管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尤其要求對「村轉居」社區的土地補償、企業改制等重大事項實施民主決策、對集體財務實施民主監督,而目前部分「村轉居」社區實行的仍是居企合一的甚至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家長制」的管理體制、管理形式和運作方式,這就嚴重製約了社區居民參與管理和監督的積極性,從而導致社區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部分「村轉居」社區幹部作風霸道,以權謀私,引起居民不滿,造成干群關系緊張。臨淄區聞韶街道張家社區、雪宮街道桑家社區都是遠近聞名的經濟強居和老先進、老典型,但落後的管理方式使兩社區干群關系緊張,居民上訪不斷,老先進出現了新問題,成為不穩定因素。
四、新形勢下「村轉居」社區居民自治工作對策分析
去年12月29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社區建設和社區黨建工作會議,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視「村轉居」問題,堅持先改制後改居,即先對村集體資產進行公司制改造,產權量化到人,保護好村民的利益,然後再按法定程序改居;對於已改居、但尚未對集體資產進行公司制改造的,要抓緊制定改制方案,交原村民會議討論通過後組織實施。按照省會議精神,結合淄博市工作實際,認為應對全市「村轉居」社區現行的管理體制進行全方位改革,消除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各種壁壘,建立起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要求的社區管理體制。
第一,實行股份制改造。即在對每個「村轉居」社區的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社區集體資產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股份制公司,變村民為股民。具體做法是:以區縣為單位,由政府牽頭,計委、農業、民政、財政、審計等部門參加組成專門社區改制工作機構,對「村轉居」社區原村民數量、原村集體資產、原村辦企業、原村民的意願等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了解,結合各「村轉居」社區的實際進行專門分析研究;通過召開原村黨員會議、原村民代表會議、原村民會議等形式,按照「一居一策」的原則,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改制方案;在做好原村民思想工作、理順原村民情緒、處理好相關問題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社區體制改革,將社區集體資產確權到人,建立股份制公司,變原村民為股民。股份制公司的運行按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對於公司重要事項由股東會議決定;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機構單獨設立,與社區「兩委」分設,使之互不隸屬;社區「兩委」負責社區社會事務的管理及對居民提供服務,公司負責企業的管理與經營。
第二、按照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建立起適合城市社區建設要求的城市社區居委會,變村民為真正的居民。對改制後的社區居委會的地域進行明確合理的界定,並將轄區內所有居民全部納入社區的管理范圍。對今後要「村轉居」的,應先將擬改居的村集體經濟實施股份制改造或進行妥善處置,徹底理順村民與村集體經濟的關系,之後再根據社區的構成要素,建立起適合城市建設要求的新型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同時,建立健全社區黨的基層組織,加強對社區工作的組織領導,保證社區各項工作的落實。社區內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都有權參加社區居民會議,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對社區事務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第三、對改制後的城市社區居委會及其社區居民實行與純城市社區相同的待遇。各級政府應及時將有關扶持政策、計劃生育、城市低保、就業再就業、居委會辦公經費和人員補貼等內容進行調整,使之與純城市社區居委會和居民同等對待,真正讓社區居委會從搞經濟建設轉向為社區居民服務,以此促進城市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按照中央和省要求,把社區工作者的工資、生活補貼和必要的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由市、區縣兩級財政共同負擔。同時,幫助他們解決好醫療、養老等實際問題,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第四、建立健全居民自治的規章制度,保證「村轉居」社區居委會依法履行職責。「村轉居」社區居委會,應按照有關規定依法選舉居民代表,定期召開居民代表會議,制定實施居民自治章程和居規民約,實行居務公開,全面落實「四個民主」。應建立實施「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社區管理和運行制度,凡是法律沒有賦予社區居委會、而實際上又需要社區居委會落實的工作,都要做到事先同社區協商,並將工作和相應的工作經費一並交給社區。要對「對轉居」社區的性質、地位、工作任務等進行明確定位,確保社區工作人員能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城市建設和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工作之中。
第五、做好「村轉居」社區幹部選拔任用和培訓工作,為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為保證城市建設各項工作的健康發展,必須加強對社區幹部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任務和方法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轉變其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使之適應城市建設的需要。同時,要走出「社區幹部村民選」怪圈,採取多種形式,公開、公正、公平地向社會招聘社區工作人員,經民主選舉後到社區任職,以此改善社區幹部的結構,提高工作水平,為現代化城市建設提供強勁的組織和人員保障。

