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年人初學油畫時應該准備哪些
1.先買油畫紙,不建議上來就用亞麻布,油畫紙是個實惠的選擇,反正還可以颳了再用。
2.乳膠或底料或塑型膏,三選一,這種材料是畫前刷在油畫紙上的底子,作用是隔離,讓油畫紙沒那麼吸油,推薦塑型膏,因為它除了前邊說的作用還可以做肌理用。
3.刮刀,至少買兩把,一把大的一把小的,它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用來做底子,把底料什麼的膩開,也可以收拾油畫盤上的顏料,還可以作為油畫筆,反正是很重要的。
4.油畫筆,強烈建議買榭德堂或者最普通國產的動物鬃的油畫筆,千萬不要買尼龍毛的,巨難用。從大到小,差不多十幾只吧。別忘了再買個刷子。
5.顏料,溫莎牛頓,韓國的memory都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memory,顏色很好,里邊的珊瑚紅、鉻綠、那不勒斯黃都是國產溫莎里沒有的顏色,畫人像時皮膚少不了的顏色。
6.媒介劑:一般准備一瓶松節油,一瓶調色油或者速干油。其他的,像亞麻仁油、上光油什麼的,初學者還沒必要。
7.報紙:撕成小塊,若干,用來擦筆用。
8.調色盤:顏色從鈦白到象牙黑順著擠。
『貳』 什麼樣的油畫最讓年齡人和老年人更喜歡
不一定,還是看個人喜好,但沒的東西不管是誰都喜歡,比如美女跟美景,當然這個只是單純從表面來看的。還有一種就是看內心的,比如說你爺爺的話他是名軍人,那麼你可以掛一些,戰爭之類的油畫,或者你爺爺是地道的農民,那麼也可以選擇一些鄉村題材的油畫,內容到不一定說是風景還是人物,我覺得綜合起來還是最好,比如有些油畫裡面就有男女老少還有草地跟湖泊·也有雞鴨等的油畫,看起來就像一幅全家福一樣。呵。
『叄』 請問羅中立油畫《父親》的原作尺寸是多少
縱216厘米,橫152厘米。
《父親》是我國當代重慶籍著名油畫家羅中立創作於1980年的一幅代表作,當時羅中立32歲,年富力盛,正是創作寫實性油畫水平最高的時候,因此,就誕生了這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憑借這幅作品,他在當年年底獲得「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的金獎,從此,一舉成名。
《父親》屬於大尺幅超寫實肖像油畫,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農民肖像畫。
畫中人物頭裹白布、手端舊碗且在陽光照射下滿臉黝黑,其臉上有,似歲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線譜譜寫的皺紋,眉弓上有,如早晨葉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還有凸出的眉弓與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樑、寬厚的鼻翼以及鼻樑右側粗黑大顆的苦命痣,
僅剩一顆門牙、半張的嘴、乾裂的唇和手中端著的這碗渾水,形成呼應,似乎這老人剛經過一陣辛苦的勞作,口乾舌燥,正想端著水喝,突然來了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視著這人的情景。
(3)老人家油畫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父親》是1980年羅中立根據在大巴山生活的體驗,以及與農民結下的深情,創作的作品。
20世紀70—80年代,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
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
《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於一位名叫鄧開選的普通農民。20世紀70年代農民進城主要是淘糞,把糞作肥料。為了這個肥料,生產隊、公社之間經常發生爭斗,就是為了這個肥料,畫家附近的廁所里都有農民住在裡面,那時候城裡面每一個廁所都有農民住在裡面。
農民過年的時候也守在那個地方,所以農民的那個神態和姿勢,引起作者很大的震動,之後,他就畫了守糞的農民,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有了現在這幅作品,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最後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為《父親》。
『肆』 我找到一幅1939年法國人給一位中國老人畫的油畫肖像,是否有收藏價值以前還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油畫。
你可以拿去拍賣行或博物館鑒定真偽,如果是名家的畫就比較值錢。
不出名的畫家,只要畫的好,也有收藏價值。
『伍』 油畫父親的歷史背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該畫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放大表現老農的《父親》已成為中國當代人像油畫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羅中立(當時還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學生)也由此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價格為400多元。盡管美術館收藏作品支付的僅僅是材料費,但對畫家來說,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羅中立,1948年出生於重慶郊區,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後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學畫的羅中立以一幅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心。