⑵ 淄博市哪家養老院最好,淄博市高端養老院一覽表

淄博市3A級以上養老機構名單公開
發布日期:2020-06-24 17:24:43
根據《養老機構等級劃分》(DB37/T 2719-2015)標准,經第三方機構實地評估、網上公示,評估小組確定了3A級以上養老機構26家,現予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一、3A級(19家)

淄博市張店區杏林養護院

淄博市張店區中醫康復養護院

淄博市張店區九級村老年公寓

淄博市張店區金喬老年公寓

淄博市張店區馬尚鎮石村老年公寓

淄博市張店區人民醫院養護院有限公司

淄博市淄川區留仙湖老年養生中心

淄博市淄川區威華老年公寓

淄博市燈塔幸福苑

淄博市臨淄區養老中心第一康復養老院

桓台縣老年公寓

桓台縣夕陽紅老年公寓

桓台縣老年保健家園

高青縣王字屋中心敬老院

高青縣夕陽紅老年公寓

沂源縣東里敬老院

沂源縣老年康復養老中心

沂源縣社會福利中心

沂源縣悅莊敬老院

二、4A級(4家)

淄博市淄建集團老年護理中心

博山區源泉長壽山醫養健康園

淄博市臨淄區養老中心第二康復養老院

桓台縣西鎮養老服務中心

三、5A級(3家)

淄博市社會福利院

博山老年人養護院

淄博市周村區社會福利托養康復中心。

⑶ 南定鎮的經濟發展

1949年,全鎮小麥畝產51公斤,玉米畝產69公斤,小麥播種面積僅占糧食作物面積的3%,主要種植穀子、高梁、大豆等。1978年小麥畝產達294.5公斤,玉米畝產達240公斤,總產達62.8萬公斤。小麥和玉米成為全鎮的主要糧食作物。
解放後,全鎮農業生產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多種形式後,農業技術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較大發展,糧食產量得到普遍提高。1958年以來,先後完成了旦村水庫建設、漫泗河攔河大壩修建等工程,全鎮農作物灌溉面積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有了充分保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適應農業的現代化需要,落實生產責任制,後南定村、田家村、大旦村、岳店村、漫泗河村等五個村建立了集體農場,其餘村包產到戶,農業生產有了自主權,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全鎮開始大量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如大型拖拉機、脫粒機、還田機、聯合收割機等,促進了農機事業的發展。1984年底,全鎮擁有拖拉機215台、汽車38輛、脫粒機96台、還田機7台。 農田水利建設完成了對太河水庫二乾渠、支渠長達5250米的修建工程、豬龍河改道工程、旦村水庫的加高工程,全鎮灌溉面積達95%以上。1992年耕地全部實現了灌溉化,成為「江北第一灌溉化鄉鎮」。經過幾年的發展,全鎮共有自走式、移動式噴灌機49台(套),為全鎮抗旱保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0年全鎮糧食畝產達503公斤,總產達367.17萬公斤。
1995年以來,南定鎮圍繞效益農業發展思路,改革原有的農場管理模式,積極發展具有市場經濟效益的經濟作物,形成具有南定特色的規模效益經營形式。在引進和使用先進農業技術和人才方面,打破舊的傳統,積極為外來農業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水、電、運輸、農業機械等各方面服務,為帶動種植業結構調整,發揮農業的規模效益創造了條件。 2000年,全鎮種植中草葯226.5畝、花生595畝、蔬菜303畝、 葡萄120畝,岳店村被市政府授予「中草葯種植專業村」稱號。小旦村農業示範園被市科協評為「農業科學技術示範園」,全鎮共有農業承包大戶20多個,承包土地達200多公頃,規模效益十分明顯。
80年代,該鎮畜牧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傳統的一家一戶式的飼養方式逐漸被規模養殖方式所代替,具有現代化設施的養雞廠、養鴨廠興建起來。1995年以來,特色養殖漸成規模, 當年被省政府授予「畜牧業強鄉鎮」稱號。田家村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一處飼養白羽鴿、 鹿、狐狸等特色養殖基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可觀。2000年,全鎮共有養殖場30多處,其中豬存欄量4800頭,雞存養量14萬只。
該鎮歷來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1992年對全鎮范圍內的荒山進行綠化,同年被市政府授予「荒山綠化年先進單位」 ,2000年在漫泗河兩岸植樹,綠化造林438公頃。 全鎮現有育苗基地2處,育苗面積13公頃,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731萬元。
1988年以來,南定鎮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科技含量逐年增加,農業裝備水平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農業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除草化學化、澆地噴灌化、管理科學化。通過種植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形成了糧畜林果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糧食單產、畜林漁產值提高到了相當的水平,現代化的城郊型農業已經初具規模。 土地狀況:隨著城鎮建設及其它各項事業的發展,南定鎮近10年土地面積減少較快,1988年全鎮耕地面積14716.38畝,糧田面積13418畝,蔬菜面積503畝,果園面積389.5畝。 到1997年, 全鎮耕地積11382畝,糧田面積8540畝,蔬面積3950畝,果園面積750畝。1997年全鎮15個村中有7個村8個農場近600畝糧田實行規模經營,其餘8個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承包在全區形成了南定特色。 農技推廣:1988年以來,全鎮先後推廣了小麥精播半精播、小麥平播、玉米直播、葯劑拌種、化學除草、秸稈還田、小麥高留茬、配方施肥、統一供種等先進科學技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9年開始實施噸糧鎮開發,1990年獲得成功,被區科委評為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底承擔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項目,1992年9月竣工,提前兩年完成,投入產出比達到1:1.26,1992年全鎮15個村全部實現雙千。 1994年開始實施優質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1996年通過市、區科委的驗收。全鎮種子更新步伐加快,每年都有2至3個玉米新品種和4至5個小麥新品種試種,小麥品種達到了3年一換代。1988年同1997年相比,糧食單產由634公斤提高到944公斤,總產由8634噸降低到8062噸(旱情嚴重) ;農業總產值由452萬元猛增到4349萬元,增長862.17%。 晚清時朝,該鎮設有私塾17處,全系群眾自發創辦。1911年建立第一所初級小學堂,同年開始興辦學堂,學堂教育和短期教育成為教育讀書的兩種形式。1 948年10月, 全鎮學校8處13個班,共有學生454名。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1957年學生入學率達60%。1970年2月開始聯村辦初中,全鎮共設5處聯中。1976年全鎮辦高中1處4個班、 學生208人,村辦初中10處29個班、學生1117人,小學15處72個班、 學生2655人。有公辦教師158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1981年為提高教學質量, 撤消高中,合並初中設第一、第二聯中。1984年,全鎮有初中生1670名,小學生2300名,中小學教師220名。當年,第一聯中被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1987年8月建立全區第一所電視中專並投入使用,成為全鎮培訓職業技術人才的中心。9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條件,鎮政府投資1500萬元新建南定中學一處,原南定第一聯中、第二聯中於1995年12月合並成立南定中學。1999年,鎮政府投資1000萬元,新建南定小學一處,各村小學於2000年底並入南定小學。自1996年至2000年,南定鎮先後投資650萬元新建教師宿舍樓3幢,成為淄博市第一個全部解決教師住房的鄉鎮。1993年該鎮被評為「山東省農村小學教育工作先進單位」。1995年被授予「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和「山東省學前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99 9年被市政府命名為「教育強鄉鎮」 稱號。2000年底,全鎮共有教師376人,其中幼兒教師78人, 在校中學生1500名、小學生1700名、在園幼兒736名,教育基礎設施均達到省規范化標准,且實現了全鎮教育計算機聯網。
該鎮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始終把科學技術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科技明星鄉鎮」。1999年「多次燒藝術釉裝飾磚」「瓷質牆地磚」「鋁合金柱翼型散熱器」等三個項目獲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新型水晶釉面材料」「乙基胺」兩個項目列入省星火計劃項目。2000年底全鎮擁有高級專業人才60人,中級專業技術人才122人,初級專業技術人才634人。