1975年的除夕夜,羅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看到一位從早到晚一直叼著旱煙,麻木、呆滯守糞的中年農民。羅中立回憶當時:「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這時,我心裡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後來,他畫了守糞的農民,之後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畫成現在這幅《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又名《父親》)。
作為《父親》的「伯樂」,栗憲庭回憶說:「發現《父親》其實很偶然。1980年,羅中立創作完油畫《父親》時還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當時這幅作品參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術》雜志社領導去參加了,帶回來一些照片。我是《美術》雜志的責任編輯,有發稿權,在辦公室看見《父親》照片時,我跟羅中立並沒有交往,之前只是刊發了他的女知青圖等作品。但《父親》讓我特別震動,畫的尺寸是用畫偉人的規格,畫里的農民父親形象強調了真實的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雖然當時他還是個學生,我還是在1981年第1期《美術》雜志封面上選用了。」栗憲庭當時也是頂著壓力刊發《父親》的,但讓他欣慰的是,《父親》得到了中國青年美展很多評委的認同,隨後《父親》被評了一等獎。
當然,在那個年代,這幅畫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議。有些批評家說,《父親》「污衊了中國農民的形象」,「沒有反映解放後中國農民的新變化」。於是,油畫《父親》在最後定稿時,就有了一處細節的修改。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父親的左耳上,夾了一支圓珠筆。據說,這樣就體現了解放後的農民已經是有文化的農民了。把一切藝術品都貼上政治標簽,是「文革」期間最為流行的藝術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有害的思想流毒還遠未肅清,對油畫《父親》的影響也不能倖免,圓珠筆這個小小細節是那個時代抹不去的標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細節深刻地詮釋了油畫《父親》本身產生的歷史,成了《父親》的胎記。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外延意義比用文字來解釋要好得多。
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長的羅中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表示,要重畫《父親》。他說,「當時《父親》的社會性更勝過藝術性。如果在20年之後的今天,讓我再畫《父親》,我會更多的從繪畫、藝術本身來構思,不會還是社會屬性很多的那種東西」。
油畫《父親》所承載的東西是不可能重寫重畫的。《父親》一旦誕生了,它就屬於歷史了。我贊同當年大膽推薦《父親》的資深藝術批評家栗憲庭的觀點,「重畫《父親》沒有意義,即使是畫一個當代農民父親形象也無法超越當年的《父親》」。我想,甚至連那個不倫不類的圓珠筆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敗筆,是政治符號。但它佐證了「文革」後,中國藝術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艱辛;它讓我們今人反省,不要走回頭路,不要重演歷史的笑劇。
『陸』 適合為老年人祝壽的數字油畫〈為九十歳老人祝壽用)
這位知友,上面這兩幅數字油畫很適合為老年人祝壽,請選擇。
『柒』 想買油畫送長輩,請問長輩會喜歡么
請客送禮,這是一種人際交往,至於送什麼,不同的人不一樣的
所以說對於喜歡字畫的專人,你送他油畫就相屬當對路。若是對方對於字畫沒有一點興趣,卻喜歡品茶飲酒,那還不如送酒或好茶的好
建議最好了解對方有什麼愛好,然後再送禮,這樣就可以的了
『捌』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的鑒賞
簡單的說幾句: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專其畫面具有一種悲劇屬性的震撼力,表現了生活在貧困中的老農形象;老農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寫實的描繪,消除了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隔膜,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老人古銅色的臉,艱辛歲月耕耘出的那一條條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曾創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進多少粗糧糠菜?他身後是經過辛勤勞動換來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他的手中端著的卻是一個破舊的茶碗。畫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畫的形式,借超寫實主義手法,刻畫出一個勤勞、朴實、善良、貧窮的老農的形象。他咄咄逼人,發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傷。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育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玖』 畫老人肖像油畫背景該怎麼處理
以高級灰色調為主,考試的話,最好是後面背景簡單鋪薄一些,亮度最好比前面的低,這樣才能起到襯托作用,前面的細節刻畫和後面的大關系作出對比。可以參考西方古典人物油畫的背景色調處理,我個人是覺得比較不錯啦~
『拾』 手裡拿著個金碗的老人的油畫叫什麼名了
《父親》?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8%B8%C7%D7+%D3%CD%BB%AD&z=0