南定鎮在群眾性文體活動方面,自古就有踩高蹺、耍獅子、玩旱船、舞龍燈等傳統文化活動。清朝光緒年間,廟會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曲藝、書法、雕刻、泥塑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1966年建廣播站,1975年建電影隊,1976年建文化站, 鬧元宵、專場文藝宣傳、繪畫書法、攝影展覽等文化活動開展頻繁。1985年, 全鎮共有電視機3526部,首次在全市實現村村通廣播、村村通電話。90年代以來,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1997年,全鎮改造有線電視網路總里程達24公里。1999年底,光纜有線傳輸工程完成,讓群眾看上了清晰的電視節目,並辦起了「南定新聞」等自辦節目,定期向全鎮播出。一年一度的南定轄區文明杯匯演已連續舉辦了13屆。書法、繪畫、集郵展、攝影展、健美健身比賽和各類運動會等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建國後, 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南定鎮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 0年全鎮總收入325.96萬元,人均分配113元。80年代,隨著村辦企業和鎮辦企業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提高,主食以麵粉為主,花樣增多。穿著改變了傳統單調的藍、白衣服,服裝顏色多彩,樣式新穎。1985年以來,各村開始舊村改造,到2000年, 85%的農民住上了樓房,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如今,全鎮人均住房面積36平方米,程式控制電話、彩電、冰箱得到普及,微機、轎車等現代化高檔商品開始進入百姓家庭,閉路電視普及率100%。全鎮有9個村建成了省級電氣化村,南定鎮被省電力局命名為山東省第一個電氣化鄉鎮。2000年,南定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0元,是淄博市農民人均收入最高的鄉鎮。南定鎮在注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同時,建立了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全鎮共有敬老院3處、老年公寓5處,專供老年人使用的別墅100多棟,15個行政村全部為6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生活補貼,每月金額從5元到100元不等。 1995年,鎮敬老院成為全國模範敬老院,1999年被省民政廳評為省一級鄉鎮敬老院,2000年南定鎮敬老院再次被評為全國模範敬老院。
鎮村建設 建國前後,全鎮房屋多數是草房、土木結構,70年代隨著建材企業的不斷發展,磚木結構代替了陳舊的土木結構。從80年代中期開始,各村按規劃方案進行舊村改造,為村民蓋二層樓房,全鎮人民的居住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進入90年代,鎮政府為加快南定鎮農村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大投資,對鎮內所有道路進行整修改造。1992年被省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新型鄉鎮, 1993年被市政府評為全市小康示範鄉鎮,2000年該鎮農村樓房改造已完成85%,建成了張南路、漫泗河、三泉、岳店、馬庄、崔軍、 田家等7處村莊游園和綠化廣場。在全省第一家完成村莊道路聯網,基本實現了農村城市化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6年秋,翟家村黨支部成立,翟洪謀擔任書記,黨員3人。1939年張金堂在後南定村組建後南定村黨小組, 後改支部。1948年3月,馬庄、崔軍等黨支部誕生。1949年,全鎮共有農村黨支部8個、黨員107名。建國前,全鎮黨組織歸淄川區九區黨組織領導。 1956年,建崔軍黨委,以高級社為單位建支部。1958年12月25日, 成立馬庄人民公社黨委。1960年建立南定城市人民公社黨委。1969年,成立崔軍公社黨的核心領導小組。 1984年5月成立中共南定鎮委員會。1987年全鎮共有黨員594名。 1996年,全鎮共31個基層黨組織,有黨員908名。2000年,全鎮黨員1098人,黨委、支部33個,其中村級黨委4個,村黨支部11個,鎮黨委連續十二年被評為市級先進基層黨委。
基層政權建設 1958年建張店區馬庄人民公社,1963年3月,改為崔軍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為崔軍鄉。1984年5月,正式建立南定鎮。南定鎮政府經濟管理委員會改為南定鎮經濟聯合社。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地下共產黨員姚仲明、趙明新領導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成立長山抗日游擊隊。1938年1月,該鎮青年教師周芬田、中醫大夫王孝泉以及黃景康、李山亭等人組織成立抗日游擊隊第二十二中隊,同年12月,鐵路工人譚玉璽成立了抗日游擊第二中隊。在解放戰爭時期,婦女聯合會被稱為婦救會, 1949年婦女聯合會成立,簡稱婦聯,同年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組織。1964年9月,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後改稱「貧代會」。1972年建立計劃生育領導小組,1985年11月成立計劃生育服務站,後改南定鎮計劃生育協會。1986年、1990年連續兩年被國家民政部、國家計生委授予「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單位」。 現任鎮黨委書記:張秀德
現任鎮長:李剛 崔遵度 字堅白,宋朝初年(約490年) 中進士,本江陵人遷徙至此,家中養一支軍隊保護民眾,四鄉稱贊,崔軍之名由此而來。
翟謀齋 字寅卿,馬庄村人。清末光緒年間出生,後目睹清廷腐敗,立志救國振興教育。清末民初,任淄川縣師范講習所教務主任,後任淄川縣第四高等軍校校長。晚年開業行醫,服務於人民群眾,成為鄉村一代名醫。
王慶雯 字煥章,祖籍馬庄村人,清末秀才。二十八歲時考入山東省優級師范高等學堂,參加中國革命同盟會,思想開朗,勇於進取。曾任淄川第一高等教員青州師范教員,淄川中學第一任校長,淄川第一女子高等學堂校長。病逝後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親贈輓聯「撫慰英靈,表揚潛德,煥章先生,精神千古」。
翟洪謀 (1906~1929) 翟家村人。 1925年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192 9年間擔任翟家村黨支部書記, 1929年在執行除奸密令返回途中,因叛徒告密在濟南車站被捕,同年慘遭殺害。
翟遠泉(1903~1941) 翟家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淄川縣第十八小學任教師。1938年組織鐵路工人抗日聯合會,任主任。1941年被日軍逮捕,壯烈犧牲。後人把他與翟洪謀稱「翟氏一門雙烈」。
王修齡(1880~1963) 字夢九,崔軍村人。十五歲開始學醫,長於傷寒、內科、外科、針灸。解放後,任淄博市第二醫院中醫科醫生,當選淄博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王勛(1916~1968) 崔軍村人。1937年參加地方游擊隊,1939年赴沂水縣岸堤軍政大學軍事隊培訓。 同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解放後參加抗美援朝,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解放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病逝。後經中央軍委追認為烈士,安葬於北京八寶山公墓。
韓政祥 (1913~1978) 晴照村人。1938年參加抗日游擊隊,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黨支書、營委副書記、保衛局二分局支部書記,邊防區第一書記。1955年由廣西省調至山東省濰坊地委,任檢察院檢察長。
盛傳亮 1941年生,中共黨員,前南定村人。歷任南定熱電廠醫院院長,外科主治醫師,淄博市醫學會外科肛腸學會主任委員,1984年被評為山東省電力系統勞動模範,1986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衛生工作者。1985年9月曾舉辦全國七省市肛腸學習班,並有著《內痔膠圈套扎療法》,其成績分別在《中國電力報》、《大眾日報》、《淄博日報》、山東電視台登載播放過。
盛俊潤 1941年7月生, 中共黨員,後南定村人。歷任崔軍公社工辦副主任、南定鎮工業公司副經理、 後南定村黨支部、黨委書記、南定鎮黨委副書記。1988年6月被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同年12月授予「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1998年4月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
張錫友1947年10月生,中共黨員,田家村人。歷任崔軍公社工辦副主任、南定鎮工業公司副經理、田家村黨支部和村黨委書記、南定鎮黨委副書記、人大副主任。任職期間, 對工作一絲不苟, 為發展南定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1986年10月被授予「省勞動模範」 稱號,同年被淄博市人民政府授予「市農民企業家」稱號,1990年5月被國家勞動部、 人事部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3年3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
盛傳利 1951年11月生,中共黨員,前南定村人。自參加教育工作以來,歷任中心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國家高級教師,有《實施素質教育與校長素質》《教育常規管理點滴》等5篇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曾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淄博市優秀校長」。
李佩華 1952年生,中共黨員,田家村人。1973年畢業於崔軍中學,1975年以來連續擔任生產隊副隊長。 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黨支部副書記。1986年9月調鎮工業公司任副經理。在村內任職期間,作出了突出貢獻,1984年被評為「全國青年新長征突擊手」。

⑷ 淄博有哪些名人

1、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2、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3、高亞麟,1972年6月29日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中國內地男演員、編劇、導演。2000年首次參演電視劇《亂世英雄呂不韋》,2004年在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飾演夏東海一角而受到觀眾關注。

4、趙霽,1987年10月28日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2009年,趙霽因在都市喜劇《愛情公寓》中飾演林宛瑜而被眾多觀眾熟知。

5、伊娜,1990年8月26日出生於山東淄博,2006年,伊娜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本科表演系,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曾出演過《湘江北去》,《愛情公寓2》以及微電影《城市映像之旁邊的陌生人》。

6、杜麗,1982年3月5日生於山東省淄博市,中國女子射擊隊運動員。1994年開始射擊訓練,1996年進入山東淄博市體校,1998年進入山東省隊,2002年進入國家集訓隊。2004年雅典奧運會獲得10米氣步槍冠軍,獲得雅典奧運會中國首金。2008年北京奧運會獲50米3X20金牌。

閱讀全文

與淄川區老年公寓地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胃脹大便不通怎麼辦 瀏覽:445
粵語版老電影 瀏覽:998
9070 瀏覽:264
現代女星露點電影 瀏覽:839
日本污電影 瀏覽:683
崇明重陽節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 瀏覽:788
保險公司發退休金 瀏覽:560
山東事業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778
韓劇吃小孩子的一部劇叫什麼 瀏覽:667
退休工資到期不發 瀏覽:145
吉林市的養老院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818
最長壽的獅子 瀏覽:924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離退休人員 瀏覽:768
北京市退休工資調整2020 瀏覽:930
老人過世安葬後如何告知親友 瀏覽:802
蜘蛛俠123是哪個公司拍的 瀏覽:739
和兄弟妻子偷情韓劇 瀏覽:113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學校有哪些 瀏覽:738
老了退休金給多少錢 瀏覽:947
視頻右上角水印ippa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